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陆的变迁 第2课时 板块的运动 分层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海陆的变迁 第2课时 板块的运动 分层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14: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板块的运动
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分为多个单元。结合下图判断,岩石圈共分为(  )
A.六大板块 B.七大板块 C.八大板块 D.九大板块
2.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
A.印度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
某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 500万年的棕榈叶片化石。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下图为板块分布示意图(局部)和棕榈叶片化石图。据此完成3~5题。
3.据材料推测,2 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可能是(  )
①温暖湿润 ②寒冷干燥 ③海拔较低 ④雪山连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造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 B.海平面升降 C.地壳运动 D.火山喷发
5.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处于(  )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B.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D.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读板块局部示意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山脉可能会消失 B.③山脉可能会消失
C.④海域可能会消失 D.⑤海域可能会消失
7.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地震带之一位于(  )
A.太平洋沿岸 B.北冰洋沿岸
C.大西洋沿岸 D.印度洋沿岸
1815年4月10日傍晚,岩浆冲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山的顶盖,裹挟着石块、烟尘和水汽冲向了4万米的高空,爆炸声传到了2 000千米外;1 000 ℃的熔岩流如决堤洪水,掳走山下所有村落,随后泻入海中,让海水沸腾并烫熟一切活物……据此完成8~10题。
8.这段文字描写的自然现象是(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泥石流  D.海啸
9.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该现象主要分布在(  )
A.大洋板块内部 B.高大山脉的主峰
C.板块交界地带 D.人迹罕至的地区
10.下列地理现象中可同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B.南美洲东部与非洲西部轮廓相吻合
C.荷兰填海造陆 D.秘鲁沙漠发现距今700万年的史前鳄鱼化石
读东非大裂谷图,完成11~12题。
11.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
A.该地多地震活动 B.该地多火山活动
C.板块在这里张裂 D.板块在这里碰撞
12.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
A.成为山脉 B.形成盆地
C.形成海洋 D.没有变化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交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板块交界处出现了(  )
A.大陆板块相互间的碰撞挤压运动
B.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
D.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2.由图示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大西洋的洋中脊
3.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下图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地处(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D.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
下图是大西洋两岸古地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地球上(  )
A.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B.非洲和北美洲有共同的文化习俗
C.各块陆地始终连接在一起
D.陆地曾经连接在一起,后产生分裂漂移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山脉、岛屿和海洋由两个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大西洋
C.喜马拉雅山脉 D.乌拉尔山脉
6.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划分为________大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________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___,序号是________。
(3)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板块名称:⑤________,⑥________。
(4)世界著名的两大火山、地震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班同学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了一个实验。如图1,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图2,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思维】
(1)实验中的书本代表了地球上的板块,图1实验反映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这一运动会形成山脉,如世界局部板块示意图(图3)中的A、B两座山脉的形成,两座山脉中,代表喜马拉雅山脉的是________(填字母);图2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______运动。
【区域认知】
(2)图中3中乙是________板块,丙是______板块。
(3)图3中C是________海,根据板块运动方向来推断,其面积会不断缩小。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A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故选A。
2.A 解析: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故选A。
3.A 解析:据材料可知,现存的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且一般位于平原地区。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棕榈叶片化石,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曾经温暖湿润且海拔较低,①③正确。寒冷干燥、雪山连绵是现代青藏高原的特征,②④错误。故选A。
4.C 解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青藏高原地区隆起,海拔升高,气候变冷,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故选C。
5.C 解析: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故选C。
6.C 解析:由图可知,②喜马拉雅山脉和③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处,山脉不会消失,可能会升高,A、B两项错误;④是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可能会消失,C项正确;⑤是红海,位于板块张裂地带,面积会变大,不会消失,D项错误。故选C。
7.A 解析:太平洋沿岸正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地震带之一。故选A。
8.A 解析:根据文字描写,岩浆冲破坦博拉山的顶盖、熔岩流如决堤洪水等,可判断出该自然现象为火山喷发。故选A。
9.C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故选C。
10.A 解析:两个板块碰撞挤压,在陆地上常常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由两个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选A。
11.C 解析: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不断地做张裂运动,慢慢形成了东非大裂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C 解析: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的张裂处,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其面积越来越大,几千万年后,会形成海洋。故选C。
课后提升
1.A 解析:读图,根据板块交界的运动方向的箭头可判断是大陆板块相互间的碰撞挤压运动。故选A。
2.C 解析: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会形成山脉。如果两大板块发生张裂,会形成海洋或裂谷。故选C。
3.C 解析:读图可知,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故选C。
4.D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古地层的分布说明地球上陆地在很久以前曾经连接在一起,后产生分裂漂移,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及“非洲和北美洲有共同的文化习俗”无关,而且各块陆地在不断漂移。故选D。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形成的,由于大陆的漂移,大西洋正在不断扩张,乌拉尔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故选C。
6.(1)六 板块交界 (2)太平洋板块 ④
(3)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4)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7.(1)A 张裂拉伸
(2)非洲 印度洋 (3)地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