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第一章《机械运动》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第一章《机械运动》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2 16:29: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第一章《机械运动》提升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5八上·卢龙期末)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比从B点运动到D点用时短
B.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是30.00m
C.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0.1m/s
D.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D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2s,从B点运动到D点用时0.2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是30.00cm,故B错误;
C.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CD段的平均速度为,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2025八上·武威期末)小刚和小强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两人约好周五下午放学后从学校到体育场门口集合去踢足球,如图所示是他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刚比小强早5min离开学校 B.小强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C.第10min时小刚小强的速度相等 D.小刚和小强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小刚比小强晚5min离开学校,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强在5-15min静止,所以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小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强在第10min时处于静止,小刚、小强的速度不等,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小刚和小强运动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倾斜程度相同,运动时的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在图像的表现为一条通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
3.(2025八上·福田期中)小侨参加100米赛跑,以10m/s的速度通过前半程,接着又以6m/s的速度通过后半程,求小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m/s B.8m/s C.6.25m/s D.3.75m/s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前半程所用时间,
后半程所用时间,
则小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分别计算出通过前半程和后半程的时间,然后相加计算出总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4.(2025八上·越秀期末)如图所示, 在平直公路上的甲车和乙车分别从X地行驶到Y地(sxY=600m),其中一辆汽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
A.乙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从X地出发后的第15s的速度是10m/s
C.从x地到Y地,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从X地出发的第一个150m路程中,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图中,甲车行驶相同路程,用时相等,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行驶相同的路程,用时不同,是变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甲车每通过150m,用时10s,且速度保持不变,则甲车的速度是15m/s,B错误;
C、从X地到Y地,甲、乙的路程相同,用时都是40s,时间相同,则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
D、图中,第一个150m路程中,甲、乙用时不同,平均速度大小不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相同路程用时多少,判断速度的变化,路程和时间相同时,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判断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5.(2024八上·上海市月考)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点,甲小车从P点、乙小车从Q点同时出发沿直线运动,如图(a)、(b)所示分别是它们的s﹣t图像。关于甲、乙两辆小车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经过1秒,两车可能相距5米 B.经过2秒,两车可能相距8米
C.经过2秒,两车可能会相遇 D.经过3秒,两车可能相距12米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两个图像可知,经过1s甲车的路程为2m,乙车的路程为3m。则若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3m﹣2m=1m;
两车相距10m+1m=11m;
若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1m,两车相距10m﹣1m=9m;
若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3m+2m=5m;
两车相距10m+5m=15m;
若两车相向而行,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5m,两车像距10m﹣5m=5m;
故A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BC.由图像知道,经过2s甲车的路程为4m,乙车的路程为6m。则若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6m﹣4m=2m;
两车相距10m+2m=12m;
若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2m,两车相距10m﹣2m=8m;
若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6m+4m=10m
两车相距10m+10m=20m;
若两车相向而行,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10m,两车相距10m﹣10m=0m;
即两车可能相遇,故BC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知道,经过3s甲车的路程为6m,乙车的路程为9m。则若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9m﹣6m=3m;
两车相距10m+3m=13m;
若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3m,两车相距10m﹣3m=7m
若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6m+9m=15m;
两车像距10m+15m=25m;
若两车相向而行,则两车共同通过15m的距离,即两车相遇后,再相互离开,此时两车相距15m﹣10m=5m;
故D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s-t图象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故要分析甲、乙两车时间t后相距多少米,首先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t时,两车图象各自对应的纵坐标-路程分别是多少,然后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①两车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②两车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③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互相远离对方;④两车相向而行。
6.(2023八上·英吉沙期中)某次跑步中,小明以6m/s运动了前一半路程,又以9m/s运动完了后一半路程。则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6m/s B.7.2m/s C.7.5m/s D.8m/s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计算前半程的运动的时间为:
后半程的运动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总时间为: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计算时间,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结合,计算平均速度。
7.(2023八上·乌鲁木齐期中)高为3m的路灯杆顶有一小灯泡,杆正下方有一身高为1.5m的人从杆所在位置出发,沿直线在水平地面上离杆远去。设人步行的速度为1m/s,则此人头顶在地面上投影的速度为(  )
A.1m/s B.2m/s C.3m/s D.4m/s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人前进的距离为OA,影子前进的距离为OM,
根据图中△CBA'和△COM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影子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设人的速度为v,影子的速度为,时间为t,则有:,
代入得,,解得v'=2m/s,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计算人的距离和影子的距离关系,根据s=vt和距离关系,计算影子的速度。
8.(2023八上·武汉期中)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s,A做匀速运动,B做减速运动
B.前30s,A车的速度小于B车的速度
C.后30s,若以B车为参照物,A车向东运动
D.B车运动315米后与A车第一次相遇,运动840米后与A车再次相遇
【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前30sA、B两车图像均是倾斜直线,A、B两车速度不变,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前30s,,,所以A车的速度大于B车的速度,故B错误;
C.后30s,,方向向西,与B车同向,此时B车速度为12m/s,若以B车为参照物,A车向西运动,故C错误;
D.一开始两车相距840m,B车行驶315m的运动时间,此时A车行驶的距离为s’=vAt=20m/s×26.25s=525m,而525m+315m=840m,故B车行驶315m后与A车第一次相遇;当B车运动840m时,运动时间为70s,此时A车与B车在同一位置,故A车与B车第二次相遇,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从甲图中分析得到一开始运动时A、B两车相距的距离,以及A、B做什么运动,可用公式计算出速度大小;以B车为参照物时,判断A车与B车的速度大小关系,以及两车的运动方向。
9.(2023八上·仪征)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D.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5s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则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A正确;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物体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大于3m的。C错误。
D、由图像可知物体0~5s时间内做速度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5~15s时间内静止;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速度为0.15m/s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20s内并没有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图像可知物体0~5s时间内做速度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5~15s时间内静止;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速度为0.1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结合速度公式进行分析。
10.(2023八上·武汉月考)如图所示为森林王国“龟兔赛跑”时的乌龟(全程匀速直线运动)和兔子(有两次以相同速度匀速直线奔跑)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A.其中A代表乌龟,B代表兔子
B.比赛途中,乌龟和兔子两次相遇
C.兔子起跑后中途休息了4分钟
D.兔子和乌龟在比赛途中最后一次相遇的时间是第8分钟
【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s-t图象可知,直线B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乌龟是全程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代表乌龟,A代表兔子,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乌龟和兔子在比赛途中有三次位置相同,即相遇三次,故B错误;
C、由题意知,兔子有两次以相同的速度匀速直线奔跑;由图知,兔子前后奔跑的路程相同,由知,兔子前后两次奔跑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即t1=t2=3min-1min=2min,而兔子跑完全程用时8min,所以兔子中途休息时间为:t休=t总-t1-t2=8min-2min-2min=4min,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乌龟全程的速度为: ;兔子在前后两次匀速运动中的速度为: ;当兔子休息后第二次开始跑时,乌龟已通过的路程为:s乌=v乌t3=6m/min×(3+4)min=42m ;最后一次乌龟和兔子相遇时,它们通过的路程相等,有:42m+v乌t4=30m+v兔t4 ,即:42m+6m/min×t4=30m+15m/min×t4 ,解得:t4=1.3min ;所以乌龟和兔子最后一次相遇时的时间是:第7min+1.3min=8.3min ,故D错误;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
【分析】(1)在s-t图中,斜向上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2)在s-t图中,两直线相交的交点表示物体的位置相同,即两物体即遇;
(3)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乌龟和兔子奔跑的速度,根据兔子信息可知,兔子中途休息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兔子第二次开始奔跑时乌龟已通过的路程;最后根据最后一次相遇时二者所通过的路程相等,列出等量关系,即可计算出最后一次相遇时的时间。
11.(2023八上·增城期中)物体A从M点一直运动到Q点,经过M点开始计时,每经过1秒时间,如图所示。已知该物体在MO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  )
A.OP段的平均速度是3m/s B.OQ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C.MQ段的运动持续了6秒 D.MN段的平均速度大于OP段的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物体在OP段通过的路程:s=3m,所用时间为:t=1s,即物体在OP段的速度: ,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物体在OP段通过的路程小于物体在PQ段通过的路程,而在通过OP段及通过PQ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即物体在OQ段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物体在MQ段运动的时间为:t=5s ,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物体在MN段内,所用时间为:t=2s,通过的路程:s=3m,其平均速度为: ;而由A知物体在OP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即物体在MN段的平均速度小于物体在OP段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A 。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3)由题意知,每两相邻物体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s,物体由M点运动到Q点有5个时间间隔,即所用时间为5s;
(4)根据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12.(2018八上·深圳期中)某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 8m/s,中途的速度为 9m/s,最后冲刺的速度为 10m/s,若他的成绩为12.5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8m/s B.9m/s C.9.67m/s D.12m/s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 =8m/s.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
13.(2023八上·福田月考)根据如图中所给A、B 两物体图像,判断对应的图像哪个是正确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于题目中的图像为”s-t“图像,即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物体B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四个答案选项中均为”v-t“图像,由于物体A静止,速度为零,所以在”v-t“图像中图线A应与时间(t)轴重合;由于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图线B应与时间(t)轴平行,即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分析】”s-t“图像与”v-t“图像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s-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v-t“图像表示的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将”s-t“图像转变为”v-t“图像,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14.公共汽车站每隔t0开出一辆汽车,汽车始终沿直线运动,汽车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则汽车出站后,与前方相邻汽车之间的距离(  )
A.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B.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C.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保持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不变
【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速度为v0。
当后面的车辆出站的过程中,先加速再减速最终速度为v0。当它的速度小于v0时,根据s=vt可知,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当速度从v0到2v0再次回到v0时,它的速度大于v0,这段时间内二者距离减小。当速度恢复v0时,二者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故选D。
【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公共汽车的行驶速度的变化,再根据相对运动的知识判断与相邻车辆的距离变化。
15.(2020八上·河南月考)甲、乙两人同时从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终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提示:4v1<(v1+v2)2)(  )
A.甲先到B点 B.乙先到B点
C.两人同时到达B点 D.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

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则
由以上计算知道,
由于v1≠v2,所以, ,经整理得出
即 ,所以,t甲 <t乙 ,甲先到达B地。
故答案为:A。
【分析】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利用v=求得各自需要的时间,比较即可。
16.(2019八上·简阳期中)两个同学从桥头走到大桥的1/4处时,忽听背后火车鸣笛,甲转身向后以4米/秒的速度跑至桥头,火车刚好上桥;乙听到鸣笛声以4米/秒的速度立即向前跑,至桥另一头时,火车正好追上他。则火车的速度为(  )
A.4米/秒 B.8米/秒 C.l2 米/秒 D.16米/秒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得:若火车的速度为v,桥长为Lm,听到鸣笛时,火车距离桥1m;由v= 得t= ;
则 = ﹣﹣﹣﹣﹣﹣﹣﹣﹣﹣﹣﹣﹣①
= ﹣﹣﹣﹣﹣﹣﹣﹣﹣﹣﹣﹣②
由①②联立可解得:v=8m/s
故答案为:B。
【分析】假设火车的速度和桥的长度,利用速度公式列方程求解速度即可。
17.(2022八上·黄石月考)一人驾一小船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4米/秒,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米/秒,在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10分钟后发现,于是掉头回追,回追上这只木箱还需的时间是(  )
A.大于10分钟 B.等于10分钟
C.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少于10分钟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18.(2019八上·临渭期末)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先跑得慢后跑得快
C.8s内,甲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乙的速度是5m/s
【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乙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甲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甲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分析图象可知,甲s﹣t图中斜率表示速度,斜率是逐渐变小的,速度也是逐渐变小,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C不符合题意;
D、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故乙的速度是v= = =5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结合选项,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9.(2025八上·武威期末)如图,观察图中,甲、乙两车上旗帜和房子烟囱冒烟的情况。方位是左西右东,可知此时相对于房子,乙车正向   运动;相对于乙车,甲车向   运动。
【答案】西;东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由炊烟的飘动情况可以看出风的流动方向为由东向西。甲旗向西飘动,甲车可能静止不动、向东运动或者正向西运动(甲车的运动速度小于风的流动速度)。乙旗向东飘动,车正向西运动,乙车的运动速度大于风速。相对于乙车,甲车向东运动。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0.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 y 轴   (选填“向上”或“向下”),其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向下;等于
(2)4.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蜻蜓在飞行过程中进行了三次点水,从下到上,三个圆的半径越来越大,说明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 y 轴向下,从上往下三次蜻蜓点水的位置分别为(0,10),(0,3),(0,1),三个圆的班级分别为10m,3m,1m,每次点水时,蜻蜓到O点的距离 = 波纹半径,蜻蜓飞向O点,水波从点水位置向外扩散,因此,蜻蜓速度 = 水波速度。
(2)由(1)分析可得,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的路程为10m-1m=9m,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1)向下,等于;(2)4.5。
【分析】蜻蜓点水:蜻蜓在水面上飞行时,每隔一段时间会在水面产卵,每次产卵会在水面产生一个圆形波纹,波纹从点水的位置向外扩散。
三个波纹内切于原点O:这意味着三个波纹的扩散过程中,它们在某个时刻(即观察的时刻)都刚好与坐标原点O相切。也就是说,三个波纹的半径在观察时刻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
21.图1.12(a)所示为代号“黑鸟SR-71”的战略侦察机。该侦察机以两倍声速在距离地面高度为L的高空水平飞行,某人站在地面上A点处,当侦察机经过D点时,其正下方恰好是A点,如图1.12(b)所示。人最先听到的轰鸣声是侦察机飞到距离A点   处所发出的,当人听到该声音时,侦察机与A点的距离为   。
【答案】;2L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如下图所示。
侦查机在沿CF飞行中,飞机在其中任一点发出的声波传到EF的连线时,飞机均在F点,即当飞机到达F点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点发出的声波均刚传到EF的连线上。所以人在A点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飞机在过A点的EF的垂线与CF的交点B发出的,
在ΔADB中∠A=30°,DA=L,
所以;
AF=2L。
【分析】飞机的速度是声速的两倍,因此在图中C点飞机发出的声音以声速向四周传播,当声波传到图中圆周上时,声波传播距离为R,则飞机飞行的距离为2R,达到了图中F点,过F点作圆C的切线,得到切点E,可知ΔCEF为直角三角形,因为CF=2R=2CE,所以∠F=30°。在CF间任一点O作EF的垂线OH,则OF=2OH,这说明飞机在O点时发出的声波传到H点时,飞机也到达了F点,据此分析解答。
22.(2023八上·即墨期中)北京时间2023年08月0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破坏性较弱的P波传播速度是6km/s,破坏性较强的S波传播速度是4km/s。某地震局探测到Р波和S波的时间差为10s,则该地震局:
(1)先探测到的是    波;
(2)距离震源有    km。
【答案】P;12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破坏性较弱的P波传播速度是6km/s,破坏性较强的S波传播速度是4km/s ,距离相同,根据公式s=vt可知,先检测到的是P波。距离相等且P波和S波到达时间相差10s,P波所用时间为t,S 波所用时间为(t+10)则:,代入数据解得t=20s,所以
故距离震源的距离是120m。
综上 第1空、 P;第2空、120.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3.(2023八上·威远期中)野兔在草地上以18m/s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5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秃鹰追到树洞口的时间是   s,(保留一位小数)秃鹰   (填“能”或“不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
【答案】3.6;不能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秃鹰追到树洞口的路程s1=50m+110m=160m,
假设秃鹰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则
s2+Δs=s1
v2t+Δs=v1t
18m/s×t+110m=45m/s×t
解得t4s>3.6s,故秃鹰不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
【分析】求出秃鹰追到树洞口的路程以及时间,假设刚好追上,二者位移相等,求出对应时间,两个时间相比较即可。
24.(2023八上·合肥期中)如图甲、乙所示分别是甲与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在30s内的运动情况,由图可知甲物体后20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30s时两物体相距   m。(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0.50;0.75;2.50或42.5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甲物体后20s内的平均速度:
乙在前15s内的路程:s乙1=0.5m/s×15s=7.5m,
乙在后15s内的路程:s乙2=1.0m/s×15s=15m,
乙行驶的全部路程:s乙=s乙1+s乙2=7.5m+15m=22.5m,
所以乙的平均速度:≈0.75m/s;
甲30s通过的路程为:,
因为甲与乙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行驶时:
在30s时两物体相距:△s==22.5m-20m=2.5m;
反向行驶时两物体相距:

故答案为:0.50;0.75;2.5或42.50。
【分析】(1)甲图中的时间和路程计算甲的平均速度;
(2)据乙图中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出不同路段的路程,最后计算出总路程,再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乙的平均速度;
(3)根据s=vt算出30s时甲通过的路程,进一步求出两物体的距离。
25.(2023八上·潮南月考)某同学乘坐小船对着对面的一座高山大喊一声,5s 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若小船静止在水面上,它离高山有    m。
(2)若小船以 20m/s 的速度正对高山驶去,该同学喊叫时离高山有    m,听到回声时离高山有    m。
【答案】(1)850
(2)900;8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即,
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离高山的距离:s1=v1t1=340m/s×2.5s=850m;
(2)在t=5s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1=v1t=340m/s×5s=1700m,
小船行驶的距离:s2=v2t=20m/s×5s=100m,
喊叫时小船到高山的距离为s,而这个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和小船运动距离之和;
即:2s=s1+s2,
2s=1700m+100m,
解得:s=900m;
设听见回声时小船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2s'=s1-s2,
2s'=1700m-100m;
解得:s'=800m。
【分析】(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再根据速度公式s=vt计算此处到高山的距离。
(2)喊叫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小船时,小船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5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小船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喊叫时小船与高山距离的2倍;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小船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听到回声时小船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6.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h/m 扇形纸片半径r/ cm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纸锥锥角α/° 下落时间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___.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面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设4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 f1,5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2,则f1   f2(选填“>”“<”或“=”).
【答案】(1)A
(2)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
(3)B
(4)=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1)为了控制变量,纸锥下落的初始位置应保证每次下落高度相同,所以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2)本实验是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分析纸锥1和纸锥2可以得出:纸锥下落的快慢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分析纸锥1和纸锥3可以得出: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综合可得出结论: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
(3)根据前面得到的结论,两个纸锥质量相等,5号纸锥的锥角更小,所以下落更快,所以先到地面。
(4)两个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纸锥处于平衡状态,故纸锥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空气阻力相等。由于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所以两个纸锥受到的重力是相等的,因此两个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也相等。
故答案为:(1)A;(2)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3)B;(4)= 。
【分析】(1)实验设计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时,需控制其他因素相同。
(2)分析实验数据时,基于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关注当前变量变化后,结果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当前变量和结论有关,反之,无关。
(3)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物体处于受力平衡状态。
27.(2025八上·福田期末)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00 2.00 3.00 4.00 5.00
(4)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请你判断小气泡所做的是   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运动;慢;;匀速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或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或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 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 玻璃管口的塞子相对气泡的位置向下改变,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根据题意可知,当气泡运动比较快时,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3)方格纸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根据表格数据依次描点,然后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根据所画的s-t图像来看,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即气泡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所以能判断气泡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 (1)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即可确定答案;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3)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4)据图象分析判断即可得出物体的运动状况。
28.(2025八上·延边期末)小明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在斜面上下滑,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坡度应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选填“长”或“短”)些,便于多次曝光;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是40.0cm,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是1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   m/s。
【答案】(1)
(2)小;长
(3)0.4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计算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时,斜面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较小,用时较长,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可减小误差。
(3)根据小车在AC段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2)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计算速度。
(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2)[1][2]斜面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可减小误差。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29.(2024八上·前郭尔罗斯月考)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自由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   ;
(3)AB段距离   m,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   m/s。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后半程平均速度为,则   (选填“>”“<”或“=”)。
(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1)
(2)时间
(3)0.400;0.2;偏大
(4)<
(5)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越快,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读出AB段的距离为sAB=10.00dm-6.00dm=4.00dm=0.400m
从计时表上看出AB段用时2s,利用速度公式可知AB段平均速度为
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B段路程一定,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可知BC段的距离为sBC=6.00dm-1.00dm=5.00dm=0.5m
BC段用时1s,BC段平均速度为
则vBC>vAB。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所以前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即v1<v2;
(5)由(4)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
A.图示为s-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v-t图象,表示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示为v-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s-t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故答案为:(1);(2)时间;(3)0.400;0.2;偏大;(4)<;(5)B。
【分析】 (1)根据可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即该实验的原理;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越快,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3)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两点对应的刻度值分别为10.00dm、6.00dm,据此算出AB段距离sAB,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分析;
(4)根据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分析经过和AC中点速度的大小,从而得到速度关系;
(5)分析图2中各个选项的运动状态,找出符合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情况的选项。
(1)测量小车速度,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算出速度,所以测量的原理为。
(2)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1]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
[2]AB段用时2s,AB段平均速度为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B段路程一定,根据可知,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可知BC段的距离为
BC段用时1s,BC段平均速度为
则。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所以前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即。
(5)由(4)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
A.图示为s-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v-t图象,表示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示为v-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s-t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2025八上·宝安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滑下,小车在A点时,停表示数为0,运动到B点时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tAB=   S,AB段的距离是   cm; 若 tBc=1.3s,则小车在 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2;25.0;0.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时,
图乙中,停表的分针刚超过0,但未超过半格,秒钟读取30内的数值,根据秒钟位置,tAB=2s;根据甲图,sAB=90.0cm-65.0cm=25.0cm;根据BC对应刻度尺的位置,sBC=65.0cm,结合时间,计算速度为。
【分析】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利用,计算速度。
阅卷人 四、计算题
得分
31.一辆汽车以v=72km/h的速度通过减速带,司机利用搁置在仪表盘上的车载计时仪记录汽车前轮和后轮与减速带撞击发声的时间间隔来测量声速。车载计时仪位于前轮轴的正上方,在前轮通过减速带时开始计时,在t1=0.006s时第一次接收到声音信号,在t2=0.312s时第二次接收到声音信号。已知汽车前、后轮轴之间的距离L=5.86m,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0(不考虑除空气外其他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设车载计时仪距离地面高度为h ,隔离带位置在B点,如图1.3所示。当车载计时仪经过B点正上方的A点(车轮第一次撞击隔离带)时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1车载计时仪运动到C点,经过时间t2车载计时仪运动到D点,则
AC=vt1,AD= vt2,BC=v0t1,BD=v0(t2-),
由图中几何关系得h2+AC2=BC2,h2+AD2=BD2
两式相减得AD2-AC2=BD2-BC2
即(vt2)2- (vt1)2=
解得
代人数据得v0=346.07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车通过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的关系,画出图象;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分别写出声音通过的距离和汽车通过的距离的关系式;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列出等式,据此求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32.(2024八上·安州期末)一列货运列车正以126 km/h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桥 =65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列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2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声=340 m/s,求:
(1)这列货运列车的长度;
(2)列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答案】(1)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押运员听到汽笛声的时间,因列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列车的长度,
那么列车的长度:L车=s车+s声=v车t+v声t=35m/s×2s+340m/s×2s=750m
(2)列车通过大桥时的路程s=L桥+L车=650m+750m=1400m
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处于车头的司机在列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车尾押运员听到汽笛声的时间,因列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列车的长度,所以由可得列车的长度 ;
(2)列车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大桥长和列车长之和,根据求出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
33.(2024八上·凤山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小明在长为1768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声时间相隔4.86s。(v=340m/s)
(1)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答案】(1)解: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声音分别从铁管、空气中传播,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故可以听到两次声音。
答:因为声音分别通过金属管和空气传到另一端,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2)解:由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已知两次响声相隔4.86s,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时间为:
则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
答: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声速最大,在空气中速度最小,据此分析听到两次声音的原因;
(2)首先根据 已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根据 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声音,最后根据 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
34.CRH380BL型电力动车组16节车厢总长度为400m,该动车正在做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一个安全位置测量整列动车通过他共用了8s。
(1)这列动车的速度为多少?合多少?
(2)已知普宁站到深圳北站的距离约为270km,如果这列动车以这个速度行驶,则到深圳北站需用多少小时?
(3)如果动车以这个速度穿越大南山隧道,全长为12600m,则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解:根据题意知道,动车速度

答:这列动车的速度为50m/s;合180km/h;
(2)解: 到深圳北站需要时间
答:这列动车到深圳北站需用1.5小时;
(3)解: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需要时间
答:完全通过隧道需要260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 计算动车的速度;
(2)根据公式 计算从普宁站到深圳北站需要的时间;
(3)动车穿越隧道时经过的路程等于隧道和车身的总长度,然后根据 计算穿过隧道的时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第一章《机械运动》提升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5八上·卢龙期末)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比从B点运动到D点用时短
B.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是30.00m
C.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0.1m/s
D.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D段的平均速度
2.(2025八上·武威期末)小刚和小强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两人约好周五下午放学后从学校到体育场门口集合去踢足球,如图所示是他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刚比小强早5min离开学校 B.小强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C.第10min时小刚小强的速度相等 D.小刚和小强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3.(2025八上·福田期中)小侨参加100米赛跑,以10m/s的速度通过前半程,接着又以6m/s的速度通过后半程,求小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m/s B.8m/s C.6.25m/s D.3.75m/s
4.(2025八上·越秀期末)如图所示, 在平直公路上的甲车和乙车分别从X地行驶到Y地(sxY=600m),其中一辆汽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
A.乙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从X地出发后的第15s的速度是10m/s
C.从x地到Y地,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从X地出发的第一个150m路程中,甲车和乙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5.(2024八上·上海市月考)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点,甲小车从P点、乙小车从Q点同时出发沿直线运动,如图(a)、(b)所示分别是它们的s﹣t图像。关于甲、乙两辆小车之间的距离,下列判断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经过1秒,两车可能相距5米 B.经过2秒,两车可能相距8米
C.经过2秒,两车可能会相遇 D.经过3秒,两车可能相距12米
6.(2023八上·英吉沙期中)某次跑步中,小明以6m/s运动了前一半路程,又以9m/s运动完了后一半路程。则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6m/s B.7.2m/s C.7.5m/s D.8m/s
7.(2023八上·乌鲁木齐期中)高为3m的路灯杆顶有一小灯泡,杆正下方有一身高为1.5m的人从杆所在位置出发,沿直线在水平地面上离杆远去。设人步行的速度为1m/s,则此人头顶在地面上投影的速度为(  )
A.1m/s B.2m/s C.3m/s D.4m/s
8.(2023八上·武汉期中)两辆汽车A、B在平直路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甲所示,初始运动方向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s,A做匀速运动,B做减速运动
B.前30s,A车的速度小于B车的速度
C.后30s,若以B车为参照物,A车向东运动
D.B车运动315米后与A车第一次相遇,运动840米后与A车再次相遇
9.(2023八上·仪征)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D.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10.(2023八上·武汉月考)如图所示为森林王国“龟兔赛跑”时的乌龟(全程匀速直线运动)和兔子(有两次以相同速度匀速直线奔跑)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
A.其中A代表乌龟,B代表兔子
B.比赛途中,乌龟和兔子两次相遇
C.兔子起跑后中途休息了4分钟
D.兔子和乌龟在比赛途中最后一次相遇的时间是第8分钟
11.(2023八上·增城期中)物体A从M点一直运动到Q点,经过M点开始计时,每经过1秒时间,如图所示。已知该物体在MO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  )
A.OP段的平均速度是3m/s B.OQ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C.MQ段的运动持续了6秒 D.MN段的平均速度大于OP段的
12.(2018八上·深圳期中)某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 8m/s,中途的速度为 9m/s,最后冲刺的速度为 10m/s,若他的成绩为12.5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8m/s B.9m/s C.9.67m/s D.12m/s
13.(2023八上·福田月考)根据如图中所给A、B 两物体图像,判断对应的图像哪个是正确的(  )
A. B.
C. D.
14.公共汽车站每隔t0开出一辆汽车,汽车始终沿直线运动,汽车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则汽车出站后,与前方相邻汽车之间的距离(  )
A.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B.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C.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保持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不变
15.(2020八上·河南月考)甲、乙两人同时从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终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1≠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提示:4v1<(v1+v2)2)(  )
A.甲先到B点 B.乙先到B点
C.两人同时到达B点 D.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点
16.(2019八上·简阳期中)两个同学从桥头走到大桥的1/4处时,忽听背后火车鸣笛,甲转身向后以4米/秒的速度跑至桥头,火车刚好上桥;乙听到鸣笛声以4米/秒的速度立即向前跑,至桥另一头时,火车正好追上他。则火车的速度为(  )
A.4米/秒 B.8米/秒 C.l2 米/秒 D.16米/秒
17.(2022八上·黄石月考)一人驾一小船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4米/秒,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米/秒,在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10分钟后发现,于是掉头回追,回追上这只木箱还需的时间是(  )
A.大于10分钟 B.等于10分钟
C.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少于10分钟
18.(2019八上·临渭期末)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先跑得慢后跑得快
C.8s内,甲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乙的速度是5m/s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9.(2025八上·武威期末)如图,观察图中,甲、乙两车上旗帜和房子烟囱冒烟的情况。方位是左西右东,可知此时相对于房子,乙车正向   运动;相对于乙车,甲车向   运动。
20.蜻蜓点水是指雌蜻蜓将卵直接产入水中.如图所示,是小华观察到的蜻蜓贴着水面沿直线飞行,连续三次“点水”后水面振动的波纹图片(每次点水只形成一个波纹,时间忽略不计),三个波纹刚好内切于坐标原点O.由图可知:
(1)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 y 轴   (选填“向上”或“向下”),其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传播速度.
(2)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21.图1.12(a)所示为代号“黑鸟SR-71”的战略侦察机。该侦察机以两倍声速在距离地面高度为L的高空水平飞行,某人站在地面上A点处,当侦察机经过D点时,其正下方恰好是A点,如图1.12(b)所示。人最先听到的轰鸣声是侦察机飞到距离A点   处所发出的,当人听到该声音时,侦察机与A点的距离为   。
22.(2023八上·即墨期中)北京时间2023年08月0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破坏性较弱的P波传播速度是6km/s,破坏性较强的S波传播速度是4km/s。某地震局探测到Р波和S波的时间差为10s,则该地震局:
(1)先探测到的是    波;
(2)距离震源有    km。
23.(2023八上·威远期中)野兔在草地上以18m/s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5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秃鹰追到树洞口的时间是   s,(保留一位小数)秃鹰   (填“能”或“不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
24.(2023八上·合肥期中)如图甲、乙所示分别是甲与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在30s内的运动情况,由图可知甲物体后20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30s时两物体相距   m。(保留两位小数).
25.(2023八上·潮南月考)某同学乘坐小船对着对面的一座高山大喊一声,5s 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若小船静止在水面上,它离高山有    m。
(2)若小船以 20m/s 的速度正对高山驶去,该同学喊叫时离高山有    m,听到回声时离高山有    m。
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
得分
26.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下落高度h/m 扇形纸片半径r/ cm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纸锥锥角α/° 下落时间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___.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面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设4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 f1,5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2,则f1   f2(选填“>”“<”或“=”).
27.(2025八上·福田期末)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3)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00 2.00 3.00 4.00 5.00
(4)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请你判断小气泡所做的是   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   。
28.(2025八上·延边期末)小明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在斜面上下滑,他们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所放的斜面坡度应保持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选填“长”或“短”)些,便于多次曝光;
(3)小车从A点到C点的路程是40.0cm,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是1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   m/s。
29.(2024八上·前郭尔罗斯月考)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自由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   ;
(3)AB段距离   m,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   m/s。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后半程平均速度为,则   (选填“>”“<”或“=”)。
(5)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30.(2025八上·宝安期末)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滑下,小车在A点时,停表示数为0,运动到B点时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则tAB=   S,AB段的距离是   cm; 若 tBc=1.3s,则小车在 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阅卷人 四、计算题
得分
31.一辆汽车以v=72km/h的速度通过减速带,司机利用搁置在仪表盘上的车载计时仪记录汽车前轮和后轮与减速带撞击发声的时间间隔来测量声速。车载计时仪位于前轮轴的正上方,在前轮通过减速带时开始计时,在t1=0.006s时第一次接收到声音信号,在t2=0.312s时第二次接收到声音信号。已知汽车前、后轮轴之间的距离L=5.86m,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0(不考虑除空气外其他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32.(2024八上·安州期末)一列货运列车正以126 km/h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桥 =65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列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2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声=340 m/s,求:
(1)这列货运列车的长度;
(2)列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33.(2024八上·凤山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小明在长为1768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声时间相隔4.86s。(v=340m/s)
(1)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34.CRH380BL型电力动车组16节车厢总长度为400m,该动车正在做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一个安全位置测量整列动车通过他共用了8s。
(1)这列动车的速度为多少?合多少?
(2)已知普宁站到深圳北站的距离约为270km,如果这列动车以这个速度行驶,则到深圳北站需用多少小时?
(3)如果动车以这个速度穿越大南山隧道,全长为12600m,则完全通过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2s,从B点运动到D点用时0.2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是30.00cm,故B错误;
C.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CD段的平均速度为,
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小刚比小强晚5min离开学校,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小强在5-15min静止,所以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小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强在第10min时处于静止,小刚、小强的速度不等,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小刚和小强运动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倾斜程度相同,运动时的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在图像的表现为一条通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
3.【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前半程所用时间,
后半程所用时间,
则小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分别计算出通过前半程和后半程的时间,然后相加计算出总时间,最后根据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图中,甲车行驶相同路程,用时相等,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行驶相同的路程,用时不同,是变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甲车每通过150m,用时10s,且速度保持不变,则甲车的速度是15m/s,B错误;
C、从X地到Y地,甲、乙的路程相同,用时都是40s,时间相同,则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
D、图中,第一个150m路程中,甲、乙用时不同,平均速度大小不等,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相同路程用时多少,判断速度的变化,路程和时间相同时,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判断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5.【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根据两个图像可知,经过1s甲车的路程为2m,乙车的路程为3m。则若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3m﹣2m=1m;
两车相距10m+1m=11m;
若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1m,两车相距10m﹣1m=9m;
若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3m+2m=5m;
两车相距10m+5m=15m;
若两车相向而行,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5m,两车像距10m﹣5m=5m;
故A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BC.由图像知道,经过2s甲车的路程为4m,乙车的路程为6m。则若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6m﹣4m=2m;
两车相距10m+2m=12m;
若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2m,两车相距10m﹣2m=8m;
若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6m+4m=10m
两车相距10m+10m=20m;
若两车相向而行,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10m,两车相距10m﹣10m=0m;
即两车可能相遇,故BC可能出现,不符合题意;
D.由图像知道,经过3s甲车的路程为6m,乙车的路程为9m。则若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9m﹣6m=3m;
两车相距10m+3m=13m;
若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则两车减少的距离为3m,两车相距10m﹣3m=7m
若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两车增加的距离为6m+9m=15m;
两车像距10m+15m=25m;
若两车相向而行,则两车共同通过15m的距离,即两车相遇后,再相互离开,此时两车相距15m﹣10m=5m;
故D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s-t图象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故要分析甲、乙两车时间t后相距多少米,首先从图象上找出当时间为t时,两车图象各自对应的纵坐标-路程分别是多少,然后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①两车沿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②两车沿同一方向运动,甲在前,乙在后;③两车沿相反方向运动,互相远离对方;④两车相向而行。
6.【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速度,计算前半程的运动的时间为:
后半程的运动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总时间为:
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计算时间,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结合,计算平均速度。
7.【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根据图像,人前进的距离为OA,影子前进的距离为OM,
根据图中△CBA'和△COM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则有
人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影子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设人的速度为v,影子的速度为,时间为t,则有:,
代入得,,解得v'=2m/s,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计算人的距离和影子的距离关系,根据s=vt和距离关系,计算影子的速度。
8.【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前30sA、B两车图像均是倾斜直线,A、B两车速度不变,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前30s,,,所以A车的速度大于B车的速度,故B错误;
C.后30s,,方向向西,与B车同向,此时B车速度为12m/s,若以B车为参照物,A车向西运动,故C错误;
D.一开始两车相距840m,B车行驶315m的运动时间,此时A车行驶的距离为s’=vAt=20m/s×26.25s=525m,而525m+315m=840m,故B车行驶315m后与A车第一次相遇;当B车运动840m时,运动时间为70s,此时A车与B车在同一位置,故A车与B车第二次相遇,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从甲图中分析得到一开始运动时A、B两车相距的距离,以及A、B做什么运动,可用公式计算出速度大小;以B车为参照物时,判断A车与B车的速度大小关系,以及两车的运动方向。
9.【答案】A
【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图像可知物体在0~5s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
由图像可知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为:则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A正确;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B错误;
C、由图像可知物体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大于3m的。C错误。
D、由图像可知物体0~5s时间内做速度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5~15s时间内静止;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速度为0.15m/s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在20s内并没有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图像可知物体0~5s时间内做速度为0.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5~15s时间内静止;物体在10~20s时间内做速度为0.15m/s的匀速直线运动,结合速度公式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由s-t图象可知,直线B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乌龟是全程匀速直线运动,所以B代表乌龟,A代表兔子,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乌龟和兔子在比赛途中有三次位置相同,即相遇三次,故B错误;
C、由题意知,兔子有两次以相同的速度匀速直线奔跑;由图知,兔子前后奔跑的路程相同,由知,兔子前后两次奔跑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即t1=t2=3min-1min=2min,而兔子跑完全程用时8min,所以兔子中途休息时间为:t休=t总-t1-t2=8min-2min-2min=4min,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乌龟全程的速度为: ;兔子在前后两次匀速运动中的速度为: ;当兔子休息后第二次开始跑时,乌龟已通过的路程为:s乌=v乌t3=6m/min×(3+4)min=42m ;最后一次乌龟和兔子相遇时,它们通过的路程相等,有:42m+v乌t4=30m+v兔t4 ,即:42m+6m/min×t4=30m+15m/min×t4 ,解得:t4=1.3min ;所以乌龟和兔子最后一次相遇时的时间是:第7min+1.3min=8.3min ,故D错误;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
【分析】(1)在s-t图中,斜向上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2)在s-t图中,两直线相交的交点表示物体的位置相同,即两物体即遇;
(3)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乌龟和兔子奔跑的速度,根据兔子信息可知,兔子中途休息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兔子第二次开始奔跑时乌龟已通过的路程;最后根据最后一次相遇时二者所通过的路程相等,列出等量关系,即可计算出最后一次相遇时的时间。
11.【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A、物体在OP段通过的路程:s=3m,所用时间为:t=1s,即物体在OP段的速度: ,故A正确;
B、由图可知物体在OP段通过的路程小于物体在PQ段通过的路程,而在通过OP段及通过PQ段所用的时间相等,即物体在OQ段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物体在MQ段运动的时间为:t=5s ,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物体在MN段内,所用时间为:t=2s,通过的路程:s=3m,其平均速度为: ;而由A知物体在OP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即物体在MN段的平均速度小于物体在OP段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A 。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3)由题意知,每两相邻物体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s,物体由M点运动到Q点有5个时间间隔,即所用时间为5s;
(4)根据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1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 =8m/s.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即可,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
13.【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由于题目中的图像为”s-t“图像,即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物体B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四个答案选项中均为”v-t“图像,由于物体A静止,速度为零,所以在”v-t“图像中图线A应与时间(t)轴重合;由于物体B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图线B应与时间(t)轴平行,即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分析】”s-t“图像与”v-t“图像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s-t“图像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v-t“图像表示的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将”s-t“图像转变为”v-t“图像,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14.【答案】D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速度为v0。
当后面的车辆出站的过程中,先加速再减速最终速度为v0。当它的速度小于v0时,根据s=vt可知,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当速度从v0到2v0再次回到v0时,它的速度大于v0,这段时间内二者距离减小。当速度恢复v0时,二者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故选D。
【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公共汽车的行驶速度的变化,再根据相对运动的知识判断与相邻车辆的距离变化。
15.【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

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则
由以上计算知道,
由于v1≠v2,所以, ,经整理得出
即 ,所以,t甲 <t乙 ,甲先到达B地。
故答案为:A。
【分析】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s,利用v=求得各自需要的时间,比较即可。
16.【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得:若火车的速度为v,桥长为Lm,听到鸣笛时,火车距离桥1m;由v= 得t= ;
则 = ﹣﹣﹣﹣﹣﹣﹣﹣﹣﹣﹣﹣﹣①
= ﹣﹣﹣﹣﹣﹣﹣﹣﹣﹣﹣﹣②
由①②联立可解得:v=8m/s
故答案为:B。
【分析】假设火车的速度和桥的长度,利用速度公式列方程求解速度即可。
17.【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18.【答案】D
【知识点】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乙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甲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甲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分析图象可知,甲s﹣t图中斜率表示速度,斜率是逐渐变小的,速度也是逐渐变小,B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C不符合题意;
D、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故乙的速度是v= = =5m/s,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结合选项,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进行计算即可.
19.【答案】西;东
【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由炊烟的飘动情况可以看出风的流动方向为由东向西。甲旗向西飘动,甲车可能静止不动、向东运动或者正向西运动(甲车的运动速度小于风的流动速度)。乙旗向东飘动,车正向西运动,乙车的运动速度大于风速。相对于乙车,甲车向东运动。
【分析】物体相对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运动,物体与参照物运动状态不一致,所以物体相对参照物静止。
20.【答案】(1)向下;等于
(2)4.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蜻蜓在飞行过程中进行了三次点水,从下到上,三个圆的半径越来越大,说明蜻蜓的飞行方向是沿 y 轴向下,从上往下三次蜻蜓点水的位置分别为(0,10),(0,3),(0,1),三个圆的班级分别为10m,3m,1m,每次点水时,蜻蜓到O点的距离 = 波纹半径,蜻蜓飞向O点,水波从点水位置向外扩散,因此,蜻蜓速度 = 水波速度。
(2)由(1)分析可得,小华测得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的路程为10m-1m=9m,历时2s,则蜻蜓飞行的平均速度为。
故答案为:(1)向下,等于;(2)4.5。
【分析】蜻蜓点水:蜻蜓在水面上飞行时,每隔一段时间会在水面产卵,每次产卵会在水面产生一个圆形波纹,波纹从点水的位置向外扩散。
三个波纹内切于原点O:这意味着三个波纹的扩散过程中,它们在某个时刻(即观察的时刻)都刚好与坐标原点O相切。也就是说,三个波纹的半径在观察时刻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
21.【答案】;2L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如下图所示。
侦查机在沿CF飞行中,飞机在其中任一点发出的声波传到EF的连线时,飞机均在F点,即当飞机到达F点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点发出的声波均刚传到EF的连线上。所以人在A点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飞机在过A点的EF的垂线与CF的交点B发出的,
在ΔADB中∠A=30°,DA=L,
所以;
AF=2L。
【分析】飞机的速度是声速的两倍,因此在图中C点飞机发出的声音以声速向四周传播,当声波传到图中圆周上时,声波传播距离为R,则飞机飞行的距离为2R,达到了图中F点,过F点作圆C的切线,得到切点E,可知ΔCEF为直角三角形,因为CF=2R=2CE,所以∠F=30°。在CF间任一点O作EF的垂线OH,则OF=2OH,这说明飞机在O点时发出的声波传到H点时,飞机也到达了F点,据此分析解答。
22.【答案】P;12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破坏性较弱的P波传播速度是6km/s,破坏性较强的S波传播速度是4km/s ,距离相同,根据公式s=vt可知,先检测到的是P波。距离相等且P波和S波到达时间相差10s,P波所用时间为t,S 波所用时间为(t+10)则:,代入数据解得t=20s,所以
故距离震源的距离是120m。
综上 第1空、 P;第2空、120.
【分析】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23.【答案】3.6;不能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秃鹰追到树洞口的路程s1=50m+110m=160m,
假设秃鹰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则
s2+Δs=s1
v2t+Δs=v1t
18m/s×t+110m=45m/s×t
解得t4s>3.6s,故秃鹰不能在野兔进入树洞前追到野兔。
【分析】求出秃鹰追到树洞口的路程以及时间,假设刚好追上,二者位移相等,求出对应时间,两个时间相比较即可。
24.【答案】0.50;0.75;2.50或42.5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 甲物体后20s内的平均速度:
乙在前15s内的路程:s乙1=0.5m/s×15s=7.5m,
乙在后15s内的路程:s乙2=1.0m/s×15s=15m,
乙行驶的全部路程:s乙=s乙1+s乙2=7.5m+15m=22.5m,
所以乙的平均速度:≈0.75m/s;
甲30s通过的路程为:,
因为甲与乙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行驶时:
在30s时两物体相距:△s==22.5m-20m=2.5m;
反向行驶时两物体相距:

故答案为:0.50;0.75;2.5或42.50。
【分析】(1)甲图中的时间和路程计算甲的平均速度;
(2)据乙图中的速度和时间计算出不同路段的路程,最后计算出总路程,再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乙的平均速度;
(3)根据s=vt算出30s时甲通过的路程,进一步求出两物体的距离。
25.【答案】(1)850
(2)900;800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即,
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离高山的距离:s1=v1t1=340m/s×2.5s=850m;
(2)在t=5s的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1=v1t=340m/s×5s=1700m,
小船行驶的距离:s2=v2t=20m/s×5s=100m,
喊叫时小船到高山的距离为s,而这个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和小船运动距离之和;
即:2s=s1+s2,
2s=1700m+100m,
解得:s=900m;
设听见回声时小船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2s'=s1-s2,
2s'=1700m-100m;
解得:s'=800m。
【分析】(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再根据速度公式s=vt计算此处到高山的距离。
(2)喊叫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小船时,小船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5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小船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喊叫时小船与高山距离的2倍;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小船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听到回声时小船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解。
26.【答案】(1)A
(2)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
(3)B
(4)=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1)为了控制变量,纸锥下落的初始位置应保证每次下落高度相同,所以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2)本实验是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分析纸锥1和纸锥2可以得出:纸锥下落的快慢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分析纸锥1和纸锥3可以得出: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综合可得出结论: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
(3)根据前面得到的结论,两个纸锥质量相等,5号纸锥的锥角更小,所以下落更快,所以先到地面。
(4)两个纸锥在到达地面前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纸锥处于平衡状态,故纸锥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空气阻力相等。由于两个纸锥的质量相同,所以两个纸锥受到的重力是相等的,因此两个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也相等。
故答案为:(1)A;(2)纸锥下落的快慢与半径无关,与锥角有关,锥角越小,下落越快;(3)B;(4)= 。
【分析】(1)实验设计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时,需控制其他因素相同。
(2)分析实验数据时,基于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关注当前变量变化后,结果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当前变量和结论有关,反之,无关。
(3)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物体处于受力平衡状态。
27.【答案】运动;慢;;匀速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或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或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1) 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 玻璃管口的塞子相对气泡的位置向下改变,所以塞子是运动的;
(2)根据题意可知,当气泡运动比较快时,不容易测量时间,所以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3)方格纸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根据表格数据依次描点,然后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根据所画的s-t图像来看,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即气泡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所以能判断气泡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 (1)利用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结合机械运动中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即可确定答案;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3)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4)据图象分析判断即可得出物体的运动状况。
28.【答案】(1)
(2)小;长
(3)0.4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时,
(1)实验时,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计算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时,斜面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较小,用时较长,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可减小误差。
(3)根据小车在AC段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2)斜面的坡度较小,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计算速度。
(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得到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2)[1][2]斜面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可减小误差。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29.【答案】(1)
(2)时间
(3)0.400;0.2;偏大
(4)<
(5)B
【知识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机械运动
【解析】【解答】解:(1)该实验的原理是:;(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越快,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读出AB段的距离为sAB=10.00dm-6.00dm=4.00dm=0.400m
从计时表上看出AB段用时2s,利用速度公式可知AB段平均速度为
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B段路程一定,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可知BC段的距离为sBC=6.00dm-1.00dm=5.00dm=0.5m
BC段用时1s,BC段平均速度为
则vBC>vAB。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所以前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即v1<v2;
(5)由(4)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
A.图示为s-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v-t图象,表示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示为v-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s-t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故答案为:(1);(2)时间;(3)0.400;0.2;偏大;(4)<;(5)B。
【分析】 (1)根据可求出小车运动的速度,即该实验的原理;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下滑速度越快,不方便测量时间,据此分析;
(3)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B两点对应的刻度值分别为10.00dm、6.00dm,据此算出AB段距离sAB,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公式分析;
(4)根据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分析经过和AC中点速度的大小,从而得到速度关系;
(5)分析图2中各个选项的运动状态,找出符合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情况的选项。
(1)测量小车速度,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算出速度,所以测量的原理为。
(2)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1]由图可知AB段的距离为
[2]AB段用时2s,AB段平均速度为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B段路程一定,根据可知,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由图可知BC段的距离为
BC段用时1s,BC段平均速度为
则。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所以前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即。
(5)由(4)可知,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
A.图示为s-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v-t图象,表示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示为v-t图象,表示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s-t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答案】2;25.0;0.5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时,
图乙中,停表的分针刚超过0,但未超过半格,秒钟读取30内的数值,根据秒钟位置,tAB=2s;根据甲图,sAB=90.0cm-65.0cm=25.0cm;根据BC对应刻度尺的位置,sBC=65.0cm,结合时间,计算速度为。
【分析】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利用,计算速度。
31.【答案】设车载计时仪距离地面高度为h ,隔离带位置在B点,如图1.3所示。当车载计时仪经过B点正上方的A点(车轮第一次撞击隔离带)时开始计时,经过时间t1车载计时仪运动到C点,经过时间t2车载计时仪运动到D点,则
AC=vt1,AD= vt2,BC=v0t1,BD=v0(t2-),
由图中几何关系得h2+AC2=BC2,h2+AD2=BD2
两式相减得AD2-AC2=BD2-BC2
即(vt2)2- (vt1)2=
解得
代人数据得v0=346.07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车通过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的关系,画出图象;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分别写出声音通过的距离和汽车通过的距离的关系式;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列出等式,据此求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32.【答案】(1)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押运员听到汽笛声的时间,因列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列车的长度,
那么列车的长度:L车=s车+s声=v车t+v声t=35m/s×2s+340m/s×2s=750m
(2)列车通过大桥时的路程s=L桥+L车=650m+750m=1400m
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处于车头的司机在列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车尾押运员听到汽笛声的时间,因列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列车的长度,所以由可得列车的长度 ;
(2)列车通过大桥的路程等于大桥长和列车长之和,根据求出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
33.【答案】(1)解: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声音分别从铁管、空气中传播,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故可以听到两次声音。
答:因为声音分别通过金属管和空气传到另一端,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2)解:由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已知两次响声相隔4.86s,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时间为:
则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
答: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声速最大,在空气中速度最小,据此分析听到两次声音的原因;
(2)首先根据 已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再根据 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声音,最后根据 计算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
34.【答案】(1)解:根据题意知道,动车速度

答:这列动车的速度为50m/s;合180km/h;
(2)解: 到深圳北站需要时间
答:这列动车到深圳北站需用1.5小时;
(3)解: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需要时间
答:完全通过隧道需要260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 计算动车的速度;
(2)根据公式 计算从普宁站到深圳北站需要的时间;
(3)动车穿越隧道时经过的路程等于隧道和车身的总长度,然后根据 计算穿过隧道的时间。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