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走向世界的日本
学案
巧建结构
自主探究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___________年代,日本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农民负担加重,很多地方发动___________。
(2)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了“_______________”。
答案:80
(1)暴动
(2)自由民权运动
2.颁布:1889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日本帝国宪法
3.内容
(1)宣布日本实行___________制,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2)规定日本国民称___________,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一系列自由。
(3)规定日本议会分为___________和众议院,前者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后者由纳税人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必须是男子,而且只有缴纳一定数量的直接国税,超过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具有同样财产资格的___________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
(4)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___________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国家的最高___________机关。
答案:(1)君主立宪
(2)臣民
(3)贵族院30
(4)天皇决策
4.评价
(1)局限性:带有浓厚的___________。
(2)先进性:①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形式上确立了_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②标志着日本___________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答案:(1)封建性
(2)①三权分立
②天皇制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
1.表现
(1)___________迅速发展。
(2)___________增强。
(3)___________废除。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
(2)军事实力
(3)不平等条约
2.日本完全废除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是在(
)
A.19世纪90年代初
B.19世纪90年代末
C.20世纪初
D.19世纪80年代末
答案:C
3.1894年,日本和英国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将放弃过去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
)
A.设定租界权
B.议定关税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治外法权
答案:D
三、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侵略朝鲜
(1)日本仿照“___________”,派军舰侵入朝鲜港口。
(2)1876年,朝鲜同日本签订了《___________》,规定朝鲜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否定了中国和朝鲜的宗属关系,朝鲜向日本开放釜山等通商口岸,日本还获得了___________等不平等权利。
(3)后来,日本又陆续在朝鲜得到了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___________国。
(4)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实际上沦为日本的___________。
答案:(1)黑船事件
(2)江华条约领事裁判权
(3)保护
(4)殖民地
2.侵略中国
(1)___________年,日本迫使琉球国王宣布自己是日本的藩属。
(2)1874年,日本派军队侵入台湾,腐朽的清政府最后作出让步,赔偿日本___________万两白银。
(3)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了琉球,把它变为日本的冲绳县。
(4)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中国割得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获得了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
(5)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___________侵略中国时,日军占了联军总人数的大部分。
答案:(1)1872
(2)50
(4)台湾澎湖列岛
(5)八国联军
能力提升
想一想
自由民权运动有何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答案: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措施大都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这引起了社会中下层的不满。
议一议
日本1889年宪法与西方民主宪法相比,有何特点?
答案:天皇的权力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权力重心掌握在官僚寡头手中。
比一比
英国《权利法案》与日本1889年宪法的异同点。
答案: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异:英国国王权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日本天皇拥有绝对权力。
想一想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讽刺政府钳制自由民权舆论的漫画
答案:政府实行专制统治,人民无自由民权可言。
议一议
日本侵略朝鲜的步骤有哪些?
答案:打开朝鲜国门→排挤清政府在朝鲜的势力→排挤俄国势力,变成其保护国→吞并。
评一评
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许多人都是因为不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产生了富国强兵思想,参与推翻幕府的斗争和维新改革,同时他们又热衷于对亚洲邻国的侵略。被幕府迫害致死的西乡隆盛的老师曾经公开说过日本“失之于欧美之物,取偿于朝鲜、满洲之地”。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日军侵入朝鲜江华岛
答案:由于幕府统治的腐败,使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产生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积极投身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在实践着富国强兵的政策,使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最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同时,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也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典例导析
【典例】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掌握政权的人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
B.不少垄断资本家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
C.垄断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天皇是国家元首兼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专制权力
点拨:解题关键是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和政权掌握者的作用及影响,由此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思维启示:解答此类习题,一是要注意关键词,二是要注意时代特征。
思维发散
【发散点1】
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答案:明治维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第一,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此外,它给亚洲国家立志改革、摆脱民族危机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明治维新的消极影响:首先,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其次,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的同时,却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筵席上占有一席位置。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总之,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发散点2】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什么?
答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天皇专制政权,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在明治天皇即位的那一年发表的所谓《天皇御笔信》中就曾宣布,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后来,日本统治集团精心炮制了对外侵略扩张的蓝图——“大陆政策”。它共确定了五个侵略步骤:第一期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中国的满蒙地方(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第五期征服世界。这是日本统治集团立国的两大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两大基本指导思想,一是要实现以日本为中心征服世界;二是实现“武国”观念,就是崇尚军国主义,以杀伐征战、穷兵黩武为极大的“荣耀”。
【发散点3】
甲午中日战争有何影响?
答案:(1)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客观上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狂潮。引起了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抗击入侵,如农民阶级自发形成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转化为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武装推翻清政府。
(2)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促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甲午战前,远东三国中国、日本、朝鲜都是半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国势直线上升,中国、朝鲜急剧下降;俄、德、美、英等国在远东的势力发生变化。
相关链接
1.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士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
(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务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
(2)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国力增强;国际上对日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出现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日本修约增强了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1878年7月25日,才与美签订《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
(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日本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败告终。?
(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为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了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10月,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
(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于1894年7月16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子上的不平等条约。
2.关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戊戌变法仅是昙花一现,而明治维新则具有里程碑意义。造成两者结果不同的原因有:?
(1)两者所处的时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并且当时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本没有一致的政策,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而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再加上当时西方列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强的干涉。?
(2)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且不断扩大,他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
(3)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明治维新前,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接连不断,幕府统治已摇摇欲坠,以中小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也展开了积极的倒幕活动。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宣传变法的仅仅是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必定失败。?
(4)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弱不同。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府末期时,大名、将军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国的封建制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后牢牢控制了内政外交,所以,戊戌变法面临的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5)改革的进程不同。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贯彻执行。而实行戊戌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