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14: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
A.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B.金星在小行星中穿梭
C.土星遮住火星的卫星 D.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
2.造成火星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小②白天火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多
③夜晚火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少④夜晚大气阻挡火星表面辐射多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024年9月,内蒙古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入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为中国新增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专家介绍,在乌达煤田开采时发现两煤层之间的火山凝灰岩里埋藏着丰富的植物化石,远古森林以原位埋藏的方式保存下来,让人类得以窥见3亿年前森林的实际模样。图为拟齿叶标本及其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拟齿叶生存期间,该地区( )
A.温暖湿润 B.炎热干燥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燥
4.该地区植物化石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气候干旱,风沙将植物掩埋 B.洪水泛滥,流水沉积将植物覆盖
C.火山喷发,火山灰将植物掩埋 D.海面上升,海底泥沙将植物覆盖
下图是云南洱海地区景观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地球的不同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圈层( )
A.甲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B.乙圈层不单独占据空间
C.丙圈层连续但不规则 D.丁圈层产生风云雨雪现象
6.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甲圈层( )
A.密度降低 B.臭氧减少 C.温度升高 D.气压升高
7.北京时间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穿越黑障区(通讯暂时中断区域)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据悉,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80千米的大气层间。返回舱穿越“黑障区”后到着陆过程中,大气( )
A.能反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C.先平流运动再对流运动 D.气温先增加后降低
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面观测站(海拔600m)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B.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9.该观测站( )
A.第1天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弱 B.第2天大气的削弱作用最强
C.第3天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弱 D.第4天大气的削弱作用最强
焚风是过山气流在山脉背风坡下沉时形成的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太行山东麓是我国焚风现象的频发区,下图为该区域某城市2009~2018年的焚风现象统计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城市焚风现象日频次较低时段及其影响因素为( )
A.夜间-上山风 B.夜间-下山风 C.白天-下山风 D.白天-上山风
11.太行山东麓的焚风现象对当地的影响( )
A.提高冬小麦的单产 B.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C.降低取暖能源消耗 D.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小黄鱼是我国舟山渔场的四大渔产之一,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丁地成为小黄鱼重要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远离大陆,水温较高②距河口远,盐度较高③暖流流经,增温明显④寒流流经,饵料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是丁→丙→乙→甲,其最佳出发时间是( )
A.3月 B.5月 C.7月 D.9月
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最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15.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②地下径流③土壤水分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新疆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
(1)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
(2)读材料二,简析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发电站,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
1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暑假期间赴甘肃进行考察,图甲示意祁连山北麓绿洲及周边地区。
(1)依据大气受热原理,分析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学生们在图甲所示采样点的某处无人干扰土地进行采样,测量土壤湿度随深度变化数据,并绘制连续两日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图(图乙)。
(2)据图乙说出“逆湿”发生的主要时段及深度,并分析成因。
同学们发现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丙)。当地人们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cm的砂石,创造了“砂田”这一耕作方式。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3)说明采用“砂田”耕作方式对种植西瓜的好处。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陆风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中尺度局地环流,具有较强的时段性特点,对局地天气有重要影响。辽宁省丹东市沿海地区海陆风多发,受海陆风的影响,多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下图示意丹东市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海陆风日风向变化。
(1)说出冬季丹东市海陆风日沿海地区平流雾多发的时间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海陆风角度,说明丹东市沿海地区一天中凌晨降水明显较多的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台风杜苏芮残余势力等多种因素影响,2023年7月28日到8月2日,华北遭遇历时多日的特大暴雨。部分地区24小时降水超700mm,突破历史极值,多条河流超历史最高水位。天津地处海河入海口,防洪压力巨大。
材料二:海河流域,东临渤海湾,西倚太行山,南临黄河,北接蒙古高原,流域总面积32.06万km2。下图为海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此次河北洪涝的形成原因。
(2)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角度,提出缓解天津防洪压力措施。
(3)说明本次洪涝灾害对渤海入海口海水性质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C A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B C
16.(1)3600小时<甲<3800小时,2400小时<乙<2600小时。
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2)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荒漠土地租金低廉。
17.(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下垫面为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
(2)1~6时(或凌晨),10cm深度土壤出现“逆湿”现象。
原因:临近绿洲,水汽较多,此时气温低,地表水汽凝结量较大;此时土壤水分蒸发少,表层土壤湿度大,出现“逆湿”现象。
(3)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
18.(1)时间段:13—20时。原因:13—20时海风势力强;冬季海洋比陆地气温高,海风挟带暖湿气流吹向陆地,陆地气温较低,暖湿空气下部易冷却凝结成雾。
(2)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凌晨陆风势力强;陆风在海岸地带与海洋暖湿气流相遇;暖湿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19.(1)①多暴雨,降水量大;②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汇水多,径流量增大;③上游流经山区,汇水速度快,下渗少;④下游流经平原,排水不畅。
(2)①上游山区修建水库蓄洪;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增加下渗;③利用洼地开辟分洪区;④疏浚河道,加快泄洪;⑤加固堤坝;⑥开挖新的入海通道。
(3)盐度下降,透明度下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