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学案
教材整理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成长历程
(1)商鞅个人因素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商鞅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推行变法。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
(1)内容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作用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疑点突破“为田开阡陌封疆”的实施,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在秦国得到确立。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1)内容
国家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2)意义
①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②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③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④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实行二十等爵制
(1)根本目的
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在当时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居于主动,取得优势。
(2)内容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疑点突破二十等爵制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是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功爵,二十等爵制,是商鞅变法时开始产生的,经过发展完善到秦朝时最后确立。军功是赐爵的根本条件,对象是军官和士兵,条件是斩敌首多少。这一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对秦国战胜六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它是与秦的官制紧密联系在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的,即爵位大小与官职大小是统一的,爵位高的容易做高官,作高官的容易受高爵,但官和爵不是一回事,爵的地位实际比官高,它本身不是一种权利分配制度。
2.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规定居民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记户籍,还增加了连坐法。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普遍推行县制
(1)内容
将全国分为31个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
(2)意义
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权收归中央,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知识拓展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得到全面发展成熟的地方行政制度。它初步形成于春秋时期,
当时晋、楚等国在开拓疆土之后,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边境地区设置县一级行政机构,后来,县作为一级行政机构逐渐由边地向内地推行,而在新的兼并地区,则改为置郡。郡县制的特征之一,是由国君直接委任官员进行管理,有利于集权,这是与以往世袭的封邑制有很大区别的。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得到普遍推行,成为一种强化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集权专制政治的有效地方行政体制,战国时代郡的设置,继承春秋,主要还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即为了巩固边防,初期的郡一般多设于边地,其地位不若内地的县,但战国中叶后,边地得到开发,人口增多,郡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某些地区进而形成了郡辖县的现象,产生了郡、县两级行政体制。县的设置在战国时代更为普遍,一般有城市的都邑都建有县,县往往是以某个城邑为中心,辖有该城与周围农村地区。
郡县的长官郡守、县令,均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君直接委任,并按时接受考核。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的手中,国君因此建立起自中央到地方郡、县乃至乡、里的逐级统治系统,从而为君主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障。由此可见,郡县制的确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5.制定秦律
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6.改革了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子以上者,到立户年龄必须单立户,否则与以重罚。
问题探究
问题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两家主张有何区别?其主张基于什么认识?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探究思路:本题为比较题,关键在于比较儒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两家的思想主张,以及由主张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另外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即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群雄并起的社会特征,而只有法家思想适合那个时代,所以能够是改革取得成功。
探究结论:在统治方法上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礼制”,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孟子思想基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轻”思想,多少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韩非子思想基于“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不阿贵”,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
经典例题
例1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无为思想
解析: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者,同时,其变法内容也体现了法家思想,故其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答案:C
例2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解析: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即以法令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私有制,这对于封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例3商鞅变法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是( )
①奖励军功 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变法内容中直接涉及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主要有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县制,而实行连坐法和重农抑商不是直接涉及。
答案:A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关于商鞅变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
(2)主要内容及影响?
①社会经济方面:“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②军事方面:建立以军功奖赏为中心的二十等爵制,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③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削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旧贵族的势力,鼓励了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的积极性;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并颁行秦律,用法律的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保障了改革的进行,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④思想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⑤社会风尚和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有利于革新社会风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关于商鞅变法的特点?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4)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活学巧用
1.商鞅变法中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是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A
2.商鞅变法之所以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这次变法(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C.建立了二十等爵制
D.推行连坐法
解析:在变法中,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以军功奖赏为中心的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这一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3.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抑商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从最直接、最明显的角度分析。改革和变法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必然触犯一定阶级或一部分人的利益。商鞅变法属于地主阶级的封建性的改革,改革社会制度必然触及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从最明显、最直接的方面去分析,应是B项“奖励军功”。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要注意此题属程度选择题,在符合题意的几个选项中选出最佳备案。
答案:B
4.对右图历史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
B.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C.主张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D.在秦穆公支持下全面变法
解析:解答本题需首先判断出图中人物是商鞅,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供的选项:商鞅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