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深圳期中)非洲大蜗牛(下图)携带多种寄生虫。下列关于非洲大蜗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外套膜 B.属于软体动物
C.是病原体 D.易使人感染寄生虫
(2025八上·韶关期末)诺如病毒是一种会引起人和动物发生急性肠胃炎的传染性病毒,常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请完成下面小题。
2.以下关于诺如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简单,由单个细胞构成
B.属于植物病毒
C.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D.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3.诺如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其营养方式是( )
A.共生 B.腐生 C.自养 D.寄生
4.某同学感染诺如病毒时,医生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是因为抗生素对致病细菌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病毒感染的疾病无效。请你辨别出抗生素可以治疗下列哪种疾病?( )
A.甲型流感 B.新冠肺炎 C.艾滋病 D.细菌性肠炎
5.生活中微生物可引起疾病,但也可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青霉菌产生青霉素 B.利用酵母菌产生金霉素
C.利用病毒产生维生素 D.利用枯草杆菌产生链霉素
6.秋冬季节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饮食、接触等方式传播,下列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
A.饭前便后要洗手 B.可用盐水漱口杀灭病毒
C.不喝生水 D.经常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7.(2024八上·长春期末)屠呦呦经历多次失败后,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对疟疾患者治疗的措施分别是指( )
A.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病原体、控制传染源
C.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D.病原体、保护易感人群
8.(2024八上·长春期末)下列几组疾病中,全部是传染病的是( )
A.麻疹、水痘、近视 B.病毒性结膜炎、贫血、蛔虫病
C.肺结核、水痘、麻疹 D.侏儒症、甲肝、狂犬病
9.(2024八上·北流期末)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
A.不随地大小便 B.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C.勤洗澡,定期理发 D.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10.(2024八上·农安期末)如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甲表示易感人群
B.保护丙的措施只是戴口罩、勤洗手
C.a只包括病毒
D.缺少甲、乙、丙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11.(2024八上·仁寿期末)有些病毒可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新冠肺炎、鸡瘟、烟草花叶病
B.扁桃体炎、禽流感、小麦叶锈病
C.近视眼、艾滋病、水稻稻瘟病
D.呆小症、足癣病、肝炎
12.(2024八上·阜平期中)有些微生物会使动植物和人患病,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艾滋病 B.结核病 C.手癣、足癣 D.小麦叶锈病
13.(2024八上·林州期中)腹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引起腹泻的病因很多,如感染肠球菌、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均可采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B.引起腹泻的上述生物都可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与肠球菌不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D.肠球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腹泻的病原体
14.(2024八上·襄州期末)甲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冬春季。奥司他韦是治疗甲流的特效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服用奥司他韦治疗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注射甲流疫苗让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能引起甲流的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D.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15.(2024八上·曲靖期末)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C14呼气试验可以检测人是否被幽门螺杆菌感染。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公筷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B.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C.有成形的细胞核
D.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二、非选择题
16.(2024八上·潍坊期末)今年秋冬,由支原体及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常见病。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图一为某种支原体结构模式图,图二为合胞病毒结构模式图,图三为传染病流行的的三个环节关系示意图。
资料二: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大部分支原体繁殖速度比细菌慢。支原体对红霉素、四环目录素、螺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对青霉素类的抗生素不敏感。
资料三: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症状:儿童呈现发热、乏力、头痛、咳嗽;成人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多为干咳。合胞病毒引起的症状:轻者流涕、打喷嚏、鼻塞、干咳、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者高热、剧烈咳嗽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人们在秋冬季节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常消毒、勤洗手等。
(1)据资料分析,支原体是细菌吗? 。图一和图二病原体的生活方式都是 。
(2)从免疫的角度分析,都属于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都是 (填“患病初期”、“患病中期”、“患病后期”)
(3)图二病原体的结构是由 和 组成的。图一病原体与人体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
(4)呼吸道疾病患者属于图三中的 (填“甲”、“乙”或“丙”)。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建议人们出门戴口罩属于 。
(5)这两类患者的家长想请求医生给开具青霉素类处方药,医生拒绝了家长的要求,医病先医心,如果你是医生,请给患者家长做出合理解释: 。
17.(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表现为身体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流感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会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上流感。
(1)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大多数“周围的人”属于 。
(2)为预防流行性感冒,给“周围的人”接种流感疫苗属于 免疫。“OTC”是 药的标识。
(3)药物进入人体后,最先到达心脏的 (填心脏四个腔中的一个)。小康的弟弟患了流感,问小康:“我想快点儿好,每次吃2片,一天3次,行吗?”小康说:“不行。”你认为小康会怎样向弟弟解释 。
18.(2024八上·苍梧期末)研究表明,大约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幽门螺杆菌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所以它是原核生物。
(2)幽门螺杆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幽门螺杆菌与人类是 关系。
(3)为探究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关系,以及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的影响,生物小组将若干只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表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炎症因子是反映炎症的一个指标,其相对值越高,炎症越严重),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值,结果如图。
处理方式 组别 1组 2组 3组
灌胃乳酸菌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杆菌 ﹣ + +
注:1.“灌胃”是使用灌胃器,将药液由动物的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注:2.表格中的“+”表示进行相关操作,“﹣”表示不进行相关操作。
①该探究实验中,除变量之外,三组小鼠健康状况以及月龄、性别等保持一致 。
②该探究实验中,第1组与第2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该生物小组根据图的结果得出结论: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他们的判断依据是 。
③该实验结论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 . 非洲大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大多具有外套膜, A正确。B. 非洲大蜗牛身体柔软,有贝壳,具有软体动物的典型特征,属于软体动物 , B正确。
C. 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非洲大蜗牛是携带寄生虫的动物,本身不是病原体 , C错误。
D.非洲大蜗牛携带多种寄生虫,可以传播病原体,易使人感染寄生虫,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答案】2.C
3.D
4.D
5.A
6.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靠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后代。
(2)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子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流行起来。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A.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说法错误。
B.根据题干所述,诺如病毒主要感染人类,所以,它属于动物病毒,B说法错误。
C.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C说法正确。
D.病毒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病毒的繁殖方式通常是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所以,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诺如病毒的营养方式为寄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等非细菌性疾病通常不起作用,所以,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性肠炎,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A.青霉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青霉素,青霉素可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A说法正确。
B.金霉素是由金色链霉菌发酵产生的,不是由酵母菌产生的,B说法错误。
C.病毒并不能产生维生素,C说法错误。
D.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是由灰色链霉菌发酵产生的,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6.A.饭前便后洗手可以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病毒和细菌数量,从而降低感染诺如病毒的风险,A说法正确。
B.盐水漱口可以清洁口腔,但并不能杀灭诺如病毒,B说法错误。
C.生水中可能含有各种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包括诺如病毒。喝生水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因此,不喝生水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说法正确。
D.公共场所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因为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经常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从而降低感染风险,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题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属于疟疾的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和病原体的携带者都是传染源,所以,对疟疾患者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8.【答案】C
【知识点】近视、远视;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麻疹和水痘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近视并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的,因此近视眼不属于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病毒性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蛔虫病是由蛔虫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而贫血并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它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失血过多、造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贫血不属于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
C. 肺结核、水痘和麻疹都是由病原体(分别是结核杆菌、水痘病毒和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见C符合题意。
D.甲肝和狂犬病都是由病原体(分别是甲肝病毒和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侏儒症主要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不属于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的传染病,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区分传染病、激素分泌异常症常见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水痘、狂犬病等。
9.【答案】C
【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 不随地大小便:这一习惯有助于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蛔虫卵的传播,与预防蛔虫病直接相关,不符合题意。B.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可以避免摄入可能含有蛔虫卵的水源,饭前便后洗手可以减少手部携带蛔虫卵的机会,这两项措施均与预防蛔虫病直接相关,不符合题意。
C. 勤洗澡,定期理发:虽然勤洗澡和定期理发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但它们与预防蛔虫病的直接关系不大。蛔虫病的传播主要与消化道接触有关,而洗澡和理发主要与皮肤清洁相关,符合题意。
D. 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这一习惯可以避免摄入可能附着蛔虫卵的瓜果蔬菜,与预防蛔虫病直接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状况有关。预防蛔虫病的关键在于阻断其传播途径,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性蛔虫卵、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具体措施包括不随地大小便、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等。
10.【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甲在图中表示的是传染源,即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不是易感人群,A错误。
B.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不仅限于戴口罩和勤洗手,还包括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等,B错误。
C.a代表病原体,病原体不仅仅包括病毒,还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C错误。
D.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甲)、传播途径(乙)和易感人群(丙),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无法流行,D正确。
故选D。
【分析】图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a是病原体。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1.【答案】A
【知识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鸡瘟通常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疾病;烟草花叶病则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可见A符合题意。
B.扁桃体炎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往往是由于眼球结构改变(晶状体过度变秃凸、眼球前后径变长)引起的,和病毒无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呆小症是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足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肝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多积累常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人类的传染病大约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12.【答案】A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艾滋病及其预防
13.【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病毒的形态结构
14.【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患者服用奥司他韦治疗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A说法错误。
B、注射甲流疫苗让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抗体具有特异型,抗体只对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说法错误。
C、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以,能引起甲流的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C说法正确。
D、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基本环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预防传染病的措施,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1)传染病是指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15.【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一般为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口和粪口两种式进行。因此使用公筷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A正确。
B、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可以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放大镜观察不到其结构,B错误。
CD、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的细菌还有荚膜、 鞭毛、纤毛等。 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有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等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体内无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
16.【答案】(1)不是;寄生
(2)病原体;患病初期
(3)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甲;切断传播途径
(5)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支原体和合胞病毒无效。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病毒的形态结构
17.【答案】(1)流感病毒;易感人群
(2)特异性;非处方
(3)右心房;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随意增加药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1)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则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大多数“周围的人”是对流行性感冒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则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属于易感人群。
(2)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是指人体经后天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因此为预防流行性感冒,给“周围的人”接种流感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非处方药(简称OTC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
(3)药物进入人体后,到达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的途径是小肠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网,可见药物进入人体后,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根据题图可知,该药物用法用量是一次1片,一日2次。因此小康弟弟的说法是错误的,按照小康弟弟的说法,会导致用药量大,用药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但不限于药物中毒、身体器官受损、生命威胁等,因此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
【分析】(1)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上述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2)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是指人体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3)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1)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大多数 “周围的人” 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容易被感染,属于易感人群。
(2)给 “周围的人” 接种流感疫苗,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OTC” 是非处方药的标识,即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3)药物进入人体后,经体循环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药物的用量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增减。随意增加药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可能会加重肝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如果药物过量,可能会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受损。而且,过量的药物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8.【答案】(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寄生
(3)单一变量;幽门螺杆菌;第3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比第2组低,比第1组高;餐具严格消毒(或尽可能采用分餐或使用公勺公筷或适量饮用酸奶等)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 (1)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是把好“入口”关,使用“公筷”和分餐制能有效阻止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属于预防措施制定切断传播途径。
(2) 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幽门螺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它是原核生物。幽门螺杆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由此推测,幽门螺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是异养中的寄生生活。
(3)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和设计对照实验所遵循的原则可知:
①该探究实验中,除变量之外,三组小鼠应在健康状况以及品种; 月龄 (或大小,活力、性别、饮食等) 等方面保持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②第1组与第2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幽门螺杆菌,根据该生物小组根据如图的结果:第3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比第2组低,比第1组高,可以得出结论: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实验结论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餐具严格消毒、尽可能采用分餐,使用公勺公筷、适量饮用酸奶等。
故答案为:(1)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 寄生
(3) 单一变量 ; 幽门螺杆菌 ; 第3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比第2组低,比第1组高;餐具严格消毒(或尽可能采用分餐或使用公勺公筷或适量饮用酸奶等)
【分析】 (1)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区域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2)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 / 1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4.7.1 传染病及其预防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深圳期中)非洲大蜗牛(下图)携带多种寄生虫。下列关于非洲大蜗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外套膜 B.属于软体动物
C.是病原体 D.易使人感染寄生虫
【答案】C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 . 非洲大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大多具有外套膜, A正确。B. 非洲大蜗牛身体柔软,有贝壳,具有软体动物的典型特征,属于软体动物 , B正确。
C. 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非洲大蜗牛是携带寄生虫的动物,本身不是病原体 , C错误。
D.非洲大蜗牛携带多种寄生虫,可以传播病原体,易使人感染寄生虫,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2025八上·韶关期末)诺如病毒是一种会引起人和动物发生急性肠胃炎的传染性病毒,常见症状为腹泻、呕吐、恶心,或伴有发热、头痛等,感染诺如病毒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请完成下面小题。
2.以下关于诺如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简单,由单个细胞构成
B.属于植物病毒
C.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D.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3.诺如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其营养方式是( )
A.共生 B.腐生 C.自养 D.寄生
4.某同学感染诺如病毒时,医生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是因为抗生素对致病细菌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病毒感染的疾病无效。请你辨别出抗生素可以治疗下列哪种疾病?( )
A.甲型流感 B.新冠肺炎 C.艾滋病 D.细菌性肠炎
5.生活中微生物可引起疾病,但也可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青霉菌产生青霉素 B.利用酵母菌产生金霉素
C.利用病毒产生维生素 D.利用枯草杆菌产生链霉素
6.秋冬季节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饮食、接触等方式传播,下列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
A.饭前便后要洗手 B.可用盐水漱口杀灭病毒
C.不喝生水 D.经常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答案】2.C
3.D
4.D
5.A
6.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的基本特征、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靠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后代。
(2)有的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为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3)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子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流行起来。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A.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说法错误。
B.根据题干所述,诺如病毒主要感染人类,所以,它属于动物病毒,B说法错误。
C.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C说法正确。
D.病毒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病毒的繁殖方式通常是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所以,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诺如病毒的营养方式为寄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而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等非细菌性疾病通常不起作用,所以,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性肠炎,可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A.青霉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青霉素,青霉素可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A说法正确。
B.金霉素是由金色链霉菌发酵产生的,不是由酵母菌产生的,B说法错误。
C.病毒并不能产生维生素,C说法错误。
D.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是由灰色链霉菌发酵产生的,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6.A.饭前便后洗手可以有效减少手上携带的病毒和细菌数量,从而降低感染诺如病毒的风险,A说法正确。
B.盐水漱口可以清洁口腔,但并不能杀灭诺如病毒,B说法错误。
C.生水中可能含有各种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包括诺如病毒。喝生水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因此,不喝生水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C说法正确。
D.公共场所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因为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经常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从而降低感染风险,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7.(2024八上·长春期末)屠呦呦经历多次失败后,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对疟疾患者治疗的措施分别是指( )
A.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病原体、控制传染源
C.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D.病原体、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题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属于疟疾的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和病原体的携带者都是传染源,所以,对疟疾患者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8.(2024八上·长春期末)下列几组疾病中,全部是传染病的是( )
A.麻疹、水痘、近视 B.病毒性结膜炎、贫血、蛔虫病
C.肺结核、水痘、麻疹 D.侏儒症、甲肝、狂犬病
【答案】C
【知识点】近视、远视;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麻疹和水痘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近视并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的,因此近视眼不属于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
B.病毒性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蛔虫病是由蛔虫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而贫血并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它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失血过多、造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贫血不属于传染病,B不符合题意。
C. 肺结核、水痘和麻疹都是由病原体(分别是结核杆菌、水痘病毒和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见C符合题意。
D.甲肝和狂犬病都是由病原体(分别是甲肝病毒和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侏儒症主要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不属于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的传染病,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注意区分传染病、激素分泌异常症常见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水痘、狂犬病等。
9.(2024八上·北流期末)下列与预防蛔虫病无关的卫生习惯是( )
A.不随地大小便 B.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
C.勤洗澡,定期理发 D.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
【答案】C
【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 不随地大小便:这一习惯有助于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蛔虫卵的传播,与预防蛔虫病直接相关,不符合题意。B.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可以避免摄入可能含有蛔虫卵的水源,饭前便后洗手可以减少手部携带蛔虫卵的机会,这两项措施均与预防蛔虫病直接相关,不符合题意。
C. 勤洗澡,定期理发:虽然勤洗澡和定期理发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但它们与预防蛔虫病的直接关系不大。蛔虫病的传播主要与消化道接触有关,而洗澡和理发主要与皮肤清洁相关,符合题意。
D. 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这一习惯可以避免摄入可能附着蛔虫卵的瓜果蔬菜,与预防蛔虫病直接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状况有关。预防蛔虫病的关键在于阻断其传播途径,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性蛔虫卵、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具体措施包括不随地大小便、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等。
10.(2024八上·农安期末)如图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a表示病原体,据图分析合理的是( )
A.甲表示易感人群
B.保护丙的措施只是戴口罩、勤洗手
C.a只包括病毒
D.缺少甲、乙、丙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甲在图中表示的是传染源,即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不是易感人群,A错误。
B.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不仅限于戴口罩和勤洗手,还包括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等,B错误。
C.a代表病原体,病原体不仅仅包括病毒,还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C错误。
D.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甲)、传播途径(乙)和易感人群(丙),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无法流行,D正确。
故选D。
【分析】图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a是病原体。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1.(2024八上·仁寿期末)有些病毒可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新冠肺炎、鸡瘟、烟草花叶病
B.扁桃体炎、禽流感、小麦叶锈病
C.近视眼、艾滋病、水稻稻瘟病
D.呆小症、足癣病、肝炎
【答案】A
【知识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鸡瘟通常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疾病;烟草花叶病则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可见A符合题意。
B.扁桃体炎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往往是由于眼球结构改变(晶状体过度变秃凸、眼球前后径变长)引起的,和病毒无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呆小症是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足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肝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多积累常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人类的传染病大约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12.(2024八上·阜平期中)有些微生物会使动植物和人患病,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艾滋病 B.结核病 C.手癣、足癣 D.小麦叶锈病
【答案】A
【知识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艾滋病及其预防
13.(2024八上·林州期中)腹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引起腹泻的病因很多,如感染肠球菌、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均可采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B.引起腹泻的上述生物都可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与肠球菌不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具有细胞结构
D.肠球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腹泻的病原体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病毒的形态结构
14.(2024八上·襄州期末)甲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冬春季。奥司他韦是治疗甲流的特效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服用奥司他韦治疗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注射甲流疫苗让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能引起甲流的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
D.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患者服用奥司他韦治疗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A说法错误。
B、注射甲流疫苗让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抗体具有特异型,抗体只对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说法错误。
C、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以,能引起甲流的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C说法正确。
D、对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基本环节、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预防传染病的措施,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1)传染病是指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15.(2024八上·曲靖期末)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C14呼气试验可以检测人是否被幽门螺杆菌感染。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公筷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B.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C.有成形的细胞核
D.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一般为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口和粪口两种式进行。因此使用公筷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A正确。
B、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可以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放大镜观察不到其结构,B错误。
CD、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的细菌还有荚膜、 鞭毛、纤毛等。 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有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等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体内无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
二、非选择题
16.(2024八上·潍坊期末)今年秋冬,由支原体及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常见病。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图一为某种支原体结构模式图,图二为合胞病毒结构模式图,图三为传染病流行的的三个环节关系示意图。
资料二: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大部分支原体繁殖速度比细菌慢。支原体对红霉素、四环目录素、螺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对青霉素类的抗生素不敏感。
资料三: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症状:儿童呈现发热、乏力、头痛、咳嗽;成人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多为干咳。合胞病毒引起的症状:轻者流涕、打喷嚏、鼻塞、干咳、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者高热、剧烈咳嗽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人们在秋冬季节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常消毒、勤洗手等。
(1)据资料分析,支原体是细菌吗? 。图一和图二病原体的生活方式都是 。
(2)从免疫的角度分析,都属于 ,传染性最强的时期都是 (填“患病初期”、“患病中期”、“患病后期”)
(3)图二病原体的结构是由 和 组成的。图一病原体与人体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
(4)呼吸道疾病患者属于图三中的 (填“甲”、“乙”或“丙”)。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看,建议人们出门戴口罩属于 。
(5)这两类患者的家长想请求医生给开具青霉素类处方药,医生拒绝了家长的要求,医病先医心,如果你是医生,请给患者家长做出合理解释: 。
【答案】(1)不是;寄生
(2)病原体;患病初期
(3)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甲;切断传播途径
(5)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支原体和合胞病毒无效。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病毒的形态结构
17.(2024八上·丰城开学考)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表现为身体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流感患者说话、咳嗽、打喷嚏会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上流感。
(1)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大多数“周围的人”属于 。
(2)为预防流行性感冒,给“周围的人”接种流感疫苗属于 免疫。“OTC”是 药的标识。
(3)药物进入人体后,最先到达心脏的 (填心脏四个腔中的一个)。小康的弟弟患了流感,问小康:“我想快点儿好,每次吃2片,一天3次,行吗?”小康说:“不行。”你认为小康会怎样向弟弟解释 。
【答案】(1)流感病毒;易感人群
(2)特异性;非处方
(3)右心房;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随意增加药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安全用药
【解析】【解答】(1)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则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大多数“周围的人”是对流行性感冒缺乏免疫,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则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属于易感人群。
(2)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是指人体经后天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因此为预防流行性感冒,给“周围的人”接种流感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非处方药(简称OTC药)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
(3)药物进入人体后,到达身体各个组织细胞的途径是小肠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网,可见药物进入人体后,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根据题图可知,该药物用法用量是一次1片,一日2次。因此小康弟弟的说法是错误的,按照小康弟弟的说法,会导致用药量大,用药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但不限于药物中毒、身体器官受损、生命威胁等,因此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
【分析】(1)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上述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2)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是指人体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3)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
(1)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大多数 “周围的人” 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容易被感染,属于易感人群。
(2)给 “周围的人” 接种流感疫苗,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OTC” 是非处方药的标识,即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3)药物进入人体后,经体循环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药物的用量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增减。随意增加药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可能会加重肝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如果药物过量,可能会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受损。而且,过量的药物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18.(2024八上·苍梧期末)研究表明,大约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幽门螺杆菌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幽门螺杆菌在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 ,所以它是原核生物。
(2)幽门螺杆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幽门螺杆菌与人类是 关系。
(3)为探究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炎症的关系,以及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的影响,生物小组将若干只实验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按表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炎症因子是反映炎症的一个指标,其相对值越高,炎症越严重),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值,结果如图。
处理方式 组别 1组 2组 3组
灌胃乳酸菌 ﹣ ﹣ +
三周后灌胃幽门螺杆菌 ﹣ + +
注:1.“灌胃”是使用灌胃器,将药液由动物的口直接注入到胃中。
注:2.表格中的“+”表示进行相关操作,“﹣”表示不进行相关操作。
①该探究实验中,除变量之外,三组小鼠健康状况以及月龄、性别等保持一致 。
②该探究实验中,第1组与第2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该生物小组根据图的结果得出结论: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他们的判断依据是 。
③该实验结论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寄生
(3)单一变量;幽门螺杆菌;第3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比第2组低,比第1组高;餐具严格消毒(或尽可能采用分餐或使用公勺公筷或适量饮用酸奶等)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 (1)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是把好“入口”关,使用“公筷”和分餐制能有效阻止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属于预防措施制定切断传播途径。
(2) 在细胞结构上,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幽门螺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它是原核生物。幽门螺杆菌主要“定居”在人胃黏膜表面,可引起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由此推测,幽门螺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是异养中的寄生生活。
(3)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和设计对照实验所遵循的原则可知:
①该探究实验中,除变量之外,三组小鼠应在健康状况以及品种; 月龄 (或大小,活力、性别、饮食等) 等方面保持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②第1组与第2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幽门螺杆菌,根据该生物小组根据如图的结果:第3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比第2组低,比第1组高,可以得出结论: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实验结论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餐具严格消毒、尽可能采用分餐,使用公勺公筷、适量饮用酸奶等。
故答案为:(1)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 寄生
(3) 单一变量 ; 幽门螺杆菌 ; 第3组胃黏膜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对值比第2组低,比第1组高;餐具严格消毒(或尽可能采用分餐或使用公勺公筷或适量饮用酸奶等)
【分析】 (1) 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区域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2)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