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6 09: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百草园本来只是鲁迅故家里一个蔓草丛生、人迹罕至的极普通常见的园子,而在儿时鲁迅的眼中,则是“我的乐园”。园子并不算大,中间的菜畦碧绿,旁边的皂jiá 树格外显眼,周围是短短的泥墙根。
儿时的鲁迅,经常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shuài,玩斑蝥,采桑椹,摘fù盆子,拨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关于百草园的详细情状,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畦( ) 皂jiá( )树 蟋shuài( )
斑蝥( ) 桑椹( ) fù( )盆子
2、语段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________改为________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分析原因,并加以修改。
4.选词填空
(1).给下面的名词选择合适的修饰语:
光滑  高大  碧绿  紫红
________菜畦  ________石井栏  ________桑葚  ________皂荚树
(2).选择能准确表现动物(昆虫)动作或声音的词填入下列词语的空格处。
长吟  弹琴  低唱  窜  伏
黄蜂________在菜花上  叫天子(云雀)从草间________向云霄里鸣蝉________  蟋蟀________  油蛉________
5.下面是鲁迅对他儿时的老师的描写,请你写出描写方法。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
(2)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 )
(3)“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 ) ( )
6.下面是展板上关于鲁迅的一则小故事,你看完后有什么感想?
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有一次,他上学迟到了,受到了先生的批评。回到座位后,鲁迅用小刀在课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上学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填空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________,字_______ ,浙江绍兴人, ________家、 ________家、 ________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 》,散文诗集《________》和杂文集《坟》《热风》等。1918 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七年级(1)班开展走进鲁迅的活动,请你参与
(1)小亮收集了下面四部作品,其中不属于鲁迅作品的一部是 ( )
A. 《樱花赞》 B. 《呐喊》
C. 《彷徨》 D. 《朝花夕拾》
(2)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3)鲁迅多才多艺,除了写作,他在设计上也有不小的成就,被誉为“民国第一设计师”。展区展出了他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请结合右图,谈谈你的理解。
9.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两处白描填出对应的人名。
①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 )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
(2)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 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
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②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③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④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选文写景堪称典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11、下面是同学们对选文语言“矛盾”处的批注,请任选一类谈谈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归类 文本 批注
避简就繁 ① “不必说”,就是不说或简说,为什么要加入这么多修饰词和动作呢?
② 为什么加括号注释“叫天子”是“云雀”?直接说“云雀”就可以嘛!
大词小用 ③ “短短的”泥墙根称“一带”,大词小用。
④ 泥墙根的动物、植物能有“无限趣味”?我们离这样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2、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13、文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14、文段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15、文中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若我们分析一个农村社会组织,在一般人民,文字的用处是很有限的。在天天见面的团体中,知识的传递,言语自然比文字为简便而切实。人口流动率低,因地域上的膈膜而利用文字来传递消息的需要当然亦少,所以信札在农村是不常见的。社会不在激变之中,在时间上所发生需要记忆的事非但少而且需要记着的时间亦短,需借文字帮忙之处因之不多。若是“文盲”比“不文盲”的人在生活上并不吃亏时,当然不愿费本钱来“治盲”了。
我并不是说在乡村中文字没有用处,只是普通人民用着文字的地方很少。一乡的领袖则需要较深的文字知识,因为他是一乡的顾问,有重要的信札须由他代笔。以前的私塾制度是在这种社会需要之下发生的。那些贵族性质的“西席”式私塾是专门造就成一乡的领袖,所以在学的时期较长,那平民性质的“开门聚徒”式私塾,年限随学生自己决定,平时若工作忙碌尽可随意不去上学,识几个字就算了。
到民国二年私塾被学校代替了,在这个时期,教育制度并没有标准化,小学教员可以独出心裁来决定教材。江村的小学就由一位做过“西席”又受过“师范”训练的乡绅主持。他和我追述他当时的教材说:“我觉得一个小学毕业生一定得会应付社会上普通文字的需要,至少要会打算盘,会写红白份子,会记账,会写条子。所以我到小学三四年级就专门教他们这些实用的事。”
到民国十七年,江村的小学教员换了位新式师范的毕业生。一个在新式师范毕业的人,连自己都不会算账,不会写份子,这是无可讳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本地”社会组织中的东西。我初到这里这些都不通,也是一项一项做小学生般学着。一个新式师范毕业生,大概不见得肯再做小学生来向乡人学习了,他用着标准化的课本来教授。有一次我在航船上和一个小学毕业的乡人坐在一起,他曾说:“那书上说的什么自由平等……”,在他看来只是多几个不切实用,也不了解的新名词罢了。
不但教材上发生了脱节,在教法上也发生了“格格不入”的地方。在私塾制度中是一个一个学生去上学,去背书的,是个别的教育法,所以一个学生若是有几天不上学,回来不会发生“脱课”,只是慢一些罢了。新式的学校是集合教育法,先生把“课堂”当作实体,而且当作连续的实体,他不管课堂里的学生在那里变迁,今天上了第一课,明天是第二课,学期始末的校历也是听着上边的训令,一切标准化。可惜的是社会组织本身没有标准化,一方面标准化,结果是“配不上去”。
江村一带乡村的日历是这样:阳历2月到3月是新年,忙着做客人。3月到5月是空闲的,5月到6月是蚕忙,6月到7月是田忙。7月到9月除了一期秋蚕都是空的。9月到10月是收稻,11月到年底是春花(麦、豆、菜之类)。儿童满了10岁就要跟到田里学习,蚕忙时也须帮着采叶看蚕。在这种情形下若是要趁他们比较空闲的时候来读书,应当在1月到5月,7月到9月。但事实上一面蚕忙、田忙,一面却也“学忙”,等田忙忙过了,学校也放暑假了。秋蚕来了,稻要割了,学校里先生却在一课一课地上书,等春花收好,学校又关门了。
这种“配不上”的结果,在学校方面是缺席太多。在学生方面只要晚了一星期课,又没法去补,谁都追不上去,上课当然没有乐趣。在过渡时代,那位老先生和我说:“我知道这种情形,所以总是忙着和他们补课。”其实是在维持个别教育法。但是在标准化、集体化的现代之教育,或是“明日之教育”之下,乡村的儿童,永远是不能获得他们需要的文字知识。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通讯》)
材料二:
树立乡村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的必由之路。如果乡村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特殊优势,不能深入锻造自身的特色,进而建立起本该有的自信,平等地参与城乡或区域间的对话,盲目地“被城市化”,势必会强化乡村教育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其实,乡村教育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山川河流、原野大地等自然环境是乡村少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优势资源;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元素是乡村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乡村教育可以开发特色课程,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探索建立“自然——人文”的教育模式等,引导乡村青少年确立乡村自信和乡村教育自信。二是样态优势。当前,乡村普遍出现了小规模学校和小规模班级,“小班小校”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具有相对于城市(镇)“大班大校”的明显优势:在教学方面,便于因材精准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在管理方面,便于精耕细作,运转灵活。“小班小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摘编自周晔《乡村教育自信的内生路径》)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乡村私塾时期教材不规范,后来有标准化的课本,村人才开始学到知识。
B.材料二认为乡村教育需要建立自信,认识和挖掘自身优势,没必要参照城市的做法。
C.材料二指出城镇“大班大校”样态不够灵活,与材料一“集合教育法”有相似弊端。
D.两则材料均指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并就如何发展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按时间顺序,介绍乡村学校从私塾(贵族教育)到新式学校(平民教育)的发展过程。
B.材料一从时空角度论述文字在乡村用处有限,与《乡土中国》相关内容的论述角度大体相似。
C.材料一作者深入农村,与当地人谈话、学习当地技能、了解当地年历,可见其学术态度严谨。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乡村教育,但从实质来看,由于时代不同,二者概念内涵并非完全一致。
1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乡村教师带领同学们在田间劳作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
B.乡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让他们能追上进度。
C.乡村教师研究统编教材,在学校创建了“人与自然”特色课程。
D.乡村教师经过调查,根据不同的农忙时期把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班。
19.新式学校的教育在农村“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20.为撰写关于“乡村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你需要与乡村学校的校长做一次访谈。请结合材料和下列表格中校长的回答,拟写三个访谈问题。
你的提问 校长的回答
① 目前乡村教育盲目地“被城市化”,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② 乡村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方面是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是样态优势。
③ 目前我校结合本地风土人情开发特色课程,同时,实行小规模班级教学。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晨
陈忠实
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
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
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他顺手捞起长把竹条扫帚,从小院扫起,一直到街门口。他拉开街门的木栓,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
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
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②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
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旁掏水洗脸呢。
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
“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
“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
“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
“开啥会?”
“社员会。”
“开社员会做啥?”
“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
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
“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
“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
“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
“不行,得研究以后再说。”他严厉地对儿子说,“回!我有话说。”
③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
那两个小伙得了豹子的命令,早已奔下河堤去了,临走,故意白了老五一眼:看谁厉害!
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④一阵沉默。
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
“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
“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
“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
“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
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
“我为你!”
“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
“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
“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
“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
“那是因为农业生产受了破坏……”
“可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
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
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
“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
“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
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
“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
“我不去!”冯老五说。
“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
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
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老五跨过高高的门坎,准备清扫街道,实际上是想找儿子,但作为村支书,又碍于面子不愿到处找,表现其官本位的思想。
B. 冯豹子和两个青年连夜研究新的管理办法这一情节,表现出农村青年想有一番作为的激情,为后文立刻开会讨论作了铺垫。
C.冯豹子拒绝父亲为他安排出路,竞选三队队长,既是为了挽回父亲在社员心中的威望,又是为了带领社员摆脱贫困。
D.小说自始至终围绕冯老五展开,冯老五是线索人物,他见证了冯豹子的一系列活动,突出了冯豹子的人物形象。
2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鸡啼”“鸡棚”,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浓厚的乡村氛围。
B.句子②中的“淡漠地笑笑”,表明了冯老五不赞同三队委员会制定的新制度和管理办法。
C.句子③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冯豹子面对父亲的极力反对而犹豫是否妥协的痛苦心理。
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矛盾冲突更强烈。
2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4.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冯老五父子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叙述形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微写作
25. 亲爱的同学,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个“百草园”般的乐园呢?请你借鉴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技法,写一写你心中的乐园吧。
答案
1、qí 荚 蟀 máo shèn 覆 2.拨--拔 3.缺少主语。应修改为:关于百草园的详细情状,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4.(1)碧绿 光滑
紫红 高大 (2)伏 窜 长吟 弹琴 低唱 5.(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6.示例: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一定要向鲁迅先生学习,改掉做事拖拉的坏毛病,珍惜时间,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7.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狂人日记》 8.(1)A (2)爱憎分明;勤奋努力( 珍惜时间);勇于实践(勤于探索);行胜于言。(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3)圆形内部的图案: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整体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境。“北大”两个字又像一根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大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9.(1)陈莲河 范爱农
(2)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 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后来也意识到国人思想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从思想上拯救麻木的国民。
10. 示例:多角度描绘,生动立体。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全方位地描绘了百草园的景象。例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是视觉上的丰富色彩;“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则是听觉上的悦耳动听;“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则是味觉与视觉的结合,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立体,仿佛读者也置身于那充满生机的百草园之中。
11. 示例一:①通过详细的修饰词和动作,使景物更加生动具体,增强读者的感受力和画面感。②括号注释增加了文化细节,帮助读者理解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示例二:③用“一带”等大词来修饰“短短的”泥墙根,强调了其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情感。④大词小用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简单的场景变得富有深意和层次。
12、支撒系牵拉
13、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
14、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15、捕鸟之事一直是'我'的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急'而少得的话给'我'启迪: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言之成理即可)。
16.C 17.A 18.B
19.①教材脱节,原有实用于乡土社会的知识被程式化、标准化的课本知识所取代。
②教法脱节,新式学校的集合教育法过于标准化,与“不标准”的乡土社会组织无法衔接。 20.①您认为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②您认为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哪里?
③在发展乡村教育方面,您的学校具体是如何做的?
21、A 22、C
23、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①烘托人物形象。衬托出冯豹子为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而锐意改革的光辉形象;②暗示小说结局,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景物预示着农村改革后的美好前景,暗示冯豹子的改革一定会成功,会带领社员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③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24、①情节发展上:对话使读者集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减少旁枝末节,使叙事更加集中;②人物塑造上:对话可以更好地了解父子二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特点更加具体可感;③主题表达上:对话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社会变革时期农村新旧观念的转变(或者歌颂锐意改革的新生力量);④文学效果上: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5、例文:
我心中的乐园是家乡的南湾湖。南湾湖非常美丽,尤其是在夏天的早晨。微风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薄薄的晨雾轻轻地驱散了。但这微风并没有打扰到湖水,湖面没有泛起一丝涟漪,就像一面镜子。湖中,荷花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碧绿的荷叶微微地摇晃着,生怕惊动了湖水似的。岸边的柳树像舒展腰肢的少女,将长长的柳条垂到湖面上,轻抚着湖水……南湾湖的景色真美啊! 我爱这迷人的南湾湖,我爱这迷人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