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案
教材整理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和农田施肥等。
②手工业的发展:冶铸、纺织、制漆等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农具逐渐推广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耒耜的翻土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系列,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是耕作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的巨大进步。在此之前,人们用耒耜翻掘耕地,或一人操作,足踏下部短横木,一踏一掘;或两人合作,一人掘土,一人以绳索牵拉,都因人力有限,工作效率很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不断改进耒耜的形制,一方面发现可用畜力替代人力牵拉农具。这样,犁逐渐代替了耒耜,牛耕逐渐代替了人耕。牛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解放了劳动人手,是我国古代耕作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封建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②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
( http: / / www.21cnjy.com )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知识拓展井田制,是西周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土地由各级贵族分别占有,但其所有权则归属于周天子,土地不得买卖,即所谓“田里不鬻”(《礼记·王制》)。在土地使用方式方面,仍保留着农村公社经营的模式。为了休耕和均劳逸,土地占有者——各级贵族将田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为“公田”,由其属下农户无偿进行代耕;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定期分配给属下农户耕种,收获物归耕种者所有。按孟子的描绘,这种土地制度的具体形态便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这一土地所有制形式,到了春秋中后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迁而趋于没落。
(3)上层建筑的改革
①改革的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②表现: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代替世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代替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从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知识拓展世卿世禄是中国西周时期趋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熟的重要职官制度。它体现了当时宗法制条件下选官用人的基本特征,即各级贵族凭借自己的世族有利地位,出任各类官职,参与执政,并且世世代代享有各种特权,把持拥有等秩有差的禄位。在当时,这种亲贵合一的制度对于调节统治集团的内部利益,稳定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曾起过组织上的保证作用。进入春秋战国之后,随着社会变革的全方位发生,世卿世禄制度逐渐走向没落,最终为选贤任能、奖励军功的做法所取代。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①教育方面从“学在官府”到“学在个人”。
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③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并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齐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制度。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
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变法成为潮流
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2)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3)吴起在楚国变法
(4)齐、赵、韩等国进行变法
辨析比较魏国变法和楚国变法的比较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影响
魏国
李悝
约公元前400年
“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制定《法经》
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
吴起
公元前382年
限制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改良社会风气
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国地处西陲,秦穆公时,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
2.秦献公改革
秦献公时进行的改革为商鞅变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秦国的历史机遇
(1)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
(3)秦孝公即位,发奋图强,改革国内军事、经济、政治,使国家强大。
(4)商鞅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问题探究
问题变法改革与战争胜败有什么关系?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
探究思路:做本题时可联系兵家和法家思想,了解该思想和“战胜强立”的关系,从变法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回答。
探究结论:各诸侯国只有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秦国因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以增强国力。
经典例题
例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确立井田制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③新兴地主的出现 ④百家争鸣 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非刚刚确立
答案:D
例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解析:做本题时,一方面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另一方面应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应该是经济因素,即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结果。
答案:B
例3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变法,实现其政治上抱负,关键在于( )
A.秦穆公的支持
B.秦献公的支持
C.秦孝公的支持
D.秦惠文王的支持
解析:注意商鞅变法关键在于秦孝公在位时期对其进行的支持。
答案:C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比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目的。②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2)不同点:①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兼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战争性质,而春秋争霸战争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②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而战国兼并战争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了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2.封建生产关系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伴随着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崩溃和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一部分奴隶和平民自己垦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奴隶主贵族的控制和束缚,成为自耕农;还有一部分贵族,由于种种原因转化为自耕农。至于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分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从平民上升而来。
3.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争霸奠定基础;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4.对战国变法运动的认识?
战国时期形成的变法运动是在春秋后期地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各国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通过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确立了封建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
( http: / / www.21cnjy.com )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与变法,封建制度陆续确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政治上,废除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废除奴隶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活学巧用
1.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要熟知“战国七雄”的分布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根据教材中的《战国形势图》可知,“七雄”中的赵、魏、韩是由北往南分布,其都城方位亦然。依照题意,韩、赵、魏都城相应标号分别是图中的①③②,故答案是B项。
答案:B
2.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C.各国都推行变法
D.赋税制度的改革
解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3.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改革或变法的性质。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初期,属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答案:A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项。
答案:D
5.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
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解析:本题是对管仲“相地而衰征”的实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C、D三项都不是它的实质。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