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18:50:11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教科版)六年级

工具与技术
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技术。工具与技术,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有的应用广泛,有的应用于有限的领域;有的很古老,有的才发明不久……
工具与技术有什么联系?人类是如何发明和改进工具与技术的?哪些工具与技术对我们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我们探究吧!
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这些工具帮我们解决过啥问题?用工具时,除了物品本身,还需要啥(如方法 )?今天探究‘工具和技术的紧密联系’!
新知导入
聚集
用工具(如锤子 )和技术(如钉钉子的方法 )咋协同解决问题?取核桃仁能帮我们发现啥?
探究新知
使用锤子钉钉子时,若空间受限,可借助螺丝刀传导力量;墙面硬时,预先打孔、湿润墙面等方法可辅助钉子钉入。取核桃仁时,可利用核桃夹等工具,这启示我们解决问题要选对工具与方法,协同运用二者,能更高效达成目的 。
安全提示
在使用工具中, 防止手被砸伤或压伤。
1.取出核桃仁。
不用任何工具,请你尝试用各种方法取出核桃仁。记录下你的方法和结果。借助老师提供的一些工具, 如木棍、 轮子、 砖块、 铁锤等,一一尝试取出核桃仁。
再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 反复做几次, 你能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吗
2.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例如, 费劲、 费时等。
3.生活中的常用工具。你用这些工具来做什么 你是如何使用它们的 如果没有这些工具, 会有哪些不方便
1.你认为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
2.在上面的探究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
核桃夹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
3.结合探究的过程,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工具与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工具是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二者紧密联系
B. 有工具就够了,不需要技术
C. 技术是工具本身,和使用方法无关
2. 取核桃仁时,用锤子砸开外壳的“技术”是指( )
A. 锤子本身 B. 控制砸击的力度和角度
C. 核桃仁的结构
3. 使用工具的优势是( )(多选 )
A. 省力 B. 提高效率 C. 保护目标物品(如核桃仁完整 )
ABC
B
A
(二)判断题
1. 技术就是工具,只要有工具就有技术。( )
2. 对比“无工具”和“有工具”取核桃仁,能发现工具与技术的价值。( )3. 生活中,手机、自行车等工具的使用不需要技术。(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取核桃仁实践,探究了工具与技术的联系,谁能说说工具和技术是啥关系?工具是解决问题的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二者紧密联系,一起帮我们更好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3.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 实践探究:
无工具:费力、效果差
有工具:省力、高效(工具+技术协同 )
2. 核心观念:
工具:解决问题的人工物品
技术:使用工具的方法/知识
联系:紧密协同,共同解决问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是“工具与技术”单元的起始课,聚焦工具和技术的关联。教材通过“取核桃仁”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工具对解决问题的作用,理解技术是工具使用方法的体现,为后续探究工具演变、技术影响奠定基础,培养“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实践思维。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日常接触工具(如螺丝刀、直尺 ),但对“工具与技术的本质联系(技术是工具的使用方法/知识 )”认知模糊。已具备动手实践能力,不过在“从实践中归纳工具价值、技术内涵”上需引导。学生对“动手解决问题”兴趣高,需通过“实践对比研讨”突破“经验使用→ 科学理解”的转化难点,构建工具与技术的系统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理解工具是解决问题的人工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知识,构建“工具与技术紧密联系、协同作用解决问题”的观念,认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科学思维 对比“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取核桃仁 ),分析工具的优势与技术的价值,锻炼对比、归纳思维;从实践案例中提炼“工具技术问题解决”的逻辑,提升系统思维。 (三)探究实践 经历“无工具取核桃仁→ 用工具取核桃仁→ 评价反思”的实践流程,提升动手操作、实证记录与问题解决素养;学会用实践对比法探究工具与技术的关联,养成严谨实践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工具与技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激发对技术工程领域的探究兴趣;理解技术进步源于需求与创新,增强“善用工具、创新实践”的责任感,树立技术服务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通过“取核桃仁”实践活动,对比有无工具解决问题的差异,理解工具的作用。 2. 探究工具与技术的联系,明确技术是工具使用方法的体现,构建“工具技术问题解决”的逻辑链。
教学难点
1. 深度理解技术的内涵(不只是工具本身,更是使用方法/知识 ),突破“工具=技术”的认知误区。 2. 从单一实践案例(取核桃仁 )归纳“工具与技术协同解决问题”的普遍规律,实现“具体→ 抽象”的思维升级。
教具准备
核桃仁(带壳 )、多种工具(木棍、锤子、螺丝刀、镊子等 )、实验记录单(对比评价表 )、生活工具案例卡(手机、温度计、自行车等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生活中多样工具(锤子、手机、自行车 )”图片,提问:“这些工具帮我们解决过啥问题?用工具时,除了物品本身,还需要啥(如方法 )?今天探究‘工具和技术的紧密联系’!” 学生活动:联系生活(如用锤子钉钉子 ),猜想“用工具需要方法(技术 )”,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以生活工具导入,关联“工具使用经验”,聚焦“工具与技术的联系”任务,唤醒前认知(工具的作用 )。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工具与运输工具图”,提问:“用工具(如锤子 )和技术(如钉钉子的方法 )咋协同解决问题?取核桃仁能帮我们发现啥?” 引导明确“通过实践探究工具与技术关联”的核心。 学生活动:观察图示,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梳理探究方向(实践对比有无工具解决问题的过程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图示,引发对工具与技术协同作用的好奇,聚焦“实践探究”关键环节。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分组发放核桃仁与工具,分步指导探究流程: ① 无工具取核桃仁: 尝试用手、牙等“无工具”方法取核桃仁,记录过程(如:费力、核桃仁破碎 ),填写“无工具实践记录单”。 ② 用工具取核桃仁: 选择工具(如锤子、螺丝刀、镊子 ),尝试取核桃仁,记录工具名称、使用方法(技术 )、结果(如:锤子砸开外壳,核桃仁较完整 ),填写“工具实践记录单”。 ③ 对比分析与评价: 对比“无工具”与“有工具”的过程,分析工具的优势(如省力、保护核桃仁 );评价不同工具的技术要求(如锤子需控制力度,镊子需精准操作 ),填写“对比评价表”。 巡视指导,纠正“工具使用不当(如用锤子猛砸导致核桃仁全碎 )”“记录不完整(缺技术方法描述 )”;鼓励小组尝试多种工具,归纳技术的共性(如匹配工具特点的操作方法 )。 学生活动: 小组实践:无工具尝试→ 用工具实践→ 对比分析→ 归纳工具与技术的关联(如:工具是物品,技术是用工具的方法,协同解决问题 )。 设计意图:通过“无工具→ 有工具”的实践对比,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 工具价值→ 技术内涵”的探究过程,突破“工具与技术理解”的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展示实践记录与评价表,围绕以下问题深化研讨: ① 工具价值:“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啥区别?工具咋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效果?” ② 技术内涵:“技术在使用工具中扮演啥角色?不同工具的技术有啥差异(如锤子靠冲击力,镊子靠精准夹持 )?” ③ 普遍规律:“从取核桃仁案例,咋归纳‘工具与技术紧密联系’的普遍规律?” 补充“技术是工具使用方法、知识体系”的定义资料,强化科学理解。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分享:“无工具费力且效果差,工具让取核桃仁更省力、高效;技术是用工具的‘方法’,不同工具需要不同技术(如锤子砸 vs 镊子夹 );工具与技术协同解决问题,技术让工具更好发挥作用”;理解工具与技术的本质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践经验,提炼“工具技术问题解决”的逻辑,实现“实践经验→ 科学观念”的跨越,突破“技术内涵理解”的难点。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 发放“生活工具案例卡(手机、温度计、自行车 )”,提问:“这些工具的技术是啥?(如手机的操作方法、自行车的骑行技巧 )工具与技术咋协同服务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工具更新(如智能手机替代按键手机 )如何推动技术进步(如触屏操作技术 )”,初步感知技术迭代与工具发展的关联。 学生活动: 分析案例卡,讨论工具的技术内涵(如温度计的读数技术 );猜想工具与技术的未来发展(如智能工具+AI技术 ),延伸探究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案例拓展,让学生从“取核桃仁”的小实践,关联到“生活工具与技术”的大应用,强化系统观念,为后续探究工具演变做铺垫。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工具与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工具是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二者紧密联系 B. 有工具就够了,不需要技术 C. 技术是工具本身,和使用方法无关 答案:A(解析:A符合工具与技术的本质联系;B忽略技术的作用,C混淆工具与技术的概念,选A ) 2. 取核桃仁时,用锤子砸开外壳的“技术”是指( ) A. 锤子本身 B. 控制砸击的力度和角度 C. 核桃仁的结构 答案:B(解析: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B是锤子使用的技术;A是工具,C是客观条件,选B ) 3. 使用工具的优势是( )(多选 ) A. 省力 B. 提高效率 C. 保护目标物品(如核桃仁完整 ) 答案:ABC(解析:工具通过技术应用,可实现省力、高效、保护物品等优势,选ABC ) 判断题 1. 技术就是工具,只要有工具就有技术。(× )(解析: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无正确方法,工具无法发挥作用,表述错误 ) 2. 对比“无工具”和“有工具”取核桃仁,能发现工具与技术的价值。(√ )(解析:实践对比是理解工具与技术关联的有效方法,符合探究逻辑 ) 3. 生活中,手机、自行车等工具的使用不需要技术。(× )(解析:手机的操作方法、自行车的骑行技巧都是技术,表述错误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通过取核桃仁实践,探究了工具与技术的联系,谁能说说工具和技术是啥关系?” 学生总结:“工具是解决问题的物品,技术是使用工具的方法,二者紧密联系,一起帮我们更好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核心观念(工具与技术协同作用 ),强化系统理解,呼应单元“工具与技术探究”主题。
板书设计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 实践探究: 无工具:费力、效果差 有工具:省力、高效(工具+技术协同 ) 2. 核心观念: 工具:解决问题的人工物品 技术:使用工具的方法/知识 联系:紧密协同,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以“取核桃仁”实践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无工具→ 有工具”的对比探究,多数小组清晰理解工具与技术的关联;研讨环节深化概念提炼,落实核心素养。 生活案例拓展延伸探究广度,实现“小实践→ 大观念”的转化,课堂逻辑完整、实践与思维并重。 (2)不足之处 部分小组因“工具选择单一(仅用锤子 )”导致技术理解片面,需提供“工具多样性包(含更多工具类型 )”;研讨中对“技术迭代推动工具发展(如从锤子到核桃夹 )”涉及不足,技术发展的动态性体现不够。 科学观念培养侧重“静态联系”,对“工具与技术随需求发展而进化”的动态观念挖掘不足,技术工程领域的系统性体现不深。 (3)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提供“工具多样性包”(如增加核桃夹、钳子 ),拓宽技术实践维度;增加“工具演变史”资料(如取核桃仁工具从锤子到专用核桃夹 ),分析技术迭代对工具发展的推动,强化动态观念。 引入“未来工具与技术猜想”环节,鼓励学生设计“智能取核桃仁工具+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深化技术服务生活的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