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1: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4
走向世界的日本
教案
教学目标:

标内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1889年日本宪法
宪法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治维新给日本和亚洲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通过对明治维新影响的学习吸收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
通过对明治维新历史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
崛起为东方强国
富国强兵;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侵略朝鲜;侵略中国
教学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
教学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比较方式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不仅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而且也走向了侵略亚洲邻国的过程。1889年日本制订了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宪法,这部宪法显示了日本政治体制是什么特点?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宪法颁布的背景:
明治维新时,农民负担过重,起义不断;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政策;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
掀起“自由民权运动”的广泛影响。19世纪80年代初,有20多万人在请愿书、建议书上签名。民权理论家纷纷拟定宪法草案,写入了“政府违背宪法时,日本人民可以不服从它”、“政府蹂躏人民自由权利时,人民可以推翻它”等内容。藩阀惊呼“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情景。”(藩阀:领导倒幕运动的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以后长期垄断国家主权,他们出身于长州、萨摩等藩,称为藩阀。)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稳定社会局面,制订宪法。
2)宪法特点: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具有军国主义和君主权力的特点。
3)宪法内容:P118—119
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什么叫君主立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制度特点?),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有批准法律、颁布法律效力的“敕令”、任免大臣、召集和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的权力;
②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并对议会权力作具体规定;
④设内阁和枢密院;
日本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不同
君主权力
议会与君主关系
内阁与议会关系
掌握实权者
英国
统而不治
议会权力大于君主
内阁对议会负责
资产阶级
日本
至高无上(神权色彩)
天皇解散议会
内阁对天皇负责
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
日本1889年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试比较这两部宪法的相同之处。
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议会:权力较小,尤其是众议院(帝国议会)
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内阁:行政机关,只对君主负责
君主权力突出,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二战的两大元凶。
4)评价:
A.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国家主权掌握在天皇手中,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
B.宪法承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表面上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D.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天皇制度。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富国强兵
提问: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指出: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加紧分割世界,在亚洲,中国是其主要目标,日本利用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抓住机遇加紧推行维新改革,发展资本主义。随着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治维新时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皇军”无论从军事装备还是指挥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都大大增强。明治领袖们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得到实现。
2.民族独立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改革使日本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日本开始摆脱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发展道路。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但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日本,却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加紧对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意义:
1)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军事):
1)原因: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对外掠夺市场和原料
2)表现:
①明治政府成立时,便有对外扩张之心;
如:天皇“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威于四方”
②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中国琉球,改名为冲绳县;
③1876年侵入朝鲜,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④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198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并赔两亿两白银给日本;
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军出兵人数最多;
⑥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总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1.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经济: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加快日本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②政治:1889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民族危机。
2.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
(与课题相呼应——走向世界的日本)
谈谈“走向世界的日本”中“走向世界”的含义。
一是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世界潮流;
二是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方法指导: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1.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2.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4.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5.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时代和国际环境因素。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国内因素。①政治体制:封建领主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维新派的尊王倒幕号召,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和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以大阪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易于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技术在日本传播快、普及早,并与自身民族文化融合,对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3)改革的主观因素。①领袖人物:改革派骨干多为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②方针正确:长州、萨摩等藩,采取割据富强的方针,有强大的武装力量。③人民群众:重视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④国家政权:明治政权掌握在改革派手中,改革成为基本国策和政府的一致行动,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单元探究:
1.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发生了学习西方的运动,试比较这两次运动的主要异同点。两次运动结果一成一败,30年后日本打败了中国,你有何启示?
相同:
(1)背景:封建落后,民族危机
(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②创建近代海军③举办新式学堂
不同: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
(2)领导:日本是从封建统治中分化出来,不满幕府统治的中下层武士;中国······
(3)目的:
(4)内容:日本是全面改革旧的封建制度,中国只
(5)性质:日本······,中国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结果:
启示:“制度创新”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2.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都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大陆政策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步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