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题: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1 北京的春节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动地迎新春
春节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
正月初一。
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最隆重
最热闹
最具文化内涵
最具传统魅力
最有凝聚力
相关链接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醋
饺
拌
眨
宵
燃
贩
摊
贺
骆
驼
恰
jiǎo
cù
zhǎ
bàn
xiāo
rán
hè
tān
fàn
luò
tuó
qià
蒜
suàn
彼
bǐ
轿
jiào
学写字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右半部分要舒展,左右两部分要安排得紧凑一些。
初旬 杏仁 荔枝肉 菱角米 翡翠
薏仁米 榛子 栗子 蜜饯 掺和 正月 骡马 娴熟 火炽
初旬 杏仁 荔枝肉 菱角米 翡翠
薏仁米 榛子 栗子 蜜饯 掺和 正月 骡马 娴熟 火炽
xún
fěi
chān
jiàn
zhēn
xián
luó
rén
lì
línɡ
yì
lì
zhēnɡ
chì
字词识记
★自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从时间跨度大、热闹等角度来看,老北京地区的春节从整体上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热闹
忙碌
喜庆
团圆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正月十九结束。
讨论交流: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老规矩”说明这是流传下来的习俗。
作者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春节:从腊月初旬——正月十九。
腊八
小年
除夕
初一
元宵
腊月初旬
正月十九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俗语
说明了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腊 八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抓住重点
食材多
色味双美
写出特点
幸福满足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3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
详细罗列三件事
过年是孩子最盼望的事——欢喜、期盼
小年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祭灶王
第六自然段,作者描写的是哪一天,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彩排”说明小年很热闹,同时也预示着春节将更加隆重。
作者抓住小年“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
作者针对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祭灶王”的习俗,重点描写了街上卖糖的情形,吃糖习俗的来历,以及现在小年吃糖人的变化,写出小年这一天“祭灶王”的风俗特点。
除夕真热闹。
除
夕
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味、色、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嗅觉
视觉
听觉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于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而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守岁”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春节期间,店铺清闲自在。
第一次高潮:除夕真热闹
第二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第三次高潮:十五元宵节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一个“又”字,你看出了什么?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排比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走马灯
宫灯
各形各色的纸灯
纱灯
有声有光,玩得开心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残灯 —— 花灯逐渐减少
末庙 —— 庙会的最后一天
春节结束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腊八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三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详写: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
略写: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写有略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思 考
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都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吃团圆饭,反映了中华民族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长辈幸福、安康、长寿的企盼。
正月十五挂彩灯,预示着日子红红火火;吃元宵预示着亲人团团圆圆。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文主旨
板书设计
腊月的初旬——开始
腊月二十三——“彩排”除夕——真热闹
初一——截然不同
元宵节——又一个高潮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