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6 10: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铁人中学2024级高二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从“吉尼斯对你很好”到空姐的微笑及有些自动售货机的道谢声,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美妙的热心服务包围着。被奉献和善意的组合包围着。即使小到一块香皂,那也是一群专家为使您皮肤光滑而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思索后的成果。
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而后就这样被耗尽。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是为“您”服务的,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代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
这种额外赠品和关切的机制,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中,都有其官方支持,即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退休金保管、多种津贴、补助、保险、证券交易),就像F.佩鲁所说:“当局发放社会津贴,目的不在于酬劳生产服务,而是满足需求,来纠正权力的过分垄断。”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再分配的真实效率及其经济机理,我们感兴趣的是它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由于其财产的提取和拨付,已建立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指称这些制度完全是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社会保障、保险、保护儿童、保护老人、失业津贴。领薪者非常高兴能收到以赠予或“无偿供给”形式出现的、他以前被剥夺的财富中的一部分。简要地说,这便是J.M.克拉克所指的“伪市场社会”。
除了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外,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关系中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一种更加非官方、非制度化的系统。那就是一整套“个性化”交流网络侵入了消费的日常性。因为它意味的确实是消费——对人际关系、对团结、相互性、热情以及对以服务形式标准化了的社会参与的消费——这是一种对关切、真诚和热情的持续性消费。这种符号化的关系对于身处一个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已成为客观规律的体系中的个体来说,比起生理上的进食来,更是他维持生活所需要的。
自发的、相互的、象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事实。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参加了使人际关系重新回归到社会循环轨道上去的系统过程,并参加了对这种符号化关系、人际热情的消费,迎宾小姐、社会福利员、公共关系工程师、广告女郎这些职员都把额外赠品、他通过制度化微笑来为社会关系上点润滑油当作现世使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在摹拟那些近似的、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它试图用家庭主妇们面对面交谈的口气对家庭主妇讲话,试图用老板或同事的口吻对干部或秘书讲话,试图像朋友,或内心声音一样,以一种反省的方式对我们讲话。它就这样通过一种真实模拟过程,在没有亲近的地方,在人们之间或者人们与产品之间,轻松便捷地营造出了亲近的氛围,而这是属于广告中被消费的东西(可能是最先被消费的)。如果要请公认的社会心理学家来使黑暗的人际关系重新回到团结、交流的轨道上来就需要支付很昂贵的费用。
整个服务行业都是如此:商人、银行职员、商店售货员、商务代表、咨询服务、促销服务,所有这些调节、销售和推销人际关系的职业,以及社会学家、采访记者、经纪人和推销员,这些人的职业规律要求他们与他人“接触”“参与”,对他人的“心理感兴趣”——在所有这些职业和角色当中,相互、“热情”的内涵都被包括在规划程序及职能实施里了。
这一巨大关切机制的存在是一种全面的矛盾。它不能掩盖的不仅是商品社会铁的规律、社会关系的客观真相——竞争,随着城郊和工业集中而增长的社会距离感,更是日常性及最私人的关系之中交换价值抽象化的普遍趋势。这一机制,不管其表象如何,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机制,它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它生产社交性。然而,作为生产机制,它只能和物质财富生产方式服从同样的规律,它只能在其运转中再生产出它原想要超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生产关系,却必定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出距离感、交流障碍、昏暗和严峻。
(摘编自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决定了对关切、真诚和热情的持续性消费,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B. 如果没有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带来的额外赠品、个性效忠的热情,物品就只是被购买,被拥有,被耗尽。
C. 比起生理上进食,对符号化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处于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体系中的个体维持生活更需要的。
D. 作者认为关切机制作为生产机制,它要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但在运转中又不能避免距离感、交流障碍、昏暗和严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第一、二段可以看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获得极大的满足往往不仅在于物品本身,还在于感觉自己被热情地服务着。
B. 用充满保护色彩和母性的词汇来描述社会保障、失业津贴等社会制度,可以传递出国家、社会宽厚慷慨、乐于助人的信息。
C. 迎宾小姐制度化的微笑是商家对符号化关系、人际热情的消费的灵活运用,这有利于人际关系重新回归社会循环轨道。
D. 广告只要摹拟那些近似的、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卖出商品。
3. 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文中“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的一项是( )(3分)
A. 某著名品牌火锅连锁店在顾客等位的时候,会送上小零食,还提供美甲、美发等服务,让人感受到商家的热情周到。
B. 为了体现对民众的关怀,不少国家出台了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政策,规定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纳税人享受优惠。
C. 春节来临之际,商家纷纷推出促销活动,“买三送一”“满一千减一百”等优惠措施让消费者能以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
D.近年来,海外留学服务行业竞争激烈,咨询服务趋向精细化,咨询师会根据咨询者的个性化要求提供相应的指导。
4. 请简要说明“伪市场社会”的特征。(4分)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消费社会”存在的合理性?请根据文本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吾尔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
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 ——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
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 ——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
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B.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
C.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当做牲畜来看待。
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
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D.作者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
8.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哙①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②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
(节选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材料二:
沈同③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子之爵禄。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曰:‘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应之曰:‘为士师④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也?”
夫或问孟子劝王伐燕,不诚是乎?沈同问“燕可伐与”,此挟私意欲自伐之也。知其意慊⑤于是,宜曰:“燕虽可伐,须为天吏,乃可以伐之。”沈同意绝,则无伐燕之计矣。不知有此私意而径应之,不省其语,是不知言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刺孟》)
[注]①燕哙:燕国国君子哙。②子之:人名,燕国丞相。③沈同:人名,齐国臣子。④士师:掌管刑罚的官员。⑤慊:满足,满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之谓A尧贤B者C以其让D天下于许由E许由不受F有让天下之名G而实不失天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遗,给予、馈赠,同《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不相同。
B. 克,攻克、占领,与《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的“克”意思相同。
C. 私,私自,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的“私”意思不相同。
D. “何以异于是”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以”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代与子之交往颇深,苏代为让子之掌握大权,故意在燕王面前说齐王是因为不信任大臣而终将不能称霸,燕王对此深信不疑。
B. 燕王子哙听信了鹿毛寿的话,为求好名声而把国家托付给国相子之,没想到弄巧成拙,大权旁落,落得个国破身死的悲惨下场。
C. 在燕国内乱之际,齐国派遣大将章子率军队攻打燕国,燕国因内乱日久,兵力枯竭,无力抵抗,最终齐军长驱直入,获得大捷。
D. 王充认为沈同在向孟子询问是否可以攻打燕国时,就已经包藏了祸心,而孟子的回答,不能体现出孟子知人知言的士大夫形象。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2)不知有此私意而径应之,不省其语,是不知言也。
14. 材料一孟子对齐王说伐燕“不可失也”,材料二又对“劝齐伐燕”之问断然否定。根据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孟子不同态度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吊白居易
李忱[注]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注]李忱:唐宣宗,唐朝皇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以美玉和珠宝为喻赞美了白居易的诗歌,由此引出对其逝世的深切惋惜。
B. 白居易一生如浮云漂泊,命运又使他无所作为,但他仍以“乐天”为字自勉。
C. 尾联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示自己对白居易难以割舍,每当想起便会牵动哀思。
D. 全诗语言明白晓畅,情感真挚,且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历程。
16. 作者在诗中提到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两篇长诗,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根据情景默写。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苏洵讽谏北宋王朝要吸取历史教训,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警告, , ,不肯引以为鉴,就要重蹈覆辙。
(2)《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 , 。
《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化地指出“______ ,______ ,”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 A 的粮食;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 B ;冬去春来,(甲),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花开花落,科技工作者一直守在实验室,验证一个个奇思妙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劳动者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劳动的果实,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打磨几块冷石,(乙),告别茹茅饮血,迈向新的生活。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用汗水与智慧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凭借勤劳的双手,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②自立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③取得了改革、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⑤共同创造着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劳动的民族。从“______________”的耕作,到“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的纺织,再到“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的酿造……古往今来,对劳动的赞歌绵延不绝。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有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勇气,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 C ,有着“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的自信。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对每位劳动者都充满敬意。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坚守与热爱,更是一笔 D 的财富。他们让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8. 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沉甸甸 热气腾腾 底气 无与伦比
B. 金灿灿 热气腾腾 志气 难以企及
C. 沉甸甸 香气四溢 底气 无与伦比
D. 金灿灿 香气四溢 志气 难以企及
19. 下列诗句填入第三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 文中第二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认为,“学不可以已”,随着AI智能、大脑芯片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都将受到影响。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2. D
3. C 依据原文“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代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可知“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是一种商家对消费者的一种个性化的心理关切,不是指具体的赠品。
A.“让人感受到商家的热情周到”,符合“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的特点。
B.“为了体现对民众的关怀”,这体现了“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的特点。
C.“优惠措施让消费者能以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这是把“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理解为具体的赠品。
D.“咨询师会根据咨询者的个性化要求提供相应的指导”,这体现了“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的特点。
4. ①有官方支持,即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
②用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来指称(或:体现了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③以赠予或“无偿供给”等形式出现,其实质是返还被剥夺的社会财富。
5. ①列举日常生活事例,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证明个性服务的消费行为的合理性;
②引用学者评论,运用道理论证,证明“消费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③假设论证或对比论证,用消费行为来调节人际关系更轻松便捷。
【答案】6.B B项,“是指责小羊太贪吃”错。原文是“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可见妈妈怪小羊故意在顾客面前做出受委屈的样子,让顾客以为我们虐待它了。
7.B B项,“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错。写了我妈把小羊当孩子看,和小羊“斗智斗勇”的温馨场景,旨在表现以我妈为代表的牧区人们珍爱生命、淳朴善良的美德。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原始、广阔、寂静的环境(2)烘托了人物形象,暮色渐浓下的清冷、广阔、原始的自然环境成功地烘托了那位怀抱羊羔的维吾尔族老太太坚韧、温暖、与自然共生的形象:
(3)为文章奠定苍凉而温暖的感情基调。(4)深化作品主题。表现了在广阔天地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坚韧以及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和谐共生的主题。
9.①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②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被爱被呵护。③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④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10. CEF 句意: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
“人”作主语,“谓”作谓语,“尧贤”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者”在此处表停顿,故应在C处断开;“以”引出原因,“其让天下于许由”是原因内容,“其”作主语,“让”作谓语,“天下”作宾语,“于许由”作补语,结构完整,应在E处断开;“许由”作主语,“不受”作谓语,表述意思完整,应在F处断开。
11. D A.正确。给予,馈赠/放弃,剩下。句意: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
B.正确。句意: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已经攻克敌军,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C.正确。私自/私下。句意:也没有君王的命令就私自从你手中接受了爵位和俸禄。/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奔驰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张良
D.错误。用法不同,介词,凭、凭借/连词,表目的,来。句意:现在子哙把王位让给子之跟这有什么差别呢 (凭借什么与这不同呢?)/举起酒杯来相互劝酒。
12. C C.“兵力枯竭,无力抵抗”错误。根据原文“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可知,燕国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并非“兵力枯竭,无力抵抗”。
13. (1)子之面向南坐,行使君王的权力,燕王子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 “南面” 指面向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指子之处于君王之位;“不听政” ,不处理政务。)
(2)不知道他有这种私心却直接回答他,没有省悟他话中的含意,这是不懂得言辞的表现。
(“径”,直接;“省” ,省悟,领悟;“是……也” ,判断句,译为“这是……”。)
14. ①材料一:伐燕时机正当时。
②材料二:伐燕行动必须由“天吏”执行,齐不具有这一资格
①材料一中,孟子认为伐燕“不可失也”,是因为当时燕国内乱,“国大乱,百姓恫恐”“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此时讨伐燕国,正处于类似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的有利时机,因此认为时机恰当。
②材料二中,孟子否定“劝齐伐燕”,是因为他认为“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即讨伐燕国的行动必须由“天吏”执行。而齐国本身与燕国一样并非“天吏”,“今以燕伐燕”,齐国不具备讨伐燕国的资格,因此断然否定。
参考译文 :
材料一: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公元前318年(燕哙三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 ”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加尊贵起来。子之面向南坐,行使君王的权力,燕王子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孟轲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
材料二:
沈同以他的私交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该把燕国让给人,子之也不该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要是有这样的人,你喜欢他,不告诉国君,而私自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给了他,而这人,也没有君王的命令就私自从你手中接受了爵位和俸禄,这样可以吗 现在子哙把王位让给子之跟这有什么差别呢 ”齐国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听说你曾鼓动齐国讨伐燕国,有这事吗 ”孟子说:“没有。是沈同问:‘燕国可以讨伐吗 ’我回答说:‘可以。’他认同就去讨伐了燕国。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讨伐它 ’我就会回答说:‘只有奉行天命的周天子才能讨伐它。’就像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他:‘犯人可以杀吗 ’那他将会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他呢 ’那就应该回答说:只有法官才可以杀他。如今作为像燕一样无道的齐国要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要去鼓动它呢 ”
有人问孟子鼓动齐王讨伐燕国的事情,不确实是这样吗 沈同问“燕国可以讨伐吗”。这是挟带私心想使自己的国家去讨伐燕国。既然知道他的意图以讨伐燕国为满足,就应该说:“燕国即使可以讨伐,也必须是奉天命的周天子才能够去讨伐它。”这样沈同的意图就会断绝,那么也就没有讨伐燕国的计划了。不知道他有这种私心却直接回答他,没有省悟他话中的含意,这是不得言辞的表现。
15. B B.“白居易一生如浮云漂泊,命运又使他无所作为”错误,“浮云不系”是说浮云不能羁绊他,“造化无为”指他性格清静无为。
16. ①《长恨歌》《琵琶行并序》作为白居易的名篇,代表着其极高的艺术成就;②“童子解吟长恨曲”,说明白居易的诗歌有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的特点;③“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其诗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详解:①代表极高艺术成就:《长恨歌》《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诗歌的杰出代表,内容丰富、情感动人、艺术手法高超,作者提及它们,意在以点带面,凸显白居易的卓越创作水平。
②体现通俗易懂:童子都能解吟《长恨歌》,表明诗歌语言平易,韵律优美,易于理解和传唱,这是白居易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③表明流传广泛:连胡儿都能唱《琵琶行》,极言白居易诗歌传播范围之广,从侧面反映出其作品影响力巨大,深受不同地域人们的喜爱。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3)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8. A A,沉甸甸:强调重量感,突出粮食的饱满充实,体现劳动成果的丰硕。金灿灿”:侧重于颜色。此处语境为“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的粮食”,可见此处强调付出得到的粮食之多,而不是指颜色的亮丽,故选“沉甸甸”。
B,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 或情绪高涨。香气四溢:指香气四处飘溢。前文是“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可见此处强调保温箱里仍然有饭菜的温度,故选“热气腾腾”。
C,志气:指进取的决心和勇气,又指气节。底气:比喻信心,劲头。前文是“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可见此处表达的是有能力和准备就会有收获,故选“底气”。
D,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难以企及:指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此处形容“财富”,需要填形容财富的特点的词语,故选“无与伦比”。
19. B 此处语境为“‘……’的耕作”,因此所填诗句应与耕种有关。
A .表示因客人到来而洒扫庭内,强调的是热情,不合“耕作”语境。句意:庭院里的花间小路,不曾因为有客到来而打扫过,这扇柴门,今天才第一次为您打开。
B.生动展现耕作的辛苦,符合“耕作”语境。句意:清晨去田间清除杂草,直到夜晚才扛着锄头回家。
C.描写田园自然之景的美好,不合“耕作”语境。句意:翠绿的树木环绕在村庄周围,形成一片葱郁的景象,而远处的青山,在村庄外围逶迤倾斜,轮廓优美。
D.表示田园生活的随性,不合“耕作”语境。句意:每天在园中散步,渐渐养成了有趣的习惯,家中的门虽然设置着,但却常常关闭。
20. 语句①,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语句③,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①处,主客体错误,根据上文“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可知,此句主语应该是“中国人民”这个群体,可改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③处,“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三个词语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关系,应是先“革命”,再“建设”,最后“改革”。
21. 甲: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生起一团热火/燃起一堆篝火
甲处,根据分号和波浪号可知,此处是排比句的一部分,再结合前后句可知,排比句是在写不同职业的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景做着不同的工作,然后根据“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可知此处要补写的是职业加劳动场景,“陪着孩子们”表明职业是“老师”,“老师”的劳动场景是“讲台”或者更广泛点的“学校”,故可填“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或“老师始终待在学校”。
乙处,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是下文“告别茹毛饮血”的一个条件,应该指的是“钻石取火”这一行为,对应上文“打磨几块冷石”的语言形式,故可填“生起一团热火”或“燃起一堆篝火”。
22.茹毛饮血,自力更生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