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8 07:49:01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仪器测量的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的是(  )
A. B.
C. D.
2.(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面为参考系
B.研究汽车的行驶速度时,不能把汽车当做质点
C.研究火星探测器着陆时的姿态调整过程时,可将火星探测器看成质点
D.研究飞往火星的飞船的最佳运行轨道时,可以将飞船看成质点
3.(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镇中校运会时,高空无人机在完成拍摄任务后返回地面,某一段过程可视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该过程中,前0.5s内的位移为3.5m,前1s秒内的位移为8m,则其加速度的大小为(  )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求解
4.(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甲、乙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像(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是折线,乙的图线是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乙做曲线运动
B.在0~10s内,乙的位移比甲大
C.在0~5s内,甲、乙的速度可能相同
D.在0~5s内,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大
5.(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
B.只要物体速度的大小不变,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0
C.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与速度变化量成正比
D.速度、加速度是矢量,速度变化量是标量
6.(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如图是镇同学将石块A、B、C从下到上依次叠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并使它们始终保持静止,假设整个环境处于无风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块B对C的支持力和C的重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石块B可能受到6个力的作用
C.石块B一定会受到A施加给它的摩擦力
D.石块B对石块A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下
7.(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如图所示,是工地上常见的搬运砖块的夹钳。已知砖块均为规格相同的长方体,每块质量为1kg。竖直夹起7块砖保持静止时,已知夹钳对砖块一侧壁施加的压力为140N,,那么砖块4对砖块3的摩擦力为(  )
A.5N,方向竖直向上 B.5N,方向竖直向下
C.40N,方向竖直向上 D.40N,方向竖直向下
8.(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2021年12月3日,中老两国领导人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习近平主席于16时45分宣布中方列车发车。“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如图所示,该铁路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程1035公里,通车后昆明到万象10小时可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老铁路”列车全程发生的位移大小是1035公里
B.“10小时”指的是时刻
C.“16时45分”指的是时间时刻
D.“中老铁路”列车全程通过的路程大于1035公里
9.(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但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
B.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而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的路线
D.物体经过的路程总大于物体位移的大小
10.(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重心均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B.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加速度大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两个接触面之间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且摩擦力方向一定与弹力方向垂直
11.(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
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
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变小
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
12.(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假定发射过程中某段时间内火箭速度的变化规律为,由此可知这段时间内(  )
A.火箭的初速度为2m/s
B.火箭的加速度为
C.在3s末,火箭的瞬时速度为
D.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13.(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一个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  )
A.5m B.10m C.15m D.20m
二、选择题Ⅱ(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至少有2个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漏选得2分,选错为0分)
14.(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当今实验条件已经可以制造出绝对光滑的水平面,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可以被实验证实
C.亚里士多德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
D.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15.(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
A.前15s内汽车的位移为300m B.20s末汽车的速度为
C.前5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3m/s2 D.前25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图中带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力传感器与滑轮之间的轻绳始终与长木板平行。
(1)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应选用交流8V电源
B.实验中砂和砂桶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
C.实验中因为使用了力传感器,所以不需要平衡摩擦力
D.实验中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2)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纸带,纸带上各点均为计时点,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小车加速度大小   (最终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7.(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表是通过测量得到的一辆摩托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t/s 0 5 10 15 20 25 30
0 10 20 30 20 10 0
请根据测量数据:
(1)在图中画出摩托车运动的图象;
(2)用公式求出摩托车在第一个10s内的加速度大小。
18.(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货车正在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因疲劳驾驶,司机注意力不集中,当司机发现正前方有一辆静止的轿车B时,两车距离仅有75m。
(1)若此时B车立即以的加速度启动,通过计算判断;如果A车司机没有刹车,是否会撞上B车;若不相撞,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若相撞,求出从A车发现B车开始到撞上B车的时间?
(2)若A车司机发现B车,立即刹车(不计反应时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两车均视为质点),为避免碰撞,在A车刹车的同时,B车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反应时间),问:B车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这段公路很窄,无法靠边让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力学单位制
【解析】【解答】A.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A正确;
B.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力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B错误;
C.电压表测电压,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C错误;
D.量筒测量体积,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基本量识别:国际单位制基本量包括时间、长度等 7 个,需牢记基本量与导出量的区别(导出量由基本量推导 )。
2.仪器功能:明确各仪器测量的物理量(时间、力、电压、体积 ),匹配基本量定义。
2.【答案】D
【知识点】质点;参考系与坐标系
【解析】【解答】A.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人与地面是相对静止的,故不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故A错误;
B.研究汽车的行驶速度时,汽车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汽车当做质点,故B错误;
C.研究火星探测器着陆时的姿态调整过程时,探测器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故不可将火星探测器看成质点,故C错误;
D.研究飞往火星的飞船的最佳运行轨道时,可以将飞船看成质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参考系判断:分析运动描述对应的参考对象(地球自转参考地心 )。
2.质点条件:物体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无影响时,可视为质点(速度、轨道问题常满足;姿态、形状相关问题不满足 )。
3.【答案】B
【知识点】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间的位移为
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可知加速度为
故答案为:B。
【分析】1. 位移拆分:将“前1s”拆分为两个“前0.5s”的位移段,求第二段位移。
2. 公式应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差公式(),代入位移差与时间间隔,直接求解加速度。
4.【答案】C
【知识点】平均速度;运动学 S-t 图象
【解析】【解答】A.图像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故在0~10s内,乙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在0~10s内,甲、乙的位移均为0,故B错误;
C.根据图像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0~5s内,甲、乙的速度可能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在0~5s内,甲、乙的位移相等,根据可知,在0~5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x-t 图像本质:仅反映直线运动,位移是一维变化。
2.位移判断:看初末位置差,0 - 10s 内甲、乙位移均为 0。
3.速度判断:斜率对应速度,甲、乙图像存在斜率相等时刻,速度可能相同。
4.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0 - 5s 内甲、乙位移与时间均相等,平均速度相同。
5.【答案】A
【知识点】加速度;矢量与标量
【解析】【解答】A.当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故A正确;
B.当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但速度的方向可能变化,其加速度不为零,故B错误;
C.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变化量无关,只与物体受力情况有关,故C错误;
D.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均为矢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加速判断:加速度与速度同向,速度增大,物体加速。
2.加速度本质:由合力、质量决定,和速度变化量无必然正比。
3.矢量识别: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都有方向,属于矢量。
6.【答案】D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受力分析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于石块C可能倾斜,此时石块C要受到B对其的摩擦力,故石块B对C的支持力和C的重力不一定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石块B受力的个数最多可能5个,即重力、C对B的压力和摩擦力、A对B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故B错误;
C.若石块B和A之间水平接触时,此时受力分析可知AB间没有摩擦力,故C错误;
D.受力分析可知A对BC的作用力竖直向上与BC的重力平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石块B对石块A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受力平衡:倾斜物体需摩擦力辅助平衡,支持力与重力不一定共线。
2.隔离法:逐个分析石块受力,明确重力、压力、摩擦力的作用。
3.相互作用力:利用整体法分析 A 对 B、C 的作用力,再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推导 B 对 A 的作用力方向。
7.【答案】B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
【解析】【解答】设夹钳对砖块一侧壁的摩擦力为,对所有砖受力分析可得
解得,方向竖直向上;把砖123当做整体受力分析,可知
解得砖块4对砖块3的摩擦力为,方向竖直向下。
故答案为:B。
【分析】1.整体法:对 7 块砖整体,利用竖直方向平衡(重力 = 两侧摩擦力和 ),求单侧侧壁摩擦力。
2.隔离法:对 “1、2、3” 砖整体,分析竖直方向受力(侧壁摩擦力、自身重力、砖 4 的摩擦力 ),通过平衡条件求砖 4 对 3 的摩擦力。
8.【答案】C
【知识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
【解析】【解答】AD.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程1035公里,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代表路程,即“中老铁路”列车全程发生的路程大小是1035公里,故AD错误;
B.“10小时”指的是列车运动所经历的时间,运动的总时间代表时间间隔,故B错误;
C.“16时45分”代表列车发车的瞬间,描述的是一个状态,因此是时间时刻,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列车运动的轨迹长度代表路程;列车运动的总时间代表时间间隔;列车出发的时间代表时刻。
9.【答案】C
【知识点】位移与路程
【解析】【解答】解:A、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的大小不一定与路程相等,故A错误.
B、位移和路程都可以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故B错误.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的路线,故C正确.
D、当物体做直线运动,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10.【答案】D
【知识点】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重力加速度;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因数
【解析】【解答】A.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且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比如圆环或空心球,故A错误;
B.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但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加速度一样大,故B错误;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
D.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①有弹力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可见有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两接触面间有摩擦力存在,则一定有弹力存在;且弹力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平行于接触面,所以两者方向相互垂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概念条件:重心需 “形状规则 + 质量均匀”;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滑动摩擦力与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2.因果关系:摩擦力依赖弹力(必要条件 ),且方向垂直(弹力法向、摩擦力切向 )。
11.【答案】D
【知识点】加速度
【解析】【解答】A.速度大,不一定变化快,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小,不一定变化慢,加速度不一定小,故A错误;
B.加速度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可以与速度方向相同也可以与速度方向不同,故B错误;
C.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
D.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零,故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加速度由速度变化率决定,和速度大小无关。
2.加速度方向是速度变化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必然同向。
3.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增大,反向时减小。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变(匀速或静止 )。
12.【答案】D
【知识点】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B.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关系
根据题中关系式
对比可知,初速度,加速度,故AB错误;
C.当s时,火箭的瞬时速度为,故C错误;
D.由A选项分析可知,火箭的加速度为,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B:将题中速度公式与匀变速速度公式 对比,直接得初速度和加速度。
C:代入时间到速度公式,计算3s末速度。
D:加速度恒定(匀变速 ),且速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
13.【答案】A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竖直上抛运动
【解析】【解答】设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则
解得
根据公式
可得
故答案为:A。
【分析】1.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算术平均,结合竖直上抛最高点速度为 0,求出初速度。
2.速度 - 位移公式:利用竖直上抛到最高点速度为 0 的条件,代入公式求解最大高度。
14.【答案】A,D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解析】【解答】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正确;
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理论,现实中完全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该定律不可以被实验证实,故B错误;
C.伽利略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故C错误;
D.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分析】1.物理史实:牢记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贡献(理想斜面实验、下落结论 )。
2.定律验证:牛顿第一定律依赖逻辑推理,无法完全实验验证。
3.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如拉力与反拉力均为弹力 )。
15.【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征;运动学 S-t 图象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前15s内汽车的位移为,A错误;
B.根据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内汽车做匀速运动,则20s末汽车的速度为,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前5s内汽车的位移为,则前5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内汽车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内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内汽车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 图像中位移是末位置与初位置的差值。
B:斜率表示速度(正负对应方向,绝对值对应速率 )。
C: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注意区分速度( )和加速度( )的单位。
D:通过斜率的正负变化判断,斜率符号改变则运动方向改变。
16.【答案】(1)D
(2)16.1;3.19
【知识点】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解析】【解答】(1)A.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故A错误;
B.实验中由于有力的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得拉力,所以不需要砂和砂桶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故B错误;
C.实验中虽然使用了力传感器可以直接测拉力,但仍然需要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D.实验中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图乙可知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逐差法可得加速度
故答案为:16.1;3.19
【分析】(1)依据打点计时器类型(电火花用 220V )、力传感器作用(无需砂桶质量近似 )、平衡摩擦力必要性(需让拉力 = 合力 )、操作顺序(先通电后释放 )判断选项。
(2)利用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选 A、C 段求 B 点速度。
(3)逐差法消除偶然误差,利用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差求加速度。
(1)A.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故A错误;
B.实验中由于有力的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得拉力,所以不需要砂和砂桶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故B错误;
C.实验中虽然使用了力传感器可以直接测拉力,但仍然需要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D.实验中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D正确。
故选D。
(2)[1]图乙可知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2]逐差法可得加速度
17.【答案】(1)解: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图如下
(2)解:图斜率表示加速度,结合图像可知,则0到10s内加速度大小

【知识点】加速度;运动学 v-t 图象
【解析】【分析】(1)图像绘制:根据表格数据描点,按速度变化趋势连线(匀变速段为直线 )。
(2)加速度计算:利用v-t图像斜率( ),对应时间段内速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值。
(1)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图如下
(2)图斜率表示加速度,结合图像可知,则0到10s内加速度大小
18.【答案】(1)解:设经过时间两车速度相等

A车的位移为
B车的位移为
因为
所以两车会相撞,设经过时间相撞,有
代入数据解得,(舍去)
(2)解:设B车的加速度为,B车运动时间时两车速度相等,则有
在时间内A车的位移为
B车的位移为

联立可得。
【知识点】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追及相遇问题
【解析】【分析】(1)先找速度相等的临界时间,计算对应位移,判断是否相撞;若相撞,列位移方程求解时间。
(2)以“速度相等时位移刚好满足 ”为临界条件,联立速度、位移方程,求最小加速度。
1 / 1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仪器测量的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力学单位制
【解析】【解答】A.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A正确;
B.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力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B错误;
C.电压表测电压,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C错误;
D.量筒测量体积,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基本量识别:国际单位制基本量包括时间、长度等 7 个,需牢记基本量与导出量的区别(导出量由基本量推导 )。
2.仪器功能:明确各仪器测量的物理量(时间、力、电压、体积 ),匹配基本量定义。
2.(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面为参考系
B.研究汽车的行驶速度时,不能把汽车当做质点
C.研究火星探测器着陆时的姿态调整过程时,可将火星探测器看成质点
D.研究飞往火星的飞船的最佳运行轨道时,可以将飞船看成质点
【答案】D
【知识点】质点;参考系与坐标系
【解析】【解答】A.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人与地面是相对静止的,故不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故A错误;
B.研究汽车的行驶速度时,汽车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汽车当做质点,故B错误;
C.研究火星探测器着陆时的姿态调整过程时,探测器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故不可将火星探测器看成质点,故C错误;
D.研究飞往火星的飞船的最佳运行轨道时,可以将飞船看成质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参考系判断:分析运动描述对应的参考对象(地球自转参考地心 )。
2.质点条件:物体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无影响时,可视为质点(速度、轨道问题常满足;姿态、形状相关问题不满足 )。
3.(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镇中校运会时,高空无人机在完成拍摄任务后返回地面,某一段过程可视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该过程中,前0.5s内的位移为3.5m,前1s秒内的位移为8m,则其加速度的大小为(  )
A. B.
C. D.条件不足,无法求解
【答案】B
【知识点】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间的位移为
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可知加速度为
故答案为:B。
【分析】1. 位移拆分:将“前1s”拆分为两个“前0.5s”的位移段,求第二段位移。
2. 公式应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差公式(),代入位移差与时间间隔,直接求解加速度。
4.(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甲、乙两质点的位移—时间图像(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是折线,乙的图线是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乙做曲线运动
B.在0~10s内,乙的位移比甲大
C.在0~5s内,甲、乙的速度可能相同
D.在0~5s内,乙的平均速度比甲大
【答案】C
【知识点】平均速度;运动学 S-t 图象
【解析】【解答】A.图像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故在0~10s内,乙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在0~10s内,甲、乙的位移均为0,故B错误;
C.根据图像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0~5s内,甲、乙的速度可能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像可知,在0~5s内,甲、乙的位移相等,根据可知,在0~5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x-t 图像本质:仅反映直线运动,位移是一维变化。
2.位移判断:看初末位置差,0 - 10s 内甲、乙位移均为 0。
3.速度判断:斜率对应速度,甲、乙图像存在斜率相等时刻,速度可能相同。
4.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0 - 5s 内甲、乙位移与时间均相等,平均速度相同。
5.(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
B.只要物体速度的大小不变,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0
C.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与速度变化量成正比
D.速度、加速度是矢量,速度变化量是标量
【答案】A
【知识点】加速度;矢量与标量
【解析】【解答】A.当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故A正确;
B.当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时,但速度的方向可能变化,其加速度不为零,故B错误;
C.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变化量无关,只与物体受力情况有关,故C错误;
D.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均为矢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加速判断:加速度与速度同向,速度增大,物体加速。
2.加速度本质:由合力、质量决定,和速度变化量无必然正比。
3.矢量识别: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都有方向,属于矢量。
6.(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如图是镇同学将石块A、B、C从下到上依次叠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并使它们始终保持静止,假设整个环境处于无风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块B对C的支持力和C的重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
B.石块B可能受到6个力的作用
C.石块B一定会受到A施加给它的摩擦力
D.石块B对石块A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下
【答案】D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受力分析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于石块C可能倾斜,此时石块C要受到B对其的摩擦力,故石块B对C的支持力和C的重力不一定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石块B受力的个数最多可能5个,即重力、C对B的压力和摩擦力、A对B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故B错误;
C.若石块B和A之间水平接触时,此时受力分析可知AB间没有摩擦力,故C错误;
D.受力分析可知A对BC的作用力竖直向上与BC的重力平衡,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石块B对石块A的作用力一定竖直向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受力平衡:倾斜物体需摩擦力辅助平衡,支持力与重力不一定共线。
2.隔离法:逐个分析石块受力,明确重力、压力、摩擦力的作用。
3.相互作用力:利用整体法分析 A 对 B、C 的作用力,再通过牛顿第三定律推导 B 对 A 的作用力方向。
7.(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如图所示,是工地上常见的搬运砖块的夹钳。已知砖块均为规格相同的长方体,每块质量为1kg。竖直夹起7块砖保持静止时,已知夹钳对砖块一侧壁施加的压力为140N,,那么砖块4对砖块3的摩擦力为(  )
A.5N,方向竖直向上 B.5N,方向竖直向下
C.40N,方向竖直向上 D.40N,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B
【知识点】整体法隔离法
【解析】【解答】设夹钳对砖块一侧壁的摩擦力为,对所有砖受力分析可得
解得,方向竖直向上;把砖123当做整体受力分析,可知
解得砖块4对砖块3的摩擦力为,方向竖直向下。
故答案为:B。
【分析】1.整体法:对 7 块砖整体,利用竖直方向平衡(重力 = 两侧摩擦力和 ),求单侧侧壁摩擦力。
2.隔离法:对 “1、2、3” 砖整体,分析竖直方向受力(侧壁摩擦力、自身重力、砖 4 的摩擦力 ),通过平衡条件求砖 4 对 3 的摩擦力。
8.(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2021年12月3日,中老两国领导人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习近平主席于16时45分宣布中方列车发车。“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如图所示,该铁路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程1035公里,通车后昆明到万象10小时可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老铁路”列车全程发生的位移大小是1035公里
B.“10小时”指的是时刻
C.“16时45分”指的是时间时刻
D.“中老铁路”列车全程通过的路程大于1035公里
【答案】C
【知识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
【解析】【解答】AD.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程1035公里,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代表路程,即“中老铁路”列车全程发生的路程大小是1035公里,故AD错误;
B.“10小时”指的是列车运动所经历的时间,运动的总时间代表时间间隔,故B错误;
C.“16时45分”代表列车发车的瞬间,描述的是一个状态,因此是时间时刻,故C正确。
故选C。
【分析】列车运动的轨迹长度代表路程;列车运动的总时间代表时间间隔;列车出发的时间代表时刻。
9.(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但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
B.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而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的路线
D.物体经过的路程总大于物体位移的大小
【答案】C
【知识点】位移与路程
【解析】【解答】解:A、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的大小不一定与路程相等,故A错误.
B、位移和路程都可以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故B错误.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的路线,故C正确.
D、当物体做直线运动,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位移是矢量,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10.(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重心均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B.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加速度大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两个接触面之间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且摩擦力方向一定与弹力方向垂直
【答案】D
【知识点】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重力加速度;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因数
【解析】【解答】A.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且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比如圆环或空心球,故A错误;
B.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但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加速度一样大,故B错误;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C错误;
D.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①有弹力②接触面粗糙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可见有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两接触面间有摩擦力存在,则一定有弹力存在;且弹力垂直于接触面,摩擦力平行于接触面,所以两者方向相互垂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概念条件:重心需 “形状规则 + 质量均匀”;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滑动摩擦力与 “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2.因果关系:摩擦力依赖弹力(必要条件 ),且方向垂直(弹力法向、摩擦力切向 )。
11.(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
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
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变小
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
【答案】D
【知识点】加速度
【解析】【解答】A.速度大,不一定变化快,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小,不一定变化慢,加速度不一定小,故A错误;
B.加速度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可以与速度方向相同也可以与速度方向不同,故B错误;
C.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故C错误;
D.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零,故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不一定为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加速度由速度变化率决定,和速度大小无关。
2.加速度方向是速度变化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必然同向。
3.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增大,反向时减小。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变(匀速或静止 )。
12.(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假定发射过程中某段时间内火箭速度的变化规律为,由此可知这段时间内(  )
A.火箭的初速度为2m/s
B.火箭的加速度为
C.在3s末,火箭的瞬时速度为
D.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知识点】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B.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关系
根据题中关系式
对比可知,初速度,加速度,故AB错误;
C.当s时,火箭的瞬时速度为,故C错误;
D.由A选项分析可知,火箭的加速度为,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B:将题中速度公式与匀变速速度公式 对比,直接得初速度和加速度。
C:代入时间到速度公式,计算3s末速度。
D:加速度恒定(匀变速 ),且速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
13.(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一个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  )
A.5m B.10m C.15m D.20m
【答案】A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竖直上抛运动
【解析】【解答】设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为v,则
解得
根据公式
可得
故答案为:A。
【分析】1.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算术平均,结合竖直上抛最高点速度为 0,求出初速度。
2.速度 - 位移公式:利用竖直上抛到最高点速度为 0 的条件,代入公式求解最大高度。
二、选择题Ⅱ(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项中至少有2个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漏选得2分,选错为0分)
14.(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当今实验条件已经可以制造出绝对光滑的水平面,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可以被实验证实
C.亚里士多德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
D.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答案】A,D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解析】【解答】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正确;
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理论,现实中完全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该定律不可以被实验证实,故B错误;
C.伽利略通过实验和逻辑推理,得出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故C错误;
D.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分析】1.物理史实:牢记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贡献(理想斜面实验、下落结论 )。
2.定律验证:牛顿第一定律依赖逻辑推理,无法完全实验验证。
3.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如拉力与反拉力均为弹力 )。
15.(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
A.前15s内汽车的位移为300m B.20s末汽车的速度为
C.前5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3m/s2 D.前25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征;运动学 S-t 图象
【解析】【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前15s内汽车的位移为,A错误;
B.根据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内汽车做匀速运动,则20s末汽车的速度为,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前5s内汽车的位移为,则前5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内汽车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内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内汽车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 图像中位移是末位置与初位置的差值。
B:斜率表示速度(正负对应方向,绝对值对应速率 )。
C: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注意区分速度( )和加速度( )的单位。
D:通过斜率的正负变化判断,斜率符号改变则运动方向改变。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6.(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图中带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力传感器与滑轮之间的轻绳始终与长木板平行。
(1)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若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应选用交流8V电源
B.实验中砂和砂桶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
C.实验中因为使用了力传感器,所以不需要平衡摩擦力
D.实验中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2)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纸带,纸带上各点均为计时点,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小车加速度大小   (最终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D
(2)16.1;3.19
【知识点】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解析】【解答】(1)A.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故A错误;
B.实验中由于有力的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得拉力,所以不需要砂和砂桶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故B错误;
C.实验中虽然使用了力传感器可以直接测拉力,但仍然需要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D.实验中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图乙可知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逐差法可得加速度
故答案为:16.1;3.19
【分析】(1)依据打点计时器类型(电火花用 220V )、力传感器作用(无需砂桶质量近似 )、平衡摩擦力必要性(需让拉力 = 合力 )、操作顺序(先通电后释放 )判断选项。
(2)利用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选 A、C 段求 B 点速度。
(3)逐差法消除偶然误差,利用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差求加速度。
(1)A.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220V的交流电,故A错误;
B.实验中由于有力的传感器可以直接测得拉力,所以不需要砂和砂桶质量要远小于小车质量,故B错误;
C.实验中虽然使用了力传感器可以直接测拉力,但仍然需要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
D.实验中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D正确。
故选D。
(2)[1]图乙可知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则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小车速度大小
[2]逐差法可得加速度
17.(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下表是通过测量得到的一辆摩托车沿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t/s 0 5 10 15 20 25 30
0 10 20 30 20 10 0
请根据测量数据:
(1)在图中画出摩托车运动的图象;
(2)用公式求出摩托车在第一个10s内的加速度大小。
【答案】(1)解: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图如下
(2)解:图斜率表示加速度,结合图像可知,则0到10s内加速度大小

【知识点】加速度;运动学 v-t 图象
【解析】【分析】(1)图像绘制:根据表格数据描点,按速度变化趋势连线(匀变速段为直线 )。
(2)加速度计算:利用v-t图像斜率( ),对应时间段内速度变化与时间变化的比值。
(1)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图如下
(2)图斜率表示加速度,结合图像可知,则0到10s内加速度大小
18.(2024高一上·西湖期中)货车正在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因疲劳驾驶,司机注意力不集中,当司机发现正前方有一辆静止的轿车B时,两车距离仅有75m。
(1)若此时B车立即以的加速度启动,通过计算判断;如果A车司机没有刹车,是否会撞上B车;若不相撞,求两车相距最近时的距离;若相撞,求出从A车发现B车开始到撞上B车的时间?
(2)若A车司机发现B车,立即刹车(不计反应时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两车均视为质点),为避免碰撞,在A车刹车的同时,B车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反应时间),问:B车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避免相撞?(这段公路很窄,无法靠边让道)
【答案】(1)解:设经过时间两车速度相等

A车的位移为
B车的位移为
因为
所以两车会相撞,设经过时间相撞,有
代入数据解得,(舍去)
(2)解:设B车的加速度为,B车运动时间时两车速度相等,则有
在时间内A车的位移为
B车的位移为

联立可得。
【知识点】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追及相遇问题
【解析】【分析】(1)先找速度相等的临界时间,计算对应位移,判断是否相撞;若相撞,列位移方程求解时间。
(2)以“速度相等时位移刚好满足 ”为临界条件,联立速度、位移方程,求最小加速度。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