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五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差异,理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形成区域差异的认知能力。 2. 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气候的共同影响,理解气候形成的复杂性。 3.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当地气候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培养地理调查和分析能力。 4. 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保护气候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纬度位置对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 2.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降水的影响 3. 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 4.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和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季风形成的机制 2.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差异的原因 3.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过程 4.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气候形成分析
第一课时:纬度位置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三张图片:赤道雨林、温带草原和极地冰原 2.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 3. 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 1. 观察图片,感受气候差异 2.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3.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
预习检测 1. 提问检测预习情况: 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我们学过哪些气候类型?它们分布在哪里? 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气候? 2.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对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复习和澄清 1. 回答教师提问 2. 补充和修正自己的预习认识 3. 提出预习中的疑问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巩固基础知识 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
讲授新课 一、纬度位置与气候 1. 详细讲解: 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的差异:赤道附近大,向两极减小 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高度角越大,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多 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及其气候特征:热带、温带、寒带 2. 提问引导: 为什么赤道地区全年高温? 为什么极地地区终年寒冷? 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有什么气候特征? 3. 归纳总结:纬度位置通过影响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全球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主要原因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1. 详细讲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升温降温慢,陆地升温降温快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对比:海洋性气候温差小,降水均匀;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集中 季风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形成季节性风向变化 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沿海温差小湿度大,内陆温差大干燥 2. 提问引导: 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小? 为什么我国东部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我们这里离海远还是近?这对我们这里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 归纳总结:海陆分布通过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和降水,是造成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1.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3.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概念 4. 观察课本图表,加深理解 5. 参与互动,提出疑问 系统掌握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理解海陆分布导致的气候差异 培养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如果我们村距离海边更近或更远,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2. 将学生分成4组,指定组长 3. 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基础较差学生的参与情况 4. 组织小组代表发言 1. 分组讨论,记录要点 2. 结合农村生活经验发表看法 3. 小组代表汇总发言 4. 倾听其他组观点,补充完善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促进农村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知识拓展 1. 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分析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气候差异 3. 特别指出我们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4. 解释这些差异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1. 观察地图,认识中国气候分布 2. 思考本地区气候特征 3. 尝试解释区域气候差异原因 拓展知识视野 建立区域认知 增强乡土意识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 赤道地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 B.太阳高度角大 C.云量多 D.降水多 下列地区中,年温差最小的是( )A.内陆沙漠 B.沿海岛屿 C.高原山地 D.平原地区 2. 简答题:解释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多雨而冬季干燥? 3. 联系实际:描述我们家乡的气候特征,并分析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对其影响 4. 巡视指导,及时反馈 1. 独立完成练习 2. 与同桌交流答案 3. 提出疑难问题 4. 订正错误,记录要点 巩固课堂知识 检测学习效果 培养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1.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纬度位置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决定基本温度带 海陆分布通过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温变化和降水分布 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多样的气候类型 2. 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1. 跟随教师回顾要点 2. 补充自己的理解 3. 梳理知识框架 梳理知识体系 强化重点内容 形成完整认知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 一、纬度位置与气候 1. 太阳高度角:赤道大→两极小 2. 太阳辐射:赤道强→两极弱 3. 温度带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1. 热力性质:海洋慢,陆地快 2. 气候类型:海洋性vs大陆性 3. 季风形成:海陆气压差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需要更多直观演示? 2. 农村学生对海陆分布影响是否有切身感受?如何加强联系实际? 3. 分组讨论环节是否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如何更好调动基础较差学生积极性? 4. 课堂练习的难度是否适中?是否需要针对不同水平学生分层设计?
第二课时: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 2. 提问:"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候?" 3. 展示山地植被垂直变化图片和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4. 引出本课主题 1. 回忆上节课内容 2. 思考并回答问题 3. 观察图片,产生疑问 4. 明确学习目标 温故知新 建立知识联系 激发探究兴趣
预习检测 1. 通过简单问答检测预习情况: 爬山时为什么会感觉山顶比山脚冷? 为什么山的迎风坡降水多? 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气候? 2.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基本概念进行补充说明 1. 回答教师提问 2. 展示预习成果 3. 提出预习中的困惑 检查预习效果 了解学生起点 为新课学习铺垫
讲授新课 三、地形地势与气候 1. 详细讲解: 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山脉走向对气流的阻挡作用:迎风坡与背风坡 地形雨的形成过程:湿润气流遇山地抬升→降温→凝结降水 高原气候特征:温差大,辐射强,降水少 盆地气候特征:散热慢,易逆温,污染不易扩散 2. 提问引导: 为什么"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为什么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 我们附近有没有山地?它们对当地气候有什么影响? 3. 归纳总结:地形地势通过影响气温垂直变化和气流运动,造成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和降水分布不均 四、人类活动与气候 1. 详细讲解: 改变下垫面:城市建筑、道路增加→热岛效应;森林砍伐→降水减少 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粉尘增加→阳伞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表现及成因:城市比郊区温度高1-3℃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 提问引导: 为什么城市比农村热? 为什么说"植树造林可以调节气候"? 我们身边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了当地气候? 3. 归纳总结: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状况和大气成分,对局部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1. 认真听讲,记录要点 2. 观察示意图,理解原理 3. 回答教师提问 4. 结合农村实际举例说明 5.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培养环保意识 联系农村实际,增强实用性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我们家乡的地形特点是什么?它对当地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局部气候?" 2. 继续使用上节课的分组 3. 鼓励学生结合农村生活实际讨论梯田、水库、防护林等对微气候的影响 4. 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组织小组展示 1. 小组内积极讨论 2. 结合农村实际提出见解 3. 记录讨论要点 4. 小组代表发言 5. 互相评价补充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乡土认知 树立环保意识
知识拓展 1. 展示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示意图 2. 分析其作为"世界屋脊"如何改变大气环流,导致亚洲季风形成 3. 介绍当地梯田、水库等人类工程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 4. 联系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1. 观察地图,理解宏观影响 2. 思考大尺度地形对气候的作用 3. 认识人类工程的气候效应 拓展知识广度 理解地形与气候的宏观关系 认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 B.气流抬升 C.风力大 D.蒸发强 下列人类活动会加剧全球变暖的是( )A.植树造林 B.使用化石燃料 C.修建水库 D.发展公共交通 2. 简答题:解释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 综合分析:结合我们家乡实际,分析影响本地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作用的? 4. 个别辅导基础薄弱学生 1. 独立完成练习 2. 小组内互评 3. 提出疑难问题 4. 订正错误理解 巩固重点知识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检测学习效果 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课堂小结 1. 系统总结四种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决定热量带 海陆分布—影响温差和降水 地形地势—造成垂直差异和降水分布 人类活动—改变局部甚至全球气候 2. 强调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 气候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4. 呼吁保护气候环境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体系 2. 补充自己的理解 3. 构建知识网络 4. 反思学习收获 整合两课时内容 形成系统认知 强化人地协调观 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 三、地形地势与气候 1. 海拔:每100米↓0.6℃ 2. 山脉走向:阻挡气流 3. 地形雨:迎风坡多雨 四、人类活动与气候 1. 改变下垫面:热岛效应 2. 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 3. 应对措施:节能减排
教学反思 1. 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内容是否过于抽象?是否需要更多本地实例? 2. 人类活动部分是否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如何加强情感教育? 3. 农村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缺乏体验,如何通过类比讲解? 4. 综合分析的练习题难度如何?是否需要提供分析框架帮助基础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