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点梳理
内容提要
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
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
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从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2.从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内阁
票拟批红
司礼监
海禁
郑和下西洋
奴儿干都司
土木之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目标导航】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内陆边疆
与明清易代
明朝政治制度
的变化
海上交通
与沿海形势
变化
明朝
建立
清朝
统治全国
元末农民起义:时间?规模?人物?
明朝建立:时间?人物?地点?庙号?
元朝灭亡:时间?事件?
废除宰相制度:目的?实施?影响?
设内阁:原因?有哪4步 地位如何
宦官专权:为何出现?有什么表现
影响
变化: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危机: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欧洲殖民者
的入侵
郑和下西洋
打击倭患
概况:何时 几次 几个国家 最远到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影响:空前规模……领先于……增强了……给政府造成……
明清易代
清朝建立:3个时间 2个人物 2个国号
明朝灭亡:为何灭亡?如何灭亡的?
清军入关:何时?2个人物?2个地点?
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背景:倭寇?海禁?倭患?
平倭:将领是谁?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战果?
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
表现:葡萄牙占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影响:破坏了…带来了…西学东渐…
内陆边疆
蒙古族:哪两大集团 关系怎样
藏族:封授称号 设何机构管辖
女真族:设何机构管辖?封授官号 何时谁统一女真各部?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⑵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国号大明,朱元璋为明太祖。
⑶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
统治。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⑴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加强皇权。
②实施: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对以后五百多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⑴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②实施;③影响。
⑵设内阁
①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倍增。
②过程:
时期 步骤 职责
明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 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授予内阁票拟权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神宗 大学士权力很大 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③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依据所学知识,对宰相和内阁进行对比,完成下面的表格 宰相 内阁
相同点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 地位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长官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任免 经由皇帝与大臣商议
权力 决策权、行政权
与六部关系 六部隶属于宰相
对皇权影响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秘书机构
皇帝个人信任
皇帝个人决定
票拟权
六部与内阁相对独立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概念阐释】明内阁是明朝统治者实现专制独裁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内阁的性质主要是秘书机构,是皇帝的助手、顾问,但在某些时期,内阁大学士权力膨胀,事实上接近了过去宰相的地位。
但内阁只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权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地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阁臣信任度的高低。所以内阁只是专制皇权强化的工具。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⑴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②实施;③影响。
⑵设内阁:①原因:皇帝工作压力倍增;②过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票拟”“批红”③地位:内侍机构。
⑶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皇帝防范内阁权重;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②表现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⑴废除宰相制度:①目的;②实施;③影响。
⑵设内阁:①原因:皇帝工作压力倍增;②过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票拟”“批红”③地位:内侍机构。
⑶宦官专权: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②表现:代皇帝批红,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影响:皇权强化
⑴变化: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⑵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⑴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 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⑵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⑶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政府造成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吕思勉
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 ——蔡东藩
①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②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缺乏对外交往的内驱力;
③郑和下西洋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④倭寇及欧洲殖民者侵扰也促使明朝政策出现变化。
⑤这种变化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导致了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明朝统治者的“下西洋”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封闭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绘制的地图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⑴废除宰相制度;⑵设内阁;⑶宦官专权。
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影响:皇权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①概况;②目的;③影响。
2.打击倭患:
⑴背景:①倭寇: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海禁: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③倭患: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⑵平倭:①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②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③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⑶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传颂
“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2)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⑴废除宰相制度;⑵设内阁;⑶宦官专权。
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影响:皇权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①概况;②目的;③影响。
2.打击倭患:⑴背景;⑵平倭;⑶结果。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⑴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⑵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⑶影响: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西学东渐,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客观上促进文明交往。说明: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薄弱。
地理大发现后,地理距离所造成的空间障碍比过去变得容易超越了,世界格局发生了大变化:西方成为殖民主义,东方变作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陆续东来的西方人先后占据了中国周围的国家,逐步接近中国,向中国窥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影响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2.打击倭患;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地域 民族 关系 概况
① 北方 草原 蒙古族 (鞑靼、 瓦剌) 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筑长城防御 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 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曾包围北京,俘虏明英宗
和议与册封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贸易交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② 西藏 地区 藏族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 封授称号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管辖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③ 东北 地区 女真族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 设机构管辖 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封授官号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战争 16、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 年称汗,国号金大,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明朝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特点:威德兼施、因俗而治、以夷治夷、形式多样。
作用: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与边疆发展,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影响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2.打击倭患;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蒙古族(鞑靼、瓦剌);藏族;女真族
2.明清易代:
⑴清朝建立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
⑵明朝灭亡:①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⑶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3.清朝确立在全国统治: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年号 谥号 姓名 绰号
万历 明神宗 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泰昌 明光宗 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天启 明熹宗 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崇祯 明思宗 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史料
崇祯三年 旱……
八年 夏旱蝗,黄河冰
九年 夏旱蝗,秋开封大水
十年 夏大蝗,四月山西大雪……
十五年 怀庆地震,黄河决
——郑廉《豫变纪略》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⑴元末农民起义:1351年;⑵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⑶元朝灭亡:1368年。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⑴废除宰相制度;⑵设内阁;⑶宦官专权。
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影响:皇权强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①概况;②目的;③影响。
2.打击倭患:⑴背景;⑵平倭;⑶结果。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⑴背景;⑵表现;⑶影响。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蒙古族(鞑靼、瓦剌);藏族;女真族
2.明清易代:⑴清朝建立;⑵明朝灭亡;⑶清军入关。
3.清朝确立在全国统治: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内陆边疆
与明清易代
明朝政治制度
的变化
海上交通
与沿海形势
变化
明朝
建立
清朝
统治全国
元末农民起义:时间?规模?人物?
明朝建立:时间?人物?地点?庙号?
元朝灭亡:时间?事件?
废除宰相制度:目的?实施?影响?
设内阁:原因?有哪4步 地位如何
宦官专权:为何出现?有什么表现
影响
变化: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危机: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欧洲殖民者
的入侵
郑和下西洋
打击倭患
概况:何时 几次 几个国家 最远到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影响:空前规模……领先于……增强了……给政府造成……
明清易代
清朝建立:3个时间 2个人物 2个国号
明朝灭亡:为何灭亡?如何灭亡的?
清军入关:何时?2个人物?2个地点?
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背景:倭寇?海禁?倭患?
平倭:将领是谁?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战果?
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
表现:葡萄牙占澳门;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影响:破坏了…带来了…西学东渐…
内陆边疆
蒙古族:哪两大集团 关系怎样
藏族:封授称号 设何机构管辖
女真族:设何机构管辖?封授官号 何时谁统一女真各部?
(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D
(2024·全国甲卷)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C
(2025年合肥模拟)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强大,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B项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