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_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 -2025--2026学年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_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 -2025--2026学年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7 16:1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知识点梳理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已经处于传统社会的末世,思想文化与社会文化异彩纷呈。自明朝中叶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私营手工业后来者居上,雇佣关系的出现使中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区域分工合作的出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使提倡自由、反对专制成为一时的显著风气,小说戏曲显著成效又恰恰反映了明清社会的世俗化倾向,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时空坐标
1368年
明朝中期
1644年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840年
京剧
《儒林外史》《红楼梦》
清朝前中期
明清之际
明朝后期
元末明初
昆曲
《西游记》
陆王心学
总结性科技著作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美洲白银流入,商帮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把握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加文化自信。 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
致良知
小说
西学东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目标导航】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至清中叶
的文化
社会经济
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
的变化
新现象
经济
的发展
图书
农业:新品种;多种经营;经济作物;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有发展
商业:白银;商帮;工商业市镇。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现象有哪些?
经济发展
的局限
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
王守仁
李贽
兴起:背景是什么?如何提出的?
内容:核心是什么?如何去做?
评价:强调……激励……;……准则,又隐含……;主观唯心主义
科技
传统科技:何时?哪几部著作?
西学东渐:概念;代表人物;有哪些表现?
概念:什么是类书?什么是丛书?
《永乐大典》:何时?何地位?
《四库全书》:何时?何地位?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对高度集权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小说
与戏剧
背景:商品经济,社会娱乐…
成就:小说:时间名称特点;戏剧:时间特点人物剧种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清经济的发展
领域 发展 表现 意义
农业 农作物新品种 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种植结构 出现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
经营方式 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增加收入,推动手工业发展
手工业 新的经营方式 明朝后期,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在清朝继续发展 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 货币变化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出现了商帮 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工商业市镇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材料: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猪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中外历史纲要》(上)82页
思考:呈现出农业的什么变化?各有什么影响?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
①提高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口增长;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③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④土地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环境;⑤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
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雇佣劳动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货币、生产生活资料所有者(机户)
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机工)
手工工场
雇佣
被雇佣
经营
利润
劳动
工资
出资
出力
【知识补充】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的江南
3.出现:①行业:纺织业
②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③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②发展缓慢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缚;
②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自然经济造成国内市场狭小;闭关自守阻碍国际市场的扩大;
③资金因素: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④劳动力因素: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
⑤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并限制手工业发展,对外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运到欧洲 。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中国大量的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这就是著名的“丝——银”对流。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2015年高考·全国II卷·27题)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马尼拉大帆船:丝银贸易(1565-1815)
B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如松江府的朱泾镇、枫泾镇、七宝镇、朱家角镇,苏州府的璜泾镇、南翔镇、娄塘镇、外冈镇等,是著名的棉织业市镇;苏州府的盛泽镇、震泽镇,湖州府的南浔镇、乌青镇、菱湖镇、双林镇,嘉兴府的濮院镇、王店镇、王江泾镇等,是著名的丝织业市镇。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商帮: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他们凭借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
根据材料,分析徽商“富甲天下”的原因。
原因:有经商传统;团结互助;崇尚节俭。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2.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新现象
①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②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经济现象。
③商业: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④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2)原因
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经济下,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⑶影响:
①推动了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阶级结构出现新的变化;④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⑤新的经济形式对封建制度起到一定的瓦解作用;⑥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⑴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主导地位);人地矛盾突出;
⑵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⑶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⑷思想: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国人资本转化的进程。
国家太平日久,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乾隆年间《吴县志》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 ,店铺)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 …… 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 “光宗耀祖” ,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清经济的发展;2.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⑴兴起: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⑵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⑶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李贽:明朝后期思想家,反正统的思想,离经叛道
思想: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⑴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⑵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历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应运
而生
得到发展
遭到打击
成为正统
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程朱理学
明朝
明末清初
陆王心学
批判继承
陆王心学 兴起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 思想界的活跃 黄宗羲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 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历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应运
而生
得到发展
遭到打击
成为正统
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程朱理学
明朝
明末清初
陆王心学
批判继承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宇宙观 异 理的认识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理是世界本原,都是儒学新的表现
外在,独立于人存在的
内在,良知
格物致知
致良知,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概念阐释 】“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世界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固有的。
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
当你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便走进了我们的意识,所以对我们而言,此花存在;当我们没有看见此花时,此花便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我们不知道的,即不存在。
历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应运
而生
得到发展
遭到打击
成为正统
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
程朱理学
明朝
明末清初
陆王心学
批判继承
明清进步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继承 发展
政治 理性、民本 批判三纲五常——平等
限制君主专制——民主
经济 经世至用——务实 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
否定权威——独立思考
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⑴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⑵阶层: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壮大;
⑶政治: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⑷思想: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⑸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全面认识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⑴积极性
①对传统文化——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②解放思想——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⑵局限性:
①从内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历史背景 社会剧烈动荡,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共同思想 都批判君主专制,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影响评价 通过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起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体系,其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中国明末清初出现的具有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与西欧的启蒙运动几乎同时代,为什么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①经济: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③思想:厉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④群众:人们受理学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清经济的发展;2.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2.李贽;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
⑴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⑵成就:
角度 时代 主要成就 特点或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 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世俗化;
浓厚商品经济色彩、市民色彩
明朝中期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是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戏曲 明清 ①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舞台演出方面,昆曲长期流行。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 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
⑴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⑵成就:
角度 时代 主要成就 特点或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 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数量繁多;
体裁多样;
世俗化;
浓厚商品经济色彩、市民色彩
明朝中期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是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戏曲 明清 ①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舞台演出方面,昆曲长期流行。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 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⑶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①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②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第一次歌颂商人);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
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女主角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
这些文艺作品反映出明清思想领域的何种新变化?
《范进中举》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思考
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反礼教、反对专制的倾向
【拓展深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⑴对文学的影响
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⑵对艺术的影响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和新的经营方式兴起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戏曲等艺术形式逐渐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
⑶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壮大
反封建、反礼教的市井小说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清经济的发展;2.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2.李贽;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背景;成就;趋势
2.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⑴传统科技
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为何多总结,少突破性创造?
①科举制的影响;
②小农经济的局限;
③思想文化专制;
④闭关自守,无法接触西方先进技术。
时间 作者 作品 领域 特点
明朝后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医药学 总结性
领先世界
服务小农经济
吸收了西方科技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清经济的发展;2.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2.李贽;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背景;成就;趋势
2.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⑴传统科技
⑵西学东渐
①概念: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②代表人物: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如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时间 作者 作品 领域 特点
明朝后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医药学 总结性
领先世界
服务小农经济
吸收了西方科技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工艺学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 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所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一些保守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明清经济的发展;2.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2.李贽;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
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背景;成就;趋势
2.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
⑴传统科技: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⑵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3.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古典文化进进入总结时期,以官修为主
⑴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⑵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历史解释】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
1.“承古”
(1)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以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2)中国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2、“萌新”
(1)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思想:明清小说是从宋元的话本而来的。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2)文学中体现反传统:首先,在思想界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反封建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也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介绍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为何在16世纪以后衰落了?
材料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原因:
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束缚。
经济:中国没有实现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无法为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儒家文化,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知识发展程度不高。外交:“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与世界的联系。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明清经济的发展:玉米、甘薯,资本主义萌芽,白银大量流入,商帮,工商业市镇;
2.明清经济发展的新现象:高产农作物引进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资本主义萌芽,商帮;
3.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平等和叛逆色彩。
2.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小说与戏曲——世俗文艺的发展:背景;成就;趋势
2.科技——传统科技的大总结:传统科技;西学东渐。
3.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古典文化进进入总结时期:《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至清中叶
的文化
社会经济
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
的变化
新现象
经济
的发展
图书
农业:新品种;多种经营;经济作物;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有发展
商业:白银;商帮;工商业市镇。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现象有哪些?
经济发展
的局限
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
王守仁
李贽
兴起:背景是什么?如何提出的?
内容:核心是什么?如何去做?
评价:强调……激励……;……准则,又隐含……;主观唯心主义
科技
传统科技:何时?哪几部著作?
西学东渐:概念;代表人物;有哪些表现?
概念:什么是类书?什么是丛书?
《永乐大典》:何时?何地位?
《四库全书》:何时?何地位?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对高度集权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小说
与戏剧
背景:商品经济,社会娱乐…
成就:小说:时间名称特点;戏剧:时间特点人物剧种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至清中叶
经济与文化
明朝建立
清军入关
清朝前中期
鼎盛与危机
沿海形势
政治变化
文艺科技
建立: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变化: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宦官专权
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郑和下西洋:概况;目的;影响
打击倭患:背景;平倭;结果。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背景表现影响
内陆边疆
内陆边疆:蒙古族…藏族…女真族…
明清易代:清朝建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危机的初显
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康乾盛世:何时?多长时间?有什么表现
君主专制:皇帝独断大政;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
思想
王守仁:背景?思想?评价?
李贽:提倡……蔑视……否定…
三大思想家:抨击…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小说:背景?成就?趋势?
戏剧:特点?代表人物?昆曲?京剧……
科技:哪几部科技著作?西学东渐……
边疆治理:台湾东北新疆西藏西南
边疆管理:中央机构;特点;意义
疆域奠定:疆域;疆域奠定的意义
内部危机:资源危机……政治危机……
外部危机:西方列强要求……清朝:闭关自守,严格限制……严厉禁止……
经济
经济的发展:农业有什么表现 手工业新的生产方式 商业发展表现
经济发展的局限: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1.(2024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2.(2024浙江1月卷)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 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 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 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3.(2025广东模拟)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 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A
A
D
4.(2025海南模拟)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 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 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 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5.(2024江苏模拟)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 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 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6.(2024.1·浙江高考·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B
A
A
7.(2024·北京高考·4)《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
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
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
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4·全国甲卷·26)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A
C
9.(2024·全国甲卷·27)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10.(2025·泉州模拟)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11.(2024·齐齐哈尔模拟)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D
D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