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唐宗宋祖,/稍逊fēnɡ sāo( )。
(2)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ní nán(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piāo yì( )。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fǔ làn( )在土地里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是燕在粱间呢喃 B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C一代天娇 D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给自己的人生设立一个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去超越自己,不让自己有怠慢的时候。
B. 无边无际的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
C. 我说你到底没有磨炼过,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
D. 在表演中,杨丽萍化身为孔雀,舞步轻灵,惟妙惟肖,观众们叹为观止。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 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 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 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反复实践和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作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B在走路或乘车时;耳塞使用时间过长会造成听觉疲劳。
C“不。”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D教师节那天,我们班举办了一场以《蜡烛颂》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③②⑥⑤ C.④①③②⑧⑤ D.④③②①⑥⑤
7.填空.
(1)《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爱这土地》中书写诗人愿为祖国解放事业而献身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愁》中表达诗人对母亲怀念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林徽因。
穆旦的《我看》一诗中比喻生命“生命的飞奔”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导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一)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1). 这两节诗歌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 这两节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两节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2018年5月18日,《千古风流太白楼》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播出,节目全长13分钟,讲述了济宁太白楼的前世今生。太白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其悠久的历史见证着诗仙李白文化在济宁的传承。为了这期节目的播出,栏目摄制组于3月6日走进济宁太白楼,采用多种方式对建筑、碑刻等有关遗迹进行拍摄。《国宝档案》是国内极具知名度的一档文博类栏目, 以高标准、高品位、高水准深受文博界专家和海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好评。
(1)请为这段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太白楼做宣传。
把酒临风 指布帆一片 看带郭千家 何处青山留谢朓 当年春水别汪伦 登高望远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我的体会:
11.本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自己假设成一只鸟?
我的理解:
12.品析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会品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依次选用四个极具特色的不同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久久难忘的乡愁情结。
B.本诗围绕不同的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极大地丰富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C.不说“红海棠”而说“海棠红”,是为了强调“红”的鲜艳灿烂,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
D.从“醉酒”到“沸血”,从“家信”到“母亲”,表现了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
14、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
15、闻一多提出诗歌讲求“三美”,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
胡龙成
①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往来比较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反映在人体上也有高矮、胖瘦、黑白等方面的差异。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的进行,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没有彻底消失。
②首先,从身材方面来看存在北高南矮的现象。80年代统计资料指出,当时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上,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下。产生高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活动和饮食。居住在北方草原和高原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少负重,出门大多骑马、乘车或步行,腿部长而直,食物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身材一般比较高大;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肩挑背驮,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竹排等,手臂发达,腿粗短,食物以大米等粮食为主,身材相对来说要矮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因素也不能忽视,北方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相对要慢一些,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成熟比较晚,同时他们祖先个子比较高,并代代遗传下来,南方人则刚好相反。
③其次,从体型方面来看存在北胖南瘦的现象。产生胖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气候条件。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是冬季,十分寒冷,加之白天时间短,风雪天气多,居民室外活动少,消耗的体力不多,有利于积累脂肪。南方气候温暖,生产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居民活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积累脂肪。其二是饮食结构。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人容易发胖,而发胖又能更好地适应严寒环境。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茶吃稀饭的习惯,体内不容易积累脂肪,显得精瘦,瘦俏的身体更有利于散热。
④再次,从五官方面来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存在着差异。北方人的鼻梁直而长,鼻孔比较狭窄。例如黑、吉、辽等省的人鼻端平均宽度为38mm,这种鼻型可使北方冬天的干冷空气在吸入肺部之前,与鼻腔黏膜充分接触,既可以预热,又增加了湿度,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南方人鼻梁没有北方人直,软骨向上翘的比较多,鼻孔比北方人宽。例如粤、桂等省居民鼻梁的平均宽度为40mm,短而宽的鼻孔,有利于散热驱湿。南方人的嘴唇比较厚,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达2/5以上,愈往北,厚度逐渐变薄,在北方找一个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很困难。同时,愈往南,嘴唇越来越向前凸,有向外翻的趋势,这与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厚而向前凸的嘴唇,具有促进水汽蒸发,加快散热的作用。南方气候湿润风沙少,眼睛的开度大,外形显得大而圆;北方气候干燥、降水量少,风沙天气多,眼裂较狭长,上眼皮不显横纹,双眼皮少,泪阜被蒙古褶遮住,以免风沙吹入眼中,并保证眼球表面湿润。
⑤最后,从皮肤的颜色深浅来看,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都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与太阳的辐射有关,南方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紫外线辐射比较强,深色表皮能将大部分紫外线吸收,使皮肤下面的组织不受过多紫外线的照射而损害,因此南方人肤色较深;北方纬度位置高,太阳低度角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比较少,而适量的紫外线有利于人体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浅色皮肤有利于吸收紫外线,所以北方人肤色一般比较浅。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和地势有关,东部山地丘陵区雨水充沛,树林茂盛,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削弱了太阳的辐射,人体接受紫外线比较少,皮肤比较白;西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中氧气不足,人体中具有运输氧气功能的红细胞增多,加上紫外线和风沙的刺激,皮肤颜色比较深。
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的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也是逐渐过渡的。例如,江淮地区,地处南北的过渡地带,这里的男子既有北方的高大剽悍,也有南方的精瘦刚强;女子既有南方姑娘的纤细婀娜的身姿,又有北方姑娘白皙红润的皮肤。
(选自青岛出版社《中学生科普文阅读》,略有改动)
16.通读全文后填空。
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从全文看,“形体”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说明;“容貌”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说明;“肤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面说明。
17.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
(1)“地理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特征差异在逐渐缩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第④段,分析本段的写法。
(1)本段除了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外,还运用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内容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段采用“总分”结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为什么“需要说明”最后一段内容?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21.试赏析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22.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哪些作用?
23.作者格外欣赏“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结合第⑤⑥两段,从高一课文中选取一例,谈一谈你对作者笔下“哀愁”的理解。
三、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正确,思想健康;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答案
1、(1)风骚 (2)呢喃 (3)飘逸 (4)腐烂 2.D 3.A 4.D 5.C 6.D 7.(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4)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5)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8.(1)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2)都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这样一咏三叹,不但使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旋律美。
(3)相同之处:都含有保姆对乳儿的爱和乳儿对保姆的真挚之爱。
不同之处:第一节侧重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无限关爱;第二节着重表现大堰河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9.(1)示例一:济宁太白楼亮相《国宝档案》。示例二:《千古风流太白楼》在《国宝档案》播出。
(2)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
10.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11.用假设语句,以“鸟”为意象,生动形象,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具有感染力,而且能够让人产生联想:鸟既如此,何况人乎?拓展了诗的意境。
1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13、D
14、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以“长江水”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化无形为有形,以长江水的绵延不绝象征游子的绵长柔情。
15、①音乐美: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音韵和谐,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②绘画美:“海棠”“雪花”“腊梅”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富有画面感。③建筑美: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节诗首尾呼应,句式均齐,段节匀称。
16、身体,体型,五官,皮肤颜色的深浅。
17.(1)地域的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等。
(2)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的进行所致。
18.(1)列数字 ,举例子,具体准确。
(2)先总说五官,再从鼻子、嘴唇和眼睛三个方面分说。
19.因为前面极端支队南方或东西部情况进行比较,而最后一段补充说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的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自然也是逐渐过渡的。所以,这样写使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周密。
20.AC
21.运用设问修辞,向着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代生活发出了追问,发人深省,表明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了“哀愁回落”所隐含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22.①哀愁不是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②哀愁可以使艺术更有生命力。③哀愁可以使民族振兴与复苏。④哀愁可以使我们保持自我,精神充实,内心富足。
23.(1)第⑤段作者笔下“哀愁”内涵:①对物是人非的伤感;②因美好事物消逝而产生的忧郁;③对期盼落空的失落;④对无尽等待的惆怅。(2)高一课文中戴望舒先生的《雨巷》。(3)《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以及在革命中失败的人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雨巷》中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