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 北京的春节
你和家人是怎么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谈一谈
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时间 给你的印象 风俗习惯 详写、略写
腊八
忙碌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写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忙碌
买杂拌、爆竹年货、玩意
略写
腊月二十三
热闹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略写
过了二十三
忙碌
大扫除、准备充足食物
略写
除夕
热闹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吃团圆饭 守岁
详写
正月初一
悠闲、快乐
铺户关门 男人拜年
女人待客 逛庙会
初六
悠闲
铺户开门
详写
略写
元宵
热闹
看花灯、吃元宵
详写
正月十九
不舍
结束
略写
复
习
巩
固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品读课文1-7自然段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里
引用俗语有什么作用?
俗语
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理解句子
比喻,形象的说明腊八粥材料丰富
如果让你介绍腊八蒜,你是怎样介绍的呢?
色:
味:
色如翡翠
醋也有了辣味
孩子们是怎样准备过年的?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过渡句
承上启下的作用
读第五自然段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
理解句子
形象地写出了过小年也热闹,预示过春节更隆重。
文中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初一的情景
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除夕的“闹”
与“静”形
成鲜明对比。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理解句子
“又”字能去掉吗?
不可以。因为春节的高潮
除了前文提到的腊八节、
小年、除夕、正月初一,
还有元宵节,体现了文章
结构、内容统筹上的匠心
独运。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灯的数量多:
1.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
2.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读十四自然段,品析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
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与
课文首句 使文章
相呼应
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突出了北京人过腊八节
独特的习俗。
抓要点法
课外拓展
1.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3.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4.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