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分子》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能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 )。
A.干冰汽化 B.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C.硫磺块研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得到汞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 )
A.物质的形状改变
B.有发光发热现象
C.物质的质量减少了或增加了
D.变化中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
4.小华用凉开水养鱼,不久鱼儿全死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元素 B.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原子
C.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水分子 D.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
5.下列反应后的固体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加热氯酸钾至完全分解 B.加热高锰酸钾至完全分解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 D.加热氮酸钾没有完全分解
6.有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种类 D.原子的数目
7.下图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水变成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而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B.空气里的氧气分子与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的氧气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硫分子和氧分子都发生变化,结合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
D.蔗糖放入水中很快就不见了,这是由于蔗糖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水分子间去的缘故
9.右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10.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被称作“足球烯”、组成为的新物质,关于的下列说法:
①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②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③它是一种混合物;④它是一种单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只有③
二.填空题
11.用“分子”、“原子”等化学用语填空:
氧化汞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汞分裂成氧
和汞,许多汞聚集成金属汞,而两个氧构成一个氧,许多氧构成氧气。
12.如下图所示,两个集气瓶中,上瓶装的是无色的空气,下瓶装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重)。当抽出玻璃片后,短时间无法看到明显现象,如果下面用酒精灯加热,会观察到显著的现象:。此现象说明,当两瓶气体混合均匀后,分子(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13.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图中a装置的名称为;
②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
③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为。
14.请你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右图所示,用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更容易推压,因为。
三.实验题
15. 如下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其用途是。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说明了。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具有挥发性。
参考答案:
1.D点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A、B、C都是物理变化,发生的是分子间的距离拉大或不同种分子分开的变化,只有D中加热氧化汞后,氧化汞分子破裂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和氧原子再分别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汞和氧气。
2.B点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3.D点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新物质和原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原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题中A、C选项描述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描述的现象是物理变化的现象,也可能是化学变化现象。这些都不合题意。
4. D点拨:煮开了的水中溶解的氧气都逸出了,所以没有氧气分子了。而水分子是H2O,水分子中本身就含有氧原子和氧元素。
5.A 所考知识点: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氯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制氧气文字表达式。
点拨:“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剩余“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所以B是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完全反应后,固体只剩下氧化钾,所以A是纯净物;没有完全反应,固体有“氯酸钾”和“氯化钾”两种,所以 D是混合物;C项中至少一定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所以是混合物。
提示:首先,认识水的三态(冰、水、水蒸气)都是水,它们在发生转化时,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其变化是物理变化。第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既然分子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分子的大小也不会发生变化,构成分子的原子间的间隔同样也不会变化。第三,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质量和体积微小、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温度、压强等条件的改变,对分子之间的间隔有明显的影响。所以,水的三态变化主要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了。应选C。
6.A 点拨: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7.AC
8.B 点拨: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相同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9.C
10. A 点拨:是由一种元素构成为单质而不可能为化合物,化合物是不同种元素组成,则只有一种元素所以②不正确,故选B、C不对。凡是能用化学式表示出来的一般都是纯净物,不可能是混合物所以③不正确,故选D不正确。
11.分子 分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分子
12.红棕色气体逐渐向上瓶中扩散,下瓶颜色变浅,最后上下两瓶颜色一致,都是红棕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以及分子间存在间隔;继续。
13. ①烧杯;②大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大烧杯外的酚酞溶液没有明显变化;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4.装有空气那支;气体分子间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间隔大。
15.(1)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2)滤纸由右到左缓缓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3)便于观察滤纸条颜色的变化。(4)两种试剂加反了(把浓氨水加到滤纸上,把酚酞加到脱脂棉上)或两种试剂均加到脱脂棉上;浓氨水
点拨:该实验题很有新意,将化学基本操作,分子不断运动的抽象思维表象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培养学生的一种逆向思维能力。
《第三节 分子》习题
一.选择题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它们的存在状态和化学性质相同
C.它们的分子组成相同
D.液态氧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3.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4.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6.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 )
A.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
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7.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的种类数 B.原子的种类数
C.元素的种类数 D.存在的状态
8.比较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各一个分子,下列那个数值相等( )
A.含氧分子数 B.含氧的质量分数
C.含氧原子个数 D.含氧的元素的个数
9.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氯酸钾 B.二氧化硫 C.液氧 D.氧化汞
10.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氧化镁 B.水和冰混合;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 D.氯化钾;液氧
二.填空题
11.分子是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12.从分子观点看,纯净物是由 构成的,混合物是由 构成的。
13.下列物质中:加碘食盐、氧化镁、空气、氮气、氧气、海水、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
14.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充分混合后,其总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0毫升。
1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 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变成了 的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 。
16.酒精挥发说明分子在 ;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 ;蔗糖加到水里,过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是因为 ,说明分子 ,蔗糖溶解后液体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分子间 。
三.简答题
17.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要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1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酒精易挥发是酒精的物理性质,而酒精燃烧是化学性质。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答案:C 点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保持化学性质的分子就会发生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会变化。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而一种分子构成一种物质,所以C正确。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所谓纯净物是指含杂质极少的物质。
6.答案: D
7.答案:A 点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所以A正确,原子的种类数和元素的种类数,只能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纯净物和混合物都与存在的状态无关。
8.答案:C 点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分子中不含氧分子,A错;由于碳和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错;一个分子和一个分子中均含2个氧原子C符合题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D错。
9.答案:C 点拨:ABCD均属于纯净物,但只有液氧是单质,存在氧分子而其余三种均属于化合物,只存在氧元素,不存在氧分子。
10.答案:B 点拨:净化后的空气只除去了空气中的灰尘等杂质仍为混合物,A错;水和冰混合,因为只存在一种水分子,是纯净物,只是状态不同,澄清石灰水是一种溶液为混合物,B正确;生锈的铁钉是混合物,液氧是纯净物,C、D均不合题意。
11.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氧气分子
12.同种分子,不同种分子
13.加碘食盐、空气、海水,氧化镁、氮气、氧气、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
14.答案:小于 点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15.答案:分子本身,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其他分子。混合物,纯净物。 点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由于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由于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从微观上看纯净物是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是不同种分子构成。
16.答案: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蔗糖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在不断运动,有间隔。
17.答案:因为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较高,水分子获得能量较大,运动速度较快,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增大,水就容易变为气态而扩散到空气中。 点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相互碰撞之间的间隔增大它们之间的束缚力也就消失了,就变为气态而扩散到空气中去。
18.答案:酒精挥发过程中,酒精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过程,酒精能挥发是物理性质;而酒精燃烧过程中,酒精分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表现出可燃性(化学性质) 点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
《第三节 分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用具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进入情景
?
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物质由分子构成
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
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
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
*棉花沾水
*棉花沾酚酞
*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
*棉花沾品红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活动与探究:分子的性质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汽“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汽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活动与探究: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汽“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
巩固、深化
反复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