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学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学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1:0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INCLUDEPICTURE
"识记基础知识.TIF"
\
MERGEFORMAT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的崛起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魏国之行:起初,卫鞅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门下,受到赏识,但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
(3)弃魏投秦:向秦孝公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被任命主持变法。
2.商鞅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
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 礼者不足多。”
这反映了商鞅的什么主张?
[我的思考]
变法图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目的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主要内容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
(3)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右图为“商鞅铜方升”,这与他变法中哪一措施有 关?你认为他推行这一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我的思考]
统一度量衡。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集权。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INCLUDEPICTURE
"思维导图.tif"
\
MERGEFORMAT
( http: / / www.21cnjy.com )
INCLUDEPICTURE
"理解教材新知.TIF"
\
MERGEFORMAT
一、商鞅变法的特点有哪些?
(1)变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促使社会性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变化。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等措施使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2)商鞅在变法中取消了秦国旧贵族的一些特权,因而遭到旧贵族的嫉恨。但他所实行的新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3)在变法中全面贯彻了法家的治国主张。这些措施已经带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4)积极倡导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应了诸侯兼并混战的客观形势,有利于积累实力,但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既直接约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阻力之一。
[特别提醒] 商鞅倡导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对于这一政策要客观认识,它在封建社会前期是积极的,但到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因素。
二、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INCLUDEPICTURE
"把握热点考向.TIF"
\
MERGEFORMAT
考查点一
从商鞅变法看改革的策略
命题立意
任何改革都要涉及对权力资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益的分配问题,这也是改革产生矛盾和阻力的主要原因。商鞅在变法中做了周密的部署,面对不同的形势、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让我们汲取商鞅变法策略的历史智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INCLUDEPICTURE
"例1.tif"
\
MERGEFORMAT
材料一 商鞅徙木立信图
   
[探究]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
(2)联系现实中的法律制度的推行,你认为我们该从商鞅身上学习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第(1)问可从材料中直接得出答案,商鞅之所以这样做是取信于民,为变法服务;第(2)问可联系社会现实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事件:“徙木立信”。
原因:①商鞅的变法法令彻底改变了原有制度,容易让人产生怀疑。②战国时期的混乱让人们对政府缺乏足够的信任。
(2)在现实中,政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以赢得人民的信任。
考查点二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命题立意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商鞅变法是这一时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变法之一,注意将商鞅变法与历史上其他变法,如雅典的梭伦改革进行比较,探讨其改革措施及其后果的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这是值得关注的命题立意
INCLUDEPICTURE
"例2.tif"
\
MERGEFORMAT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探究]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鞅变法、梭伦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回答;第二小问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