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课件(18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课件(18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18:51:4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不简单的杠杆》是“工具与技术”单元中聚焦简单机械——杠杆的探究课。教材以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为线索,通过“模拟测试(撬动重物)、实践分析、拓展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作用(省力或费力等 )及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是培养学生“技术与工程”领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为理解复杂机械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杠杆类工具(如撬棍、剪刀 )有感性认知,但对“杠杆的科学结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作用的原理(力的平衡 )”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不过在“控制变量进行模拟测试(如改变支点位置 )”“从实践现象中归纳杠杆规律”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和方法支持。学生对“动手探究工具原理”兴趣浓厚,可借助模拟实验、生活实例分析,帮助其构建杠杆的科学观念。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认识杠杆是简单机械,理解其由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构成;明确杠杆能通过改变三点位置关系,实现省力、费力或等臂的作用,建立“工具结构决定功能”的技术观念,知晓杠杆对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效率的价值。 (二)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测试(撬动重物 ),观察、比较不同支点位置下用力大小和撬动效果的差异,分析、归纳杠杆的作用规律(如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 ),锻炼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从生活中杠杆应用实例,推理其所属杠杆类型(省力、费力 ),提升实践迁移和逻辑思维水平。 (三)探究实践 经历“设计模拟实验(用木板撬动重物 )、操作测试、记录现象、分析改进”的完整过程,掌握模拟实验的方法,提升动手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如固定重物,改变支点位置 )开展探究,培养科学、严谨的实践态度。 (四)态度责任 感受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对简单机械及技术发明的探究兴趣;理解杠杆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的成果,增强对“工具推动技术进步、服务人类生活”的认知,树立技术创新和合理运用工具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 认识杠杆的结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通过模拟测试(撬动重物 ),探究杠杆的作用(省力或费力等 )。 2. 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能区分不同类型杠杆(省力、费力、等臂 )及其适用场景。
教学难点
1. 精准控制模拟实验变量(如稳定支点位置、统一用力方式 ),清晰观察、记录不同杠杆结构下的撬动效果,准确归纳杠杆作用规律。 2. 深度理解“杠杆三点位置关系(用力点、阻力点距支点距离 )与省力、费力的内在联系”,突破“抽象原理与实践现象融合”的思维障碍。
教具准备
模拟实验材料:木板(充当杠杆 )、大小不同石块(分别作为阻力、用力辅助物 )、记录表格(杠杆模拟测试记录表 )。 生活杠杆实例图片/视频:撬棍撬石头、镊子夹物品、天平称重等。 多媒体课件:展示杠杆结构示意图、不同类型杠杆工作原理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工人用撬棍撬动铁轨重物”的视频片段,提问:“工人用的撬棍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轻松撬动重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工具?” 引导学生观察撬棍的形状、使用方式,联系生活经验(如剪刀、扳手 ),引出“杠杆”主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描述撬棍的样子(长条形、能撬动重物 ),列举生活中类似工具(螺丝刀撬东西、镊子夹东西 ),产生探究“工具撬动原理”的兴趣。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杠杆应用的直观场景导入,激活学生前认知,制造认知冲突(“简单工具咋有大作用” ),快速聚焦“杠杆的结构与作用”探究任务。
二、讲授新课 (1)聚焦(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工人用杠杆撬动重物”的图片,结合导入视频,提问:“杠杆是怎么帮助人类省力的?它有哪些基本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聚焦杠杆的结构和作用,用模拟实验(木板撬动石块 )的方法开展研究。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杠杆的组成部分(猜测有“支撑点”“用力的地方”“阻碍的地方” ),讨论模拟实验的大致思路(用木板当杠杆,石块当阻力 ),初步梳理探究目标。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素材,细化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科学要素(结构 )和探究方法(模拟实验 ),为后续探索做铺垫。 (2)探索(20分钟) 教师活动: 实验指导:分发模拟实验材料(木板、大小石块 ),讲解实验任务——用小石块、木板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介绍实验记录表格(需记录“支点位置、用力感受、撬动效果” );强调控制变量(如大石块位置、重量不变,改变木板支点位置 )和操作安全(避免石块滚落 )。 分组实践:巡视各小组,观察实验操作,及时指导:① 帮助学生明确杠杆的“支点”(木板与地面接触的支撑点 )、“用力点”(手压木板的位置 )、“阻力点”(木板与大石块接触的位置 );② 引导学生尝试改变支点位置(靠近大石块或远离大石块 ),对比不同情况下“撬动是否轻松”“用力大小差异”;③ 鼓励小组多次测试,准确记录现象(如“支点离阻力点近,用力小,撬动轻松;支点离阻力点远,用力大,撬动困难” )。 思维引导:实验中,抛出问题启发思考,如“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怎么影响撬动效果?哪种位置组合最省力?” 推动学生深入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 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搭建杠杆模拟场景(摆放大小石块、木板 ),确定支点、用力点、阻力点;通过改变支点位置,反复测试撬动大石块的过程,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思考发现:在测试中观察到“支点靠近阻力点(大石块 )时,用很小的力就能撬动;支点远离阻力点时,需要很大力”,初步感知杠杆三点位置与用力效果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过程,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杠杆结构、感受杠杆作用,通过“做中学”积累感性经验,为理解杠杆原理提供实践支撑;教师的指导和问题启发,帮助学生聚焦科学观察点,突破“结构识别”和“作用感知”的难点。 (3)研讨(12分钟) 教师活动: 成果交流:组织各小组展示实验记录,分享“不同支点位置下的撬动感受和发现”,引导其他小组倾听、补充。 问题研讨: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班级研讨: ① “杠杆有哪些基本组成部分?(提炼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概念 )” ② “在模拟测试中,杠杆起到了什么作用?怎么摆放杠杆(三点位置 )更省力?”(引导归纳: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时,杠杆省力 ) ③ “生活中哪些工具用到了杠杆?它们是省力还是费力杠杆?”(结合撬棍、镊子、天平的实例,分析三点位置关系,判断杠杆类型 ) 原理总结:结合研讨结果,用示意图和简洁语言总结杠杆的结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及作用规律(“省力杠杆:用力点远,阻力点近;费力杠杆:用力点近,阻力点远;等臂杠杆:三点距离相等” ,六年级简化表述 ),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学生活动: 分享汇报:小组代表展示实验数据,描述“支点位置变化对用力的影响”,如“支点离大石块越近,越省力”。 思考研讨:参与班级讨论,结合实验体验和生活实例,分析杠杆的结构和作用,判断生活工具(如撬棍是省力杠杆,镊子是费力杠杆 )的杠杆类型,深化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班级研讨教师总结”的流程,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概念,借助生活实例迁移应用,突破“杠杆原理理解”的难点;研讨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和逻辑思维能力,落实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素养。 (4)拓展(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拓展”板块中的杠杆应用图片(打捞网、塔吊、挖掘机 ),提问:“这些复杂机械中,杠杆是怎么工作的?它们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在哪里?属于哪种杠杆类型(省力/费力 )?”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观察分析,进一步探究“复杂机械中的杠杆组合应用”,并记录发现。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分析复杂机械中杠杆的结构和类型,产生课后探究的兴趣,规划后续观察、查阅资料的方向(如研究塔吊的吊臂杠杆原理 )。 设计意图:拓展环节衔接课堂探究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复杂工具、大型机械中的应用,深化“杠杆是简单机械,也是复杂机械基础”的认知,激发持续探究的热情,培养技术应用和实践拓展能力。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 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是( )。 A. 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B. 起点、中点、终点 C. 支点、动力点、重心 答案:A 解析:杠杆由支点(支撑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 )、用力点(施加力的位置 )、阻力点(承受阻力的位置 )构成,A符合杠杆结构;B是普通位置描述,C中“重心”不是杠杆特有结构,故选A。 2. 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镊子 B. 天平 C. 撬棍 答案:C 解析: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撬棍使用时,通常用力点远离支点,能轻松撬动重物,属于省力杠杆;镊子用力点距支点近,是费力杠杆;天平是等臂杠杆(三点距离近似相等 ),故选C。 3. 关于杠杆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杠杆只能省力 B. 杠杆既能省力,也能费力,还能等臂(不省力也不费力 ) C. 杠杆费力的情况没用,生活中不会用到 答案:B 解析:杠杆的作用取决于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关系。当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时,省力;反之费力;三点距离相等时,等臂(如天平 )。费力杠杆在生活中也有应用(如镊子夹取细小物品,利用费力但省距离的特点 ),A、C错误,故选B。 判断题 1. 只要使用杠杆,就一定能省力。(× ) 解析:杠杆有省力、费力、等臂三种情况,费力杠杆(如镊子 )使用时费力,并非所有杠杆都省力,故错误。 2. 杠杆的支点必须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中间。(× ) 解析:杠杆的支点位置灵活,可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 ),也可在一侧(如撬棍,支点靠近阻力点 ),故错误。 3. 生活中很多工具利用了杠杆原理,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 ) 解析:撬棍(省力 )适合撬动重物,镊子(费力 )适合夹取细小物品,人们依据需求选用杠杆,体现了工具与需求的适配性,故正确。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探究了杠杆,谁能说说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总结:“杠杆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通过调整三点位置,能省力或费力;生活里撬棍是省力杠杆,镊子是费力杠杆,它们帮我们更高效做事!” 设计意图:简洁回顾杠杆的核心知识(结构、作用、应用 ),强化学生的系统认知,呼应单元“工具与技术探究”的主题,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不简单的杠杆 结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作用: 省力: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如撬棍 ) 费力: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如镊子 ) 等臂:三点距离相等(如天平 ) 应用:广泛用于生活、生产,提升效率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借助模拟实验(木板撬石块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杠杆的结构和作用,有效突破“抽象原理理解”的难点;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问题启发,帮助学生聚焦科学观察点,积累实践经验。 研讨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分享、倾听和思考,将实践体验与科学概念结合,还联系生活实例分析杠杆类型,落实了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培养;拓展环节延伸探究内容,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热情。 (2)不足之处 模拟实验中,部分小组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识别仍有困难,需要教师更细致地示范、引导;实验变量控制(如严格保持用力方向一致 )的要求,在课堂实践中落实不够到位,导致少数小组数据、现象存在偏差。 对“费力杠杆在生活中的价值(如镊子省距离 )”讲解稍显不足,学生对“费力杠杆为何存在”的理解不够深入,后续需结合实例(如钓鱼竿 )强化分析。 (3)教学建议 实验前,增加“杠杆结构识别”的微活动(如用图示、实物标注 ),帮助学生精准区分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设计“实验规范卡”,明确用力方向、支点固定等要求,提升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讲解杠杆类型时,补充“费力杠杆‘省距离’”的特点分析(如镊子夹取物品时,手移动小距离,镊子尖端移动大距离 ),结合生活场景(如医生用镊子取伤口异物 )说明其价值,完善学生对杠杆作用的全面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3.3 《工具与技术——不简单的杠杆》
(教科版)六年级

3.3 《工具与技术——不简单的杠杆》
工人用的撬棍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轻松撬动重物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工具?
新知导入
聚集
杠杆是怎么帮助人类省力的?它有哪些基本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
探究新知
省力原理:杠杆通过调整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省力,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用较小动力就能克服较大阻力。
基本部分:包括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探究方法:可用带刻度木尺做杠杆,以铅笔为支点,两端挂不同数量钩码,改变钩码位置(调整力臂),观察用力变化,记录数据分析。
很久以前, 人类就学会利用一些 自然材料如石头、木头、兽骨、植物纤维等来制造工具。人们知道,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制造一些工具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杠杆就是这样的一类工具。你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 能说说它的作用吗
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 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 或者将植物粗壮的根撬出来。杠杆和斜面一样, 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1.模拟测试: 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任务1: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
测试并画图记录。 尝试不同的方法, 你可以发现更多杠杆的秘密。
和同学一起对测试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分析之后, 再做一次测试。
1.模拟测试中, 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地点 杠杆在撬动
中有什么作用
2.测试过程中, 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合理调整杠杆支点、动力作用点后,通常能成功撬动重物到指定地点。杠杆的作用是省力,通过增大动力臂、减小阻力臂,用较小的力就能克服重物的阻力。
尝试过改变支点位置(支点离重物越近越省力)、调整动力作用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发现:力臂长短影响用力大小,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更省力,反之费力。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它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 发明了不同的杠杆。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 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 有的像打捞网那样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 , 有的像锄头那样改变了 力 的作用方向……
在许多现代复杂机器上,你依然能够发现杠杆的运用。
课堂练习
1. 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是( )。
A. 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B. 起点、中点、终点
C. 支点、动力点、重心
2. 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镊子
B. 天平
C. 撬棍
3. 关于杠杆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杠杆只能省力
B. 杠杆既能省力,也能费力,还能等臂(不省力也不费力 )
C. 杠杆费力的情况没用,生活中不会用到
B
C
A
(二)判断题
1. 只要使用杠杆,就一定能省力。( )
2. 杠杆的支点必须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中间。( )
3. 生活中很多工具利用了杠杆原理,我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 )
×

×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杠杆,谁能说说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杠杆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通过调整三点位置,能省力或费力;生活里撬棍是省力杠杆,镊子是费力杠杆,它们帮我们更高效做事!
板书设计
3.3 不简单的杠杆
结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作用:
省力: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如撬棍 )
费力: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如镊子 )
等臂:三点距离相等(如天平 )
应用:广泛用于生活、生产,提升效率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