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通过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认识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形成对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认知。
2.综合思维: 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能够综合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学会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掌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地理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
4.人地协调观: 认识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树立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日变化、年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降水的形成条件、类型及测量方法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解读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计算
第一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两组图片:炎热的沙漠和寒冷的极地;不同季节同一地点的景观变化 2.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1. 观察图片 2.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气温主题
预习检测 提问: 什么是气温?用什么单位表示? 我们用什么工具测量气温? 你听说过"等温线"吗?它是什么意思? 根据预习情况回答问题 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生基础
讲授新课 知识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
1. 气温定义:大气的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单位:摄氏度(℃) 3. 测量工具:温度计(展示实物或图片) 4. 测量方法: 放在百叶箱中(解释百叶箱的作用) 离地面1.5米高度 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淋湿 提问:为什么测量气温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1. 记录关键概念 2. 观察教师展示的温度计 3. 思考并回答问题 建立气温测量的科学概念,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点2:气温的变化
1. 日变化: 最高气温:14时左右 最低气温:日出前后 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2. 年变化: 北半球陆地:7月最热,1月最冷 北半球海洋:8月最热,2月最冷 年较差=年最高月平均气温-年最低月平均气温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是在正午太阳最高的时候? 1. 理解并记录气温变化规律 2. 尝试解释教师提出的问题 3. 计算日较差和年较差(示例练习) 掌握气温变化规律,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普遍高温? 2. 提供中国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作为参考 3. 巡视指导,提示关注纬度、冬季风等因素 1. 4人一组讨论 2. 结合地图分析原因 3. 小组代表发言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深化对气温影响因素的理解
知识拓展 1. 介绍我国"三大火炉"和漠河的气温特点 2. 展示全球变暖数据和图片 3. 讨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了解极端气温地区 2. 观察全球变暖趋势 3. 分享生活观察 拓展视野,联系实际,培养人地协调观
课堂练习 基础题: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A. 正午12时 B. 午后2时左右 C. 日出前后 D. 日落时分 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 )A. 6月 B. 7月 C. 8月 D. 1月 应用题:某地7月平均气温为28℃,1月平均气温为-5℃,计算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 一、气温 1. 概念:大气的温度,单位℃ 2. 测量:温度计、百叶箱 3. 变化: - 日变化:最高14时,最低日出前后 -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热,1月最冷 二、世界气温分布 1. 等温线 2. 分布规律: - 纬度因素 - 海陆差异 - 地形因素
第二课时:降水;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降水视频(雨、雪、冰雹等) 2. 展示不同地区降水景观(热带雨林、沙漠等) 3. 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经常下雨,有的地方却很少下雨?" 1. 观看视频 2. 观察图片对比 3. 思考降水差异的原因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兴趣,引出降水主题
预习检测 提问: 降水有哪些形式? 你知道用什么工具测量降水量吗? 世界哪些地方降水多?哪些地方降水少? 根据预习情况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准备
讲授新课 知识点1:降水及其形成
1. 降水定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2. 主要形式:雨、雪、冰雹(展示图片) 3. 形成条件: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 有凝结核 云滴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 4. 降水类型: 对流雨:赤道地区常见 地形雨: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冷暖空气相遇 台风雨:伴随大风 提问:为什么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1. 记录降水关键概念 2. 观察不同类型降水图片 3. 尝试解释地形雨形成原因 理解降水形成原理,建立空间概念
知识点2:世界降水的分布
1. 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线 2. 分布规律: 赤道多,两极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少 中纬度沿海多,内陆少 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3.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活动:对比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地形图,分析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 1. 学习判读等降水量线图 2. 小组分析特殊降水区成因 3. 总结降水分布规律 培养地图分析能力,掌握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2. 提供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季风示意图 3. 指导分析海陆位置和季风影响 1. 小组合作分析地图 2. 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 3. 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知识拓展 1. 介绍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2. 讲解人工降雨原理和应用 3. 讨论:如何应对极端降水事件? 1. 了解极端降水地区 2. 认识人类影响降水的方式 3. 讨论防灾减灾措施 拓展知识面,培养防灾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课堂练习 基础题: 下列哪种降水类型与山地地形有关?( )A. 对流雨 B. 地形雨 C. 锋面雨 D. 台风雨 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A. 毫米 B. 摄氏度 C. 百帕 D. 米 应用题:根据某地气候资料,计算年降水量,描述降水季节分配特点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 降水的形成条件和类型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和判读技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一、降水 1. 概念及形式:雨、雪、冰雹 2. 形成条件: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核 3. 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4. 测量:雨量器,单位mm 二、世界降水分布 1. 等降水量线 2. 分布规律: - 赤道多,两极少 - 回归线西岸和内陆少 - 中纬度沿海多,内陆少 三、气候资料表示 1. 气温曲线图 2. 降水量柱状图 3. 判读方法
教学反思与建议: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可增加更多实物图片和当地气象观测实例
重要概念和规律需反复强调,配合简单计算练习巩固
分组讨论时注意引导基础薄弱学生参与,可分配具体任务
课后可布置观察记录作业:记录一周天气现象和气温变化
第二课时可提前准备雨量器实物或简易制作方法,增强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