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
(
)
A.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
B.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C.枢密院成为咨询机关而非决策机关
D.实行君主立宪,天皇解散议会是违法行为
2、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先侵略的国家或地区是
(
)
A.台湾
B.朝鲜
C.菲律宾
D.琉球群岛
3、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4、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
5、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明治维新中,天皇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
)
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将全国划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派员直接管理
③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④将大名集中东京居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造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盛行和积极对外侵略扩张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日本国内市场狭小
B.周围邻国衰弱
C.藩阀长期垄断政权
D.日本成为世界强国
9、日本在近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靠经济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
(
)
①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国内市场狭小
③资源不足
④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英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英国《权利法案》
11、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2、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
A.封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开明皇帝相互妥协
C.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较低
3、课后见功
13、阅读下列材料题。
材料一
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材料二
天皇制——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政体来体现。日本自古至今,其国体经历了奴隶主政权、封建领主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但其政体表现形式—天皇制却延续未变,天皇制因此成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日本天皇制经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及现代天皇制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归纳《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并据此指出该宪法的局限性。
⑵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治的最大特点。
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原因。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延伸探究】
一、1889年日本宪法
探究1: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明治维新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将日本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近代化工业国转变。自由民权运动是明治维新后期开始兴起的运动。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旧的政治体制。明治初年,德川幕府奉还版籍,结束了六百多年的将军架空天皇的政治体制,建立天皇大权独揽的新政体。在明治维新后期,由于日本的文明开化,很多日本人接触了西方列强的各种政治体制,一些知识分子萌发了要求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愿望。同时由于明治维新时期社会转型导致的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还有工业化建设时期为了筹款而增加的大量苛捐杂税,都引发人民不满。因此有了自由民权运动,要求日本模仿西方建立民主政治。
回答:⑴明治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宪法?
⑵根据1889年日本宪法的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并指出这部宪法具有什么突出特点?影响?
对象
特点
天皇
国民
贵族院
众议院
内阁
法官
枢密院
政体
⑶日本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不同?
不同点
君主权力
议会与君主关系
内阁与议会关系
掌握实权者
英国
日本
⑷你能根据明治宪法,制作一幅近代日本天皇政体示意图吗?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探究、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据材料一、二,提炼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
参考答案(第25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一、选择题。
1-5
BACAB
6-10
DCBCD
。
3、课后见功
11、⑴认识到中国衰败是由于不能抵抗外侮,日本要避免衰败就要反抗外来侵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⑵思想转变:要避免西方列强侵略,不能盲目攘夷,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改革,才能改变日本现状。活动:1865年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⑶西南强藩控制地方政权,联合力量壮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幕府统治;天皇的秘密支持等。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一答案提示:⑴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突出特点:主张“天皇主权论”,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影响:标志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日本天皇制度。
对象
特点
天皇
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最高统治者,享有广泛的统治权
国民
“臣民”,有一些基本权利(受限制)
贵族院
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
众议院
由选举产生,无独立的立法权
内阁
行政机关,辅佐天皇,对天皇负责
法官
天皇任免
枢密院
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决策机关
政体
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实质上天皇专制
⑶
不同点
君主权力
议会与君主关系
内阁与议会关系
掌握实权者
英国
统而不治
议会权力大于君主
内阁对议会负责
资产阶级
日本
至高无上(神权色彩)
天皇解散议会
内阁对天皇负责
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
(4)
二答案提示:⑴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大力引进人才,实行殖产兴业;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不同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出现了分歧。
⑵目标:建立一个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强大的日本。结果: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