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889年日本宪法内容的是( )
A.天皇掌握绝对的权力
B.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
C.天皇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
D.天皇可以对外宣战和媾和
2.天皇(日本皇帝的称号)制是以天皇为首组成专制统治机构统治国家的制度。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的标志是( )
A.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B.1869年明治维新的成功
C.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D.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
3.(2015 东营高二检测)“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一件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规定( )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
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4.(2015 长春高二检测)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5.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 )
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6.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民族独立,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这主要说明( )
A.帝国主义忙于宰割中国,无暇顾及日本
B.明治维新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得到实现
C.大力倡导“文明开化”,与西方生活方式接近
D.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军事实力超过西方列强
7.《大国崛起》中说:1868年成为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进行了急速的资本主义改革,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在世界的东方崛起的强国。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的关键因素是
( )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明治政府的英明领导
C.明治维新
D.对外侵略扩张
8.(2015 德阳高二检测)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9.针对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表现
②使朝鲜变成日本保护国
③使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④类似于美国侵略日本的“黑船事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0.(2012 石家庄高二检测)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
A.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致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
(2)两则材料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什么体现?对此加以评价。
12.(2015 湖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改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材料二 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千捆)
年度
国内总消费
(A+B)
消费来源
国内生产(A)
国外输入(B)
1887-1888
327(100)
58(18)
269(82)
1889-1890
428(100)
178(42)
250(58)
1891-1892
514(100)
374(73)
140(27)
1893-1894
646(100)
527(82)
119(18)
1895-1896
930(100)
812(87)
118(13)
注:( )内的数字为相对于国内总消费的百分比。
——(日)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对日本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日本宪法规定内阁是行政机关,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因而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体现了宪法浓厚的封建性与专制性。
2.【解析】选D。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规定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这部宪法标志着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能力。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国家实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最符合史实的应当是C。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日本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可避免地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确立了天皇专制。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改革的领导者是从封建堡垒中走出来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在改革前是维护幕府统治的主要支柱,和封建主义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从表面信息日本从“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到“完全西方化”的变化,分析判断出其最根本因素是向西方学习,而明治维新则是进行西化改革的最根本也是最系统的环节。从此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其间深深打上了“西化”的烙印。A、B、D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6.【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20世纪初日本开始崛起为东方强国,说明了日本人的强国梦得以实现。故选B。
7.【解析】选C。四个选项都是日本崛起的因素,但最符合题干“关键因素”之意的应是C“明治维新”。
8.【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能力。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富强,但是,由于改革后的日本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而最终走向了战争的道路,故B说法最符合题意。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日军侵入朝鲜江华岛类似于美国侵略日本的“黑船事件”,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的表现,签订了《江华条约》。后来日本取得在朝鲜的驻兵权,使朝鲜变成中日共同保护国。
【规律方法】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明治维新说明一个国家的政策、措施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世界的和平为代价,应该和平崛起。
10.【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原因的能力。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道路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但最重要的是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近代天皇制是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11.【解析】第(1)题要根据材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进行概括分析。第(2)题的前一问要注意材料一主张学习“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而材料二主张仿效德国政治制度。后一问答出《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及其评价即可。
答案:(1)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文明开化;成为世界强国,与欧美各国平等。
(2)变化:由全盘照搬欧美各国先进政治制度转向仿效德国政治制度。体现:制定《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建立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评价:促进日本政治近代化;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12.【解析】第(1)题,经济决定政治,工业化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日本是“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说明其封建因素的存在,这是不利影响,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第(2)题,从表格中可知,国内总消费和国内生产呈现增长趋势,而国外输入则是下降,说明日本工业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入侵的抵制作用,注意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确立和巩固了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的建立。
(2)发展状况:国内生产迅速增长,国外输入占国内消费比例迅速下降。(或国内消费来源由以国外输入为主转为以国内生产为主)原因:明治政府通过及时调整殖产兴业政策和引进、运用先进生产设备等措施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措施逐步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