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假期自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假期自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6 14: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语文
假期自学检测卷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共24分)
(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 要塞 / 塞责 记载 / 载歌载舞 锐不可当 / 当仁不让
B. 倔强 / 勉强 濒临 / 彬彬有礼 坦荡如砥 / 舐犊情深
C. 镌刻 / 隽永 畸形 / 奇花异草 杳无消息 / 纷至沓来
D. 喧嚣 / 渲染 仲裁 / 忧心忡忡 殚精竭虑 / 肆无忌惮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 劳碌 正襟危坐 娴熟 因地治宜
B. 匿名 诚惶诚恐 躁热 巧妙绝伦
C. 慰勉 眼花缭乱 轩榭 震聋发聩
D. 推崇 和颜悦色 凋谢 杳无音信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在机床操作比赛中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得冠军。
B. 这幅画中的山水意境悠远,笔法精妙,真是妙手偶得的佳作。
C. 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边境线上正襟危坐,时刻保卫着国家的领土完整。
D. 李明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表现突出,在众多选手中鹤立鸡群,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 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C. 为迎接校庆,学校决定举办校史展览、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组成。
D. 通过开展 “书香校园” 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5.金秋时节,某校开展以 “传承文化,乐享运动” 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育节活动,请你参与其中。(8 分)
(1)【活动一】
运动会开幕式上,各班特色入场表演精彩纷呈。七年级(2)班准备表演传统武术,班长小语采访了武术教练王老师。请结合语境,补全对话,注意语意连贯。(2 分)
小语:王老师,您好! ① ?
王老师: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
小语: ② ?
王老师:练习武术能增强体质,培养毅力,还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活动二】
校报记者 10 月 28 日报道 在刚刚结束的男子 1000 米长跑比赛中,九年级(5)班张浩同学以 3 分 20 秒的成绩打破校运会记录,夺得冠军。比赛中他咬牙坚持,超越自我,展现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不超过 25 字。(2 分)
(3)【活动三】
学校计划开展 “传统体育进校园” 活动,拟邀请武术冠军李华 11 月 5 日下午 3 点在操场参加启动仪式,并现场指导武术动作。请你以学生会名义写一段邀请语。(4 分)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②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 风烟俱净,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 ,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⑤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⑥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4分)
诗句 批注 出处
山水相映,色彩明丽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大漠壮阔,落日雄浑 王维《使至塞上》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三、(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借指隐者所居之处。②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遂葺宇其上
B. 山川之美 梅溪之西
C. 既素重幽居 则素湍绿潭
D. 有石门山者 故渔者歌曰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9.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甲】文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起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山川美景的具体描绘。
B. 【甲】文中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
C. 【乙】文通过描写石门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好。
10.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2 分)
(2)颔联中 “征蓬”“归雁” 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 分)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材料一:
在中学时期苦恼于背诵唐诗的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唐诗走进影院,更会被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诗句所击中。今年暑期,以唐代历史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隔着千年历史长河,那些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吟诵,“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尊重观众,自会赢得真诚掌声。“这个李白和课本中的不太一样。”看过《长安三万里》的观众,大多都有这样的感受。事实上,这部以唐代诗人李白与高适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主题有二:一是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区别于书本中自由浪漫的大才子,《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结辗转,历经挫折却仍保有最赤诚的心灵;高适年轻时不得志,直到晚年才成大器……在片中,每个人似乎都没那么得志,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
不只是《将进酒》,影片中蕴涵的48首唐诗名句,带领观众以视觉化的方式重温盛唐文化和唐诗名篇。“学习型观影”成为人们观看《长安三万里》的首选“姿势”。壮美的大唐盛景、诗人的豪情壮志、精雕细琢的美丽……以虔诚的姿态感受这份浪漫,可谓是创作者和观众的一次双向奔赴。
“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传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传统文化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 节选自《南方+》2023年8月4日
(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3年10月9日,数据来源于《猫眼营销数据》)
材料三:
以真情感、大跨度,刻画人物群像。高李二人若干次相遇和分别,展示了一对好友的两种人生。不仅是这二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唐代诗人都在电影里“出现”。正是有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才能共同组成一幅丰富多彩、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毕竟,大唐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疆域辽阔、雕梁画栋,更在于人才辈出、气度恢弘。
本片还带给我们书本之外的思考。看电影前,观众难免对杜甫、高适、李白等人有诗圣、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长安三万里》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杜甫幼年时期活泼可爱、青年时期朝气蓬勃;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也凭着高家剑法驰骋沙场;而李白,除了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的曲折、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我们喜欢唐代,也喜欢李白,但我们了解、喜爱的不能仅仅是片面、扁形的朝代和人物,更要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立体生动的全貌。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节选自《人民网评》公众号2023年7月13日
材料四: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长安三万里,也是五千年的沧桑和骄傲”。在唐诗里,我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找到来处,看到去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网友说,《将进酒》一节,满足了其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谪仙人”带着观众一起在梦幻的旅程中徜徉,我们的所有感官都被充分打开,心和情都融入了这诗篇当中,为之震撼不已。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挥洒得淋漓尽致。此次引发全民热议的大IP李白,其人物原型取自中国历史文化这座宝库,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时代化的创新,让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以更自信、更生动、更符合当代传播规律的形式,走入人心。
在《长安三万里》人气飙升的背后,还有众多中国传统美学的加持。服饰细节控可以在玉真公主的华服上看到宝相花纹,裴十二衣裳上的团窠纹,李白身上的葡萄纹、狩猎纹、动物纹样等等,既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又显现了经过“丝绸之路”浸淫的唐朝,对各方文化兼容并蓄而形成的独特风格魅力。
还有网友发现了《长安三万里》绝美曼妙的中国传统色。李白和高适在“海天霞”中策马扬鞭,李白在“碧山”里“轻舟已过万重山”,王维在“库金”内弹琴……这些“听上去就很美”的中国传统色,包含着千百年来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个细节中不断呈现,不断进行创新的表达。我们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爱这样的中国,透过文字、诗词、舞蹈、综艺、展览、研学旅行……我们越发惊叹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文化自信让“国潮”“国风”盛行,让“长安”永在。
——节选自《央视新闻》公众号2023年7月22日
12. 下列关于《长安三万里》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塑造的李白形象与课本中的不大一样,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B.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电影《长安三万里》的两大主题。
C.“学习型观影”是观影群众的首选“姿势”,这一姿势的关键词之一是虔诚。
D.《将进酒》一节,满足了部分观影群众对心目中盛唐“浪漫主义”情节的全部幻想。
1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安三万里》上映以来在7月16日热度达到巅峰,此后票房便一路下滑。
B.该片打破了今年四项记录,以18.24亿的好成绩取得了2023年动画片票房冠军。
C.影片展示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是为了启发观影群众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不能片面。
D.“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此话隽永动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14.下列依据材料作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受到大众热捧,是因为创作团队找到了时代化的表达。
B.如果没有设计引发全民热议的大IP李白,电影的火爆程度可能会大打折扣。
C.影片充分反映了唐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以及唐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特点。
D.文中“我们爱这样的传统文化”,是指能够代表传统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文化。
15.电影《长安三万里》为什么能爆火?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原因。(4 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
关玉梅
①在我家,买得最多的:一是客厅书柜上的万册图书,再就是阳台鞋柜上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百余双鞋。
②我读书累了,便会走向阳台,欣赏我的鞋。
③鞋柜上,农鞋、橡胶鞋、塑料凉鞋、革质鞋、皮质鞋等,它们形色各异:系带的、高跟的、平底的、一应俱全;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包。尤为一提的是摆放在鞋柜正中央的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与其他鞋子格格不入,两块黑色的补丁,像两个黑黑的眼球,我时常从黑黑的眼球里看到儿时的父亲的模样。
④这是一双夏天穿的农鞋。鞋的前脸和鞋底是橡胶做的,鞋帮是黄色的帆布,鞋面正上方有10个穿鞋带的孔,孔内的金属环早已脱落,只剩下十个窟窿。
⑤我把鞋摆放在鞋柜的最显眼处,每次走到它跟前,我都会驻足凝望。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刚好穿透鞋的里层,父亲的温暖便又传到了我的身上,那双会说话的黑眼睛,时时提醒着我,该回客厅看书了。
⑥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农村,日子普遍穷,我们家五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上顿没下顿的。
⑦父亲当了八年兵,体弱多病,在农村,算是有文化之人,他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他期待着他的五个孩子念好书,有出息,无论多穷、多困难,也要供我们读书,走出贫穷的小山村。
⑧年少的我,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和读书的意义,有时候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耍脾气。也常常背着父亲,把借来的小说或小人书压在课本的下面。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破天荒没有对我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爸爸一样过穷日子呢!”
⑨那一次,我认真地端详着父亲:他的头发半灰半白,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上身一件蓝色的衣服早已洗褪了色,下身黄色裤子的两个膝盖处,补着作业本样大的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透过烟雾,父亲佝偻着坐在那里,像墙上挂着的一把弯刀,但已然没有了锋芒。
⑩1979年冬天,我明年就要报考中专,学校来了一套考试资料,我对父亲说想买一套,父亲问多少钱?我说16元。父亲“嗯”了一声,不一会儿起身出门,很晚才见他回来。
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为给我买一套资料书,父亲不知道去村子里借了多少家、碰了多少次钉子,终是没有借到钱,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没有看到父亲。午间放学时,同学说外面有人找我。
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双手使劲地搓着耳朵,脸冻得通红,一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跺着,他一定是冻坏了!
我心疼地攥着父亲冰冷的手,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从父亲的那双农鞋里,竟冒出了无数个细细的玉米叶子,“爸,你怎么不穿棉鞋啊!”
原来,为了省钱供我们五个孩子念书,父亲一年四季就一双鞋,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用铁梳子把玉米叶子梳理成柔软的丝状,垫在鞋里用来御寒。我的心一阵阵抽搐,鼻子刹那间酸了。
父亲看到我,急急忙忙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零碎的纸币递过来,说:“借了一大早才借到,没耽误买书吧?”看着父亲递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钱,看着父亲那双补了又补的鞋,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父亲一大早,饭也没吃,到处借钱,赶了10多公里路,就为能给我买上一套书。
我的父亲,他不伟大,可以说卑微得如一粒尘埃,但父亲用无私的爱,激励了我求学进取,也正是因为父亲对知识的崇拜,养成了我后来在生活中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父亲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而且笑得那么灿烂!
多少年过去了,那套16元买来的学习资料早已泛黄,但依旧摆放在我的床头;父亲那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也依旧摆放在我家阳台鞋柜上的最显眼处。
(有删改)
16.下列对①—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父亲穿过的一双农鞋。
B.写“我”形色各异的鞋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穿过的农鞋,突出它的破旧。
C.第③段中“黑黑的眼球”和第⑤段“会说话的黑眼睛”指代内容一样。
D.开头写“我”书多,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作铺垫。
17.结合文本,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8.有人认为第 段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5分)
19.文章以“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为题有哪些妙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
五、(1小题,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处处有顶。你看,一粒种子,顶出土层;一只海燕,顶风冒雨;一座大山,顶天立地;一个团队,合力相顶……他们都顶出了独属自己的春天!“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
  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加题(8分)
【名著阅读】
学校开展《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对本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书记录了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
B. 彭德怀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下令把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宣传品。
C. “红色窑工”徐海东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人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绅士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
D. “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3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______________。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点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作者斯诺见到的“他”是谁?斯诺在一刹那间对“他”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在《红星照耀中国》全书中,斯诺还对“他”进行过其他评价,请你说说斯诺对“他”的其他两个印象。
(3)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3分)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你对《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
1.A(A 项 sài/sè,zǎi/zài,dāng/dāng;B 项 jué/qiǎng,bīn/bīn,dǐ/shì;C 项 juān/juàn,jī/qí,yǎo/tà;D 项 xuān/xuàn,zhòng/chōng,dān/dàn)
2.D(A 项 “因地治宜” 应为 “因地制宜”;B 项 “躁热” 应为 “燥热”;C 项 “震聋发聩” 应为 “振聋发聩”)
3.C(“正襟危坐”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用在此处形容解放军战士站岗不恰当)
4.A(B 项两面对一面,删去 “能否”;C 项句式杂糅,删去 “组成”;D 项成分残缺,删去 “通过”)
5.(1)①请问传统武术的内涵是什么呢 ②练习传统武术有什么好处呢
(2) 张浩打破男子 1000 米校记录并夺得冠军。
(3) 尊敬的李华冠军:我校计划于 11 月 5 日下午 3 点在操场开展 “传统体育进校园” 启动仪式,诚挚邀请您参加并现场指导武术动作,期待您的到来!某校学生会 某年某月某日
6.(1)①不见曦月 ②感时花溅泪 ③天山共色 ④兴尽晚回舟 ⑤悠然见南山 ⑥报君黄金台上意
(2)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7.B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 “其” 是代词,代指山川景色;“遂葺宇其上” 中 “其” 是代词,代指石门山。二者所代内容不同。 B:“山川之美” 和 “梅溪之西” 中 “之” 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意思相同。 C:“既素重幽居” 中 “素” 是 “向来、一向” 的意思;“则素湍绿潭” 中 “素” 是 “白色的”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有石门山者” 中 “者” 可译为 “…… 的地方”;“故渔者歌曰” 中 “者” 可译为 “…… 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8.(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蝉鸣鹤叫,水声潺潺,猿猴啼叫,各种声音相互混杂,连绵不断,和谐动听。
9.B(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和无人共赏的惋惜)
10.【甲】文侧重赞美山水之美,感叹知音难觅;【乙】文侧重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体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译文:我上个月称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在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陡峭的崖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挡住太阳;幽深的山洞蕴含着云雾,深邃的溪流积蓄着翠绿的潭水;蝉儿吟唱,仙鹤鸣叫,水流声与猿猴的啼叫声相互交织,和谐动听的声音连绵不断,形成优美的韵律。我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山上修建了房屋。幸好这里菊花繁多,竹实也很丰富。山谷中生活所需的物资,在这里都已齐备。仁人智士所喜爱的山水之乐,难道只是空话吗!
11.(1)广阔无垠的大漠上,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腾而起;黄河如带,一轮浑圆的落日悬挂在远方的河面之上。
(2)“征蓬”“归雁” 象征着作者自己,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暗寓身世浮沉之情。
12. A (3分)【解析】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表述过于绝对,根据链接一第二段,应是“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13.D (3分)【解析】A选项“此后票房便一路下滑。”表述与链接二的图1不符,并非一路下滑,而是在23日出现了第二高峰。B选项“2023年动画片票房冠军”表述与链接二的图2不一致,缺少了国内或者内地。C选项“影片展示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是为了启发观影群众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不能片面。”
强加因果。影片展示多面性,客观上启发了我们不能片面,但这只是客观效果,并非影片拍摄的初衷和目的。
14.D(3分)【解析】“我们爱这样的传统文化”,并非是指能够代表传统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的文化。
15.(4 分)答案:①材料一“尊重观众,自会赢得真诚掌声。”指出尊重观众的观影体验是爆火的原因;
②材料三“以真情感、大跨度,刻画人物群像。”揭示了电影《长安三万里》人物设计的特点——刻画大唐文人群像;
③材料四“人物原型取自中国历史文化这座宝库。”强调了《长安三万里》取材来源于真实性的历史;
④材料四“在《长安三万里》人气飙升的背后,还有众多中国传统美学的加持。”“还有网友发现了《长安三万里》绝美曼妙的中国传统色。”体现了《长安三万里》注重细节的特点;
⑤材料四第二段“这个基础上加以时代化的创新。”与材料四第四段“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各个细节中不断呈现,不断进行创新的表达。”共同体现了《长安三万里》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时代化创新的特点。
16.A
17.示例: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以阴沉的脸色和“坐”“卷”“吸”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与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18.示例一:可以删去。①内容上,文章已经用父亲筹钱买书这件事刻画了父亲无私爱“我”的形象,以及父亲崇拜知识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删去此段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感的表达。②结构上,仍可以完整交代父亲筹钱买书、“我”考上中医学校等事件,不影响文章完整性。③艺术效果上,让读者自己领悟父亲的品质及对“我”的影响,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耐人寻味。
示例二:不可以删去。①内容上,写出了父亲虽然普通,但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我”,概括了主要内容,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主张知识改变命运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我”学习,启示下文“我”考上中医学校及后来“我”养成爱书、爱阅读的习惯。
19.①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暗示了那个年代物质奇缺、生活贫困,营造了艰苦的环境氛围。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农鞋”一直贯穿文章始末。③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包含了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收藏农鞋是对过去困难时光的追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暗示了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以农鞋竟然“塞满玉米叶子”引起读者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文题解读】
  (一)导语解析
  提示语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确定生活中处处有顶的存在。再用诗意的语言阐述了“顶”的内涵,列举了四个物象:种子、海燕、大山、团队,他们都经历着各式各样的“顶”,而且顶出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最后解释了“顶”的种种意味。
(二)作文题解
  作文题共六个字,是个动宾短语,可以分两层理解:
  第一层:“顶”。意味着承受、担当、碰撞、支持。有用力、使劲、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懈努力的意思。可见获得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必须费尽心思,“顶出”意味着得到、获得、成功。可见“顶出”是题眼,是需要详写其过程的,怎样顶出、经历哪些曲折、遇到怎样的艰难都需要详写。
  第二层:“一个春天”。“春天”是美好的景象、畅快的心情、幸福的图景、成功的美好。春天代表美好、代表拥有。总之,“顶出一个春天”换言之即“苦尽甘来”“雨后见彩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写出经受磨难获得成功的历程。
  这个命题,比选材更加重要的是“顶出”的经历、体验,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情,要体现生命如何克服苦难和压制茁壮成长,面对暴风雨如何体现勇敢和坚强,生命中如何勇敢担当、承受重任的。
【佳作】
顶出一个春天
年前,外婆去拜访一位老朋友,母亲与我也跟了去,地方也不陌生:个园。走东关街,从南门进入个园,顺着人流,我们迈进了那似乎悠扬着钟磬之声的展厅。
  一声响亮的清唱飘入耳中,顿时目不暇接:喜庆火红的剪纸、陈朴古典的漆器、活灵活现的泥人……我突然看到角落处的一个展台,里面呈放的竟是一朵朵苍白中带有红润的花,牡丹、月季、杜鹃、腊梅、桂子……这些向来绝不可能欢聚一堂的花,竟然齐齐地绽放在玻璃展柜里,我走近一看,是通草花。
  小孩子们嚷嚷着要泥人玩,一群大人围在柜前争相挑选着过年自家张贴或访亲送人的剪纸……却少有人在通草花展柜前停留,毕竟,谁会想要这样一朵不甚喜庆的假花陪着过年呢?我正发愣,母亲却拉着我走向那处冷清的角落。
  外婆正和展柜旁坐着的一位长辈闲谈,母亲叫我唤她陈婆婆。陈婆婆笑着摆了摆手,就继续忙碌于手中的活计:一根晒干了的通草,一根竹签。她将那根竹签轻轻地靠在通草上,像雀子摇尾般轻巧地一转,干巴巴的通草,便轻柔地有了些弧度,显示出自然的娇态。接着,陈婆婆指尖翻飞,眼花缭乱间,一朵花便初具雏形。最让我惊叹的,是陈婆婆将那根竹签,猛顶住花的蕊,原本懒懒散散地耷拉着的通草花,一下子收束花瓣,挺立舒展,显得生机盎然。陈婆婆满意地看看自己的作品,将其插入手边的花瓶。小小的展台上,挤挤挨挨的花瓶中,顶着一簇簇花团,在万物凋零的冬天,这里俨然是一个春的世界。
  外婆语重心长又带些调侃的口吻:“反正公家给工资,你坐在这块做做样子就行了,辛辛苦苦做这么多干吗呢?现在这东西哪有人玩了……”陈婆婆只是笑笑,又用竹签顶出一朵腊梅:“我再不做,就更没人晓得这门手艺了,再说你晓得的,跟师父学做这个本来就不是为了钱……”
  正在观赏通草花的我,不禁再次抬眼,陈婆婆苍老的脸上,漾着一丝笑意。一如她手上的蜡梅,她,他们,所面对的是后继无人、技艺没落的寒霜,然而还是毅然决然地捡起一瓣通草,一直相信,纵使那寒霜再猛烈,顶住了,便又是一个新的春天。
【评点】
作者选材独到,选择人们不易注意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如何顶住遭遇冷遇的压力,顶出一片艺术春天的素材。
文章描写细腻,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精湛技艺以及崇高品质。结尾花人合一,点明主旨。
顶出一个春天
  五月的一个清晨,我和母亲一道出门。我坐在后座,把脸埋进母亲被风鼓起的衣中,暗暗嗅着母亲身上淡淡的香气——清爽朴素,是最简单的香皂的味道。
  小道的转角,一棵青葱的树闯入我的眼帘。似是一棵杏子树,翡翠般的叶下原来还隐匿着不少圆润的果子。它们怯生生地探着小脑袋,有的青得快要滴出颜料来,有的则已染黄了大半。或许是结满果子的缘故吧,细长的枝条被压得稍有些弯曲,有种含辛茹苦的劳累。风来了,为避免果子被抖落,它选择弯得再深下去一点,几近折断,但果实却安然无恙。
  这难道是软弱吗?我暗自思忖着。但弯下去的是枝头,顶起来的却是脊背。它不同于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它柔柔的,宛如母亲般的小心翼翼的保护,柔韧而坚强。
  年轻的母亲也曾青春曼妙,亭亭玉立,但为了子女,为了家庭,她选择了弯下腰,直到把我们安全地挡在她的庇护下,她用身体为我们遮风挡雨,顶住生活的艰辛。
  我轻轻倚上母亲微微佝着的背,在心底默默说了声“谢谢”。
  我望了望前方开阔的马路,两旁不断掠过排列整齐的居民别墅。菜田里已不复往日的金黄,却又显出格外的翠绿。飞鸟似乎惊动了白云,惹得它又不疾不徐地迈开旅行的脚步,上演新一轮的云卷云舒。
  红瓦白墙,绿畦白云,行驶在这样一个清新明丽的春光画卷中,和最亲之人相伴,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我心中清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如果没有环保工人的起早贪黑,就没有优美整洁的城市形象;如果没有交通警察的辛苦指挥,就没有高峰时段的安全出行;如果没有戍边将士的默默坚守,就没有祖国的和平安宁。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穷尽一生去为亿万人坚守。
  听,天边隐隐传来惊蛰的雷声。历经一个寒冬的蓄势,春日的萌芽已顶开顽石,破土而出。祖国未来无限的春光,将由我们来顶出!
【评点】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物喻人的散文,由看到老杏树呵护果实自然联想到母亲任劳任怨呵护子女,再发散开来,联想到各行各业顶住艰辛,呵护人民幸福的人们。
文章语言优美动人,多处环境描写诗情画意,充满暖暖的情怀,渲染收获春天的温馨美好。
附加题
【答案】
(1)C “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人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绅士都要闻风逃跑” 描述的是贺龙,而非徐海东。徐海东被称为 “红色窑工”,他的主要特点是忠诚勇猛、出身工人家庭,且在红军中威望很高。
(2)毛泽东
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3)“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