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积累和运用 写作素材专题复习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作文积累和运用 写作素材专题复习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7:1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作文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专题复习讲义
当九年级复习进入攻坚阶段,作文备考的关键已从单纯的写作技巧转向系统化的素材管理。学生们初中三年写了很多作文,手头上肯定攒了不少素材。但不少同学反映:写倒是写了一堆,可每次选材都很普通,分数总上不去。这背后折射出素材管理的系统性缺失,零散的素材如同未经切割的璞玉,需要科学分类与深度加工才能绽放光芒。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从素材积累和运用的角度,结合河北中考命题规律,为考生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四维素材分类体系。
科学的素材分类是高效运用的基础。将作文素材建立“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大维度的分类体系,可以用于日常记录和积累写作素材。
以下是河北中考命题高频主题与典型案例:
维度 核心主题 素材关键词 素材 1(事件+立意) 素材2(事件+立意)
人与自我 成长蜕变 坚持/反思/突破 坚持晨跑(毅力培养) 考试失利后的反思(抗挫力)
人与他人 情感纽带 陪伴/传承/善意 妈妈的鼓励时刻陪伴(人间真情) 社区志愿者经历(善意传递)
人与自然 生命哲思 逆境/共生/敬畏 石缝中的蒲公英(生命力赞歌) 暴雨后的蜗牛(逆境生存)
人与社会 时代脉搏 创新/坚守/传承 采访捏糖人手艺人(工匠精神传承) 外卖骑手日记(职业坚守)
积累技巧:
每一类素材随便积累几个很容易,但是要积累高分的素材不容易。如何积累高质量的素材呢?我让学生牢记这句话:素材三要记心间,真实独特多关联。也就是说,素材积累要做到真实触感:让素材活起来,要写有真情实感的事,通过五感描写和细节刻画,使素材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让读者能“触摸”到文字中的场景与情感;独特视角:避开“撞车”陷阱,跳出“雨中送伞”“考试失利”等常规选材,从个性化角度挖掘生活中的“小而美”;多维关联:实现“一材多用”一个素材能适配多个作文主题,通过细节调整和立意转换,提升素材利用率。
二、素材运用四大实用技巧.
1.抓细节,让场景活起来.
习作1:比赛开始,那个人如一匹烈马遥遥领先,我也不甘势弱不断加快脚下的频率。最后一百米,我将我所有的力气掉动出来进行冲刺,冲线了!
修改版:发令枪响的瞬间,红色身影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我盯着他摆动的双臂,像追逐着一个遥不可及的光。弯道处他回头的目光让我心脏漏跳一拍,却也激起胸腔里蛰伏的兽性。最后一百米时,我的视线开始模糊,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与他齐平。这个发现让我浑身战栗,双腿仿佛被注入滚烫的岩浆。耳边却突然响起教练的吼声:“看看你的影子!”
技巧总结:
(1)视觉具象化:用画面感替代概括性描述(“红色身影”“离弦之箭”)。
(2)动态细节:捕捉关键动作的分解镜头(“摆动双臂”)。
(3)感官联动:用五感营造沉浸式体验(听觉、视觉)。
(4)隐喻升华:用意象承载深层情感(“滚烫的岩浆”暗含坚持到底的决心)。
2.小事情,藏着大感情。
习作2:书包带第三次断开时,妈妈戴上老花镜缝补,并说这是我第一次得奖时背的包。补丁还留在书包上。
修改版:书包带第三次断开时,我气得直跺脚。妈妈却戴上老花镜缝补“这是你第一次得奖时背的包。”她粗糙的手指抚过补丁,阳光透过纱窗在针脚间跳跃。突然发现,这些补丁像年轮,刻着我的成长故事。
技巧总结:
(1)缝书包(生活中的小事)。
(2)用象征手法(补丁——成长印记)。
(3)设计情感转折(生气→感动)。
3.联热点,体现大时代。
习作3:村口的老银杏树今年又落果了。爷爷说这棵树已有三百多年树龄,根系在地下形成网络。今年暑假我在生态保护红线科普展了解到,全国划定了319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城市扩张时,生态红线制度保护了这棵古树。
修改版:村口的老银杏树又落果了,金黄的扇形叶片打着旋儿扑进大地的怀抱。爷爷说,这棵树已经守护村庄三百多年,树根在地下织成密网,涵养着一方水土。今年暑假,我在“生态保护红线”科普展上看到:全国319万平方公里的红线区域,像给大地系上了绿色安全带。这让我想起村口的老银杏——原来守护与发展从不是对立的命题。当城市扩张的推土机轰鸣着逼近,正是“生态红线”制度让老树得以继续见证岁月变迁。真正的文明进步,是学会像银杏根系般与自然共生。
技巧总结:
(1)热点关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融入2024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议题)
(2)哲理升华:(从“单株古树保护”到“生态系统维护”,提炼出“守护与发展平衡”的生态哲学)
4.一材多用,灵活变身。
习作4素材:校门口卖烤红薯的老伯。
多主题改写:
(1)成长:炉膛里红薯翻转的“滋滋”声,像极了考卷上反复修改的错题
(2)温暖:他总把最甜的红薯留给保洁阿姨,校服口袋里的余温从手心暖到心里。
(3)传承:我爷爷当年也在这儿卖烤红薯"他擦拭着祖传的陶土炉,炉壁积着三十年的糖霜。
技巧总结:
(1)找共同点:用相似的声音、动作、感觉做桥梁(烤红薯的滋滋声→考试修改错题的沙沙声)。
(2)挖细节:聚焦某个局部赋予不同情感(留红薯给保洁阿姨→校服口袋的余温)。
(3)连时空:用时间、空间延伸意义(爷爷卖红薯→祖传陶土炉的糖霜)。
九年级的复习时间紧张,每周写整篇作文不现实,我们可以用这种法整理素材:每天花几分钟记录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妈妈做饭时的手势、同学帮助别人的瞬间。把这些素材分类存好,像存零花钱一样慢慢攒起来。实在没时间写段落,至少每周填两个表格里的主题立意,积少成多也能攒不少。老师每周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比如观察校园里的一棵树,引导大家有序积累。建议同学们自己整理的同时,老师也同步布置任务,两边一起抓,帮助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把素材库填得满满的。只要坚持下来,考试时就能轻松选出合适的素材,作文的结构和细节都有保障了!
同时,灵活运用素材,你写的作文要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文章里事儿和咱们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就像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既亲切又真实。通过这种写法,作文内容会变得更丰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能看出作者心里装着社会和世界,对周围的事儿特别关心,有强烈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