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梳理
内容提要
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畲等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认识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的不同发展走向,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理清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掌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多角度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作出解释。 3.了解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鸦片战争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目标导航】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中期
世界与中国
两次
鸦片战争
中国
世界
影响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斗争日趋激烈;
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停留在封建社会,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统治危机四伏
表现: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
结论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在国际格局中明显处于落后地位。
影响
第一次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是什么?
过程:1840.6-广州;1842.8.29…
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开端
表现
林则徐:做了什么?著作是什么?
魏源:著作是什么?内容?评价?
徐继畲:著作是什么 内容 评价?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背景:根本原因;历史;借口
过程:1856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0月……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反映了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爱国知识分子惊醒,他们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⑴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市场和原料需求越来越强烈)
⑵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①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②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④美国:美国也积极参与到侵华活动中,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19世纪中期的世界
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发展
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
思想 启蒙思想传播,自由科学
外交 海外贸易,殖民扩张
军事 船坚炮利
结论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⑴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市场和原料需求越来越强烈)
⑵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⑴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顽固;
⑵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⑶科技:科技非常落后;
⑷军事:以冷兵器为主,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
⑸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清朝前期)一百余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⑴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市场和原料需求越来越强烈)
⑵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⑴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顽固;
⑵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⑶科技:科技非常落后;
⑷军事:以冷兵器为主,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很差;
⑸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结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社会状况: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核心思想;科技非常落后;武器落后,军队作战能力差;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总之,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处境:此时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明显处于落后地位。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3.结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
②导火线: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原料,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
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大,地域广阔,而生产方式落后,国力逐渐衰落,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3.结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
②导火线: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原因:①外国鸦片商人逐步扩大对华鸦片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②鸦片毒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危害清政府的统治。
经过:林则徐将英美商人呈缴的两万多箱鸦片烟土,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和弃绝毒品的道德心。
英国政府借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3.结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
②导火线: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⑵过程:
1840年6月,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到达广州海口,发动战争。清政府组织抵抗。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影响:
《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时间 签约国家 条 约 内 容 影 响
1842 中英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 万银元 加重了人民经济负担
接受协定关税 打开中国东南门户
开放五口通商 中国东南门户被打开
1843 中英 《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1843 中英 《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
1844 中美 《望厦条约》 “巡查贸易” 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
1844 中法 《黄埔条约》 居住传教权 获得了通商口岸传教权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从清政府攫取了哪些利益?带来了哪些危害?
①经济上: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②政治上: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根本影响)
③文化上:开始逐步关注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英法美:
获取中国领土主权、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打开中国大门,外国商品、人、军队、宗教涌入中国。
清政府:
失去中国领土主权、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39年6月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历史解释
协定关税权
(破坏关税主权,便于英国商品输出)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应秉公议定则例。
——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人在中国“遇有交涉词讼”,犯事的英国人“如何科罪”,中国法律不能管理,而要“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交领事馆照办。
——中英《虎门条约》
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中英《虎门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 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思想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 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对外开放,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生活 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社会矛盾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之一。
客观上 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②导火线: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⑵过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州海口,发动战争。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⑶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⑴背景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②历史遗留:鸦片战争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③直接原因(借口):“亚罗号”事件。
材料一: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英本以为“倾全国生产,不够华一省衣料”,而现实是“开放贸易十年后”,竟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密切尔报告书》
材料二: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思考: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希望与失望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分析造成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
希望:商品畅销;失望:商品滞销。
①自然经济的抵制。②购买力低下。③输华产品不合中国人习惯。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②导火线: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⑵过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州海口,发动战争。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⑶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⑴背景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②重要原因:鸦片战争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③直接原因(借口):“亚罗号”事件。
⑵过程
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抗,英法损失很大。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影响
《天津条约》 1858 中英法美俄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 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1860 中俄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瑷珲条约》 1858 中俄 【圆明园】始建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1809年基本建成。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总面积347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据《颐和园陈设清档》推断,宝物不少于150万件。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40多万平方公里。
1864年中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44万平方公里。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几个勘界议定书割占7万平方公里。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
俄国共侵吞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政治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 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地主阶级分化,开始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大量华工出国、下南洋,劳动力外流严重;
思想 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为思想解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建立。(清政府开始较为主动的开展外交活动,并用公法知识维护自身国家权力和利益。)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时局的举措: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海关税务;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技人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原料;②导火线: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⑵过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州海口,发动战争。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⑶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⑴背景: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鸦片战争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③“亚罗号”事件。
⑵过程:1856年,英法发动战争;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10月抢劫、焚毁圆明园,《北京条约》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⑴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
⑵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⑶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解释
中国近代特殊的一种社会形态。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是历史的沉沦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客观影响):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西方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③根本原因:制度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一论断的理解
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到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⑶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材料: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2.中国;3.结论。
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⑴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⑵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表现: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人物 著作 内容 地位或影响
林则徐 《四洲志》 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 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海国图志》 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徐继畬 《瀛寰志略》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 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其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鸦片战争接近尾声时,道光皇帝询问英国俘虏的三个问题: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从新疆出发,通过陆路能够到达英国吗?英国女王是否婚配?
——摘编自《清宣宗实录》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拓展深化】 对“开眼看世界”的认识
(1)新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抵抗西方的侵略。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2)新的表现
①冲破传统“闭关自守”的禁锢,开始“开眼看世界”
②冲破“天朝上国”的思想藩篱,主张“师夷之长技”
③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3)评价
①积极: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之策。反映了时代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成变法
②消极: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其阶级与时代局限性,认识不到失败的根源是腐落后的封建制度,主张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对西方介绍不系统不全面,局限于学器物;没有付诸实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3.结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⑴原因;⑵过程;⑶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⑴背景;⑵过程。
3.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
1.背景:《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中期
世界与中国
两次
鸦片战争
中国
世界
影响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斗争日趋激烈;
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停留在封建社会,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统治危机四伏
表现: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
结论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在国际格局中明显处于落后地位。
影响
第一次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导火线是什么?
过程:1840.6-广州;1842.8.29…
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开端
表现
林则徐:做了什么?著作是什么?
魏源:著作是什么?内容?评价?
徐继畲:著作是什么 内容 评价?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背景:根本原因;历史;借口
过程:1856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0月……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反映了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爱国知识分子惊醒,他们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体验高考
(2025·北京模拟)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体验高考
(2025·辽宁模拟)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A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体验高考
(2025·河北模拟)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
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
D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体验高考
(2025·北京模拟)《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A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体验高考
(2025·广州模拟)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