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课件(2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课件(2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18:43:2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1 《地球的运动——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科版)六年级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 地球上有水、 空气、岩石、 生物等。 我们也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 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四季的变化…
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这些现象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吗 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地球的运动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地球的运动
2.1 《地球的运动——我们的地球模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咋变化的?古人用想象,我们能用啥工具表达地球知识?今天一起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
新知导入
聚集
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 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我们能做一个地球模型来表达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吗
探究新知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它有两种运动:自转(绕地轴转,产生昼夜)和公转(绕太阳转,形成四季)。能做模型,比如用乒乓球做地球仪(标经纬线、两极),演示自转与公转;或用分层黏土模型,展现地壳、地幔、地核的内部结构。
在科学笔记本上写下几条我们知道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交流我们的认识, 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
地球结构模型剖面
制作我们的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① “我们观察到了哪些微小生物?描述它们的形态、运动方式,怎么判断它们是生物?”( 用“能自主运动、形态有生物特征(如纤毛、细胞结构 )”等科学表达 )
② “对比微生物与非生物杂质,它们的运动、形态有啥不同?这些差异能说明微生物是生物吗?”( 分析“自主定向运动 vs 随机布朗运动”“形态可变 vs 固定”的本质区别 )
③ “显微镜的发明对微生物发现有啥意义?结合观察体验说说”( 关联微生物发现史,如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
步骤
观察常用的地球仪, 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个模型上获得哪些知识。
对比专业地球仪,我们的模型咋改进(如增加经纬度、细化海陆分布 )?改进后能表达哪些新知识?
课堂练习
1.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体现“地壳薄、地幔厚”的是( )
A. 彩泥分层,地壳最厚 B. 彩泥分层,地壳最薄 C. 不分层,整体球形
2. 地球模型的主要价值是( )
A. 装饰房间 B. 简化地球知识,助力科学探究 C. 代替真实地球
3. 模拟地球自转运动,适合的模型是( )
A. 结构模型(彩泥分层 ) B. 海陆模型(塑料球涂色 ) C. 自转模型(吸管穿球,可旋转 )
B
B
C
(二)判断题
1. 地球模型必须和真实地球完全一样,才能表达知识。( )
2. 不同地球模型(如结构、海陆模型 )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没有联系。( )
3. 制作地球模型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理解地球知识,是科学探究的好方法。(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制作了地球模型,谁能说说模型表达了哪些地球知识?模型对探究地球运动有啥用?模型表达了地球是球形、有内部圈层、海陆分布、自转运动;模型简化知识,帮我们直观理解地球,方便探究运动!
板书设计
2.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知识:球形、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运动
(自转/公转 )、海陆分布
模型类型:结构模型(内部 )、海陆模型(表面 )、
自转模型(运动 )
模型价值:简化知识,助力地球运动探究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聚焦地球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教材通过“梳理地球知识制作多样模型(结构、海陆、自转 ) 研讨模型价值”流程,引导学生理解“模型是科学探究工具,可表达地球知识、助力理解地球运动”,为后续探究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奠定基础,是培养“模型思维”与“地球科学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地球”有生活感知(如知道地球是圆的 ),但对“地球形状、结构、运动的科学认知”零散且浅显。已具备一定动手实践能力,不过在“用模型精准表达地球知识(如结构分层、海陆分布 )”上需指导;对“模型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模型是简化工具 )”理解模糊,需通过制作与研讨突破“抽象地球知识→ 具象模型表达”的转化难点。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通过制作地球模型,理解地球的形状(球形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海陆分布等基本特征;认识“地球模型是表达地球知识、探究地球运动的工具”,构建地球科学的基础观念。 (二)科学思维 对比不同地球模型(结构、海陆、自转模型 )的差异与联系,归纳“模型功能与表达知识的关联”,锻炼分析、归纳与推理思维;基于模型制作与研讨,提升科学表达与逻辑论证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梳理地球知识设计制作模型展示研讨改进”完整流程,巩固动手实践技能,提升模型构建与实证记录素养,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地球知识的丰富性与模型表达的创意性,激发对地球科学的探究兴趣;理解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价值,增强科学责任感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 梳理地球知识(形状、结构、运动、海陆分布 ),制作多样地球模型(结构、海陆、自转模型 ),表达地球科学认知。 2. 理解地球模型的价值(简化复杂知识、助力探究地球运动 ),明确模型与科学探究的关联。
教学难点
1. 精准制作地球模型(如结构模型分层比例、海陆模型分布还原 ),突破“模型科学性与创意性平衡”的难点(既简化又准确 )。 2. 深度理解“模型是科学探究工具”,从“制作模型”到“运用模型思考地球运动”的科学思维跨越。
教具准备
地球知识资料卡(含形状、结构、运动、海陆分布等信息 )、制作材料(彩泥、塑料球、吸管、颜料、剪刀、胶水 )、地球仪(不同类型,如教学用、简易地球仪 )、实验记录单、PPT(含地球结构示意图、模型制作示例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古代天圆地方说示意图 vs 现代地球卫星图”对比PPT,提问:“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咋变化的?古人用想象,我们能用啥工具表达地球知识?今天一起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 学生活动:观察对比图,联系生活(见过地球仪 ),好奇“用模型表达地球知识”,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认知发展史”导入,制造认知冲突(从臆想到科学 ),聚焦“地球模型构建”任务,唤醒前认知。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彩泥地球模型图”,提问:“地球啥形状?有哪些科学知识(结构、运动 )?怎么用模型表达这些知识?” 引导明确“梳理知识+制作模型”的探究核心。 学生活动:观察模型图,回顾生活认知(地球是圆的 ),猜想“用彩泥做球形,用不同颜色表达结构分层”,初步梳理探究方向。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模型图,引发认知期待(用模型表达知识 ),聚焦“知识梳理与模型制作”关键环节。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地球知识资料卡”“制作材料”,分步指导探究流程: ① 梳理地球知识:阅读资料卡,小组合作梳理“地球形状(球形 )、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运动(自转、公转 )、海陆分布(海洋多、陆地少 )”等知识,填写“我知道的地球知识”记录单。 ② 设计模型方案:根据梳理的知识,讨论“制作哪种模型(结构、海陆、自转模型 )、用啥材料、如何表达知识(如彩泥分层做结构模型 )”,绘制简易设计图。 ③ 制作地球模型: 结构模型:用彩泥制作“地壳(薄,彩色 )、地幔(厚,中间色 )、地核(中心,深色 )”分层球形,模拟地球内部结构。 海陆模型:在塑料球上用颜料/彩泥标注“海洋(蓝色 )、陆地(绿色/棕色 )”,还原海陆分布。 自转模型:用吸管穿过塑料球(模拟地轴 ),制作可旋转的自转模型,表达地球自转运动。 巡视指导,提醒“结构模型分层比例(地壳薄、地幔厚 )、海陆模型分布参考地球仪、自转模型地轴倾斜(后续公转探究伏笔 )”,鼓励小组创意(如用不同材料区分圈层 )。 学生活动: 分组实践:梳理知识→ 设计方案→ 制作模型(如用彩泥做结构模型,分层标注“地壳(17千米 )、地幔(2900千米 )、地核(3500千米 )”;在塑料球上用蓝色颜料涂海洋,绿色涂陆地,制作海陆模型 )。 记录制作过程,标注“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如自转模型的吸管模拟地轴,球体旋转模拟自转 )”。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实践,让学生亲历“地球知识→ 模型表达”的转化过程,突破“模型科学性制作”难点,落实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培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展示地球模型,围绕以下问题深化研讨: ① 模型解读:“你的模型表达了哪些地球知识?怎么表达的(如结构模型分层颜色、厚度 )?” ② 模型对比:“不同模型(结构、海陆、自转 )有啥相同与不同?哪种模型表达知识更清晰?” ③ 模型价值:“地球模型和真实地球有啥区别(简化、缩小 )?模型对理解地球运动(如自转 )有啥帮助?” 展示“科学家用模型探究地球运动”资料(如用小球模拟地球公转 ),强化“模型是科学探究工具”的认知。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模型,解读“结构模型用彩泥分层表达地球内部圈层,厚度比例简化但体现‘地壳薄、地幔厚’;自转模型用吸管模拟地轴,旋转演示自转”;对比发现“结构模型聚焦内部,海陆模型展示表面,自转模型体现运动,各有价值”;理解“模型简化复杂知识,帮助我们直观想象地球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解读对比价值分析”研讨,让学生理解“模型是科学探究工具”,实现“制作模型”到“运用模型思考地球科学”的跨越,突破“模型价值理解”难点。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改进地球模型”任务,提供“地球仪(复杂模型 )”供观察,提问:“对比专业地球仪,我们的模型咋改进(如增加经纬度、细化海陆分布 )?改进后能表达哪些新知识?” 引导课后延伸探究。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发现“经纬度、国家轮廓”等细化知识,思考“用贴纸标注经纬度、雕刻海陆轮廓”等改进方案,激发持续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任务,强化“模型迭代改进”的科学思维,衔接后续地球运动探究(如公转模型需地轴倾斜 ),保持探究连贯性。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体现“地壳薄、地幔厚”的是( ) A. 彩泥分层,地壳最厚 B. 彩泥分层,地壳最薄 C. 不分层,整体球形 答案:B(解析:地球结构中地壳最薄,地幔最厚,选B ) 2. 地球模型的主要价值是( ) A. 装饰房间 B. 简化地球知识,助力科学探究 C. 代替真实地球 答案:B(解析:A非科学价值;C模型是简化工具,不能代替真实地球;选B ,体现模型助力探究的价值 ) 3. 模拟地球自转运动,适合的模型是( ) A. 结构模型(彩泥分层 ) B. 海陆模型(塑料球涂色 ) C. 自转模型(吸管穿球,可旋转 ) 答案:C(解析:C用吸管模拟地轴,旋转体现自转运动;A、B不体现运动,选C ) 判断题 1. 地球模型必须和真实地球完全一样,才能表达知识。(× )(解析:模型是简化工具,突出关键知识即可,无需完全复制 ) 2. 不同地球模型(如结构、海陆模型 )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没有联系。(× )(解析:不同模型从不同角度表达地球知识,共同构建对地球的全面认知,存在关联 ) 3. 制作地球模型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理解地球知识,是科学探究的好方法。(√ )(解析:模型简化复杂知识,助力探究,符合科学探究逻辑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制作了地球模型,谁能说说模型表达了哪些地球知识?模型对探究地球运动有啥用?” 学生总结:“模型表达了地球是球形、有内部圈层、海陆分布、自转运动;模型简化知识,帮我们直观理解地球,方便探究运动!”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模型表达的知识与价值,强化“模型是科学探究工具”的观念,呼应单元“地球运动探究”主题。
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知识:球形、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运动(自转/公转 )、海陆分布 模型类型:结构模型(内部 )、海陆模型(表面 )、自转模型(运动 ) 模型价值:简化知识,助力地球运动探究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知识梳理模型制作研讨价值”为主线,让学生亲历地球模型构建全过程,多数小组制作出科学且有创意的模型(如彩泥分层结构模型 );研讨环节深化“模型与科学探究关联”,落实核心素养。 拓展任务衔接后续探究,激发持续兴趣,课堂逻辑完整、实践与思维并重,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因“材料有限、知识理解浅”,模型科学性不足(如结构模型分层比例失调 ),需提前提供“模型制作规范示例”(如结构分层厚度参考 );研讨中对“模型与地球运动探究的深度关联(如自转模型对地轴倾斜的伏笔 )”挖掘不足,知识广度可拓展。 科学思维培养侧重“模型制作”,对“模型迭代改进的科学史(如古希腊地球模型到现代卫星图 )”融入不足,历史与科学的共鸣未充分体现。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提前发放“模型制作规范卡”(含结构分层比例、海陆分布参考 ),提高模型科学性;增加“模型迭代史”资料(如托勒密地心说模型→ 哥白尼日心说模型 ),深化“模型推动科学发现”的理解。 引入“科学家用模型探究地球运动”的故事(如伽利略用小球模拟地球公转 ),让模型价值更生动,助力学生理解“模型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工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