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学考复习 课件(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学考复习 课件(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10:1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学考复习
——宇宙中的地球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考向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一:
考向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其它恒星系统
其它行星系统
地球
月球
天体系统的层次(四级)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一: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由于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地球在“三步走”的流浪过程中,其“身份”经历的转变依次是( )
A.行星-行星-行星 B.行星-卫星-行星
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
3.比邻星能为地球提供“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使地球( )
A.产生适宜的大气 B.拥有充足的水
C.拥有稳定的光照 D.产生恒定的质量
B
C
考向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一:
注意:日地距离、月地距离、太阳系范围、银河系直径
考向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一:
八大行星的位置、运动特征、结构特征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及彗尾的特点
类别 包括 行星 距日 远近 体积 质量 平均 密度 表面 温度 卫星 数目 光环
有无
类地 行星 水、金、地、火 小 大 没有很少 无
巨行星 木、土 大 小 多 有
远日 行星 天王、海王 介于前两者之间 介于前两者之间 较多 有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考向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一:
流星雨的形成往往与彗星有关(地球公转经过彗星轨道)
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狮子座流星雨,与周期大约33年的坦普尔·塔特尔彗星有关
考向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一:
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
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
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月亮的形状变化与其公转位置有关,完成1-4题。
1.下列天体与月球处于同级别的是
A.牛郎星 B.启明星 C.土卫六 D.比邻星
2.当出现“玉盘高悬”现象时,月球公转至右图中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 D.丁位置
3.下列时间(农历)中,能观测到日、月同时出现在东侧天空的是
A.初八 B.十二 C.十八 D.廿六
4.上题中对应的观测时间(地方时)为
A.4点 B.8点 C.12点 D.16点
C
B
D
B
月相变化
思考: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在月球上能观测到类似于月相变化地相变化吗?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上弦月
上半月
上半夜
西半部天空
亮面朝西
思考:请问这幅《枫桥夜泊》的配图有何科学性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探究:判断下列诗词描写景象发生的农历日期。










2025年1月3~4日,全国多地夜空上演了“金星伴月”的天象。右图为某观测者拍摄的3~4日连续两天同一时刻的“金星伴月”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推测观测者拍摄的地方时和方向( )
A.18:00朝东
B.18:00朝西
C.6:00朝东
D.6:00朝西
B
2025年1月3~4日,全国多地夜空上演了“金星伴月”的天象。右图为某观测者拍摄的3~4日连续两天同一时刻的“金星伴月”的照片。
2.3日的日、地、金、月四者相对位置关系可示意为( )
A
一.外部条件
二.自身条件
“安全”和“稳定”
1. “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 “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三个适中”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考向二 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的分析
(大气厚度与成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屋,距地球仅1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约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杏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5.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 B.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C.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D.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远
B
C
我国航天基地的有利区位条件
总结
考向三 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考向三 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飞船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水文条件:地表水少。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纬度高,星空起落变化小;纬度较低,观测天空范围广;
夜长;空气污染少;光污染少;风速小;天气晴朗;
海拔较高,视野开阔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技术设备先进;政策
天文观测基地的区位条件
考向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概念:太阳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电磁波
考向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从总体上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考向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1)对地球环境: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促进生物的生长。
(2)对人类: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绝大部分是太阳辐射能(除核能、地热、潮汐能)。
太阳能发电
优点:
能量巨大
分布地区广
清洁无污染
可再生
缺点:
能量密度小
占地面积广
受天气影响大
时间变化大
1.太阳能发电的优缺点
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热发电
2.太阳能发电的区位要求
太阳能丰富;
地势平坦,未利用土地多;
技术力量强;
资金充足;
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短缺;
电力基础设施好
3.太阳能发电的意义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提供电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就会,增加收入;
改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太阳能资源受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区年降水量和城市分布图,太阳能热水器在该省区得到广泛推广。
1.影响③地等值线向南弯
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季风 D.纬度
2.图中①②③④地,太阳
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推测图中①②③④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最多的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B
A
C
下图是浙江省某一水库水面上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推动当地能源建设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
1.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A.四川盆地
B.长江三角洲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
2.“渔光互补”式光
伏电站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
B.提高地面温度
C.增加太阳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
B
A
考向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考向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活动类型 所处位置 特点 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 光球层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约为11年 ①太阳黑子、耀斑增多→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②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与极地高空大气摩擦→产生“极光”;
④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存在相关性
耀斑 色球层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时间短,释放巨大能量 太阳风 日冕层 高能带电粒子常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考向四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中高纬地区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有11年的周期性。
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
(2)对短波通信的影响
耀斑产生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引起电离层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现象,影响短波通信,威胁宇航器的安全。
(3)产生极光现象
日冕层的高能带电粒子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太阳风,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
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7.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太阳活动峰年,在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B.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太阳风到达地球时,使大气电离,全球各地产生极光现象
D.耀斑将大量辐射发射至地球,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
A
总结
(二)太阳活动的影响
无线电短波
高层大气电离,高纬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太阳活动峰年出现激烈天气的概率增加
课标二
考向 地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二:
岩石圈
内力作用
超过岩石承受限度
破裂
内能释放
地震波
地面振动(地震)
课标二
考向 地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二: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程度,用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课标二
考向 地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二:
课标二
考向 地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二:
纵波(P波) 横波(S波)
运动方式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不同点 速度 较快 较慢
通过物质 固、液、气 固
产生影响 上下震动 左右摇晃
相同点 经过不同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课标二
考向 地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二:
纵波
横波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课标二
考向 地球的内部圈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二:
地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 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 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结构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地壳的厚度
■组成地壳的元素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上层: 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幔
地壳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地幔
莫霍面
古登堡面
软流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地幔
地幔:
由富含镁、铁的硅酸盐类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渐增。
呈固态
软流层: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
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内核:呈固态。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界面等深线(单位:千米)示意图
34°N纬线附近地区等深线向东凸出,原因是(  )
A.山地的延伸 B.河流流向
C.谷地的分布 D.高原的分布
A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三:
考向 地球的演化过程
1.地质年代分为哪几个宙?寒武纪距今的时间?
2.形成铁矿的时间?
3.两个重要的造煤期?
4.形成最原始生物,由化学演化到生物演化的时间?
5.进入生命大发展的阶段的时间?
6.掀开欣欣向荣生物演化进程序幕的时间
7.什么时间出现什么是生物演化史上重大飞跃?
8.三叶虫出现时间?鱼类出现的时间?两栖类出现的时间?鸟类出现的时间?
9.两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的时间?恐龙灭绝的时间?
10.欧亚、北美大陆初具雏形以及我国东北、华北抬升为陆地时间?
11.我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的时间
12.世界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的时间?
13.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当前所处地质时期?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三:
考向 地球的演化过程
化石的研究意义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重建地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依据;
推断生物的生活环境;
推断该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岸线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泽的范围;
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三:
考向 地球的演化过程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形成时期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标三:
考向 地球的演化过程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3、4题。
4.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D
3.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4.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成煤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成煤期
C.鸟类化石——联合古陆解体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5.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B
D
下图为地球6亿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工业革命期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1)变化曲线。完成下列各题。
7.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8.代表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C
1.在图中找到几次大冰
期,并大体估算其时期。
2.据图归纳地质时
 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湿
 -气温波动变化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出现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
 -石炭-二叠纪
 -第四纪
恐龙繁
盛时期
3.据图归纳恐龙繁盛时
 期的气候特点。
 暖干
总体看,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