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④③①
2.下列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圆地方
B.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 357千米
C.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
D.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如果爸爸、妈妈问我们:“你学习地理这么久了,能告诉我地球到底有多大吗?”你最合理的回答是( )
①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8千米 ②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 ③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④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⑤地球表面积约5.1万平方千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下图为某同学用铁丝、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铁丝弯成的角①的度数应为( )
A.66.5° B.45° C.30° D.23.5°
5.乒乓球上线条②代表的是( )
A.最长的经线 B.0°经线
C.最长的纬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读地球基本数据图,完成1~2题。
1.地球是一个( )
A.半径为6 371千米的正球体
B.周长为4万千米的正球体
C.两极稍鼓、赤道略瘦的不规则球体
D.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从地球仪上看,赤道是(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过南北两极点的线圈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轴在地球上是真实存在的
B.两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北极点指向北极星附近
D.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4.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的模型
B.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各地理事物
C.地球仪就是地球本身
D.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人类假想出来的
5.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简易地球仪的过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程名称: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彩笔等。
制作步骤:
第一步:如甲图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即a线。
(1)图中a线代表________,该线是一条________(选填“经线”或“纬线”)。
第二步:如乙图所示,将铁丝弯成半圆,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
(2)图中d代表________,这根轴与水平面成________度的夹角。
第三步:如丙图所示,在乒乓球b、c两处各钻一个小孔,将d从乒乓球小孔中穿过,然后在d的末端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以将乒乓球固定在d的中间,同时乒乓球又可以转动。
(3)图中b代表________。
(4)小明制作的这个简易地球仪半径只有2厘米。请你用两个数据描述地球的实际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实践力】
(1)①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移动,可由近到远移动,也可由远到近移动。发现铅笔位置由近到远移动,________(选填“铅笔尾”或“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
②实验2:铅笔在纸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综合思维】
(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
【综合思维】
(3)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纸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是一个________。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D 解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为臆想阶段:从最早的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这些是古代人民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对地球形状的错误认识;第二阶段为猜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或近似球体;第三阶段为验证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第四阶段为卫星探测阶段:通过卫星拍摄的照片,人类亲眼看见地球的全貌。所以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③①。故选D。
2.D 解析:天圆地方是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学说之一,事实证明,该学说是错误的,其实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A、C两项错误;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B项错误;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D项正确。故选D。
3.B 解析: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赤道半径约6 378千米,极半径约6 357千米,①错误,②正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③正确,⑤错误;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④正确。故选B。
4.A 解析:读图,铁丝代表地轴,根据所学知识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5°,所以地轴与地面的夹角和黄赤交角的度数互余,应为66.5°。故选A。
5.C 解析:读图可知,②和地轴垂直,应表示赤道,赤道为0°纬线,是最长的纬线,C项正确;经线长度均相等,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A、B、D三项错误。故选C。
课后提升
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不是正球体,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
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地球仪上看,赤道是0°纬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项正确;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B项错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A项错误;赤道呈东西走向,不经过南北极点,D项错误。故选C。
3.A 解析:地轴是人们假想的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这根轴。故选A。
4.C 解析:地球仪是按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A项正确,C项错误;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B项正确;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人类假想出来的,D项正确。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C。
5.(1)赤道 纬线 (2)地轴 66.5
(3)北极点
(4)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6.(1)①铅笔头 ②不会
(2)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帆(桅杆)后看到船身;登高望远;月食;等等。
(3)球体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及相关知识。(1)读图可知,实验1中,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实验2中,铅笔在纸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发生变化。(2)现实生活中与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的现象有很多,如登高望远、月食、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船帆等。(3)对比两个实验,可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