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序章《走进物理》提升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桂林期末) 如图,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棒球馆顶部采用新型材料——PTFE膜覆盖,能极大程度减轻场馆顾部质景的同时又能保证自然采光,且能承受高温,不易变形。说明这种新型材料:
A.密度大 B.透光性差 C.韧性差 D.耐高温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PTFE膜覆盖,能极大程度减轻场馆顶部质量的同时又能保证自然采光,且能承受高温,不易变形,说明这种材料的密度小、透光性好、韧性好且耐高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 物体有许多属性,根据文中信息判断其考查的属性。
2.(2023八上·信宜期中)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需要多长时间,由于脉搏跳动速度较快,一次跳动的时间难以直接测量,于是他打算“先测出自己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计算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小明打算这样做,是他根据所要做的实验设计的实验方法,属于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环节。
故选C。
【分析】根据实验的不同环节分析判断
根据实验目的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属于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环节
3.(2022八上·江都月考)将一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如果逐渐向水里添加食盐并轻轻搅动,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小明向烧杯中加盐搅动后,发现鸡蛋浮了起来。“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将一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逐渐向水里添加食盐并轻轻搅动,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这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故答案为:B。
【分析】认为鸡蛋会浮起来,这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4.(2023八上·花溪月考)在体育用品商店购买篮球时,总要将篮球在地面上拍几下,观察其反弹高度,选择弹性较好的篮球。这种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交流与合作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 在体育用品商店购买篮球时,总要将篮球在地面上拍几下,观察其反弹高度,选择弹性较好的篮球,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解答。
5.(2023八上·梅陇期中)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研究方法的是( )
①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③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
④探究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A.①与③ B.②与④ C.②与③ D.①与④
【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①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是模型法的利用;
③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利用的是转换法;
④探究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方法相同的是①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各探究实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判断相同的方法。
6.(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 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在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后,同学们提出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的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B.在材料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C.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D.只要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无所谓,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解:由于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多少可能与“杯子的材料,杯口的大小,杯内所盛液体多少和水的温度高低”有关,所以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回形针的多少与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实验,应控制杯子的材料、杯口的大小,杯内能装同样多的液体,即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由此分析可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液体的种类、容器口的大小、容器的材料和水的温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设计即可.
7.(2022八上·东台月考)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小明认为电梯四周是不锈钢包裹构成的,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于是他们把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
B.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
C.“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D.整个过程中小华与小明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探究
【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是实验探究过程。
8.(2019八上·临西月考)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通常应该是( )
A.制定实验计划 B.猜想与假设
C.发现并提出问题 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2025八上·吉安期末)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如图所示),就是用双金属片(铜片和铁片)做感温元件的。感温元件下端固定,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其他条件相同)。使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发生变化会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直接显示温度示数。则下列铜片和铁片的位置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根据双金属片的工作要求,由于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受热膨胀时,双金属片会向铁片一侧弯曲,使指针式寒暑表受热时,指针顺时针偏转,则铜片放在铁片的左侧,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体受热膨胀,不同金属受热的膨胀程度不同,双金属片发生弯曲。
10.(2020八上·商河期末)小军和小民分别购买了两个不同品牌的排球,为了比较它们的弹性是否相同,以下方法最科学、可取的是( )
A.在教学楼前把两球分别向墙掷去,比较反弹后距墙的远近
B.双手分别同时把两球按在地面上,感受哪一个球更费力些
C.在二楼窗口,让两球从等高度处自由坠下,比较反弹高度
D.把两球分别向上抛出,待它们下落再反弹时比较反弹高度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A.通过比较小球被反弹后的距离,注意影响小球反弹后距离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墙的材料;因此需要控制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墙的材料都相同,而该方法中没有控制这些因素,故方法不科学,A不符合题意;
B.因为两个球的弹性相差不很大,当用双手分别同时把两球按在地面上时,感受不出哪一个球更费力些,故方法不科学,B不符合题意;
C.在二楼窗口,让两球从等高度处自由落下,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使小球落下的高度和反弹面相同,通过小球反弹的高度比较弹性好坏,方法科学,C符合题意;
D.把两球分别向上抛出,不能控制小球上升的高度,所以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不能准确反映其弹性大小,故方法不科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影响小球弹性的因素,对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通过比较得出最后的方法。
11.(2024八上·桂林期末)小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有*锯齿“形状,如图所示:
①他猜想袋口*锯齿“形状处可减小斯开时用力的大小
②他先在*锯齿“状处.后在平边处撕开包装袋,比较两次用力大小。
则环节②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设计和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 小桂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有“锯齿”形状,①他猜想袋口“锯齿”形状处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②他先在“锯齿”状处、后在平边处撕开包装袋,比较两次用力大小。
则环节②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和进行实验。
故选C。
【分析】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12.(2021八上·济南期中)往保温壶灌开水时,能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刚开始灌水时听到的声音比较低沉;水快灌满时声音又比较清脆。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下列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灌水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B.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水量有什么关系?
C.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D.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在这两次实验中,灌入水的质量不同,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为什么灌水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话题太过抽象,而这里没有涉及到响度的话题,所以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水量有什么关系?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条件,根据观察到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实验探究的一般规律。
1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2 探索之路)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们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B. 甲骨文,声音与碰击有关
C. 太阳光使地表水蒸发
D. 古人认为地球是圆的,上方有穹顶
【答案】D
【知识点】神奇的物理现象
【解析】【解答】D 图D应是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生活中的物理常识,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即可。
1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1走进神奇)林乔到超市买了一盒鸡蛋、一块豆腐、一颗大白菜,如图所示,根据你学的物理知识,觉得装袋的叠放顺序(从下往上装袋)应是( )
A.大白菜、鸡蛋、豆腐 B.鸡蛋、大白菜、豆腐
C.鸡蛋、豆腐、大白菜 D.大白菜、豆腐、鸡蛋
【答案】A
【知识点】神奇的物理现象
【解析】【解答】鸡蛋、豆腐、大白菜三种食材中,大白菜抗压能力最强,不易破损,应放在最下面;豆腐最容易碎裂,抗压能力最弱,应放在最上方。
故答案为:A。
【分析】把不同食材放入同一个袋子里,要考 虑他们承受压强的能力。
15.(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1走进神奇)在下列各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
B.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C.水中的筷子会被“弯折”
D.夏天人们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到舒服
【答案】A
【知识点】神奇的物理现象
【解析】【解答】日食和月食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它们不是人为制造的,所以它们属于自然现象;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水中的筷子会被“弯折”、夏天人们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到舒服等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这些现象和人的行为有关,属于生活现象。
故答案为:A
【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16.(2020八上·阿城月考)小明观察到篮球落地后会被弹起,但弹起的高度不同,小明问同学们“篮球弹起的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小聪说:“可能与篮球下落时的高度有关,也可能与地面的材料有关”。小龙说:“可以用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地板上,测量反弹的高度”。小华取来一个篮球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测试并记录每次下落的高度和反弹的高度。四名同学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这环节的是( )
A.小明 B.小聪 C.小龙 D.小华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A.小明问同学们“篮球弹起的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是提出问题环节,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小聪说:“可能与篮球下落时的高度有关,也可能与地面的材料有关”,是猜想与假设环节,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龙说:“可以用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地板上,测量反弹的高度”,是设计实验环节,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小华取来一个篮球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测试并记录每次下落的高度和反弹的高度,是进行实验环节,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实际操作进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17.(2019八上·南通期中)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下列例子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②用激起的水花显示音叉的振动③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④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采用了模型法;②用音叉溅起的水花显示音叉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③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采用了控制变量法;④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来表示温度的变化,采用了转换法。所以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②④;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容易观察的现象反应不易观察或测量的规律,是转换法的利用。
18.(2019八上·安徽月考)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环节顺序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结论和评估、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B.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分析和评估
C.提出问题、猜想、评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D.提出问题、猜想、分析和论证、设计实验、结论和评估、进行实验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的过程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19.(2018八上·上海月考)为了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应保持( )
A.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动的幅度
B.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
C.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
D.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都不变,改变摆球的形状
【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研究摆动周期与谁的关系就改变谁,而保持其他量不变,故改变质量的选项为B,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研究多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关系时,要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单摆的摆动周期可能与摆的质量、摆动的幅度及摆线的长度有关.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0.(2024八上·谷城期末)物理学是一门以 、 为基础的科学
【答案】观察;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物理学是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学会观察,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
故填观察;实验.
【分析】根据物理的科学探究环节进行分析。
21.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答案】猜想与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进行解答.
22.(2020八上·南昌月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的温度。“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答案】猜想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素:第一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第二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实验的核心。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要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对照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可知,“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属于做出猜想,因此是猜想假设环节;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属于实验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析】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过程;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猜想的是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过程。
2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3声的利用练习题)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器材如图4所示:A为一个空易拉罐,它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戳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3cm
做法
观察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
【答案】3cm;轻拍塑料膜;轻拍、重拍塑料膜;烛焰是否摆动;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控制小孔距烛焰的距离相等;轻拍、重拍塑料膜时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当轻拍、重拍塑料膜时烛焰摆动的幅度不同;声音的频率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时产生的声音的频率越快。
故答案为:3cm;轻拍塑料膜;轻拍、重拍塑料膜;烛焰是否摆动;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声源与烛焰的距离相等、通过轻拍、重拍塑料膜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转换法分析:通过烛焰的摆动幅度反映 声音的响度;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就要保证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24.(2017八上·双城期末)眼睛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取一烧杯,里面冲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然后在杯底放一凸透镜,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入烧杯中,现象如图所示:
你发现的实验结论是: ;
烟雾的作用是:
【答案】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烟尘微粒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1)当在烧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时,发现光路聚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
故答案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烟尘微粒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当一束光射到凸凹不平的物体时,它的反射光线是射向不同的方向的,不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才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物体,而这种反射方式称为“漫反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5.(2016八上·诸城期中)下面是某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
【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棉布、报纸、塑料布、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
【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换用其它材料完成上述步骤.
【提问】:①小明是通过 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这种方法叫 .
②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 、 .
【答案】①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转换法;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①根据题干中的实验可知:小明是通过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的方法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②声源的不同、听者的不同都会影响听音的距离,所以在实验中还应该控制的变量是: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听音的人相同.故本题答案为:①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转换法;②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物理学实验方法中常用的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26.(2016八上·新宁期中)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噐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于是在实验室中实验,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 的琴弦;要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要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该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
【答案】A、B;C、E;D、E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1)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保持弦的长短、材料相同,因此她应该选用表中A、B的琴弦;(2)要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保持弦的粗细和材料相同,因此她应该选用编号为C、E的琴弦;(3)要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保持弦的长短、粗细相同,因此她应该选用编号为D、E的琴弦.
故答案为:A、B; C、E; D、E.
【分析】弦乐器的音调可能跟弦的松紧、长度、材料、粗细有关,本实验的松紧是一定的,探究弦的音调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7.(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同步检测卷)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 、 、 。
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答案】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蓬松多孔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如果距声源的距离越短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更好,由表格数据可知,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由短到长的排列是: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材料,距离越短,隔音性能越好;
由几种材料对比可知,如果材料越厚,并且小孔越多,隔音性能越好;
【分析】学会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28.(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答案】提出问题;分析与论证.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分析】 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进行解答.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9.(2018八上·南京期中)实验小组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他们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报纸、 羽绒、塑料袋、泡沫板.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测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他们将声源放在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们准备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 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他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到下表中:
则表格中(a)的内容为 ,几种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答案】(1)机械闹钟
(2)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羽绒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音叉和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所以可以选择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2)在鞋盒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所以表格中(a)的内容为: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
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羽绒作为填充物时,在最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其隔音效果最好.
【分析】本题考查了探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实验,实验应用l控制变量法(要保证各种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实验数据的分析(在声音的响度相同的情况下,停=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
30.(2020八上·丰润期末)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
(4)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两种玻璃中隔音效果好的是 ;如果把双层玻璃中的空气抽掉,则隔音效果最好,原因是 。
【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橡胶球撞击玻璃板的力大小不同
(2)玻璃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3)当玻璃板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撞击时,双层比单层玻璃板振动的弱
(4)双层玻璃;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1)实验中,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较杂乱的主要原因,应逐渐增大球与玻璃间的距离,这样数据就会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无法用眼直接观察,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玻璃板振动的强弱。(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在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受到相同敲击力,双层比单层玻璃板振动的弱。(4)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两种玻璃中隔音效果好的是双层玻璃;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两层玻璃之间接近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
【分析】(1)为了是小球撞击木板的力度一定,每次拉开的角度相同才可以;
(2)玻璃板振动的越厉害,呢么小球被摊开的高度越大;
(3)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单层玻璃和双层玻璃的振动强弱;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2018八上·江阴月考)晓华和同学取两张等大的同型号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同的大小纸锥,进行纸锥下落快慢的研究: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纸锥下落至地面的时间,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参照表中速度格式,请把实验表格中①和②两处填写完整 ;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 (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4)晓华的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轻重(即质量)有关,并打算用第(1)题中的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晓华认为不科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答案】(1)A
(2)下落高度/m;下落时间/s
(3)下落时间;大
(4)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因为着地时纸锥的下端先着地,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2)根据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本实验是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因此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h和下落所用的时间,故表格中空缺的内容是:①下落的高度h/m;②下落所用时间t/s。(3)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4)根据纸锥的制作方法,由于剪去部分的大小不同,所以纸锥的质量会不同,即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所以不科学。
【分析】(1)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充方法,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
(2)根据原理选择测量工具及测量的物理量,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知,要得到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完成表格所要记录的物理量.
(3)实验中要尽量的增大下落时间,减小测量误差,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
(4)制作纸锥时,从同样大小的纸上剪去了大小不等的一部分,造成了纸锥的轻重不同.
32.(2018八上·安徽月考)元旦这天早上,小刚去农贸市场买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子盛出,往瓶子里倒。小刚发现蜂蜜向下流动的比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咦,怎么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别人的都掺假。”真如售货员所说吗?小刚边走边思考,他记得家里从商场买回的花生油在夏天还好,到过年时都倒不出来啦。是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有时大有时小呢?小刚想:有可能是温度在作怪,如果让同一中液体从相同的斜面流下,温度低时需要的时间长,粘性就大,温度高时需要的时间短,粘性就小。花生油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到这里,小刚非常兴奋。回到家后立即实验:将蜂蜜分装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让爸爸和妈妈也来帮忙,各从一瓶里取出一滴,滴在同样倾斜放置着的三个试管内壁,测得蜂蜜从滴直到淌到试管底,在冰箱中的用了两分钟,在室内的用了70秒,在微波炉加过热的用了10秒。小刚非常高兴,她知道结论啦。
看了小刚的探究过程,请你总结一下:
(1)小刚探究的问题是: 。
(2)小刚对问题的猜想是: 。
(3)小刚在实验中将不易直接测量的液体的粘性转换成可以直接测量的 ,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4)实验结论可以用图中的_____来表示。
A. B.
C. D.
【答案】(1)影响蜂蜜粘性的因素是什么?
(2)温度可能对蜂蜜的粘性有影响
(3)时间
(4)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通过小刚的实验过程和他的想法可以得出他所探究的问题是:影响蜂蜜粘性的因素是什么?(2)由材料中“小刚想:有可能是温度在作怪”这句话可知小刚的猜想是:温度可能对蜂蜜的粘性有影响;(3)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粘性的大小转换成可以测量的流动时间;(4)由实验现象可知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蜂蜜的粘性变小,所以符合的图象是B。
【分析】(1)根据阅读材料分析,探究的问题是蜂蜜粘性的影响因素;
(2)在实验时由于改变了温度,所以探究了温度对粘性的影响;
(3)问题粘性不易测量时,可以通过流动的时间反应粘性大小;
(4)温度越高时,流动越快,粘性小的物体流动速度会较大。
33.(2018八上·无锡期中)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答案】(1)闹钟
(2)B
(3)泡沫、锡箔纸、衣服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而音叉碰到物体时振动停止,不易在此实验中做声源;(2)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地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方案B较好;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容易量化,不易分辨,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A不适合;(3)由表一所示实验数据可知,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关系为:泡沫的距离最短,说明泡沫隔音效果最好;衣服的距离最长,说明衣服的隔音效果最差。
因此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锡箔纸、衣服。
【分析】本题通过比较材料的隔音情况考查了对声源的选择(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与掌握,会设计合理的方案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2018八上·运城月考)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中的冷牛奶先结冰。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 ;
(3)实验结论: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解:两个相同的杯子、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解: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解: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热水、冷水、冰柜、钟表;(2)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故答案为:(1). 两个相同的杯子、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 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 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对于验证性实验最后的结论的格式为:若出现---现象,则结论正确;若出现----现象,则结论错误.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要比较冷水和热水谁结冰快,需要选用相同的烧杯、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用钟表测量结冰的时间,放在同一冰柜中,比较结冰时间得出结论).
阅卷人 四、科普阅读题
得分
35.(2018八上·常熟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科学探究
初冬的早晨,小军想喝蜂蜜水,他将蜂蜜用勺子从罐子盛出,往杯子里倒.小军发现蜂蜜很粘,向下流动得比较缓慢,想起以前在夏天倒蜂蜜时好像不是这么粘的,难道是蜂蜜变质了
当天物理课上,老师做火烧磁铁实验,得出结论:温度越高,磁性越弱.小军由此受到启
发,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液体的粘性也可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粘性越小.
小军回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罐子里的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将它们倾料放置,确保倾斜程度一样,让爸爸妈妈帮忙,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三支试管口的内壁上,观察并比较三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记录实验现象如下:
小军又用其他几种液体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小军像个小科学家那样得出了结论.
(1)根据小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液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小军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小军将不能直接测量的转换成可以测量的 .
(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哪些变量不变 (写出两个即可)注:控制变量法是指时于多变量(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拉制其他变量不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从而研究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的方法.
【答案】(1)变小
(2)蜂蜜的流淌时间
(3)试管的倾斜度和蜂蜜的质量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 (1)根据小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液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会变小.(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小军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小军将不能直接测量的转换成可以测量的蜂蜜流淌的时间来完成实验探究。.(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试管的倾斜度 、蜂蜜的质量相同.
【分析】 本题研究液体的粘性与温度有关,考查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通过实验记录结果分析出正确的结论;
(3)根据题意,应用控制变量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试管的倾斜度 、蜂蜜的质量相同)分析答题.
阅卷人 五、综合题
得分
36.(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同步练习)(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问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 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 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答案】(1)B,C,D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属于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属于科学问题.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属于科学问题.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属于科学问题.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属于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2)根据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吗?以上答案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分析】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或不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序章《走进物理》提升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桂林期末) 如图,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棒球馆顶部采用新型材料——PTFE膜覆盖,能极大程度减轻场馆顾部质景的同时又能保证自然采光,且能承受高温,不易变形。说明这种新型材料:
A.密度大 B.透光性差 C.韧性差 D.耐高温
2.(2023八上·信宜期中)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需要多长时间,由于脉搏跳动速度较快,一次跳动的时间难以直接测量,于是他打算“先测出自己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计算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3.(2022八上·江都月考)将一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如果逐渐向水里添加食盐并轻轻搅动,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小明向烧杯中加盐搅动后,发现鸡蛋浮了起来。“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4.(2023八上·花溪月考)在体育用品商店购买篮球时,总要将篮球在地面上拍几下,观察其反弹高度,选择弹性较好的篮球。这种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交流与合作
5.(2023八上·梅陇期中)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研究方法的是( )
①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③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
④探究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A.①与③ B.②与④ C.②与③ D.①与④
6.(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 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在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后,同学们提出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的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B.在材料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C.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D.只要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无所谓,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7.(2022八上·东台月考)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小明认为电梯四周是不锈钢包裹构成的,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于是他们把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
B.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
C.“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D.整个过程中小华与小明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探究
8.(2019八上·临西月考)科学探究的第一步通常应该是( )
A.制定实验计划 B.猜想与假设
C.发现并提出问题 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9.(2025八上·吉安期末)市场上有一种指针式寒暑表(如图所示),就是用双金属片(铜片和铁片)做感温元件的。感温元件下端固定,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其他条件相同)。使双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发生变化会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直接显示温度示数。则下列铜片和铁片的位置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10.(2020八上·商河期末)小军和小民分别购买了两个不同品牌的排球,为了比较它们的弹性是否相同,以下方法最科学、可取的是( )
A.在教学楼前把两球分别向墙掷去,比较反弹后距墙的远近
B.双手分别同时把两球按在地面上,感受哪一个球更费力些
C.在二楼窗口,让两球从等高度处自由坠下,比较反弹高度
D.把两球分别向上抛出,待它们下落再反弹时比较反弹高度
11.(2024八上·桂林期末)小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有*锯齿“形状,如图所示:
①他猜想袋口*锯齿“形状处可减小斯开时用力的大小
②他先在*锯齿“状处.后在平边处撕开包装袋,比较两次用力大小。
则环节②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设计和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12.(2021八上·济南期中)往保温壶灌开水时,能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刚开始灌水时听到的声音比较低沉;水快灌满时声音又比较清脆。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下列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灌水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B.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水量有什么关系?
C.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D.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2 探索之路)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们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B. 甲骨文,声音与碰击有关
C. 太阳光使地表水蒸发
D. 古人认为地球是圆的,上方有穹顶
1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1走进神奇)林乔到超市买了一盒鸡蛋、一块豆腐、一颗大白菜,如图所示,根据你学的物理知识,觉得装袋的叠放顺序(从下往上装袋)应是( )
A.大白菜、鸡蛋、豆腐 B.鸡蛋、大白菜、豆腐
C.鸡蛋、豆腐、大白菜 D.大白菜、豆腐、鸡蛋
15.(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1走进神奇)在下列各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
B.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C.水中的筷子会被“弯折”
D.夏天人们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到舒服
16.(2020八上·阿城月考)小明观察到篮球落地后会被弹起,但弹起的高度不同,小明问同学们“篮球弹起的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小聪说:“可能与篮球下落时的高度有关,也可能与地面的材料有关”。小龙说:“可以用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地板上,测量反弹的高度”。小华取来一个篮球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测试并记录每次下落的高度和反弹的高度。四名同学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这环节的是( )
A.小明 B.小聪 C.小龙 D.小华
17.(2019八上·南通期中)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下列例子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②用激起的水花显示音叉的振动③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④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8.(2019八上·安徽月考)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环节顺序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结论和评估、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B.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分析和评估
C.提出问题、猜想、评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D.提出问题、猜想、分析和论证、设计实验、结论和评估、进行实验
19.(2018八上·上海月考)为了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应保持( )
A.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动的幅度
B.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
C.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
D.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都不变,改变摆球的形状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20.(2024八上·谷城期末)物理学是一门以 、 为基础的科学
21.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2.(2020八上·南昌月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的温度。“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23.(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3声的利用练习题)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器材如图4所示:A为一个空易拉罐,它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戳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3cm
做法
观察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
24.(2017八上·双城期末)眼睛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取一烧杯,里面冲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然后在杯底放一凸透镜,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入烧杯中,现象如图所示:
你发现的实验结论是: ;
烟雾的作用是:
25.(2016八上·诸城期中)下面是某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
【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棉布、报纸、塑料布、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
【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换用其它材料完成上述步骤.
【提问】:①小明是通过 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这种方法叫 .
②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 、 .
26.(2016八上·新宁期中)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噐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于是在实验室中实验,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铜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 的琴弦;要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要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该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
27.(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同步检测卷)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 、 、 。
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28.(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练习)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9.(2018八上·南京期中)实验小组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他们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报纸、 羽绒、塑料袋、泡沫板.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测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他们将声源放在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们准备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 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他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到下表中:
则表格中(a)的内容为 ,几种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30.(2020八上·丰润期末)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
(4)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两种玻璃中隔音效果好的是 ;如果把双层玻璃中的空气抽掉,则隔音效果最好,原因是 。
31.(2018八上·江阴月考)晓华和同学取两张等大的同型号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同的大小纸锥,进行纸锥下落快慢的研究: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纸锥下落至地面的时间,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参照表中速度格式,请把实验表格中①和②两处填写完整 ;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 (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4)晓华的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轻重(即质量)有关,并打算用第(1)题中的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晓华认为不科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32.(2018八上·安徽月考)元旦这天早上,小刚去农贸市场买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子盛出,往瓶子里倒。小刚发现蜂蜜向下流动的比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咦,怎么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别人的都掺假。”真如售货员所说吗?小刚边走边思考,他记得家里从商场买回的花生油在夏天还好,到过年时都倒不出来啦。是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有时大有时小呢?小刚想:有可能是温度在作怪,如果让同一中液体从相同的斜面流下,温度低时需要的时间长,粘性就大,温度高时需要的时间短,粘性就小。花生油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到这里,小刚非常兴奋。回到家后立即实验:将蜂蜜分装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让爸爸和妈妈也来帮忙,各从一瓶里取出一滴,滴在同样倾斜放置着的三个试管内壁,测得蜂蜜从滴直到淌到试管底,在冰箱中的用了两分钟,在室内的用了70秒,在微波炉加过热的用了10秒。小刚非常高兴,她知道结论啦。
看了小刚的探究过程,请你总结一下:
(1)小刚探究的问题是: 。
(2)小刚对问题的猜想是: 。
(3)小刚在实验中将不易直接测量的液体的粘性转换成可以直接测量的 ,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4)实验结论可以用图中的_____来表示。
A. B.
C. D.
33.(2018八上·无锡期中)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34.(2018八上·运城月考)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中的冷牛奶先结冰。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 ;
(3)实验结论: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阅卷人 四、科普阅读题
得分
35.(2018八上·常熟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科学探究
初冬的早晨,小军想喝蜂蜜水,他将蜂蜜用勺子从罐子盛出,往杯子里倒.小军发现蜂蜜很粘,向下流动得比较缓慢,想起以前在夏天倒蜂蜜时好像不是这么粘的,难道是蜂蜜变质了
当天物理课上,老师做火烧磁铁实验,得出结论:温度越高,磁性越弱.小军由此受到启
发,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液体的粘性也可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粘性越小.
小军回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罐子里的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将它们倾料放置,确保倾斜程度一样,让爸爸妈妈帮忙,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三支试管口的内壁上,观察并比较三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记录实验现象如下:
小军又用其他几种液体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小军像个小科学家那样得出了结论.
(1)根据小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液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小军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小军将不能直接测量的转换成可以测量的 .
(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哪些变量不变 (写出两个即可)注:控制变量法是指时于多变量(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拉制其他变量不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从而研究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的方法.
阅卷人 五、综合题
得分
36.(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同步练习)(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问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 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 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 PTFE膜覆盖,能极大程度减轻场馆顶部质量的同时又能保证自然采光,且能承受高温,不易变形,说明这种材料的密度小、透光性好、韧性好且耐高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分析】 物体有许多属性,根据文中信息判断其考查的属性。
2.【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小明打算这样做,是他根据所要做的实验设计的实验方法,属于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环节。
故选C。
【分析】根据实验的不同环节分析判断
根据实验目的要选用合适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探究,属于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环节
3.【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将一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逐渐向水里添加食盐并轻轻搅动,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这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故答案为:B。
【分析】认为鸡蛋会浮起来,这属于科学探究的第二环节:猜想与假设。
4.【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 在体育用品商店购买篮球时,总要将篮球在地面上拍几下,观察其反弹高度,选择弹性较好的篮球,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①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②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是模型法的利用;
③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利用的是转换法;
④探究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方法相同的是①④,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各探究实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判断相同的方法。
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解:由于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多少可能与“杯子的材料,杯口的大小,杯内所盛液体多少和水的温度高低”有关,所以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回形针的多少与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实验,应控制杯子的材料、杯口的大小,杯内能装同样多的液体,即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由此分析可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分析】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液体的种类、容器口的大小、容器的材料和水的温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设计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AB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是实验探究过程。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9.【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根据双金属片的工作要求,由于受热时,铜片的伸长量比铁片大,受热膨胀时,双金属片会向铁片一侧弯曲,使指针式寒暑表受热时,指针顺时针偏转,则铜片放在铁片的左侧,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体受热膨胀,不同金属受热的膨胀程度不同,双金属片发生弯曲。
10.【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A.通过比较小球被反弹后的距离,注意影响小球反弹后距离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墙的材料;因此需要控制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墙的材料都相同,而该方法中没有控制这些因素,故方法不科学,A不符合题意;
B.因为两个球的弹性相差不很大,当用双手分别同时把两球按在地面上时,感受不出哪一个球更费力些,故方法不科学,B不符合题意;
C.在二楼窗口,让两球从等高度处自由落下,比较它们反弹的高度;使小球落下的高度和反弹面相同,通过小球反弹的高度比较弹性好坏,方法科学,C符合题意;
D.把两球分别向上抛出,不能控制小球上升的高度,所以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不能准确反映其弹性大小,故方法不科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影响小球弹性的因素,对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通过比较得出最后的方法。
1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 小桂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有“锯齿”形状,①他猜想袋口“锯齿”形状处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②他先在“锯齿”状处、后在平边处撕开包装袋,比较两次用力大小。
则环节②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和进行实验。
故选C。
【分析】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12.【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在这两次实验中,灌入水的质量不同,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为什么灌水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话题太过抽象,而这里没有涉及到响度的话题,所以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水量有什么关系?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条件,根据观察到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实验探究的一般规律。
13.【答案】D
【知识点】神奇的物理现象
【解析】【解答】D 图D应是古人认为地球是平的,日月星辰在大气中运行,其上方扣着穹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生活中的物理常识,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神奇的物理现象
【解析】【解答】鸡蛋、豆腐、大白菜三种食材中,大白菜抗压能力最强,不易破损,应放在最下面;豆腐最容易碎裂,抗压能力最弱,应放在最上方。
故答案为:A。
【分析】把不同食材放入同一个袋子里,要考 虑他们承受压强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神奇的物理现象
【解析】【解答】日食和月食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它们不是人为制造的,所以它们属于自然现象;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水中的筷子会被“弯折”、夏天人们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到舒服等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这些现象和人的行为有关,属于生活现象。
故答案为:A
【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1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A.小明问同学们“篮球弹起的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是提出问题环节,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小聪说:“可能与篮球下落时的高度有关,也可能与地面的材料有关”,是猜想与假设环节,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龙说:“可以用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地板上,测量反弹的高度”,是设计实验环节,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小华取来一个篮球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测试并记录每次下落的高度和反弹的高度,是进行实验环节,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实际操作进行验证,是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17.【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采用了模型法;②用音叉溅起的水花显示音叉的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③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采用了控制变量法;④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来表示温度的变化,采用了转换法。所以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②④;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容易观察的现象反应不易观察或测量的规律,是转换法的利用。
18.【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的过程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19.【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用到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研究摆动周期与谁的关系就改变谁,而保持其他量不变,故改变质量的选项为B,
故答案为:B。
【分析】在研究多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关系时,要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单摆的摆动周期可能与摆的质量、摆动的幅度及摆线的长度有关.
20.【答案】观察;实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物理学是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学会观察,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
故填观察;实验.
【分析】根据物理的科学探究环节进行分析。
21.【答案】猜想与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进行解答.
22.【答案】猜想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素:第一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第二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实验的核心。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要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对照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可知,“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属于做出猜想,因此是猜想假设环节;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属于实验探究中的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析】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过程;通过实验过程验证猜想的是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过程。
23.【答案】3cm;轻拍塑料膜;轻拍、重拍塑料膜;烛焰是否摆动;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控制小孔距烛焰的距离相等;轻拍、重拍塑料膜时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不同;当轻拍、重拍塑料膜时烛焰摆动的幅度不同;声音的频率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时产生的声音的频率越快。
故答案为:3cm;轻拍塑料膜;轻拍、重拍塑料膜;烛焰是否摆动;烛焰摆动幅度是否改变;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声源与烛焰的距离相等、通过轻拍、重拍塑料膜改变声音的响度;通过转换法分析:通过烛焰的摆动幅度反映 声音的响度;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就要保证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24.【答案】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烟尘微粒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1)当在烧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时,发现光路聚集,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当光照到烟雾时,烟雾颗粒对光的反射方向是不同的,会发生漫反射现象,所以我们从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路径;
故答案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烟尘微粒对光的漫反射来显示光通过的路径.
【分析】解决此题要掌握:当一束光射到凸凹不平的物体时,它的反射光线是射向不同的方向的,不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才能从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物体,而这种反射方式称为“漫反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5.【答案】①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转换法;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①根据题干中的实验可知:小明是通过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的方法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②声源的不同、听者的不同都会影响听音的距离,所以在实验中还应该控制的变量是: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听音的人相同.故本题答案为:①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转换法;②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物理学实验方法中常用的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26.【答案】A、B;C、E;D、E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1)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保持弦的长短、材料相同,因此她应该选用表中A、B的琴弦;(2)要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保持弦的粗细和材料相同,因此她应该选用编号为C、E的琴弦;(3)要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保持弦的长短、粗细相同,因此她应该选用编号为D、E的琴弦.
故答案为:A、B; C、E; D、E.
【分析】弦乐器的音调可能跟弦的松紧、长度、材料、粗细有关,本实验的松紧是一定的,探究弦的音调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7.【答案】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蓬松多孔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如果距声源的距离越短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更好,由表格数据可知,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由短到长的排列是:泡沫塑料板<木板<硬纸板<玻璃材料,距离越短,隔音性能越好;
由几种材料对比可知,如果材料越厚,并且小孔越多,隔音性能越好;
【分析】学会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从而得出物理规律。
28.【答案】提出问题;分析与论证.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分析】 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进行解答.
29.【答案】(1)机械闹钟
(2)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羽绒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音叉和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所以可以选择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2)在鞋盒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所以表格中(a)的内容为: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
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羽绒作为填充物时,在最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其隔音效果最好.
【分析】本题考查了探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实验,实验应用l控制变量法(要保证各种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实验数据的分析(在声音的响度相同的情况下,停=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
30.【答案】(1)随意拉开橡胶球,橡胶球撞击玻璃板的力大小不同
(2)玻璃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3)当玻璃板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撞击时,双层比单层玻璃板振动的弱
(4)双层玻璃;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科学探索
【解析】【解答】(1)实验中,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较杂乱的主要原因,应逐渐增大球与玻璃间的距离,这样数据就会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无法用眼直接观察,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玻璃板振动的强弱。(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在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受到相同敲击力,双层比单层玻璃板振动的弱。(4)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两种玻璃中隔音效果好的是双层玻璃;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两层玻璃之间接近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
【分析】(1)为了是小球撞击木板的力度一定,每次拉开的角度相同才可以;
(2)玻璃板振动的越厉害,呢么小球被摊开的高度越大;
(3)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单层玻璃和双层玻璃的振动强弱;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答案】(1)A
(2)下落高度/m;下落时间/s
(3)下落时间;大
(4)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因为着地时纸锥的下端先着地,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2)根据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本实验是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因此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h和下落所用的时间,故表格中空缺的内容是:①下落的高度h/m;②下落所用时间t/s。(3)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4)根据纸锥的制作方法,由于剪去部分的大小不同,所以纸锥的质量会不同,即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所以不科学。
【分析】(1)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充方法,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
(2)根据原理选择测量工具及测量的物理量,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知,要得到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完成表格所要记录的物理量.
(3)实验中要尽量的增大下落时间,减小测量误差,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
(4)制作纸锥时,从同样大小的纸上剪去了大小不等的一部分,造成了纸锥的轻重不同.
32.【答案】(1)影响蜂蜜粘性的因素是什么?
(2)温度可能对蜂蜜的粘性有影响
(3)时间
(4)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通过小刚的实验过程和他的想法可以得出他所探究的问题是:影响蜂蜜粘性的因素是什么?(2)由材料中“小刚想:有可能是温度在作怪”这句话可知小刚的猜想是:温度可能对蜂蜜的粘性有影响;(3)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粘性的大小转换成可以测量的流动时间;(4)由实验现象可知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蜂蜜的粘性变小,所以符合的图象是B。
【分析】(1)根据阅读材料分析,探究的问题是蜂蜜粘性的影响因素;
(2)在实验时由于改变了温度,所以探究了温度对粘性的影响;
(3)问题粘性不易测量时,可以通过流动的时间反应粘性大小;
(4)温度越高时,流动越快,粘性小的物体流动速度会较大。
33.【答案】(1)闹钟
(2)B
(3)泡沫、锡箔纸、衣服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而音叉碰到物体时振动停止,不易在此实验中做声源;(2)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有可靠地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方案B较好;靠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容易量化,不易分辨,具有很大的误差,方案A不适合;(3)由表一所示实验数据可知,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关系为:泡沫的距离最短,说明泡沫隔音效果最好;衣服的距离最长,说明衣服的隔音效果最差。
因此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泡沫、锡箔纸、衣服。
【分析】本题通过比较材料的隔音情况考查了对声源的选择(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与掌握,会设计合理的方案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答案】(1)解:两个相同的杯子、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解: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解: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解:(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热水、冷水、冰柜、钟表;(2)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故答案为:(1). 两个相同的杯子、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 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 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对于验证性实验最后的结论的格式为:若出现---现象,则结论正确;若出现----现象,则结论错误.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要比较冷水和热水谁结冰快,需要选用相同的烧杯、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用钟表测量结冰的时间,放在同一冰柜中,比较结冰时间得出结论).
35.【答案】(1)变小
(2)蜂蜜的流淌时间
(3)试管的倾斜度和蜂蜜的质量相同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 (1)根据小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液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会变小.(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小军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小军将不能直接测量的转换成可以测量的蜂蜜流淌的时间来完成实验探究。.(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试管的倾斜度 、蜂蜜的质量相同.
【分析】 本题研究液体的粘性与温度有关,考查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通过实验记录结果分析出正确的结论;
(3)根据题意,应用控制变量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试管的倾斜度 、蜂蜜的质量相同)分析答题.
36.【答案】(1)B,C,D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解析】【解答】(1)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属于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属于科学问题.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属于科学问题.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属于科学问题.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属于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2)根据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吗?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吗?以上答案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分析】控制变量法是被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和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或不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