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2 17:20:59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九上·长春月考)液氢是常用的火箭燃料。下列从微观角度对氢气液化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数目减少
C.分子间隔变小 D.分子质量增大
2.(2024·汽开区模拟)老子言:“上善若水”,其含义是地表水经过太阳光照射变为水蒸气进入云层,又经过不同方式回到地表,完成了水的天然循环,做到润万物而不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尺度视角:水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B.空间视角:任何状态下的水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C.能量视角:太阳光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
D.转化视角:水在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3.(2025九下·松原月考)目前,科学家研制出生产碳化铪的新技术,碳化铪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陶瓷等领域。如图是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
B.相对原子质量为
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72
D.“”可以表示铪这种物质、铪元素、1个铪原子
4.(2024九下·南关开学考)下列实验、现象与解释都正确,并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解释
将少量的品红放入热水中 热水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 总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间隙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烟雾 生成了固体
铁在空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有可燃性,氢气能支持燃烧
A.A B.B C.C D.D
5.(2024九下·南关开学考)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
6.(2024九上·通榆期末)下列四个化学符号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但是不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的是(  )
A. B. C. D.
7.(2024·舒兰模拟)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易失电子 B.易形成阴离子
C.阳离子 D.化学性质稳定
8.(2024九上·长春月考)如图是某同学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9.(2018九上·南山月考)豆腐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每100 g豆腐中平均含磷119 mg。这里的“磷”指的是(  )
A.磷元素 B.磷单质 C.磷原子 D.磷的化合物
10.(2024九上·长春月考)钚为一种放射性元素,可用于核能发电。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核电荷数为94,则它的核外电子数为
A.94 B.150 C.160 D.244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24九上·吉林期中)微粒的性质再探究。
【传统实验】
同学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准备两根事先用酚酞溶液浸泡的棉线,其中一根干燥,另一根保持湿润。一段时间后,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湿棉线段逐渐变红,段变色不明显。
(1)干棉线没有变红,说明   (填微粒名称)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湿棉线段和段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3)棉花上蘸取了某种试剂能吸收少量氨气,目的是   。
【数字化实验】
已知:电导率传感器可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数值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微粒运动现象,控制浓氨水的温度在、时分别采集数据,得到如图所示图像。
(4)图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   。
(5)曲线1对应的浓氨水的温度   (填“低于”“等于”和“高于”)曲线2。
12.(2024九上·宁江月考)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该实验说明微粒的性质是   ;同时说明浓氨水有   (填一条物理性质).
阅卷人 三、填空题
得分
13.(2025·吉林模拟)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
(3)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14.(2024九下·南关开学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中、、为氧元素、氟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填空。
(1)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C粒子属于    填“原子”或“阴离子”或“阳离子”;中    。
(4)A、、、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5)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15.(2024九上·伊通期末)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
(一)探究微粒的性质
(资料: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2)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氨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B液体变红,烧杯C的作用是   。
(3)科学研究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等有关。请选择其中一种影响因素,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
(4)(二)原子的构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金原子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坚硬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实验中,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5)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氢气液化是氢分子间隔变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变小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水蒸发为水蒸气,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A正确;
B、任何状态下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故B正确;
C、太阳光照射,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热量),使水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使液态地表水变为水蒸气,故C正确;
D、水在循环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在任何状态下都在做无规则运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太阳光为水分子提供能量,是分子运动加速,间隔变大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水循环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小格上中右上方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两个字母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该元素符号为Hf,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上中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铪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8.5,单位为“1”,不是“g”,不符合题意;
C、铪原子序数=质子数=7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铪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不符合题意;
D、铪为金属,由原子构成,“”可以表示铪这种物质、铪元素、1个铪原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上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右上方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原则,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金属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可表示该物质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将少量的品红放入热水中,热水变红,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没有对比,无法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错误;
B. 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总体积变小,是因为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正确;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烟雾,故错误;
D. 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燃烧燃烧、不会产生火星,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混合时互相挤占间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发生了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只能表示物质,不能表示元素,也不能表示一个原子。A答案错误;
B、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B答案错误;
C、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但不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C答案正确;
D、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的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气态非金属元素只能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个原子,不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稳定,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则为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电子达到饱和状态来解答。
8.【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a为原子,b为原子核,c为核外电子。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分析判断。
9.【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这里的“磷”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磷”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即它的核外电子数为94,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11.【答案】氨分子;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防止氨气污染空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高于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干棉线遇到氨气没有变红,说明氨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湿棉线fe段在玻璃管的上部,fg段在下部,氨气首先进入fe段,因此一段时间后,湿棉线fe段逐渐变红,fg段变色不明显。
(3)氨气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因此在实验时,棉花上蘸取了某种试液(如稀硫酸)能吸收少量氨气,目的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4)根据资料,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扩散到三颈烧瓶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分子能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瓶内溶液中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电导率就越大。图2中,无论是曲线1还是曲线2,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内溶液的电导率都逐渐增大,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三颈烧瓶内溶液。故图2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内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
(5)温度越高,浓氨水的挥发性越强,分子的运动越剧烈,进入三颈烧瓶内溶液中的氨分子就越多,溶液的电导率就越大,相同时间时曲线1比曲线2电导率大,说明曲线1对应的浓氨水的温度高于曲线2。
【分析】根据分子在运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和浓度、质量有关,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来解答。
12.【答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挥发性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湿润的纱布条上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实验中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该实验说明微粒的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13.【答案】(1)1.008
(2)氖元素
(3)质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分析;
(3)根据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分析。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14.【答案】(1)16.00
(2)得到;
(3)阴离子;
(4)BC
(5)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下方数字)为16.00。
(2)根据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氟离子,离子符号为F-。
(3)C粒子中的质子数为16小于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D中x=18-2-8=8。
(4)BC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5)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氟原子结构,离子符号的写法分析。
(3)根据粒子结构,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4)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5)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分析。
15.【答案】(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对比
(3)湿衣服在强阳光下容易晾干
(4)金原子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5)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一)(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故答案为: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
(2) 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氦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中溶液变红色,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氨分命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纷酞试液变红色 烧杯c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故答案为:对比。
(3)科学研究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湿衣服在强阳光下容易晾干;
故答案为:湿衣服在强阳光下容易晾干 。
(二)(4) 实验中,由于金原子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故答案为:金原子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
(5)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所以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故答案为: 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分析】 (1) 根据气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分析;
(2)根据对比实验的目的分析;
(3)根据分子的性质联系实际分析;
(4) 根据粒子 的运动轨迹分析;
(5) 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以及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分析。
1 / 1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九上·长春月考)液氢是常用的火箭燃料。下列从微观角度对氢气液化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数目减少
C.分子间隔变小 D.分子质量增大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氢气液化是氢分子间隔变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变小分析。
2.(2024·汽开区模拟)老子言:“上善若水”,其含义是地表水经过太阳光照射变为水蒸气进入云层,又经过不同方式回到地表,完成了水的天然循环,做到润万物而不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尺度视角:水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B.空间视角:任何状态下的水分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C.能量视角:太阳光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
D.转化视角:水在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水蒸发为水蒸气,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A正确;
B、任何状态下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故B正确;
C、太阳光照射,为水分子提供了能量(热量),使水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使液态地表水变为水蒸气,故C正确;
D、水在循环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分子在任何状态下都在做无规则运动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太阳光为水分子提供能量,是分子运动加速,间隔变大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水循环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2025九下·松原月考)目前,科学家研制出生产碳化铪的新技术,碳化铪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陶瓷等领域。如图是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
B.相对原子质量为
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72
D.“”可以表示铪这种物质、铪元素、1个铪原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元素周期表小格上中右上方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两个字母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该元素符号为Hf,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上中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铪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78.5,单位为“1”,不是“g”,不符合题意;
C、铪原子序数=质子数=7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铪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不符合题意;
D、铪为金属,由原子构成,“”可以表示铪这种物质、铪元素、1个铪原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上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右上方符号表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原则,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金属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可表示该物质分析。
4.(2024九下·南关开学考)下列实验、现象与解释都正确,并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解释
将少量的品红放入热水中 热水变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 总体积变小 分子间有间隙
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烟雾 生成了固体
铁在空气中燃烧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有可燃性,氢气能支持燃烧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将少量的品红放入热水中,热水变红,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没有对比,无法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错误;
B. 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总体积变小,是因为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正确;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烟雾,故错误;
D. 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燃烧燃烧、不会产生火星,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5.(2024九下·南关开学考)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B.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混合时互相挤占间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发生了变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6.(2024九上·通榆期末)下列四个化学符号中,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但是不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只能表示物质,不能表示元素,也不能表示一个原子。A答案错误;
B、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B答案错误;
C、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但不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C答案正确;
D、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D答案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的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气态非金属元素只能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个原子,不能表示这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分析。
7.(2024·舒兰模拟)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易失电子 B.易形成阴离子
C.阳离子 D.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A、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稳定,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则为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是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电子达到饱和状态来解答。
8.(2024九上·长春月考)如图是某同学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解析】【解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a为原子,b为原子核,c为核外电子。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分析判断。
9.(2018九上·南山月考)豆腐是营养丰富的食物,每100 g豆腐中平均含磷119 mg。这里的“磷”指的是(  )
A.磷元素 B.磷单质 C.磷原子 D.磷的化合物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这里的“磷”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磷”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析
10.(2024九上·长春月考)钚为一种放射性元素,可用于核能发电。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4,核电荷数为94,则它的核外电子数为
A.94 B.150 C.160 D.244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解析】【解答】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即它的核外电子数为94,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1.(2024九上·吉林期中)微粒的性质再探究。
【传统实验】
同学们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准备两根事先用酚酞溶液浸泡的棉线,其中一根干燥,另一根保持湿润。一段时间后,干棉线没有明显变化,湿棉线段逐渐变红,段变色不明显。
(1)干棉线没有变红,说明   (填微粒名称)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湿棉线段和段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3)棉花上蘸取了某种试剂能吸收少量氨气,目的是   。
【数字化实验】
已知:电导率传感器可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数值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微粒运动现象,控制浓氨水的温度在、时分别采集数据,得到如图所示图像。
(4)图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   。
(5)曲线1对应的浓氨水的温度   (填“低于”“等于”和“高于”)曲线2。
【答案】氨分子;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防止氨气污染空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高于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1)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干棉线遇到氨气没有变红,说明氨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湿棉线fe段在玻璃管的上部,fg段在下部,氨气首先进入fe段,因此一段时间后,湿棉线fe段逐渐变红,fg段变色不明显。
(3)氨气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因此在实验时,棉花上蘸取了某种试液(如稀硫酸)能吸收少量氨气,目的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4)根据资料,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扩散到三颈烧瓶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分子能解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瓶内溶液中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电导率就越大。图2中,无论是曲线1还是曲线2,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内溶液的电导率都逐渐增大,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三颈烧瓶内溶液。故图2中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瓶内溶液的电导率逐渐增大。
(5)温度越高,浓氨水的挥发性越强,分子的运动越剧烈,进入三颈烧瓶内溶液中的氨分子就越多,溶液的电导率就越大,相同时间时曲线1比曲线2电导率大,说明曲线1对应的浓氨水的温度高于曲线2。
【分析】根据分子在运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和浓度、质量有关,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来解答。
12.(2024九上·宁江月考)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选填“大”或“小”),该实验说明微粒的性质是   ;同时说明浓氨水有   (填一条物理性质).
【答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挥发性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湿润的纱布条上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实验中观察到纱布条“ab”段比“bc”段先出现红色,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该实验说明微粒的性质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阅卷人 三、填空题
得分
13.(2025·吉林模拟)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
(3)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答案】(1)1.008
(2)氖元素
(3)质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分析;
(3)根据不同种元素质子数不同分析。
(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
(2)两种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氖元素;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氢元素与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14.(2024九下·南关开学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中、、为氧元素、氟元素、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填空。
(1)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氟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C粒子属于    填“原子”或“阴离子”或“阳离子”;中    。
(4)A、、、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5)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答案】(1)16.00
(2)得到;
(3)阴离子;
(4)BC
(5)B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下方数字)为16.00。
(2)根据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氟离子,离子符号为F-。
(3)C粒子中的质子数为16小于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D中x=18-2-8=8。
(4)BC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5)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相似。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氟原子结构,离子符号的写法分析。
(3)根据粒子结构,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4)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5)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分析。
15.(2024九上·伊通期末)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
(一)探究微粒的性质
(资料: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2)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氨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B液体变红,烧杯C的作用是   。
(3)科学研究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等有关。请选择其中一种影响因素,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
(4)(二)原子的构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金原子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粒子好像碰到了不可穿透坚硬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实验中,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5)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是:   。
【答案】(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对比
(3)湿衣服在强阳光下容易晾干
(4)金原子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5)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一)(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这一现象主要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故答案为: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
(2) 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氦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中溶液变红色,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氨分命到A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纷酞试液变红色 烧杯c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故答案为:对比。
(3)科学研究证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湿衣服在强阳光下容易晾干;
故答案为:湿衣服在强阳光下容易晾干 。
(二)(4) 实验中,由于金原子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故答案为:金原子内含有带正电荷的微粒 。
(5)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所以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故答案为: 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分析】 (1) 根据气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分析;
(2)根据对比实验的目的分析;
(3)根据分子的性质联系实际分析;
(4) 根据粒子 的运动轨迹分析;
(5) 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以及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