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 )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
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
答案 A
解析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
( )
―→―→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本题X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
3.春秋战国时期,右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 C
解析 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4.观察右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B.管仲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
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D.管仲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答案 D
解析 管仲在改革中虽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占有的合法性,但他没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承认土地私有制,其改革仍然是奴隶制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答案 B
解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主义。践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
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所以选D。
能力提升
7.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 )
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
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
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
答案 C
解析 “食有劳而禄有功”,意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件。
8.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
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B.法家学说的推动
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
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
答案 C
解析 A、B、C、D四项都是秦国改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素,A项是不利因素,B、D两项是有利因素,C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愤图强,进行变法,这是直接原因。
9.右图是商鞅进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答案 D
解析 秦孝公痛感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决心发愤图强,进行变法。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其需要,因此,D项符合题意。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春以蒐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郊……(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三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四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五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据材料二,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据材料四、五,说明管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 (1)在整顿旧制的基础上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冲击了分封制度。
(4)管仲改革,一方面增强了齐国的力量,使齐国不用大动干戈便成就了霸业;另一方面,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解析 回答第(1)问,要注意材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这实质上是对内政的改革。回答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二的内容。材料二叙述的是管仲对军政的改革,通过改革,士兵的凝聚力增强。回答第(3)问,要注意利用材料三中的“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百王礼乐散寒烟”说明分封制度遭到冲击。材料四直接反映出管仲改革取得的成效,材料五从侧面说明管仲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据此即可回答第(4)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