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C
2025年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
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2.《探寻齐文化》研学活动中,某同学在纪念馆内看到了下图书籍的影印版。该著作的作者是( )
《齐民要术》十卷
A.贾思勰 B.祖冲之 C.王羲之 D.顾恺之
3.为维护统治,我国古代诸多王朝,都注重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下图“?”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立三司 B.设立厂卫 C.八股取士 D.废除丞相
4.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属于这一类企业的是( )
5.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图中“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是指 ( )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工农武装割据”
C.“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如图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九一八事变爆发
C.全面侵华战争发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说明 ( )
①中国历史发生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迈向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次重要会议:“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十二大提出(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国梦宏伟蓝图
9.古希腊雕塑成果丰硕,下面两幅图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艺术杰作体现了古希腊 ( )
A.共和政体趋向完善 B.崇尚人体的力与美
C.男女政治权利基本相同 D.思想统一促进城邦发展
10.下图描绘了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展开的一场历时10个月的异常惨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 )
A.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使英法俄最终结成了三国同盟
C.直接导致了德国战败一战结束
D.被称之“绞肉机、地狱或屠场”
11.《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工业生产的结合 B.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都是在阁楼上完成的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工业革命时期真正的科学家尚未产生
12.“区域性贸易的投资很零散不能够集中,使全球经济整体发展很难向前,之前自由贸易的观念向反方向发展,多地区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并且不间断地提升。”这说明当今( )
A.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波折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计3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 图C 凯撒(公元前100-前44年)
(1)材料一图A①东汉建都 (城市);(1分)图B是宋代的瓷器,其中江西 (地点),(1分)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生产组织),(1分)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图C人物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 ”。(1分)
材料二 年……代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078430雍正二年(1724年)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7414495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导致耕地面积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经济的认识。(2分)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麦哲伦船队(想象画)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15世纪末,棉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指出与图A相关的历史事件。(1分)依据材料一,概括15世纪后“棉花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竞争不过印度、中国的棉织品。为了促进本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纺织品……英国只有采用新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印度、中国的产品竞争。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近200倍,至1815年,凭借这些出口,英国几乎在全球棉纱和棉布贸易中击败其他世界竞争对手。
——摘编自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①依据材料二,说出英国棉纺织品地位的变化。(1分)概括英国促进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0年后的20年中”英国棉纺织业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1分)
材料三
图B 工业革命中在工厂中工作的英国纺织工人
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棉纺织业对棉花需求量持续增长,美国南部地区逐渐成为欧洲棉花主要进口地区。至19世纪中叶,欧洲与美国北方地区的工业革命达到高潮,棉花产区在南部地区不断蔓延并达到顶峰,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危机。在当时,南部地区为英国提供了77%份额的棉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英国商人开始担忧与南部地区建立的“棉花外交”难以为继。
——摘编自赵建成《美国早期外交的“商业性”——以南部同盟棉花外交为个案的考察》
②说出图B中英国纺织业生产的特点。(1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危机”的表现。(2分)运用史实说明英国商人的“担忧”成为了现实。(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的发展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分)综上所述,谈谈你认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对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之处?(2分)
15.(15分)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近现代的交通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晚清的交通】
材料一
图A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该局成立时只有3艘轮船,1877年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后,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铁路 修建/投资国家
东清铁路、南满铁路 俄国修建
胶济铁路 德国修建
京汉铁路 比利时修建
沪杭铁路和沪宁铁路 英国投资
表B 1881—1911年铁路修建或投资统计(部分)
(1)材料一企业创建于哪一时期?(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表B中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民国的交通】
材料二
1936年12月7日,宝鸡火车站建成,1937年3月1日通车,1937年8月宝双铁路通车。此后,大批工厂企业,大量外来人口沿铁路线迁入,分散在沿线两侧,使宝鸡形成了以车站为依托的新城区。火车站新市区邻近老城区,是陇海、宝双、宝林(1945年从林家村延至天水)三条铁路,大批难民汇集这一地区,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区、商业区及居住区。
——摘编自王永飞《新式交通对近代宝鸡城市发展作用探析》
城市交通所具备的结点枢纽、中心集聚和域面扩散等特性是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以火车站、港口与码头为交通枢纽,以公路、电车轨道、铁路为交通线路,以汽车、电车、火车等为交通工具的近代城市交通内容,更新了近代东北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厂企业和外来人口迁入宝鸡的原因。(2分)阐释近代交通与东北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新中国的交通】
材料三
图C 1957年10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 图D 中国铁路的发展
(3)图C报道的历史事件具有什么意义?(1分)依据材料三图D,概括我国铁路建设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用一例史实说明“交通建设促进民族共同繁荣”(2分)
【新时代的交通】
材料四
习近平指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中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将继续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致力于推动全球交通合作,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让可持续交通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摘自《习近平向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致贺信》
(4)依据材料四,分析建设可持续交通体系的意义。(2分)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近现代交通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的认识。(2分)
2025年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中考三模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A D B C C A D D B C
13.(1)洛阳;(1分)景德镇;(1分)手工业工场;(1分)儒略历。(1分)
(2)因素:清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垦荒;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任意两点2分)问题: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生态逐渐恶化;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治安问题逐渐突出。(任意两点2分)
(3)认识: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统治者实施合理的经济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等。(任意两点2分)
14.(1)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变化:由封闭区域内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影响: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国家长期贫穷和落后;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英国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①变化:在市场竞争上由劣势转变为优势。(1分)主要举措:出台法令禁止棉纺织品进口;采用新技术进行生产。(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不断进行对外扩张。(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②特点:机器生产;工人协作完成;实行工厂制。(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表现:南方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从事棉花种植,力图扩展奴隶制,北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自由劳动力,主张废除奴隶制,从而引发南北矛盾。(2分)说明:美国南北战争(内战)爆发。(1分)
(3)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借鉴:积极革新生产技术;积极开拓市场;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坚持对外开放。(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15.(1)时期:洋务运动时期。(1分)原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开始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2)原因:交通条件改善,宝双铁路通车及宝鸡火车站建成;抗日战争爆发,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军侵略和破坏,宝鸡位于中国西部,社会相对安定。(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关系:近代汽车、电车、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促进了近代东北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更新;近代东北城市经济发展及道路系统的改善,成为新式交通工具引入和普及的前提。(意思接近即可得2分)
(3)意义: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分)特点:中东部地区铁路密集,广大西部地区铁路较少;重要城市之间均有铁路连通;铁路建设类型多样,近年来出现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线路。(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论结合方可得2分,只答史实或结论得1分)
(4)意义:有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加强中外联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随社会进步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事业进步迅速,促进了社会进步;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