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素养训练(含解析,6份打包)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题素养训练(含解析,6份打包)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7 06:16:47

文档简介

专题一 经纬网
通过经纬线、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培养识图、读图能力,能够进行区域定位及方向的判断,熟知经纬网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如下利用经纬网网格图和极地光照图,能够描述某一点的位置坐标,利用经纬网对两个点进行相互方向判别。
读甲、乙、丙、丁四点经纬网图,完成1~2题。
1.图中丙点的地理坐标为(  )
A.(50°S,60°E)    B.(50°N,60°E)
C.(50°S,60°W) D.(50°N,60°W)
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方位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点在乙点的正北方
B.乙点在丙点的正东方
C.丙点在甲点的西南方
D.乙点在丁点的西北方
下图为某日从极地上空观察到的光照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
A.(45°S,30°W) B.(45°N,30°E)
C.(45°N,30°W) D.(45°S,30°E)
4.图中A点位于B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读图,完成5~6题。
5.某环球旅行家从B地出发,径直往南走(不考虑任何环境影响因素),他最终(  )
A.回到原出发点 B.到达赤道
C.到达南极点 D.很难确定
6.在地球表面,通过球心与B地对称的另一地的地理坐标是(  )
A.(40°N,110°W) B.(40°N,70°W)
C.(40°S,70°W) D.(40°S,110°E)
7.下图为资中县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及罗泉古镇传统民居图。距离罗泉古镇最近的地点是(  )
A.(29.8°N, 104.5°E) B.(29.8°S, 104.5°E)
C.(29.8°N, 104.5°W) D.(29.8°S, 104.5°W)
8.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图中②点的地理坐标是(  )
A.(40°N,20°E) B.(40°S,20°E)
C.(40°N,20°W) D.(40°S,20°W)
【详解答案】
1.B 解析:读图可知,丙点纬度自南向北数值递增,所以为50°N;经度自西向东递增,所以为60°E。故选B。
2.D 解析:据图可知,甲点坐标是(50°S,60°W),乙点坐标是(50°N,60°W),丙点坐标是(50°N,60°E),丁点地理坐标是(50°S,60°E),因此甲点在乙点的正南方,乙点在丙点的正西方,丙点在甲点的东北方,乙点在丁点的西北方。故选D。
3.B 解析:图中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该图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度数差是30°,故A点的经纬度是(45°N,30°E)。故选B。
4.D 解析:图中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该图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图中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故选D。
5.C 解析:某环球旅行家从B地出发,径直往南走(不考虑任何环境影响因素),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他最终会到达南极点,C正确;跨过南极点,就是向北了,所以回不到原出发点,A错误;会越过赤道,继续向南,B错误;可以确定会到达南极点,D错误。故选C。
6.C 解析: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中B点的经纬度是(40°N,110°E),对跖点的特点是两点的经度之和为180°,纬度数值相同,南北纬相反。由此可判定,通过球心与B地对称的另一地的地理坐标是(40°S,70°W)。故选C。
7.A 解析:在经纬网图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数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数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数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数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距离罗泉古镇最近的地点是(29.8°N,104.5°E)。故选A。
8.D 解析:东西经度的划分是以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划分180°,0°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0°经线以西、180°经线以东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南北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的纬度称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称南纬,用符号“S”表示。根据箭头所示的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②点的地理坐标为(40°S,20°W)。故选D。专题四 陆地和海洋
能够根据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特点,说出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概况;知道某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学会综合分析某地地形的形成原因。如下借助世界海陆分布图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特点及大洲的分界线;通过喜马拉雅山脉不断“长高”的实例,考查其形成的原因及继续“长高”的原因。
读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及其特点的判读,错误的是(  )
A.①是非洲,是热带面积最广的大洲
B.②是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C.③是印度洋,全部位于南半球
D.④是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2.大洲①和大洲⑤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白令海峡 C.巴拿马运河 D.乌拉尔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平均海拔6 000米以上,最神奇之处就是它每年还在“长高”。读世界局部地区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3~5题。
3.喜马拉雅山脉成为最高大的山脉的原因是(  )
A.处于板块内部
B.处于板块边缘的张裂处
C.处于板块边缘的碰撞处
D.处于陆地之上
4.科学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身高”会继续“长高”,其原因是(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
5.依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推断,下列地区会逐渐消失的是(  )
A.大西洋 B.喜马拉雅山脉
C.地中海 D.红海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床。读马里亚纳海沟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6~8题。
6.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7.马里亚纳海沟所处板块的运动方向是(  )
A.→→ B.→←
C.←← D.←→
8.若此处板块运动一直持续,则可能造成附近岛屿上(  )
A.火山、地震频发
B.滑坡、泥石流泛滥
C.台风、暴雨肆虐
D.寒潮、洪水侵袭
【详解答案】
1.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是非洲,非洲是热带面积最广的大洲,A正确;②是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B正确;③是印度洋,跨南北半球,C错误;④是北冰洋,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D正确。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C。
2.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非洲,⑤为亚洲,亚洲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故选A。
3.C 解析: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往往会形成高大的山脉。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故选C。
4.A 解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边界处,是地壳隆起形成的,受挤压力的作用,喜马拉雅山脉的“身高”会继续“长高”。故选A。
5.C 解析:读图可知,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属于板块消亡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挤压碰撞,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故选C。
6.C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故选C。
7.B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海沟,板块运动方向为→←。故选B。
8.A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里亚纳海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这里地壳运动活跃,火山、地震频发。故选A。专题三 地形图
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了解地形图的基本部位和表示方法,掌握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下借助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考查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及用途。
读我国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1~2题。
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村和丙度假村的最大高差是150米
B.图中最高点海拔约为680米
C.与②地相比,①地雨季时易形成溪流
D.甲村在乙村的西南方向
2.下列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修建大坝,对甲村的影响大于乙村
B.该地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C.村落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线路中③比④更合理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3~5题。
3.图示区域山顶Ⅱ与乙村的高度差可能为(  )
A.600米 B.900米
C.1 000米 D.1 200米
4.下列地点位于①处可视范围的是(  )
A.③镇、乙村
B.山顶Ⅰ、②镇
C.④镇、山顶Ⅱ
D.甲村、山顶Ⅰ
5.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
A.M线 B.N线
C.P线 D.Q线
在一次地理研学旅行推进会上,同学、老师和专家分享了研学旅行收获,并展示了研学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图)。据此完成6~7题。
6.在研学旅行中,同学们欣赏到了瀑布景观,同学们所处的最佳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同学们在图中阴影区域的研学主题是判断该区域的地形类型,该区域应是(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盆地
【详解答案】
1.D 解析:读图可知,该图的等高距为50米,甲村的海拔为150~200米,丙度假村的海拔为300~350米,两村的相对高差是100~200米,最大高差大于150米,A错误;图中最高点海拔为600~650米,不可能为680米,B错误;①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不发育河流,②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发育河流,C错误;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甲村在乙村的西南方向,D正确。故选D。
2.C 解析:若修建大坝,甲村海拔低,位于库区,会被淹没,乙村位于水库外围,影响小,A正确;该地等高线大部分位于200~500米,为低山丘陵,B正确;只有甲村沿河流分布,C错误;两条引水线路中③可以自流,比④更合理,D正确。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C。
3.A 解析:读图可知,山顶Ⅱ的海拔为800~1000米,乙村的海拔为200~400米,所以两地高差应该为400~800米,选项中600米符合。故选A。
4.D 解析:由图可知,①处位于图中左下方,地处山谷地区,与乙村有山脊阻挡,不在可视范围;①处与②镇、③镇、④镇之间均有山峰阻挡视线,不在可视范围;只有甲村、山顶Ⅰ和山顶Ⅱ位于①处可视范围。故选D。
5.B 解析: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附近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N线,因为N线经过的等高线少,沿途地势和缓,并且路程短。故选B。
6.D 解析:瀑布景观往往出现在陡崖地形处。由图可知,甲处位于山顶,乙处位于山坡上,都不可能看到瀑布景观;丙处位于陡崖上游区域,不可能看到瀑布景观;只有丁处位于陡崖的下游区域,可以看到瀑布景观。故选D。
7.D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所示阴影区域地势中部低、四周高,是盆地地形;山地和丘陵等高线较密集且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地形特征是中部平坦、四周陡峭。故选D。专题六 民居和聚落
通过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发展;根据人类居住地的形态,能够说出人类居住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学习乡村和城镇的联系与差异。如下以瑶寨的发展布局和不同地区民居的形态为例,学会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广东省南岗千年瑶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图1为南岗千年瑶寨分布图,图2为瑶寨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广州市相比,瑶寨(  )
A.商贸发达 B.交通便利 C.高楼林立 D.梯田片片
2.图中可见,瑶寨布局上错落有致,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森林
3.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衣食住行。右图为小王拍摄的传统民居“船形屋”照片,该民居竹木为屋架,茅草覆盖,底部架空。据此推测,当地自然环境(  )
A.地表崎岖 B.高寒缺氧
C.炎热潮湿 D.干旱多风
4.合掌屋(如图)是日本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房屋不用任何钉子,只用绳子绑扎或采用较有黏性的木头接合而成,屋顶用厚厚的稻草铺设,坡度达60°,形状有如双手合掌。合掌屋(  )
A.建筑材料源于畜牧业和林业
B.屋顶坡度大,可以有效抵御台风
C.屋顶厚度大,利于冬季保暖,夏季隔热
D.不使用钉子,是为了节约矿产资源
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与图示民居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地区—竹楼
B.黄土高原—窑洞
C.西双版纳地区—冰屋
D.北冰洋沿岸—蒙古包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为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
6.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7.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详解答案】
1.D 解析:与广州市相比,瑶寨为乡村景观,梯田片片,广州市商贸发达、交通便利、高楼林立。故选D。
2.B 解析:由图可知,瑶寨布局上错落有致,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地处山区,地势崎岖,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故选B。
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地房屋用的建筑材料为竹木,茅草覆盖,底部架空,利于通风散热防潮,可推测当地自然环境为炎热潮湿。故选C。
4.C 解析:合掌屋的建筑材料来自种植业的稻草和林业的树木,A错误;屋顶坡度大是为了防积雪,不是为了抵御台风,B错误;屋顶厚度大,利于冬季保暖,夏季隔热,C正确;当地地震灾害多,不使用钉子,是为了地震时可使房屋保持适当的晃动,利于防震,D错误。故选C。
5.B 解析:内蒙古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民居为蒙古包,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直立性强,降水较少,民居为窑洞,B正确;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民居为竹楼,C错误;北冰洋沿岸地区气候寒冷,民居为冰屋,D错误。故选B。
6.A 解析:由题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大风日数多,碉房上开孔少、门窗较小,可以防风避寒。故选A。
7.B 解析:传统民居保护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当方式,为保护传统民居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强公众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精心修缮,日常维护,传统民居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故选B。专题五 世界的气候
通过不同气候类型分布的位置,能够简要概括气候的分布及其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能够运用实例说出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如下通过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学会分析气候分布的特点;通过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提高读图能力,掌握判读技巧。
2022年9月2日,非洲气候周结束,会议旨在应对非洲气温升高过快的问题。近年来,非洲气温持续升高,东部仅存的冰川迅速退缩。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
B.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C.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
D.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广泛
2.东非高原每年都会出现野生动物迁徙的景观,其气候原因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温和湿润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下图为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B.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全年高温多雨
4.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赤道附近 B.北回归线附近
C.南回归线附近 D.极地附近
读下面四幅气温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完成5~7题。
 
 
5.下列对图中的气候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热带雨林气候
B.乙是热带草原气候
C.丙是热带季风气候
D.丁是地中海气候
6.图中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中只分布在亚洲的气候类型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详解答案】
1.C 解析:读图可知,非洲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A错误;非洲分布最广的是热带草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分布较少,B、D错误;非洲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由赤道向南北两侧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C正确。故选C 。
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逐水草而居,迁徙是为了寻找更优质的牧草和水源;东非高原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时草木枯黄,导致动物大规模迁徙。故选B。
3.D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全年气温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故选D。
4.A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故选A。
5.D 解析:读图可知,甲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丁全年炎热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故选D。
6.A 解析:读图可知,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可判断,甲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丙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丁全年炎热干燥,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故选A。
7.C 解析: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可知,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南部,只有亚洲有此种气候,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A、B、D错误。故选C。专题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了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现象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观察生活,解释地球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下我国部分邮局的位置和营业时间示意图和二分二至日太阳运行轨迹图,理解产生时差的原因、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
1.邮戳是邮局在信件、包裹等上加盖的戳记。各地邮局常会结合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纪念邮戳。下图为我国部分邮局的位置和营业时间示意图。 图示邮局营业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形状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公转
2.(新情境·地理生活)读北纬40°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运行轨迹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主要是由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
B.一年中,轨迹A冬至日这一天正午太阳升得最高,正午影子长度最短
C.轨迹B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是18:00,该天可能是春分日,也可能是秋分日
D.轨迹C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此时当地更适宜的穿着是甲、乙两图中的乙图
沈阳某学校的小明参加了地理兴趣小组,根据小组安排观察学校旗杆影子长短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小明在观察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时发现,每天日出日落时刻旗杆的影子总是比正午时刻的影子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测量位置 D.观察季节
4.图中为学校旗杆一年四季正午时影子长度的变化图,其中更接近夏至日时旗杆影子长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城市里“智能化路灯”(下图)功能之一是根据光照亮度自行调节路灯的开启与关闭,当亮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路灯开启工作状态,反之则关闭。据此完成5~6题。
5.通常情况下,湖北省的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6.影响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大小
C.地球自转 D.地球形状
【详解答案】
1.C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区出现了时间差异。我国东西跨经度广(约60°),东西时间差异大,因此不同地区的邮局营业时间存在差异,C正确。时间差异与地球形状、地球大小、地球公转无关,A、B、D错误。故选C。
2.C 解析: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A错误;北纬40°位于中纬度,读图可知,轨迹A白昼时间最长,该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正午太阳升得最高,正午影子长度最短,B错误;轨迹B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是18:00,这天昼夜平分,为春分日或秋分日,C正确;轨迹C这一天白昼时间最短,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当地更适宜的穿着是甲、乙两图中的甲图,D错误。故选C。
3.A 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每天日出日落时刻旗杆的影子总是比正午时刻的影子长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同,旗杆影子长短也不同。故选A。
4.D 解析:沈阳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时,沈阳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正午时旗杆影子长度一年中最短,因此更接近夏至日时旗杆影子长度的是丁。故选D。
5.D 解析:湖北省位于北半球,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每年的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湖北省的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一天应是该地黑夜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日。故选D。
6.A 解析:城市路灯照明时间的变化,是由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造成的,而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