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6 14: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的论文、昌耀先生的推崇者的文章等,他们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被杀死多少回了,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流淌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昌耀先生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如何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空洞的,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他的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诗的裁剪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还需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是在1979年之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创造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作品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独特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恣肆、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昌耀的诗在用词和修辞艺术上往往显示出简洁的倾向,大多充满隐喻,需要联系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
C.昌耀以其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D.“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博士、推崇者等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这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造的一种文体风格,更是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的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昌耀《一十一枝红玫瑰》)
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反照,/遁去如骑士。”(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兰花
戴 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 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形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来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 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的。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 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 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所挣的钱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的钱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体形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怀念。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和英勇壮举,但“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致力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一对青年男女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为后文“我”找老妇人买白兰花做了铺垫。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本文从“我”的视角出发,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强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老妇人并非因生活拮据而卖花,在小说结尾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进行了暗示,请简要分析。(4分)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桓公见小臣,三往不得见。左右曰:“夫小臣,国之贱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见,其可已矣!”桓公曰:“恶!是何言也!吾闻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贵,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不轻身于布衣之士。纵夫子不欲富贵,可也;吾不好仁义,不可也。”五往而得见也。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惛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鲁国安宁,外内无忧,行政二十一年。季子之卒后,邾击其南,齐伐其北,鲁不胜其患,乞师于楚以取全耳。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贤,而后乃渐变为不肖也,此季子存之所益,亡之所损也。夫得贤失贤,其损益之验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宋殇公、鲁庄公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注],鲁庄素用季友,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 ”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 ”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 ”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有删改)
  [注] 孔父:人名,宋国贤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孔子曰A管仲之贤B不得C此D三权者E亦不能使F其君G南面H而霸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乘,指国家拥有万辆兵车,象征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是代表国家实力的一种说法。
B.靡,无,没有,与“风靡一时”和《曹刿论战》“望其旗靡”中“靡”的含义不同。
C.贱,低贱之人,形容词作名词,与《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中“故”“新”的用法不同。
D.治,这里指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太平,与“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中“治”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桓公认为平民百姓在君主面前不降低身份是可以的,自己因喜好仁义,降低身份也是应该的,所以五次前往最终见到了想见的官吏。
B.鲁僖公任用季友时,鲁国内外无患;季友去世后,鲁国受到南北夹击,外患严重,只能向楚国求援。贤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C.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足,不能发现贤才,那也没有办法;但如果国君能够发现贤才而迟疑不任用贤才,危害极大,宋殇公、鲁庄公就是例证。
D.齐桓公逐一满足了管仲提出的三个条件,齐国得到有效治理并称霸天下,孔子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齐桓公赋予管仲的三种权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诸侯闻之,谓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2)鲁不胜其患,乞师于楚以取全耳。
                             
                             
14.在对待贤才的问题上,齐桓公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请根据两则材料进行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白居易
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①鹤氅②人。
红蜡烛前明似昼,青毡帐里暖如春。
十分满盏黄金液③,一尺中庭白玉尘④。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注] ①高情:超然物外之情。②鹤氅:用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美称“鹤氅”,古时常作为名士的服装。③黄金液:指酒。④玉尘:比喻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题目中的“喜”字表达了诗人雪夜拜访李郎中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首联中,“鹅毛雪”写出了大雪纷飞的场景,“可怜”表达了诗人对雪夜的喜爱之情。
C.颈联出句写室内欢聚、热闹,对句写室外雪大、清冷,对比强烈,极具画面感。
D.尾联表达出诗人对和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的珍惜,希望两人饮酒赋诗、彻夜畅谈。
16.“烛”是中国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本诗和闻一多的《红烛》都借“红烛”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深秋时节独立湘江边的毛泽东,面对宇宙的广阔,发出慷慨激昂的心声:“       ,       ”
(2)《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湘江上静中有动、富有活力的场面的句子是“     ,     ”。
(3)中秋节期间,小刚和同学玩飞花令,以“明月”这一意象为题,吟咏了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攀岩,这项曾经的小众运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青年热衷的生活休闲方式之一。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室内攀岩馆正如  A  般涌现。①作为年轻人来说,②攀岩趣味性强、入门门槛低,③新手不需要带什么装备,④人来就行了。⑤在办公楼下、商圈内、体育公园里,⑥攀岩墙随处可见。⑦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⑧墙上就会爬满跟攀岩线路“死磕到底”的年轻人。这些飞檐走壁的“岩壁舞者”,摘掉“脆皮青年”的标签,成为当下新城市运动一道炫酷的风景。
室内攀岩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攀石、难度攀岩和速度攀岩。对于初学者来说,攀石通常是最适合开始练习的室内攀岩类型。起初,你可能  B  地认为攀岩需要有力的手臂肌肉,但其实重心转换的过程中,需要从腿部、背部到腹部等全身肌肉群的参与,所以你会发现,攀岩是一个“练肌肉”非常快并且能“雕刻肌肉”的运动。每个经常攀岩的人,都有极其漂亮的肌肉线条。不仅如此,攀岩还需要伸展和弯曲身体,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此外,攀岩还很“烧脑”,这是因为“岩壁”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岩点都是由专业人员设计的,所以,当你开始尝试攀岩,第一步绝不是埋头猛爬,而是要先学会读线,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能力水平,思考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线和动作技巧。每一次攀爬,都是一次与自己对话、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的过程。
研究发现,与单纯的体育锻炼相比,攀岩在缓解焦虑、改善身体形象和提升整体自尊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而且,攀岩的目标很明确,参与者可以在解决攀爬中的难题、逐级提升技能并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甲 ),这种连续的成就感有助于恢复并增强个人对生活的主导权和控制感。此外,( 乙 ):为了在岩壁上保持平衡,参与者必须保持专注,不能急躁,从而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攀岩运动,鼓励他们从“脆皮青年”蜕变为“岩壁舞者”,请为某室内攀岩馆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包含“岩壁”“脆皮”两个关键词,使用对偶句式,表达简明准确,40个字以内。(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第二段的“烧脑”作为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它有何含义及表达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10月30日4时27分,一道耀眼光柱点亮漆黑夜空。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奔赴中国空间站。10月30日12时51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据悉,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中,首次作为指令长的“70后”航天员蔡旭哲,是我国目前重返空间站间隔时间最短的航天员;航天员宋令东、王浩泽,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则均为80后。太空会师,实现了“70后”“80后”“90后”3个年龄层次航天员的“天宫”同框。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31日)
  材料二:
①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到。希望你们都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王亚平
  ②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是青年人的本色。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③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当代青年能以自身奋斗参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何其幸运!生逢盛世,青年人以奋斗书写精彩人生,定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④据悉,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均为“80后”。这些航天员们,以青春之我逐梦太空,用勇气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的精神风貌,不仅是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担当有为的最好注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青春闪耀、担当有为、逐梦不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B A.“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曲解文意。材料一中的“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桂冠”是说昌耀经历了与梵高类似的困境,并最终获得了认可,并不是说他在诗歌界的地位等同于梵高在绘画领域的地位。
C.“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昌耀对其早期作品的改写“带有根本性”,“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新的认定”,这意味着“重写”使其早期创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D.“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因果不当。根据材料一“那么如何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 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和材料二“它不仅有独特的词汇学……还有统摄性的精神风骨”等可知,“昌耀体”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2.C “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和材料二“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不同程度的改写”可知,原文表述为“大部分”“很多早期诗作”,并非全部。
3.A 根据材料二可知“昌耀体”的风格特点: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有独特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和统摄性的精神风骨。
A.语言相对平实,风格质朴直白,也没有运用修辞,没有明显的“昌耀体”的风格特征,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B.“善恶的角力”“爱的繁衍与生殖”“戕残”等表述带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能体现“昌耀体”的风格特征。C.“须髭”用的是古词,“我的须髭如同箭毛”“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体现了独特的修辞运作方式,能体现“昌耀体”的风格特征。D.“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远方岩表的反照”等具有青铜般的色调,能体现“昌耀体”的风格特征。
4.答案 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解析 ①论证思路方面:首先提出了昌耀诗歌中的“重写”现象,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详细分析了昌耀对早期作品的“重写”及其意义,论述了“昌耀体”的形成及其特点;最后总结了昌耀“重写”现象的重要性和“昌耀体”的独特价值,强调了昌耀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
②论证方法方面:道理论证,文中引用相关专家燎原和诗论家胡亮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比喻论证,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观点,如将昌耀的诗歌比作“命运之书”,形象地表达了昌耀诗歌的深刻内涵。
5.答案 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大多的创作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
解析 ①结合材料一“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无不体现着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可知,他的诗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大多的创作在修改后才面世。
②结合材料一“昌耀先生不只是……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和材料二“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等可知,他的诗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
③结合材料二“昌耀最独特的……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等可知,他的诗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
6.C “对丈夫、对母亲的怀念”错误。老妇人在述说她去街上卖白兰花的原因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
7.D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错误。小说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8.答案 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具有的气质。②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③“我”给老妇人带来了生意,老妇人却并不格外惊喜。④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解析 ①“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把老妇人的声音、笑容与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进行比较,突出老妇人特别优雅的特点,暗示了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
②“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老妇人……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一样美好”,这是对老妇人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老妇人把花送给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的女青年,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是为了赚钱。
③“我把这一消息……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老妇人终于同意了”,“我”给老妇人带来了生意,老妇人却并不格外惊喜,经“我”劝说才同意,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
④“第二天中午……她的家……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是对老妇人家庭环境的描写,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
9.答案 ①这篇小说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故事。②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多突出其身份特征,而无具体刻画。③借老妇人突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人性美与人情美。④本文语言清新淡雅,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⑤本文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贯串全文,让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解析 “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这类小说淡化情节,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合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解答本题,可从虚化人物、淡化情节、注重环境描写、语言散文化等角度分析。
①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故事,因为爱花,所以卖花,结尾表明老妇人卖花的原因。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②从塑造人物上看,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多突出其身份特征,没有对老妇人进行具体的刻画,淡化了人物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小说叙述了与老妇人因白兰花结缘的故事,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强调了简单平凡背后的人性光辉。
④从语言上看,这篇小说的语言注重抒情。如“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等语言抒情意味较为浓厚。
⑤从意境上看,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这种花淡雅、幽香,本身就充满诗意;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如老妇人的形象,小说中“白兰花”贯串全文,让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10.ABE “孔子曰”中“曰”表示后文是孔子说的话,A处断开;“管仲之贤”作后句主语,主语后停顿表强调,B处断开;“不得此三权者”是动宾短语,其后停顿,“亦”用于下句句首,E处断开。
11.C A.正确。B.正确。无,没有/倒下/倒下。C.错误。用法相同。贱,低贱之人,形容词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形容词作名词。D.正确。治理得好,社会安定太平/治理。
12.D “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文“管仲之贤……而霸矣”可知,齐桓公赋予管仲的三种权力和管仲的贤能都是齐国称霸的原因,不能说“三种权力”起“决定性作用”。
13.答案 (1)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齐桓公对待平民尚且能够自降身份,何况是对待国君呢!
(2)鲁国不能承受这样的祸患,向楚国请求救兵来保全国家。
解析 (1)“犹”,尚且;“下”,自降身份与人交往,谦恭待人;“布衣之士”,平民;“况”,何况。
(2)“胜”,经得住,能承担;“患”,祸患;“乞师于楚”,状语后置句,向楚国请求救兵;“全”,保全。
14.答案 ①礼敬贤才(礼贤下士)。②发现、任用并信任贤才。③给贤才以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齐桓公对待“小臣”的态度,以及材料二中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一个重视贤才,能够虚心接受贤才意见的君主,他不仅三次拜访“小臣”,还在听到身边之人的劝阻后,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五次拜访得见“小臣”,这体现出他对贤才的尊重和重视。根据材料二中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以及齐桓公的做法可知,齐桓公能够发现、任用并信任贤才,能够给贤才以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桓公去见一个职位低微的官吏,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身边的人说:“小臣,是国中地位低贱的臣子,您去了三次还没有见到,应当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唉!这是什么话!我听说:平民不想要富贵,所以在大国之君面前不会降低身份;大国之君不喜好仁义,所以在平民面前也不会降低身份。纵使那个人不想要富贵,这是可以的;但我不喜好仁义,这是不可以的。”去了五次才见到那位官吏。天下诸侯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齐桓公对待平民尚且能够自降身份,何况是对待国君呢!于是相从前来朝拜,没有不来的。
材料二:
国家纷乱时,贤良之臣就显现出来了。鲁国大乱,季友的贤能就显现出来了。鲁僖公即位后任用季子,鲁国安宁,国内外没有忧患,推行政令二十一年。季子去世后,邾国攻打它的南边,齐国侵犯它的北边,鲁国不能承受这样的祸患,向楚国请求救兵来保全国家。鲁僖公的本性,并非前二十一年总是贤明,然后才渐渐变为不贤明的,这是季子活着带来的好处,也是季子去世带来的损害。得到贤才或失去贤才,所带来的好处或坏处就是像这样得到验证,而国君却忽视任用贤才,真是非常令人痛心。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足以发现贤才,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才,却迟疑不能任用贤才,这样大的危害就是身死国灭,小的危害就是国家动荡,这是非常令人悲哀的。宋殇公、鲁庄公凭智慧能够发现贤才但都不能任用贤才,所以宋殇公被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后代。如果宋殇公早任用孔父,鲁庄公平素重用季友,这样将能够平定邻国,更何况保全自身呢!
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让酒在酒器中放坏,肉在砧板上放烂,这样奢侈对称霸有无妨害 ”管仲回答说:“这些绝非值得重视的事,这样做对称霸也无妨害。”齐桓公问:“怎么样会妨害称霸呢 ”管仲回答说:“不知道贤才,妨害称霸;知道贤才却不能任用,妨害称霸;任用了贤才却不信任,妨害称霸。”齐桓公说:“说得好。”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齐桓公就任命他为上卿,但国家却没有治理好。齐桓公问:“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齐桓公便将齐国一年的市场税收赐给他,但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齐桓公又问:“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齐桓公就尊他为仲父。于是齐国社会非常安定,终于称霸天下。孔子说:“管仲这样的贤才,如果不能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能使他的君主居于尊位最终称霸。”
15.A “诗人雪夜拜访李郎中”错误。题目中“李郎中见访”的意思是“李郎中访问我”,“见”在此处是“我”的意思。
16.答案 ①本诗颔联写“烛”,写了蜡烛的颜色和烛火带来的温暖与光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以及对友人雪夜来访的喜悦之情。②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是独立鲜明的意象,象征着奉献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解析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中,“红蜡烛前明似昼”是写坐在红蜡烛前,感觉明亮如白昼。可以想象烛火在这样的雪夜带来的温暖与光亮,友人来访的情谊如同这烛火照亮诗人内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以及对友人雪夜来访的喜悦之情。
而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意象鲜明,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奉献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红烛燃烧自己,为世界带来光明,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7.答案 (1)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3)(示例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示例2)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示例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18.答案 ①将“作为”改为“对于”。⑦改为“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
解析 ①“作为……来说”搭配不当,可将“作为”改为“对于”。⑦有歧义,“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有两种理解:“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和“在周末和工作日/的晚上”。结合现实生活,可改为“在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
19.答案 (示例)告别脆皮生活,勇攀岩壁高峰。
解析 拟写宣传语,一要紧扣主题,本题要求为某室内攀岩馆写宣传语,宣传语要包含“岩壁”“脆皮”两个关键词;二要有号召和鼓动作用,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攀岩运动,鼓励他们从“脆皮青年”蜕变为“岩壁舞者”;三要使用对偶句式,使宣传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据此拟写即可。
20.答案 (示例)A雨后春笋 B理所当然
解析 A.语境是说,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室内攀岩馆大量出现;再结合横线前后的“正如”“般”可知,此处要填一个带有比喻义的成语。可填“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B.语境是说,人们基于对攀岩运动的直观印象,认为攀岩靠手臂力量就行,可填“理所当然”。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21.答案 ①“烧脑”即燃烧脑细胞的意思,指人们调动知识储备,进行大量思考,从而充分“燃烧”脑细胞的行为。
②在文中,“烧脑”用来形容攀岩运动中选择路线和动作技巧的思考过程,强调了攀岩不仅是体力活动,更是一项需要大量思考和策略运用的运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人们在进行攀岩运动时在思维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付出的努力。
解析 先解释含义。“烧脑”在一般语境中的含义是燃烧脑细胞,指人们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大量深入的思考,让大脑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
然后联系语境分析表达特点。文中使用“烧脑”来形容攀岩运动中思考路线和动作技巧的过程,将抽象的、需要耗费大量脑力进行思考规划的过程,用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了出来。通过“烧脑”这个词,把人们在进行攀岩运动时在思维层面需要面临的挑战和需要付出的努力,以一种轻松、形象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了读者。
22.答案 甲:持续获得正面的反馈 乙:攀岩还是一项沉浸式的运动
解析 甲处,根据前句“攀岩的目标很明确,参与者……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后句“这种连续的成就感有助于……控制感”可知,语境是说攀岩目标明确,在解决难题、提升技能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让参与者不断得到如成就感这样的正面反馈,故可填“持续获得正面的反馈”之类的内容。
乙处,根据后句“为了在岩壁上保持平衡,参与者必须……忘我的‘心流状态’”可知,语境是说攀岩是一项需要参与者非常投入的运动,故可填“攀岩还是一项沉浸式的运动”之类的内容。
23.[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题目要求以“青春闪耀、担当有为、逐梦不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材料一描述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以及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的事件,强调了不同年龄段航天员的参与合作,体现了多代人的共同努力与取得的成就。材料二中,引用王亚平关于梦想与奋斗的名言,强调青年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提到奋斗是青春的底色,指出当代青年能够参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是幸运的;强调航天员们的精神风貌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担当有为的最好注解。
话题“青春闪耀、担当有为、逐梦不停”中,“青春”象征着活力、希望、进取,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担当”指承担责任,勇于面对挑战,体现青年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为”体现青春的价值和意义;“逐梦”体现青春的激情和动力。写作时,应立足于航天员的奋斗精神,联系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探讨如何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立意] 
(1)青春梦想,奋斗不止。
(2)担当使命,传承航天精神。
(3)青春当以奋斗为底色。
[例文]
青春的星河,奋斗的征途
浩瀚宇宙,星光璀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如同一道耀眼的光柱,划破夜空,照亮了我们青春奋斗的征途。“70后”“80后”“90后”三代航天员的“天宫”同框,不仅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薪火相传,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逐梦不停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星空浩渺,梦想为帆。航天员王亚平曾说:“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到。”梦想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青年一代的梦想,不应是空中楼阁,而是要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正如那些为了航天梦,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航天员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梦想的价值,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征途漫漫,奋斗作桨。青春的底色是奋斗,青年人的本色是担当。我们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目标。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以航天员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指引,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的人生最精彩。唯有奋斗,才能让青春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时代浪潮,逐梦扬帆。“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这些伟大的成就,无不凝结着几代航天人的汗水和心血,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他们以青春之我,逐梦太空,用勇气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的精神风貌,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担当有为的最好注解。新时代青年,应当以他们为榜样,传承和发扬这种逐梦不停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是奋斗的黄金时期。让我们以航天员为榜样,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作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扬起青春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让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和奋斗的汗水,谱写出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让青春在奉献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