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内容提要
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利权,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
一种是以精英集团内部的激进派为代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被当权的守旧势力镇压;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提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却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通过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了解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近代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结合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戊戌维新运动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八国联军侵华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目标导航】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过程
背景
东南互保
政治:《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的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
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序幕——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评价
政治: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评价
原因
经过
根本:《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直接:西方势力深入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
辛丑条约
签订:1901.9.7;11个国家
内容:惩办;赔款;使馆区;拆除-驻扎;禁止;外务部
危害: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
概况: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兴起:1898年,“扶清灭洋”
发展:1900年,“招抚”利用
失败:1900年9月,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
局限: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八国联
军侵华
原因: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
经过:1900.6\7\8;1901.9
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⑴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⑶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⑷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宣传维新思想
影响: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特点:借助经学外衣(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中西并用)。
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原因: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宣传维新思想
2.过程:
⑴序幕——公车上书;
①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②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③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⑵高潮——百日维新;
①开始: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变法:此后的103 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⑶失败——戊戌政变
①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失败。
②结果: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
③原因: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持续时间仅103天,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180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材料四: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定律法,合并机构
经济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铺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材料五:“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他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⑵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②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变法措施头绪繁多,范围过大,操之过急。
⑶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宣传维新思想
2.过程: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3.评价:
⑴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⑵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历史解释】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进程
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这段史料说明,"百日维新"所涉及的变法内容,尽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其本身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考虑接受"切于时务者"。这表明维新运动受到种种限制,尤其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故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宣传维新思想
2.过程: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3.评价: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
⑴根本:《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⑵直接: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义和团档案史料》
外国的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晚晴漫画《射猪斩羊图》回答
①猪是「主」的谐音,代表甚么?
②羊是「洋」的谐音,代表甚么?
③这幅漫画表达出甚么情绪?
④民间为何如此仇视洋人传教士?
⑤漫画中清官和义和团拳民是甚么关系?试引证据加以说明。
晚晴漫画《射猪斩羊图》答案
①传教士。
②洋人/外国人/西方人。
③仇恨洋人和传教士。
④随着外来侵略加剧,洋人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欺压中国百姓。
⑤清政府和义和团一致对外;清朝对义和团进行招抚;义和团扶清灭洋
胶州湾事件
材料: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攫取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
杀猪宰羊图
猪精恶报图
鬼拜猪精图
猪羊匍匐图
19世纪末的反洋人洋教宣传画
猪羊归化图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宣传维新思想
2.过程: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3.评价: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西方势力深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经过 :
⑴兴起:1898年,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⑵发展:1900年,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⑶失败:1900年9月,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⑴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
⑵消极: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万,自兵民以至于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历史解释】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
义和团以为扶助清朝,消灭洋人、洋物便能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方面表达了人民大众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未能认清清朝反动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实质,盲目排外。
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2.过程;3.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2.经过;3.评价。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⑴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②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⑵经过:
时间 概况
1900年6月10日 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1900年6月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1900年6月21日 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
1900年7月14日 天津陷落
1900年8月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出逃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
1901年9月7日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⑶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2.过程;3.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2.经过;3.评价。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⑴原因: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
⑵经过:1900年6月10日;1900年6月中旬;1900年6月21日;1900年7月14日;1900年8月中旬;1901年9月7日
⑶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民族危机的加深:
⑴《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①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
②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 国及西、荷、比3 国共11 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⑵《辛丑条约》的内容:
史料阅读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ch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2.过程;3.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2.经过;3.评价。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⑴原因: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
⑵经过:1900年6月10日;1900年6月中旬;1900年6月21日;1900年7月14日;1900年8月中旬;1901年9月7日
⑶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民族危机的加深:
⑴《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①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
②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 国及西、荷、比3 国共11 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⑵《辛丑条约》的内容:
⑶《辛丑条约》的危害:
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③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④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⑤《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⑴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直接推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
⑷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东南互保)。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
⑴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
⑵侵华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清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
⑶赔款数额增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本息合计赔款约9.82 亿两白银。
⑷列强斗争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
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条约 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争 1900-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2.过程;3.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2.经过;3.评价。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
⑴原因: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
⑵经过:1900年6月10日;1900年6月中旬;1900年6月21日;1900年7月14日;1900年8月中旬;1901年9月7日
⑶侵华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
⑴《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⑵《辛丑条约》的内容:惩办;赔款;使馆区;拆除-驻扎;禁止;外务部
⑶《辛丑条约》的危害:《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3.统治危机的加深——“东南互保”
⑴概况: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⑵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评价:
“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东南互保”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却使清政府颜面扫地,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宣传维新思想
2.过程: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3.评价: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西方势力深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经过 :⑴兴起;⑵发展;⑶失败。
3.评价: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⑴原因;⑵经过;⑶侵华罪行。
2.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⑴签订(1901年);⑵内容;⑶危害。
3.统治危机的加深——“东南互保”:⑴概况;⑵影响;⑶评价。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过程
背景
东南互保
政治:《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的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
思想:宣传维新思想
序幕——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评价
政治: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评价
原因
经过
根本:《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直接:西方势力深入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
辛丑条约
签订:1901.9.7;11个国家
内容:惩办;赔款;使馆区;拆除-驻扎;禁止;外务部
危害: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
概况: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影响: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兴起:1898年,“扶清灭洋”
发展:1900年,“招抚”利用
失败:1900年9月,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
局限: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八国联
军侵华
原因: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
经过:1900.6\7\8;1901.9
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体验高考
(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D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体验高考
(2025·天津模拟)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径的求新
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
B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体验高考
(2025·辽宁模拟)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D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体验高考
(2025·青岛模拟)“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B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挽救民族危亡
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国家出路探索
列强侵略的加剧
过程
背景
八国联军
侵华
世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争夺殖民地
中国:停留在封建社会,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统治危机四伏
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1840.6;1842.8.29;《南京条约》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借口;1856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0月;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眼看世界
背景:鸦片战争;……惊醒
表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
影响: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列强侵略
的加剧
太平天国
运动
洋务运动
历程:1851;1853;1856;1864…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评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义和团运动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反洋教斗争 经过:兴起……发展……失败…
评价:反帝爱国,粉碎了列强瓜分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侵华:原因……经过……罪行……
辛丑条约:签订……内容……危害……
东南互保:概况……影响……评价……
概况:背景;目标;目的;代表
内容:军事;民用;海军;教育
评价: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只学技术,未改变制度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背景;过程-有那五次战役 结果怎样 影响-对中国 对日本 对国际
瓜分狂潮:开端是什么 有什么表现?
戊戌维
新运动
背景: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过程:公车…百日…政变…
评价:冲击了?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