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送元二使安西》
泰安市泰山区梅山路中学
1.说课标
2.说教材
3.说学情
4.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5.说教法、学法
6.说教学过程
7.说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
1.说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实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与鉴赏】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2.背诵优秀诗文 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说课标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
2.说教材
《送元二使安西》原属于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的第二首,新教材施行后将其放入六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好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所作的一首送别诗,属于七言绝句,诗中所体现的深厚的友谊和离别时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3.说学情
诗歌基础:本册已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
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四首七言绝句,学生对古诗的形式、节奏、情感有一定认识。
生活阅历:学生对于友情和离别有一定的感受,但对古代
送别文化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过渡的阶段,在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时可能需要更多的直观感受和引导。(图片和视频)
4.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言运用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诗中的意象或关键字词,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审美创造
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提高审美品位。
文化自信
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难点)
(重点)
5.说教法、学法
教法:
讲授法
问题引导法
拓展延伸法
学法:
诵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送别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6.说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诵读诗作,理解诗歌内容。
2.聚焦意象,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重点)
3.知人论世,把握主旨,珍惜友情。(难点)
一、 解诗题,识人物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一、 解诗题,识人物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 解诗题,识人物
元二,全名不详,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好友。关于元二的具体身份和生平事迹,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详细的记载。我们所知道的是,元二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二、渭水之畔,感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wèi
yì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
/
/
/
四三分
二、渭水之畔,感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yì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
/
/
/
/
/
/
/
wèi
二二三分
二、 渭水之畔,感别情
1.自由朗读诗歌,如果我们为诗配上一幅插图,你觉得画中应该有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
“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
蒙蒙细雨
二、 渭水之畔,感别情
“柳”
客舍青青柳色新
嫩绿的柳
材料一:“柳”谐音“留”,汉唐时送别他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寄托“挽留”之意。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杯又一杯
材料二:诗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时,设宴践行,殷情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也可以消释离别的悲痛。
二、 渭水之畔,感别情
眼前所呈现的这幅图画应该属于哪个地方?
渭城
不舍
二、 渭水之畔,感别情
三、 古道悠悠,情意深
2.诗中还出现了哪些地名?对体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材料三: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岑参曾写下“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担忧
三、 古道悠悠,情意深
三、 渭城情深,别绪纷纷
材料四: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六个都护府,主要的军事目的是筑牢边防。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大约有2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
鼓舞
激励
送别之际,你(王维)举起酒杯,说:“ ”
(师)送元二使安西
(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不舍)
(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忧)
(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激励)
师生共读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王朝无力西顾,将大批兵力调往内地,吐蕃趁虚而入,占领了河西走廊。使得安西和中原的地段被切断,成为飞地。759年,王维去世。763年安西守军与长安失联。768年,在无数的使者葬身沙漠之后,一只衣衫褴褛的小队抵达长安,带来让长安城震动的消息:西域仍有守军,该地仍然是唐朝疆域!但那时的唐朝已开始日落西山,无暇顾及。最后一任守将郭昕带着一群白发苍苍的士兵驻守安西 ,他们大多数都是十几岁就跟随将军出塞,殊死抵抗吐蕃和回鹘,直到808年全部陷落。失去中原的联系之后,他们在边塞荒漠中整整守了近半个世纪!
元二走过这条路的时候,河西走廊还属于唐朝控制,但这条腥风血雨了两千多年通道,并没有那么太平。我们无从所知元二的名字和后来的命运,但按照王维所经历的时代,他们正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元二去了安西后,有两个命运,一是随一万五千人大部队返回救中原,死伤未知;还有就是和剩下的五千人一起留在安西驻守,很有可能最终战死在安西荒漠,东望长安,再也没法回来,也许就成了那批最后的守军。
四、渭城一去,伤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渭城一去,伤别情
思念
不舍
首课思政育人点
珍惜友情
首课思政育人点
离别时总是匆忙而又悲伤的,你在小学时有哪些没能给朋友说出口的话?想一想,写一写。
作业布置
必做:展开想象,如果元二能平安从安西归来,当他知道王维已经去世,他会有什么反应呢?
选做: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将《送元二使安西》改编成剧本,试着演一演。
作业布置
7.说教学反思
1.备教材
在新教材施行之前,《送元二使安西》在五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为什么还要将这首诗编入六年级的教材中呢?一方面,离别时产生悲伤的情感是人的正常反应,学生能理解这种感情,六年级开始学习历史、地理、政治,学生对于一些历史知识,友谊的重要性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思维能进行发散,更方便学生理解。另一方面,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想到一句诗“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以现在视角再去看离别时的情境,反而会产生新的感受,多了一丝感慨和怅惘。在此基础上,我将首课育人点设计为“珍惜友情”,让学生通过回忆小学时的美好瞬间和离别场景,感受岁月的流逝和友情的珍贵。
2.备教学过程
一开始的思路是带领学生体会送别之情,通过搜集资料,不到40个字的一首诗,却写尽了王维对好友最深切的嘱托,其中的情感远不止离别的悲伤,所以我设计通过品析意象体会不舍之情,通过分析地点转换体会王维对元二的担忧与鼓励之情。
不足:学生能否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讲授诗歌的一大难关,部分学生不好意思,或者怕别人笑话,在课堂上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肯定,逐步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朗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