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近5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专题5居民与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近5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专题5居民与文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3 17:26:11

文档简介

近5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专题5居民与文化
一、选择题
(2022·东莞模拟) 公元前214年,任嚣修筑任嚣城,这是广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进一步扩建任嚣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赵佗城布局的特点是(  )
①面湖②临溪③背山④望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赵佗城筑城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B.矿产丰富,能源充足
C.气候湿润,牧业发达 D.黑土肥沃,地势低平
【答案】1.B
2.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读图可知,赵佗城布局北背越秀山,南望珠江,西临文溪,附近并没有湖泊分布,所以,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答案为:B。
2.赵佗城城址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A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匮乏,能源短缺,B错误;这里气候湿润,种植业发达,C错误;这里以水稻土为主,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
(2023·广东) “A”形茅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统民居,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图(a)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资料图,(b)为“A”形茅屋景观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3.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全年温和湿润
4.“A”形茅屋的外形设计主要是考虑(  )
A.保暖 B.防风 C.防潮 D.排水
【答案】3.B
4.D
【知识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1)在气温曲线图中,若气温最高月在7月或8月,且气温曲线呈凸状,则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而降水柱状图是用柱状图形来表示某地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读图的方式通常从总量,极值和差值几方面来入手进行判断。
(2)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3.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降水量全年都很丰富,气温全年高温,那么该地应该是热带雨林气候;
故答案为:B。
4.A形屋顶坡度非常大,结合该地全年降水丰富的特点,这种外形是为了更好的排水;
故答案为:D。
(2024·广东)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来到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开展研学活动。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制作了研学记录小卡片,并绘制了景迈山垂直景观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研学+文化遗产主题】
景迈山研学记录卡 1.位于热带,年平均气温1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酸性土壤。 2.山上古茶林区比山下耕地水田区气温低3~4°℃。 3.有1800多公顷千年古茶林。 4.居住着傣族、布朗族等民族。 5.随处可见拍照打卡和喝茶买茶的游客。 6.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景观。 7.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造成景迈山古茶林区与耕地水田区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经度位置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海拔高度
6.“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景观体现的理念是(  )
A.林茶共生、人地和谐 B.因地制宜、棉茶结合
C.联结东西、大美和谐 D.人进沙退、止沙生绿
7.“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当地(  )
①茶文化传承与保护 ②文旅产业发展
③景迈山景观形象提升 ④耕地水田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5.D
6.A
7.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茶树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
5.A、经度位置相差不大,A错误;
B、纬度位置相差不大,B错误;
C、海陆位置相差不大,C错误;
D、读古茶林区分布在海拔约1600米的地方,而耕地水田区主要分布在1000米的地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两地气温差异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D。
6.A、“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景观体现的理念是林茶共生、人地和谐,A正确;
B、与因地制宜、棉茶结合无关,B错误;
C、联结东西、大美和谐与题干无关,C错误;
D、人进沙退、止沙生绿,与题干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7.“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当地茶文化传承与保护,文旅产业发展,景迈山景观形象提升,①②③正确,A正确;耕地水田开发不利于因地制宜,④错误,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5·绥化) 下列属于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是(  )
A.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B.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C.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D.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A、世界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是人口稠密区,A正确;
B、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缺乏水源,生存条件恶劣,人口稀疏,B错误;
C、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气候寒冷,人口稀疏,C错误;
D、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环境闷热、疾病易发,人口稀疏,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9.(2025·齐齐哈尔)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语言是(  )
A.俄语、汉语 B.俄语、英语 C.汉语、法语 D.汉语、英语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在世界的主要语言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2025·河北)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81亿。下表为2024年四个大洲的人口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大洲 人口总数 (亿) 0-14岁人口 占比(%) 15-59岁人口 占比(%) 60岁以上人口 占比(%)
亚洲 48.1 22.6 62.9 14.5
欧洲 7.5 15.3 57.4 27.3
非洲 15.2 39.1 55.2 5.7
北美洲 6.1 20.0 60.0 20.0
10.上表中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  )
A.北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
11.非洲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死亡率低
12.欧洲、北美洲共同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程度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劳动力过剩
【答案】10.D
11.C
12.B
【知识点】七大洲;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般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如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在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10.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亚洲人口总数为48.1亿, 是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非洲经济落后,人口出生率高,因此导致0-14岁人口占比高。人口迁入多主要影响人口总数、人口基数大主要影响人口总数的多少,而不是0-14岁人口占比;人口死亡率低主要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不是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欧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 27.3%,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0%,说明这两个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不足。从表格中无法看出性别比例。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5·福建)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据此完成小题。
13.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14.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海洋较深 C.陆地较少 D.冰川较多
15.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密度特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闷热潮湿 B.炎热干旱 C.高寒缺氧 D.台风频发
【答案】13.A
14.C
15.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13.世界人口密集区,像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等,这些区域大多处于北半球中低纬度,A正确;北半球中高纬度、南半球中低纬度、南半球中高纬度人口相对稀疏,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地球上陆地分布不均衡,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 。陆地是人类主要聚居地,南半球陆地少,能承载和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比北半球少,C正确;海拔较高、冰川较多并非南半球人口少的主要原因,北半球也有大面积的高海拔地区和冰川,AD错误;海洋较深与人口数量分布无关,B错误。
故答案为:C。
15.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旱 ,水源短缺、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所以人口密度小,A错误,B正确;海拔较低,并不高寒,C错误;这里较少台风发生,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5·烟台会考)2024年7月23日,一则“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拟更名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公告,引发人们关注。“地窝堡”源于当地早年的一种简易住所——地窝子。地窝子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深2米左右、面积约8—20平方米的土坑,在上面用树枝和草泥等搭建房顶。下面为地窝子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中,地窝子适应的是(  )
A.全年高温 B.降水丰富 C.冬冷夏热 D.森林茂密
17.地窝子做住所的主要优点有(  )
①冬暖夏凉 ②通风透气好 ③采光条件好 ④抵御风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近年来,当地政府将部分地窝子进行了修缮,主要目的是(  )
A.饲养家畜 B.风干水果
C.改善居住条件 D.保护特色文化景观
【答案】16.C
17.D
18.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保护特色城乡景观
【解析】【点评】新疆的地窝子依地形而建,多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且干燥的地方,如戈壁滩、沙漠边缘等,以避开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一般在地面以下挖 1-2米深的坑,形状多为四方,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增加居住空间高度的同时,也能起到防风沙作用。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加以保护。
16.根据题意可知,地窝子是在新疆地区早年的简易住所。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因此地窝子能够适应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地窝子是从地面向下挖的土坑,上面用树枝和草泥搭建房顶。由于其位于地下,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因此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另外新疆风沙大,地窝子这种半地下式建筑能够有效抵御风沙。但地窝子相对封闭,通风透气条件不好;而且地窝子大部分位于地下,采光条件较差。综上所述,D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地窝子是新疆当地早年具有特色的简易住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地窝子不再作为主要居住场所。当地政府修缮部分地窝子,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这种特色文化景观,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修缮部分地窝子不是用于饲养家畜,也不是用于风干水果。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5·泸州)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土楼多采用圆形结构,用大块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体稳定。下图为客家土楼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客家土楼“以石为基,以土围墙”主要为了(  )
①美观大方②就地取材③防火防洪④减少建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客家土楼采用圆形结构并在土墙内部埋竹片木条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安全 B.增添美观 C.节约空间 D.降低成本
【答案】19.C
20.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福建
【解析】【点评】在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旧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客家土楼,属于庭院式住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 、广东客家土楼 、四川客家土楼和江西客家土楼 ,分布在福建的永定、龙岩、南靖、平和、诏安 ,广东的梅州、饶平、深圳和江西赣南等地。
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 分为五凤楼、方楼和圆楼。 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客家土楼这种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血缘伦理观念。楼内外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主题的楹联、题刻,体现了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土楼附设的学堂,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客家土楼是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被誉为“东方古城堡”。2010年春节,胡锦涛视察永定土楼时指出:“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19.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客家土楼分布于东南丘陵地区,当地石材、土料丰富,因此“以石为基,以土围墙”可就地取材;该地区降水多,石基高于最大洪水线能防洪,土墙相对防火。美观大方不是主要目的,也不是为减少建材。故C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土墙内部理竹片木条起水平拉结作用,能增强建筑整体稳定性,保障居住安全。埋在内部与增添美观无关;也不会节约空间、降低成本。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5·苏州)据联合国公布,2023年4月底,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图为“中、印两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1.1951-2021年间(  )
A.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一致
C.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增大
22.目前,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国防兵源不足 B.人口流失较严重
C.劳动力较短缺 D.资源环境压力大
【答案】21.C
22.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
21.A、由图可以看出,1951~2021年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A错误;
B、印度人口持续增长,中国增长速度在后面越来越慢,增长速度不一致,B错误;
C、印度人口数量在1951 - 2021年间,柱状图持续上升,说明人口数量持续增加,C正确;
D、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22.印度人口众多且增长快,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D正确;国防兵源不足、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较短缺是人口增长缓慢带来的影响,排除ABC。
故答案为:D。
(2024·广西)陕北某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具有典型的黄土景观和地域特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的饮水井现已成为该村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图1为该村局部景观速写图,图2为该村景区及周边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村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土楼 C.吊脚楼 D.蒙古包
24.饮水井位于该景区(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5.图2中虚线①表示(  )
A.山脊 B.山峰 C.沟谷 D.陡崖
【答案】23.A
24.B
25.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因表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3.A、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的直立性挖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A正确;
B、土楼是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B错误;
C、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贵州等地,C错误;
D、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地,D错误。
故答案为:A。
24.根据指向标指北方可知,饮水井位于景区的西北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5.A、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A错误;
B、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B错误;
C、读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由高值凸向低值处为山脊,由低值凸向高值处为山谷,虚线①凸向高值方向,且两侧等高线高于虚线处,所以①处为沟谷,C正确;
D、陡崖处一般有多条等高线交汇,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海南)读图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世界人口达到80亿的年份是(  )
A.1987年 B.1999年 C.2011年 D.2022年
27.图示时间段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  )
A.持续增长 B.保持不变 C.匀速增长 D.减速增长
【答案】26.D
27.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解析】【点评】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每增加十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快,说明人口增长十分迅速。
26. 从“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中能直接读取,人口数达到 80 亿对应的年份是 2022 年 ,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 D。
27.观察示意图中人口数随年份的变化趋势:从 1830 年到 2022 年,人口数从 10 亿持续上升到 80 亿 ,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特点,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 A。
28.(2024·威海)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下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  )
A.规模更大 B.人口越来越多
C.服务业不断完善 D.劳动生产方式改变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聚落景观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从而促使聚落向城镇、城市发展。规模更大、人口越来越多、服务业不断完善是聚落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而非本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点评】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一般来说,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024·烟台)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越高,人口老龄化越严重,下面是联合国对世界及部分国家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预测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据图归纳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  )
①图中各国都呈增长趋势②日本始终最高③美国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④2100年比2050年增长幅度最小的是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为缓解人口出现如图所示的趋势性变化带来的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鼓励生育 B.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C.提倡提前退休 D.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答案】29.A
30.C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人口过多的不利之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医疗紧张、住房紧张。人口老龄化的不利之处:国防兵力不足,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29.由图可知,图中各国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 都呈增长趋势,①正确;三个国家中,日本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最高,②正确;图中三个国家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③错误;2100年比2050年增长幅度最小的是日本,仅为2.8。
故答案为:A。
30.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故答案为:C。
(2024·宁夏)台湾同胞与我们同根同源。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1.台湾传统三合院的建筑文化源于(  )
A.福建省 B.江西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32.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因为当地(  )
A.环境污染加剧 B.地震灾害频发
C.人口数量增加 D.科学技术发达
【答案】31.A
32.B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1)中国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中国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 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31.【小题1】结合材料“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分析可知,三合院建筑文化源于福建省闽南文化。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台湾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因此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4·长沙)传统民居反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图所示的民居风格迥异,反映了亚洲(  )
①河流短小②气候复杂③地形多样④降水均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4.甲地木屋结构有利于(  )
A.抗震 B.防风沙 C.防寒 D.防火灾
【答案】33.B
34.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日本概况
【解析】【点评】(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3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平顶屋主要隔热防风沙,以适应当地炎热干燥的气候;高脚屋主要适应湿热的气候特征;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性开挖而成;木屋建造就地取材,与多山、森林茂密有关。因此图中所示的民居风格迥异,反映了亚洲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与河流短小、降水均匀无关。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地震频繁。木屋结构有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有利于防震,与防风沙、防寒、防火灾无关。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5.(2024·绥化)下列属于世界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
A.欧洲西部 B.亚洲东部
C.亚洲南部 D.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地形平坦、气候比较温和湿润、交通运输便利,这三个地区人口稠密;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6.(2024·泰安)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作为墙体,是山东省沿海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民居(如图)。下列有关海草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就地取材用海草作为屋顶材料
B.厚实的尖形屋项便于排雨排雪
C.海草房自然村落的减少是因为海陆变迁
D.海草房的开发与保护彰显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 山东省沿海地区海草丰富,可就地取材;尖顶屋便于排雨排雪;海草房的开发和保护彰显了民俗文化传承,沿海养殖使海草资源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作用: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2024·泸州)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呈现诸多不同。图1为我国行政区划简图,图2为我国四地传统民居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Ⅰ、Ⅱ、Ⅲ、Ⅳ四省(区)在图2中找不到对应传统民居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38.甲传统民居被称为“地下的家”,下列说法与其实际相符的是(  )
A.夏季炎热 B.冬季寒冷 C.房屋漏雨 D.光照不足
39.Ⅰ省(区)的传统体育项目有(  )
①摔跤②滑雪③赛马④赛龙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7.C
38.D
39.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世界文化遗传及其保护
【解析】【点评】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37.A、Ⅰ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与图2中的丙相对应,A不符合题意;
B、Ⅱ省区是陕西省,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与图2中的甲相对应,B不符合题意;
C、Ⅲ省区是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民居是帐篷和碉房,图2中找不到对应传统民居,C符合题意;
D、IV省区是云南省,云南省位于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竹楼是该地的传统民居,与图2中的丁相对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8.甲传统民居是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AB错误;窑洞屋顶土层较厚,不会漏雨,C错误;窑洞是在深厚的黄土上开挖出来的,门窗在屋前,窗户较小,光照不足,D正确。
故答案为:D。
39.Ⅰ 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摔跤、赛马等,①③对应的A正确;滑雪和赛龙舟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内蒙古自治区地形较为平坦,降水稀少,河流水位浅,不具备滑雪和赛龙舟的自然条件,②④所在的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雅安)人口年龄结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读图“澳大利亚人口年龄结构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40. 2010-2019年,澳大利亚人口变化趋势是(  )
A.出生率持续上升 B.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C.15-65岁人口比重增加 D.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41.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可能造成(  )
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环境质量下降
C.就业困难 D.交通压力增大
【答案】40.B
41.A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解析】【点评】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地广人稀,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40.A、根据澳大利亚0—14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分析,出生率有增有减,A错误;
B、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由13.38%上升至15.92%,B正确;
C、15-65岁人口比重下降,C错误;
D、在澳大利亚人口年龄结构占比图中,不能判断出人口总数持续增加,D错误;
故选B。
41.澳大利亚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现象严重,可能造成社会养老负担加重,A正确;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交通压力增大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BCD错误;故选A。
(2023·吉林)读下列四幅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42.承载着北京传统文化的民居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3.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的民居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2.D
43.B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民居的结构由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而千差万别,比如民居的高度和屋顶形状与降水密不可分,民居的窗体和墙体厚度主要受当地气温影响。人类为了使居所更加宜居,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在房屋上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设计。
42.解:①皖南民居是安徽的传统民居,②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③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④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故答案为:D。
43.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答案为:B。
(2023·聊城)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村”。如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完成各小题。
44.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  )
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
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 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
45.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 B.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 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
【答案】44.A
45.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44.A.该聚落背靠山脉,可以挡住寒冷的冬季风,A正确;
B.冬季需要保暖,对通风的需求不大,B错误;
C.巷道的布局利于联系,C错误;
D.自然生态区不应该被用于灌溉,D错误;
故答案为:A。
45.A.对古代民居应该加以保护,A错误;
B.应该兼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B错误;
C.不能完全停止农业活动,C错误;
D.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既保护传统又可以提升收入,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贵阳)聚落遗址是古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研究发现,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直接影响了古人类聚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水退即进,水进则退,择高而居”的特点,且古人类聚落与水源地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千米。如图示意新石器时期部分聚落遗址分布。据此完成各小题。
46.与屈家岭文化聚落遗址相比,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A.气温急剧下降 B.洞庭湖水面范围减小
C.降水快速增加 D.洞庭湖水面范围扩大
47.图中古人类聚落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  )
A.采集野果 B.便于狩猎 C.方便取水 D.欣赏风景
48.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  )
A.台风 B.雷电 C.野火 D.洪水
【答案】46.B
47.C
48.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46.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洞庭湖面积的缩小,因为古人类水退即进,距离水源比较近,所以湖水面积缩小,古人类便不得不一直将聚落往湖边搬迁;
故答案为:B。
47.古人类聚落离水源近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取水,水是古代人类选择住址的最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C。
48.选择湖边地势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提防洪水,这样既可以方便取水又不用太担心洪涝灾害;
故答案为:D。
(2023·营口)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读图,完成各小题。
49.黑种人的皮肤颜色反映他们早期居住在(  )
A.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 C.热带地区 D.温带地区
50.与黑种人相比,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体毛稠密,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境特征是(  )
A.炎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答案】49.C
50.B
【知识点】人种及其分布
【解析】【点评】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北美洲南部,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西部和北部,以及欧洲东部和南部。
49.黑色人种的皮肤黝黑,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所以他们最早是居住在热带地区;
故答案为:C。
50.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长,体毛浓密,为的是使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时间变长,温暖冷空气,反映出了他们应该是居住在寒冷的地区;
故答案为:B。
(2023·赤峰) 2022年11月5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80亿。如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2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2015~2020年)。读图,完成各小题。
51.符合各大洲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A.亚洲增长速度最快 B.非洲人口数量最多
C.均有常住人口 D.人口分布不均
52.世界人口从70亿到80亿仅用11年时间,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资源短缺问题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交通堵塞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51.D
52.D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解析】【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等地人口稀疏。
(2)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就业因难、粮食短缺、居住条件差、饥饿贫困、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等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重要的是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5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非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A错误;
B、亚洲人口数量最多,B错误;
C、南极洲没有常住人口,C错误;
D、各大洲整体上来看,人口分布不均匀,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5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需求量迅猛增长,会造成资源短缺,①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就业困难,②错误;人口增长过快,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会导致环境污染更为严重,③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城市人口过多会导致交通堵塞加剧,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53.(2023·长春)如图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就地取材建造的典型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茅草屋 C.平顶碉房 D.砖墙斜顶屋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炎热干燥,草原广布,森林资源稀少,所以该地就地取材便利的资源是茅草,茅草屋还可以通风透气;
故答案为:B。
【点评】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54.(2023·黑龙江)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  )
A.沙漠地区 B.高原地区
C.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D.热带雨林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而沙漠地区、高原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聚落稀疏,故C正确,AB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55.(2023·齐齐哈尔)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通常来说,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更容易产生聚落,所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聚落比较密集;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022·徐州) 20世纪中期,地理学家邦奇(W.Bunge)等用人类大陆图解释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其中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 人类大陆主要分布在(  )
①北半球②南半球③低纬度④中纬度⑤高纬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57. 被隐去区域与其地理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a—高温多雨 B.b—高寒缺氧 C.c—炎热干燥 D.d—酷寒烈风
【答案】56.A
57.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世界人口分布极度不平衡,人口一般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区,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和地势严峻的高原山地地区。
56.读图可知,人类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高纬度和南半球人口分布较少。故②⑤错误,选择①③④,即A正确,故答案为:A。
57.a读图可知,是撒哈拉沙漠,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A错误;b是青藏高原,是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寒缺氧,B正确;c是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C错误;d是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D错误。故本题选择B。
58.(2022·金昌)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以下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①高纬度地带②河流干支流交汇处③山地、高原地带④中低纬沿海地区⑤温暖的平原地带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传统的聚落形成当中包括要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温度(纬度适中,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较平坦的土地(平原、低矮的丘陵、河口三角洲、沿海的平原、低矮的山麓地带等)、肥沃的土壤(黑土地地区、腐蚀性土壤、黄土壤等),便利的交通(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入海口等),丰富的水源等,②④⑤正确。高纬度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的原因,不适于聚落的形成,①错误;山地高原地带由于海拔较高、环境较为恶劣、地势较为陡峭(山地)等不利因素,所以也不利于聚落的形成,③错误。①③错误,故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59.(2022·牡丹江)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目前我国在其他多个国家设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有关汉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B.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 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语主要由汉族和华人、华侨使用,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地区,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加快,汉语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ABD说法正确,排除ABD。英语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C错误,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联合国的通用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
(2022·宁夏) 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读“我国四幅传统民居图”,完成下面小题。
60. 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1. 下列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相符的是(  )
A.①墙体薄-终年高温 B.②易拆卸-草原广布
C.③木质屋-年温差小 D.④屋顶平-气候湿热
【答案】60.C
61.B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60.读图分析,①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②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③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④江南水乡的民居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1.读图分析,①四合院墙体厚,适应当地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②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适应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游牧生活;③窑洞是在黄土堆开挖的居所,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冷夏热、降水少的自然环境;④江南水乡的民居屋顶坡度大,利于防潮、排雨水,适应当地气候湿热的自然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大连)如图是中国、巴西、德国、尼日利亚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2.如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分别是()
A.巴西、中国 B.德国、尼日利亚
C.德国、巴西 D.尼日利亚、德国
63.下列关于四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发达国家,三个发展中国家
B.居民都以黄色人种为主
C.主要语言都是英语
D.都是地处亚洲的国家
【答案】62.C
63.A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人种及其分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解析】【点评】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的总人口之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62.读图可知,出生率最低的国家是德国,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是巴西。C正确;故答案为:C。
63.德国、中国、巴西和尼日利亚中,德国属发达国家,其余三个是发展中国家,A正确;德国、巴西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中国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尼日利亚居民以黑色人种为主,B错误;德国主要语言是德语,中国主要语言是汉语,巴西主要语言是葡萄牙语,尼日利亚主要是英语,C错误;德国地处欧洲,中国地处亚洲,巴西地处南美洲,尼日利亚地处非洲,D错误;故答案为:A。
64.(2022·葫芦岛)下图传统民居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湿热 B.风沙大 C.炎热干燥 D.草原广布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竹楼,竹子生长在湿热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植被茂盛,风沙小,A正确,B错误;竹子不适合在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的地区生长,所以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的传统民居不可能用竹子做材料,此外,图中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多,而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小,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021·徐州)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多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下图为一幅吊脚楼剪纸作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5. 该剪纸作品表现的景观最可能分布在我国(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66. 该类建筑有利于(  )
A.通风防潮 B.防寒保暖 C.迁徙游牧 D.防风防沙
【答案】65.C
66.A
【知识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与差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南方地区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该区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主要河流有长江、西江、淮河、钱塘江等,其主要特点为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于湿润区。主要农作物有甘蔗、油菜、棉花、茶叶、水稻等。长江沿岸工业带,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65.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6.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防潮,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A正确;吊脚楼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且吊脚楼墙体较薄,所以吊脚楼不利于防寒保暖,B错误;吊脚楼所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人民过着定居生活,且吊脚楼拆卸不便,不利于迁徙游牧,C错误;吊脚楼所在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植被茂盛,风沙较少,所以吊脚楼不利于防风防沙,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吉林) 读下列四幅建筑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67.代表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8.属于热带传统民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7.A
68.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67.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点是星月映照的圆顶形建筑,故答案为:A。
68.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够体现热带传统民居的是③表示的东南亚民居,是底层架空的双屋木制或竹制结构;清真寺和大金塔属于宗教建筑,不是传统民居建筑,蒙古包属于温带草原建筑,故答案为:C。
(2021·东营)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墙壁用石头垒砌,墙体厚,窗口很小。读青海省碉房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9.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沙暴 B.稳固墙体 C.防风避寒 D.防止雨水
70.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答案】69.C
70.D
【知识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碉房是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69.根据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可以推测,当地风力较大,气温较低,进而得知,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风避寒,C正确。藏族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脉的阻挡,沙暴对青藏地区的影响较小,A错误。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稳固墙体,防止雨水,但是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B、D错误。故答案为:C。
70.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当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与水源、气温、降水等因素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1·黔江)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1.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72.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73.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答案】71.A
72.D
73.B
【知识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世界文化遗传及其保护
【解析】【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1.由题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大风日数多,碉房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可以防风避寒;该地无沙暴,无需稳固墙体。A正确。故答案为:A。
72.由图可知,该碉房层次分明,依山而建。因为山地碉房多建设在险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导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积较小,多向空中发展。A、B、C错误。故答案为:D。
73.传统民居保护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当方式,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强公众传统建筑保护意识;加强对传统建筑的精心修缮,日常维护维护;传统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选项A、C、D错误。故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
74.(2021·开封)福建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之一。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泉州位于   (填“热带”或“亚热带”)带,气候类型是   气候。
(2)“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三大洲的一条重要纽带:从泉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经过①马六甲海峡,进入A   洋到达B   洲,再经过亚非分界线②   运河,到达C   洲。
(3)D(撒哈拉沙漠)和E(亚马孙平原)两地,人口分布   (填“稠密”或“稀疏”)。
(4)中国船员在B大洲的③城市靠岸登陆后,发现当地居民大多为   色人种。
【答案】(1)亚热;亚热带季风
(2)印度;非;苏伊士;欧
(3)稀疏
(4)黑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人种及其分布;“一带一路”战略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
(2)依据位置,图中A为印度洋,B为非洲;②为苏伊士运河,为亚洲与非洲分界线;C为欧洲。
(3)D地为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这里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人口稀疏,;E地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这里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人口稀疏。
(4)B非洲的城市③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点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75.(2021·衡阳)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世界局部区域简图
材料二 位于阿拄伯海的索科特拉岛(见图②)已与大陆隔离了约1800万年,岛上超 过1/3的物种是其特有的。如沙漠玫魂(见图③),又名瓶子树,树干粗大,枝叶稀疏。
(1)①图中A    海,B    海峡,C     (国家), ②图中D
   半岛
(2)图示区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居民主要使用     (语言);农业 在埃及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尤以盛产     (农作物)而著称。
(3)埃及旅游业发达,国际旅游收入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简要分析埃及旅游业发达 的原因。(至少回答两点,2分)
(4)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瓶子树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红;霍尔木兹;伊朗;索马里
(2)阿拉伯语;长绒棉
(3)有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美丽风光,沙漠风光等
(4)瓶子树树干粗,生长在索科特拉岛,岛上面积小,没有储水的河湖,瓶子树干可以储水;此地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所以树叶稀疏。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中东的位置和范围;埃及
【解析】【分析】(1)①图中A 是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B是波斯湾的唯一出海口--霍尔木兹海峡,C是伊朗,西亚重要的产油国 ,②图中D是索马里半岛。
(2)图示区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居民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农业在埃及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埃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是传统的农产品。
(3)埃及旅游业发达的原因: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尼罗河美丽风光,沙漠风光等。
(4)瓶子树,树干粗大,枝叶稀疏,生长在索科特拉岛,由于索科特拉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此地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树叶稀少,可以减少蒸发;岛上面积小,没有储水的河湖,瓶子树干可以储水,所以树干粗大。
【点评】(1)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中东地区的重要石油产地波斯湾和阿曼湾的狭窄海峡,亦是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唯一水道。海峡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大岛叫格什姆岛,北方有霍尔木兹岛等,皆是伊朗的岛屿。
(2)埃及的长绒棉享誉世界,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区。种植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纬度低,全年高温,热量充足;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产量高;尼罗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河流冲积带来沙质肥沃土壤,利于棉花生长。
(3)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也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其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埃及也被认为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北非、中东和伊斯兰信仰地区尤其有广泛的影响力。
76.(2022·菏泽)暑假期间,广州中学生小明到北京、乌鲁木齐和拉萨旅行,感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并沿途写有日记。读此次旅行路线图,完成小明同学部分日记中的空白。
(1)7月11日:我走出北京西客站,感觉北京和广州一样炎热,这验证了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我参观了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并了解到北京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和诸多文化场所,这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中心。
(2)7月14日:我在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上,观察到沿途的植被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7月16日:在乌鲁木齐,我发现洗好的衣服很快被晾干,这反映出新疆突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和   。
(4)7月20日:在西藏,我见到了当地的传统民居——碉房,该建筑窗户较小,墙体较厚实,这反映出当地气候特点是   。
【答案】(1)普遍高温;文化
(2)降水越来越少
(3)干旱;海陆;地形
(4)寒冷
【知识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7月时是我国的夏季,此时我国南北地区普遍高温;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诸多文化场所,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2)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由于离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沿途的植被呈现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是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3)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是由于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既有海陆因素的影响,也有地形的影响。
(4)西藏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省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当地的传统民居是用石头彻成的平顶碉房,其特点是窗户小、墙体较厚实。
【点评】(1)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从北到南,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其中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中温带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和新疆南部地区;亚热带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和滇粤台南部。气温特点是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差异大。
(2)我国湿润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北山地等,半湿润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院东部,黄土高原北部和天山山地等,干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等,我国的降水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大势是“三山夹两盆”,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稀少,多沙漠和戈壁,河流大部分为内流河,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适合棉花和各种瓜果的生长。
(4)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77.(2022·宁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来自哈尔滨的某老年“驴友团”,以体验、探索“候鸟式养老"为目的,自驾到海口过春节。下图是“驴友团”自驾线路图。
“驴友团”自驾线路图 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哈尔滨纬度位置高、邻近   季风的源地,春节期间非常寒冷。海口气候暖热,是老年人避寒的理想选择。
(2)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将“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的气温曲线补充完整。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归纳该地气候特征:   
(3)北京一西安段,穿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中的   山脉,也经过了黄河中游河段,此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武汉一广州段,若改乘火车,应沿   线;目的地一海口,所在省份的简称是   。
(4)人口增长过慢会产生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那么,你认为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哪些问题呢?(至少答出三点)
【答案】(1)冬
(2) 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太行;水土流失;京广;琼
(4)劳动力过剩,就业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各阶梯内主要地形类型;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接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春节期间非常寒冷。
(2)读图分析,补充完整气温曲线如下图,7月的气温是22.8℃,8月份的气温是20.9℃,在图中左侧数轴找出对应数值,标在7、8月份的上部,然后把曲线和7、8月份的气温数值点连起来。该地最高气温约为23℃,最低气温为-20℃,在0℃以下,可以确定其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读图分析,北京一西安段,穿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中的太行山脉,从北京到西安经过河北和山西省,太行山是这两个省的界山;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地表裸露,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武汉、广州都位于京广线上,武汉一广州段,若改乘火车,应沿京广线,京广线连接北京至广州。海口所在省份是海南省,其简称是琼。
(4)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劳动力过剩,居住条件差、就业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点评】(1)在气温曲线图中,若气温最高月在7月或8月,且气温曲线呈凸状,则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而降水柱状图是用柱状图形来表示某地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读图的方式通常从总量,极值和差值几方面来入手进行判断。
(2)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导致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阶梯之间落差较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主要为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在1000米到2000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第三级阶梯在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地形区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我国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和雪峰山,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3)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粮食短缺,居住条件差,饥饿贫困,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等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重要的是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78.(2022·郴州)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东南亚许多民族风情依然得到保存,如居住在世界第三大岛南部平原的巴希尔族人从不着衣。世界第三大岛濒临我国南海,赤道横穿其南部。图1示意东南亚地形分布,图2示意东南亚传统民居。
(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    半岛以及散布在太平洋和    洋的马来群岛大部分。东南亚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2)巴希尔族人居住地的气温特征是    ,为其独特习俗提供了可能。在答题卡对应的图中用斜线条画出巴希尔族人的居住范围   。
(3)干栏式民居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形式,用当地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屋顶坡度较大。下列关于干栏式民居的分析,正确的有 ____(不定项选择)。
A.门窗较大利于防潮防湿 B.屋顶坡度较大可减少屋顶积雪
C.墙体单薄利于通风散热 D.反映当地竹、木资源极为丰富
【答案】(1)中南;印度;亚欧
(2)全年高温多雨;
(3)A;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以及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来群岛大部分;东南亚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2)世界第三大岛南部平原是巴希尔族,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巴希尔族人居住地的气温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为其独特习俗提供了可能。
(3)干栏式民居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形式,用当地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屋顶坡度较大的理由是:门窗较大利于防潮防湿、墙体单薄利于通风散热,AC正确;该地地处热带,无屋顶积雪,排除B;无法反映该地竹、木资源极为丰富,排除D;故答案为:AC。
【点评】(1)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少,人口稠密,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中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中南半岛的北部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在我国又被称为澜沧江,有“亚洲的多瑙河”之称。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板块与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和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在陆地则常常形成山脉,火山和地震现象频发。世界上有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79.(2023·安徽) 我国幅员广阔,自然环境差异大,不同的环境形成了多样的人文景观。图为30°N经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及部分区域人文景观图片(图片①、图片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西藏自治区面积辽阔.图7中从噶尔到拉萨图上距离2.2厘米,实际直线距离约为   千米。
(2)沿30°N线由西向东依次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高原、   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地形分布态势反映出我国地势特征是   。
(3)在图片①、②中任选一幅,解释图中的服饰或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1)1100
(2)背鼠;四川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图片①:藏族服饰及其穿戴方式适宜青藏高原高寒、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特征。(言之成理即可)
图片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热资源充足、适宜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知识点】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影响;比例尺;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图的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图中从噶尔到拉萨图上距离2.2厘米,实际直线距离约为2.2×500=1100米。
(2)沿30°N线由西向东依次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四川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地形分布态势反映出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图片①为藏族的藏袍,只穿一只袖子,并且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搭在右肩上,这种服饰反映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特征:载着帽子,说明当地气候寒冷。 图片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热资源充足,适宜鼎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点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80.(2024·内江) 溪,原名挪溪,为湖南省洞口县瑶族聚居乡镇。历史上因溪河经常涨水河床移动形成水害,故名挪溪。后来,人们将提手旁的“挪”字改为草字头的“ ”字,把挪溪改为 溪,通过植树种草、加固堤坝等措施治理水害。图1为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图2为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把挪溪改为 溪,意在提醒人们要   ,保持水土,防治水害。
(2)雪峰山以西的   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   (选填“崎岖”或“平坦”)。
(3)从落差、流量分析三斗坪水能资源丰富原因。
(4)简述吊脚楼屋顶坡度、底层架空结构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1)植树种草
(2)云贵;崎岖
(3)三斗坪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水能资源丰富;且该地气候湿热,夏季降水丰富,河流补给多,河流的水量大,所以该地的河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4)屋顶坡度大,是因为该地降水丰富,可以方便雨水滑落;底层结构架空是因为该地气候潮湿炎热,架空结构可以方便通风防潮。
【知识点】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影响;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 字有草字头,是为了提醒当地居民要注重植树种草,保护当地环境;
(2)读图可知,雪峰山以西为云贵高原,该地地表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严重,所以地表十分崎岖;
(3)该地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所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该地夏季降水丰富,河流的补给量大,导致水量大,所以该地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4)吊脚楼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屋顶坡度大是因为该地降水丰富,方便雨水滑落;底层结构架空是因为该地气候炎热潮湿,架空结构可以方便通风和防潮透气;
故答案为:(1)植树种草;(2)云贵;崎岖;(3)三斗坪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水能资源丰富;且该地气候湿热,夏季降水丰富,河流补给多,河流的水量大,所以该地的河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4)屋顶坡度大,是因为该地降水丰富,可以方便雨水滑落;底层结构架空是因为该地气候潮湿炎热,架空结构可以方便通风防潮。
【点评】(1)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导致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阶梯之间落差较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主要为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在1000米到2000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第三级阶梯在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地形区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我国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和雪峰山,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2)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81.(2025·安徽)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同区域劳动人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人们根据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差异划分了中国建筑气候区。下图示意中国建筑气候区分布和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下表为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依据(部分季风气候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建筑气候区 划分依据
严寒地区 1月平均气温<-10℃
寒冷地区 -10℃<1月平均气温≤0℃
夏热冬冷地区 0℃<1月平均气温<10℃
夏热冬暖地区 10℃<1月平均气温
(1)图中M、N两地,属于中国建筑气候区中寒冷地区的是   ,夏热冬冷地区的是   。
(2)同为中国建筑气候严寒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是由于其纬度较   ,青藏地区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是由于其平均海拔较   。
(3)傣家竹楼是一种底部架空,屋顶坡度大的竹木结构房屋,该建筑有效通风、散热、排水,其主要分布在图中   (填①或②)地。图中窑洞是我国   ("南方"或"北方")地区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利用黄土易于开凿的特性,常位于山体南坡,是一种人地和谐的生态传统民居。请说出窑洞建在黄土深厚的山体南坡的理由   。
【答案】(1)M;N
(2)高;高
(3)②;北方;山地南坡位于山的阳坡,太阳光照时间长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的生存。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建筑气候区划分依据,寒冷地区是 “-10℃ < 1 月平均气温≤0℃” ,夏热冬冷地区是 “0℃ < 1 月平均气温 < 10℃” 。结合中国气候分布,M 地大致在华北地区,1 月平均气温处于 -10℃ - 0℃ ,属于寒冷地区;N 地在长江流域,1 月平均气温处于 0℃ - 10℃ ,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2)东北地区纬度高 ,太阳高度角小,获得太阳辐射少,冬季气温低,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高海拔导致冬季严寒,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
(3)读图,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新疆西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少雨,②位于我国南方(云南),夏热多雨、冬温少雨。联系已学可知, 傣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②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湿热,竹楼底部架空利于通风防潮,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竹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窑洞建在黄土深厚的山体南坡,是因为黄土深厚便于挖掘,稳固性强;山体南坡为向阳坡,光照充足,且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温暖。
【点评】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82.(2025·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哈尼梯田体现了“森林一水系一村寨一梯田”一体的生态智慧。图1示意山坡剖面,图2为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及哈尼梯田景观照片。
哈尼族人在森林下方山坡修筑沟渠,拦截溪流,并让水流依次经过村寨和梯田。村寨设有大水塘用于积存日常活动产生的有机废物、草木灰等。村民定期引溪水入塘,与塘泥混合后再排到梯田。
(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保证了流经村寨的水源较为   。塘泥入田对梯田土壤的影响是   。
(2)分析森林对哈尼梯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 蘑菇房的建筑材料完全取自当地。村民夯土垒墙、以木构架。蘑菇房屋顶倾斜,上铺稻草。
从蘑菇房建筑特点中任选两个角度,说明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1)洁净(充足);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厚度)
(2)森林涵养水源,保障梯田用水,减少旱灾。(森林保持水土,减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对梯田的危害;或森林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自然环境等)
(3)当地黏土丰富,夯土垒墙,原料来源丰富;当地森林广布,建房的木材来源充足;当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屋顶倾斜有利于排水;当地气候暖湿,适宜水稻种植,稻草来源丰富。(答对其中两个角度)
【知识点】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云南;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水流先经过村寨再到梯田。梯田中农业生产可能会使用农药、化肥等,而村寨在上方,保证了流经村寨的水源较为清洁(或干净)。塘泥中含有有机废物、草木灰等,排入梯田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等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2)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使得溪流的水量更加稳定,为哈尼梯田提供持续、稳定的灌溉水源,减少旱灾; 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山坡上的泥土被冲刷到梯田中,减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对梯田的危害;森林可以改善局部气候,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自然环境等。
(3)当地多山地,黏土丰富,夯土垒墙,原料来源丰富;山区森林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木材作为构架材料,就地取材;当地降水较多,气候暖湿,适宜水稻种植,稻草来源丰富。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1 / 1近5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专题5居民与文化
一、选择题
(2022·东莞模拟) 公元前214年,任嚣修筑任嚣城,这是广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进一步扩建任嚣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如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赵佗城布局的特点是(  )
①面湖②临溪③背山④望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 赵佗城筑城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B.矿产丰富,能源充足
C.气候湿润,牧业发达 D.黑土肥沃,地势低平
(2023·广东) “A”形茅屋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统民居,因其外形酷似字母“A”而得名。图(a)为巴布亚新几内亚气候资料图,(b)为“A”形茅屋景观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3.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D.全年温和湿润
4.“A”形茅屋的外形设计主要是考虑(  )
A.保暖 B.防风 C.防潮 D.排水
(2024·广东)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来到云南省普洱市景迈山开展研学活动。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制作了研学记录小卡片,并绘制了景迈山垂直景观示意图(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研学+文化遗产主题】
景迈山研学记录卡 1.位于热带,年平均气温18℃,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酸性土壤。 2.山上古茶林区比山下耕地水田区气温低3~4°℃。 3.有1800多公顷千年古茶林。 4.居住着傣族、布朗族等民族。 5.随处可见拍照打卡和喝茶买茶的游客。 6.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景观。 7.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造成景迈山古茶林区与耕地水田区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经度位置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海拔高度
6.“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景观体现的理念是(  )
A.林茶共生、人地和谐 B.因地制宜、棉茶结合
C.联结东西、大美和谐 D.人进沙退、止沙生绿
7.“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当地(  )
①茶文化传承与保护 ②文旅产业发展
③景迈山景观形象提升 ④耕地水田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25·绥化) 下列属于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是(  )
A.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B.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C.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D.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9.(2025·齐齐哈尔)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两种语言是(  )
A.俄语、汉语 B.俄语、英语 C.汉语、法语 D.汉语、英语
(2025·河北)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81亿。下表为2024年四个大洲的人口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大洲 人口总数 (亿) 0-14岁人口 占比(%) 15-59岁人口 占比(%) 60岁以上人口 占比(%)
亚洲 48.1 22.6 62.9 14.5
欧洲 7.5 15.3 57.4 27.3
非洲 15.2 39.1 55.2 5.7
北美洲 6.1 20.0 60.0 20.0
10.上表中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是(  )
A.北美洲 B.非洲 C.欧洲 D.亚洲
11.非洲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多 B.人口基数大
C.人口出生率高 D.人口死亡率低
12.欧洲、北美洲共同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程度高
C.性别比例失衡 D.劳动力过剩
(2025·福建)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分布。据此完成小题。
13.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14.南半球比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海洋较深 C.陆地较少 D.冰川较多
15.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人口密度特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闷热潮湿 B.炎热干旱 C.高寒缺氧 D.台风频发
(2025·烟台会考)2024年7月23日,一则“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拟更名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公告,引发人们关注。“地窝堡”源于当地早年的一种简易住所——地窝子。地窝子是从地面向下挖一个深2米左右、面积约8—20平方米的土坑,在上面用树枝和草泥等搭建房顶。下面为地窝子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中,地窝子适应的是(  )
A.全年高温 B.降水丰富 C.冬冷夏热 D.森林茂密
17.地窝子做住所的主要优点有(  )
①冬暖夏凉 ②通风透气好 ③采光条件好 ④抵御风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近年来,当地政府将部分地窝子进行了修缮,主要目的是(  )
A.饲养家畜 B.风干水果
C.改善居住条件 D.保护特色文化景观
(2025·泸州)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土楼多采用圆形结构,用大块卵石筑基,石基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以保持建筑整体稳定。下图为客家土楼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客家土楼“以石为基,以土围墙”主要为了(  )
①美观大方②就地取材③防火防洪④减少建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客家土楼采用圆形结构并在土墙内部埋竹片木条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安全 B.增添美观 C.节约空间 D.降低成本
(2025·苏州)据联合国公布,2023年4月底,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图为“中、印两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1.1951-2021年间(  )
A.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一致
C.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增大
22.目前,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国防兵源不足 B.人口流失较严重
C.劳动力较短缺 D.资源环境压力大
(2024·广西)陕北某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具有典型的黄土景观和地域特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曾经的饮水井现已成为该村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图1为该村局部景观速写图,图2为该村景区及周边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村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土楼 C.吊脚楼 D.蒙古包
24.饮水井位于该景区(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5.图2中虚线①表示(  )
A.山脊 B.山峰 C.沟谷 D.陡崖
(2024·海南)读图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世界人口达到80亿的年份是(  )
A.1987年 B.1999年 C.2011年 D.2022年
27.图示时间段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  )
A.持续增长 B.保持不变 C.匀速增长 D.减速增长
28.(2024·威海)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下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  )
A.规模更大 B.人口越来越多
C.服务业不断完善 D.劳动生产方式改变
(2024·烟台)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越高,人口老龄化越严重,下面是联合国对世界及部分国家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预测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9.据图归纳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  )
①图中各国都呈增长趋势②日本始终最高③美国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④2100年比2050年增长幅度最小的是中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为缓解人口出现如图所示的趋势性变化带来的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鼓励生育 B.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C.提倡提前退休 D.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024·宁夏)台湾同胞与我们同根同源。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1.台湾传统三合院的建筑文化源于(  )
A.福建省 B.江西省 C.浙江省 D.安徽省
32.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因为当地(  )
A.环境污染加剧 B.地震灾害频发
C.人口数量增加 D.科学技术发达
(2024·长沙)传统民居反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图所示的民居风格迥异,反映了亚洲(  )
①河流短小②气候复杂③地形多样④降水均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4.甲地木屋结构有利于(  )
A.抗震 B.防风沙 C.防寒 D.防火灾
35.(2024·绥化)下列属于世界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
A.欧洲西部 B.亚洲东部
C.亚洲南部 D.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36.(2024·泰安)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作为墙体,是山东省沿海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民居(如图)。下列有关海草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就地取材用海草作为屋顶材料
B.厚实的尖形屋项便于排雨排雪
C.海草房自然村落的减少是因为海陆变迁
D.海草房的开发与保护彰显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2024·泸州)我国地域辽阔,传统文化呈现诸多不同。图1为我国行政区划简图,图2为我国四地传统民居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Ⅰ、Ⅱ、Ⅲ、Ⅳ四省(区)在图2中找不到对应传统民居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38.甲传统民居被称为“地下的家”,下列说法与其实际相符的是(  )
A.夏季炎热 B.冬季寒冷 C.房屋漏雨 D.光照不足
39.Ⅰ省(区)的传统体育项目有(  )
①摔跤②滑雪③赛马④赛龙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雅安)人口年龄结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读图“澳大利亚人口年龄结构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40. 2010-2019年,澳大利亚人口变化趋势是(  )
A.出生率持续上升 B.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C.15-65岁人口比重增加 D.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41.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可能造成(  )
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环境质量下降
C.就业困难 D.交通压力增大
(2023·吉林)读下列四幅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42.承载着北京传统文化的民居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3.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的民居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聊城)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文化历史名村”。如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完成各小题。
44.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  )
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 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
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 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
45.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 B.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 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
(2023·贵阳)聚落遗址是古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研究发现,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直接影响了古人类聚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水退即进,水进则退,择高而居”的特点,且古人类聚落与水源地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千米。如图示意新石器时期部分聚落遗址分布。据此完成各小题。
46.与屈家岭文化聚落遗址相比,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  )
A.气温急剧下降 B.洞庭湖水面范围减小
C.降水快速增加 D.洞庭湖水面范围扩大
47.图中古人类聚落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  )
A.采集野果 B.便于狩猎 C.方便取水 D.欣赏风景
48.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  )
A.台风 B.雷电 C.野火 D.洪水
(2023·营口)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读图,完成各小题。
49.黑种人的皮肤颜色反映他们早期居住在(  )
A.南极地区 B.北极地区 C.热带地区 D.温带地区
50.与黑种人相比,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长,体毛稠密,这反映了原住地突出的环境特征是(  )
A.炎热 B.寒冷 C.干旱 D.湿润
(2023·赤峰) 2022年11月5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80亿。如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20年)、平均人口增长率(2015~2020年)。读图,完成各小题。
51.符合各大洲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特点的是(  )
A.亚洲增长速度最快 B.非洲人口数量最多
C.均有常住人口 D.人口分布不均
52.世界人口从70亿到80亿仅用11年时间,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资源短缺问题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交通堵塞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3.(2023·长春)如图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就地取材建造的典型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茅草屋 C.平顶碉房 D.砖墙斜顶屋
54.(2023·黑龙江)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  )
A.沙漠地区 B.高原地区
C.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D.热带雨林
55.(2023·齐齐哈尔)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022·徐州) 20世纪中期,地理学家邦奇(W.Bunge)等用人类大陆图解释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其中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 人类大陆主要分布在(  )
①北半球②南半球③低纬度④中纬度⑤高纬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57. 被隐去区域与其地理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a—高温多雨 B.b—高寒缺氧 C.c—炎热干燥 D.d—酷寒烈风
58.(2022·金昌)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以下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①高纬度地带②河流干支流交汇处③山地、高原地带④中低纬沿海地区⑤温暖的平原地带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59.(2022·牡丹江)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目前我国在其他多个国家设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有关汉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B.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 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2022·宁夏) 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读“我国四幅传统民居图”,完成下面小题。
60. 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1. 下列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相符的是(  )
A.①墙体薄-终年高温 B.②易拆卸-草原广布
C.③木质屋-年温差小 D.④屋顶平-气候湿热
(2022·大连)如图是中国、巴西、德国、尼日利亚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2.如图中出生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分别是()
A.巴西、中国 B.德国、尼日利亚
C.德国、巴西 D.尼日利亚、德国
63.下列关于四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发达国家,三个发展中国家
B.居民都以黄色人种为主
C.主要语言都是英语
D.都是地处亚洲的国家
64.(2022·葫芦岛)下图传统民居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湿热 B.风沙大 C.炎热干燥 D.草原广布
(2021·徐州)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多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下图为一幅吊脚楼剪纸作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5. 该剪纸作品表现的景观最可能分布在我国(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66. 该类建筑有利于(  )
A.通风防潮 B.防寒保暖 C.迁徙游牧 D.防风防沙
(2021·吉林) 读下列四幅建筑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67.代表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8.属于热带传统民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东营)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墙壁用石头垒砌,墙体厚,窗口很小。读青海省碉房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9.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的主要目的是(  )
A.阻挡沙暴 B.稳固墙体 C.防风避寒 D.防止雨水
70.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2021·黔江)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1.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72.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73.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二、非选择题
74.(2021·开封)福建泉州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之一。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泉州位于   (填“热带”或“亚热带”)带,气候类型是   气候。
(2)“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三大洲的一条重要纽带:从泉州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经过①马六甲海峡,进入A   洋到达B   洲,再经过亚非分界线②   运河,到达C   洲。
(3)D(撒哈拉沙漠)和E(亚马孙平原)两地,人口分布   (填“稠密”或“稀疏”)。
(4)中国船员在B大洲的③城市靠岸登陆后,发现当地居民大多为   色人种。
75.(2021·衡阳)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为世界局部区域简图
材料二 位于阿拄伯海的索科特拉岛(见图②)已与大陆隔离了约1800万年,岛上超 过1/3的物种是其特有的。如沙漠玫魂(见图③),又名瓶子树,树干粗大,枝叶稀疏。
(1)①图中A    海,B    海峡,C     (国家), ②图中D
   半岛
(2)图示区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居民主要使用     (语言);农业 在埃及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尤以盛产     (农作物)而著称。
(3)埃及旅游业发达,国际旅游收入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简要分析埃及旅游业发达 的原因。(至少回答两点,2分)
(4)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瓶子树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回答)
76.(2022·菏泽)暑假期间,广州中学生小明到北京、乌鲁木齐和拉萨旅行,感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并沿途写有日记。读此次旅行路线图,完成小明同学部分日记中的空白。
(1)7月11日:我走出北京西客站,感觉北京和广州一样炎热,这验证了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我参观了北京大学和国家图书馆,并了解到北京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和诸多文化场所,这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   中心。
(2)7月14日:我在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上,观察到沿途的植被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3)7月16日:在乌鲁木齐,我发现洗好的衣服很快被晾干,这反映出新疆突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和   。
(4)7月20日:在西藏,我见到了当地的传统民居——碉房,该建筑窗户较小,墙体较厚实,这反映出当地气候特点是   。
77.(2022·宁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来自哈尔滨的某老年“驴友团”,以体验、探索“候鸟式养老"为目的,自驾到海口过春节。下图是“驴友团”自驾线路图。
“驴友团”自驾线路图 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哈尔滨纬度位置高、邻近   季风的源地,春节期间非常寒冷。海口气候暖热,是老年人避寒的理想选择。
(2)请根据表1中的数据,将“哈尔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的气温曲线补充完整。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归纳该地气候特征:   
(3)北京一西安段,穿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中的   山脉,也经过了黄河中游河段,此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武汉一广州段,若改乘火车,应沿   线;目的地一海口,所在省份的简称是   。
(4)人口增长过慢会产生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那么,你认为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哪些问题呢?(至少答出三点)
78.(2022·郴州)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东南亚许多民族风情依然得到保存,如居住在世界第三大岛南部平原的巴希尔族人从不着衣。世界第三大岛濒临我国南海,赤道横穿其南部。图1示意东南亚地形分布,图2示意东南亚传统民居。
(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    半岛以及散布在太平洋和    洋的马来群岛大部分。东南亚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    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2)巴希尔族人居住地的气温特征是    ,为其独特习俗提供了可能。在答题卡对应的图中用斜线条画出巴希尔族人的居住范围   。
(3)干栏式民居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形式,用当地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屋顶坡度较大。下列关于干栏式民居的分析,正确的有 ____(不定项选择)。
A.门窗较大利于防潮防湿 B.屋顶坡度较大可减少屋顶积雪
C.墙体单薄利于通风散热 D.反映当地竹、木资源极为丰富
79.(2023·安徽) 我国幅员广阔,自然环境差异大,不同的环境形成了多样的人文景观。图为30°N经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及部分区域人文景观图片(图片①、图片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西藏自治区面积辽阔.图7中从噶尔到拉萨图上距离2.2厘米,实际直线距离约为   千米。
(2)沿30°N线由西向东依次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高原、   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地形分布态势反映出我国地势特征是   。
(3)在图片①、②中任选一幅,解释图中的服饰或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80.(2024·内江) 溪,原名挪溪,为湖南省洞口县瑶族聚居乡镇。历史上因溪河经常涨水河床移动形成水害,故名挪溪。后来,人们将提手旁的“挪”字改为草字头的“ ”字,把挪溪改为 溪,通过植树种草、加固堤坝等措施治理水害。图1为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图2为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把挪溪改为 溪,意在提醒人们要   ,保持水土,防治水害。
(2)雪峰山以西的   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   (选填“崎岖”或“平坦”)。
(3)从落差、流量分析三斗坪水能资源丰富原因。
(4)简述吊脚楼屋顶坡度、底层架空结构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
81.(2025·安徽)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同区域劳动人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体现,人们根据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差异划分了中国建筑气候区。下图示意中国建筑气候区分布和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下表为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分依据(部分季风气候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建筑气候区 划分依据
严寒地区 1月平均气温<-10℃
寒冷地区 -10℃<1月平均气温≤0℃
夏热冬冷地区 0℃<1月平均气温<10℃
夏热冬暖地区 10℃<1月平均气温
(1)图中M、N两地,属于中国建筑气候区中寒冷地区的是   ,夏热冬冷地区的是   。
(2)同为中国建筑气候严寒地区,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是由于其纬度较   ,青藏地区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是由于其平均海拔较   。
(3)傣家竹楼是一种底部架空,屋顶坡度大的竹木结构房屋,该建筑有效通风、散热、排水,其主要分布在图中   (填①或②)地。图中窑洞是我国   ("南方"或"北方")地区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利用黄土易于开凿的特性,常位于山体南坡,是一种人地和谐的生态传统民居。请说出窑洞建在黄土深厚的山体南坡的理由   。
82.(2025·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哈尼梯田体现了“森林一水系一村寨一梯田”一体的生态智慧。图1示意山坡剖面,图2为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及哈尼梯田景观照片。
哈尼族人在森林下方山坡修筑沟渠,拦截溪流,并让水流依次经过村寨和梯田。村寨设有大水塘用于积存日常活动产生的有机废物、草木灰等。村民定期引溪水入塘,与塘泥混合后再排到梯田。
(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保证了流经村寨的水源较为   。塘泥入田对梯田土壤的影响是   。
(2)分析森林对哈尼梯田农业生产的影响。
(3) 蘑菇房的建筑材料完全取自当地。村民夯土垒墙、以木构架。蘑菇房屋顶倾斜,上铺稻草。
从蘑菇房建筑特点中任选两个角度,说明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读图可知,赵佗城布局北背越秀山,南望珠江,西临文溪,附近并没有湖泊分布,所以,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答案为:B。
2.赵佗城城址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A正确;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匮乏,能源短缺,B错误;这里气候湿润,种植业发达,C错误;这里以水稻土为主,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3.B
4.D
【知识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1)在气温曲线图中,若气温最高月在7月或8月,且气温曲线呈凸状,则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而降水柱状图是用柱状图形来表示某地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读图的方式通常从总量,极值和差值几方面来入手进行判断。
(2)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3.读图可以看出,图中的降水量全年都很丰富,气温全年高温,那么该地应该是热带雨林气候;
故答案为:B。
4.A形屋顶坡度非常大,结合该地全年降水丰富的特点,这种外形是为了更好的排水;
故答案为:D。
【答案】5.D
6.A
7.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茶树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
5.A、经度位置相差不大,A错误;
B、纬度位置相差不大,B错误;
C、海陆位置相差不大,C错误;
D、读古茶林区分布在海拔约1600米的地方,而耕地水田区主要分布在1000米的地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两地气温差异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D。
6.A、“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景观体现的理念是林茶共生、人地和谐,A正确;
B、与因地制宜、棉茶结合无关,B错误;
C、联结东西、大美和谐与题干无关,C错误;
D、人进沙退、止沙生绿,与题干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7.“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利于当地茶文化传承与保护,文旅产业发展,景迈山景观形象提升,①②③正确,A正确;耕地水田开发不利于因地制宜,④错误,BC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A、世界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是人口稠密区,A正确;
B、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缺乏水源,生存条件恶劣,人口稀疏,B错误;
C、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交通不便、气候寒冷,人口稀疏,C错误;
D、气候湿热的雨林地区环境闷热、疾病易发,人口稀疏,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9.【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是世界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在世界的主要语言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答案】10.D
11.C
12.B
【知识点】七大洲;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般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如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在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10.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亚洲人口总数为48.1亿, 是人口总数最多的大洲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非洲经济落后,人口出生率高,因此导致0-14岁人口占比高。人口迁入多主要影响人口总数、人口基数大主要影响人口总数的多少,而不是0-14岁人口占比;人口死亡率低主要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不是0-14岁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欧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 27.3%,北美洲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0%,说明这两个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不足。从表格中无法看出性别比例。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13.A
14.C
15.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
13.世界人口密集区,像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等,这些区域大多处于北半球中低纬度,A正确;北半球中高纬度、南半球中低纬度、南半球中高纬度人口相对稀疏,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地球上陆地分布不均衡,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 。陆地是人类主要聚居地,南半球陆地少,能承载和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比北半球少,C正确;海拔较高、冰川较多并非南半球人口少的主要原因,北半球也有大面积的高海拔地区和冰川,AD错误;海洋较深与人口数量分布无关,B错误。
故答案为:C。
15.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旱 ,水源短缺、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人类生存,所以人口密度小,A错误,B正确;海拔较低,并不高寒,C错误;这里较少台风发生,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6.C
17.D
18.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保护特色城乡景观
【解析】【点评】新疆的地窝子依地形而建,多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且干燥的地方,如戈壁滩、沙漠边缘等,以避开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一般在地面以下挖 1-2米深的坑,形状多为四方,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增加居住空间高度的同时,也能起到防风沙作用。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加以保护。
16.根据题意可知,地窝子是在新疆地区早年的简易住所。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因此地窝子能够适应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地窝子是从地面向下挖的土坑,上面用树枝和草泥搭建房顶。由于其位于地下,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小,因此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另外新疆风沙大,地窝子这种半地下式建筑能够有效抵御风沙。但地窝子相对封闭,通风透气条件不好;而且地窝子大部分位于地下,采光条件较差。综上所述,D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地窝子是新疆当地早年具有特色的简易住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地窝子不再作为主要居住场所。当地政府修缮部分地窝子,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这种特色文化景观,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修缮部分地窝子不是用于饲养家畜,也不是用于风干水果。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19.C
20.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福建
【解析】【点评】在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旧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对于旧建筑既不能全部保存,也不能全部拆除,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客家土楼,属于庭院式住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堡垒式住宅。 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 、广东客家土楼 、四川客家土楼和江西客家土楼 ,分布在福建的永定、龙岩、南靖、平和、诏安 ,广东的梅州、饶平、深圳和江西赣南等地。
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 分为五凤楼、方楼和圆楼。 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客家土楼这种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血缘伦理观念。楼内外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主题的楹联、题刻,体现了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土楼附设的学堂,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客家土楼是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被誉为“东方古城堡”。2010年春节,胡锦涛视察永定土楼时指出:“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19.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客家土楼分布于东南丘陵地区,当地石材、土料丰富,因此“以石为基,以土围墙”可就地取材;该地区降水多,石基高于最大洪水线能防洪,土墙相对防火。美观大方不是主要目的,也不是为减少建材。故C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土墙内部理竹片木条起水平拉结作用,能增强建筑整体稳定性,保障居住安全。埋在内部与增添美观无关;也不会节约空间、降低成本。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21.C
22.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
21.A、由图可以看出,1951~2021年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A错误;
B、印度人口持续增长,中国增长速度在后面越来越慢,增长速度不一致,B错误;
C、印度人口数量在1951 - 2021年间,柱状图持续上升,说明人口数量持续增加,C正确;
D、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22.印度人口众多且增长快,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D正确;国防兵源不足、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较短缺是人口增长缓慢带来的影响,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答案】23.A
24.B
25.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因表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的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3.A、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的直立性挖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A正确;
B、土楼是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B错误;
C、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贵州等地,C错误;
D、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等地,D错误。
故答案为:A。
24.根据指向标指北方可知,饮水井位于景区的西北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5.A、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A错误;
B、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B错误;
C、读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由高值凸向低值处为山脊,由低值凸向高值处为山谷,虚线①凸向高值方向,且两侧等高线高于虚线处,所以①处为沟谷,C正确;
D、陡崖处一般有多条等高线交汇,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6.D
27.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解析】【点评】世界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每增加十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快,说明人口增长十分迅速。
26. 从“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中能直接读取,人口数达到 80 亿对应的年份是 2022 年 ,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 D。
27.观察示意图中人口数随年份的变化趋势:从 1830 年到 2022 年,人口数从 10 亿持续上升到 80 亿 ,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特点,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 A。
28.【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城市,聚落景观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乡村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从而促使聚落向城镇、城市发展。规模更大、人口越来越多、服务业不断完善是聚落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而非本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点评】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一般来说,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答案】29.A
30.C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点评】人口过多的不利之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医疗紧张、住房紧张。人口老龄化的不利之处:国防兵力不足,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29.由图可知,图中各国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 都呈增长趋势,①正确;三个国家中,日本60岁以上人口抚养比最高,②正确;图中三个国家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③错误;2100年比2050年增长幅度最小的是日本,仅为2.8。
故答案为:A。
30.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故答案为:C。
【答案】31.A
32.B
【知识点】火山与地震;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1)中国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中国民居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 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31.【小题1】结合材料“台湾省保存有许多闽南传统文化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分析可知,三合院建筑文化源于福建省闽南文化。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台湾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因此台湾传统三合院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木材建造,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33.B
34.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日本概况
【解析】【点评】(1)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就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3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平顶屋主要隔热防风沙,以适应当地炎热干燥的气候;高脚屋主要适应湿热的气候特征;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性开挖而成;木屋建造就地取材,与多山、森林茂密有关。因此图中所示的民居风格迥异,反映了亚洲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与河流短小、降水均匀无关。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地震频繁。木屋结构有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有利于防震,与防风沙、防寒、防火灾无关。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5.【答案】D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地形平坦、气候比较温和湿润、交通运输便利,这三个地区人口稠密;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人口稀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6.【答案】C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 山东省沿海地区海草丰富,可就地取材;尖顶屋便于排雨排雪;海草房的开发和保护彰显了民俗文化传承,沿海养殖使海草资源大量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海草房不断减少。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的作用: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等,分别从事着农耕、放牧、养鱼和林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大多在地势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环境。东南亚的高架屋:适应全年炎热多雨的湿热气候;西亚村庄的住房墙厚窗小:适应热带沙漠地区炎热的气候;因纽特人的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黄土高原的窑洞:适应黄土的性质和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的温带气候。
【答案】37.C
38.D
39.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世界文化遗传及其保护
【解析】【点评】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37.A、Ⅰ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与图2中的丙相对应,A不符合题意;
B、Ⅱ省区是陕西省,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窑洞,与图2中的甲相对应,B不符合题意;
C、Ⅲ省区是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传统民居是帐篷和碉房,图2中找不到对应传统民居,C符合题意;
D、IV省区是云南省,云南省位于气候湿热的南方地区,竹楼是该地的传统民居,与图2中的丁相对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8.甲传统民居是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AB错误;窑洞屋顶土层较厚,不会漏雨,C错误;窑洞是在深厚的黄土上开挖出来的,门窗在屋前,窗户较小,光照不足,D正确。
故答案为:D。
39.Ⅰ 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摔跤、赛马等,①③对应的A正确;滑雪和赛龙舟不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内蒙古自治区地形较为平坦,降水稀少,河流水位浅,不具备滑雪和赛龙舟的自然条件,②④所在的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40.B
41.A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解析】【点评】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等地广人稀,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40.A、根据澳大利亚0—14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分析,出生率有增有减,A错误;
B、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由13.38%上升至15.92%,B正确;
C、15-65岁人口比重下降,C错误;
D、在澳大利亚人口年龄结构占比图中,不能判断出人口总数持续增加,D错误;
故选B。
41.澳大利亚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现象严重,可能造成社会养老负担加重,A正确;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交通压力增大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问题,BCD错误;故选A。
【答案】42.D
43.B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民居的结构由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而千差万别,比如民居的高度和屋顶形状与降水密不可分,民居的窗体和墙体厚度主要受当地气温影响。人类为了使居所更加宜居,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在房屋上采取了一些特殊的设计。
42.解:①皖南民居是安徽的传统民居,②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民居,③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④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故答案为:D。
43.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答案为:B。
【答案】44.A
45.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44.A.该聚落背靠山脉,可以挡住寒冷的冬季风,A正确;
B.冬季需要保暖,对通风的需求不大,B错误;
C.巷道的布局利于联系,C错误;
D.自然生态区不应该被用于灌溉,D错误;
故答案为:A。
45.A.对古代民居应该加以保护,A错误;
B.应该兼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B错误;
C.不能完全停止农业活动,C错误;
D.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既保护传统又可以提升收入,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46.B
47.C
48.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46.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洞庭湖面积的缩小,因为古人类水退即进,距离水源比较近,所以湖水面积缩小,古人类便不得不一直将聚落往湖边搬迁;
故答案为:B。
47.古人类聚落离水源近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取水,水是古代人类选择住址的最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C。
48.选择湖边地势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提防洪水,这样既可以方便取水又不用太担心洪涝灾害;
故答案为:D。
【答案】49.C
50.B
【知识点】人种及其分布
【解析】【点评】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以及北美洲北部,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北美洲南部,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西部和北部,以及欧洲东部和南部。
49.黑色人种的皮肤黝黑,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所以他们最早是居住在热带地区;
故答案为:C。
50.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长,体毛浓密,为的是使冷空气进入鼻腔的时间变长,温暖冷空气,反映出了他们应该是居住在寒冷的地区;
故答案为:B。
【答案】51.D
52.D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解析】【点评】(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等地人口稀疏。
(2)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就业因难、粮食短缺、居住条件差、饥饿贫困、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等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重要的是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5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非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A错误;
B、亚洲人口数量最多,B错误;
C、南极洲没有常住人口,C错误;
D、各大洲整体上来看,人口分布不均匀,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5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需求量迅猛增长,会造成资源短缺,①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就业困难,②错误;人口增长过快,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会导致环境污染更为严重,③正确;人口增长过快,城市人口过多会导致交通堵塞加剧,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53.【答案】B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炎热干燥,草原广布,森林资源稀少,所以该地就地取材便利的资源是茅草,茅草屋还可以通风透气;
故答案为:B。
【点评】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54.【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聚落是人们长期定居的场所,往往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而沙漠地区、高原山区和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聚落稀疏,故C正确,AB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55.【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通常来说,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更容易产生聚落,所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聚落比较密集;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答案】56.A
57.B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点评】世界人口分布极度不平衡,人口一般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沙漠,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区,高纬度的寒冷地区和地势严峻的高原山地地区。
56.读图可知,人类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高纬度和南半球人口分布较少。故②⑤错误,选择①③④,即A正确,故答案为:A。
57.a读图可知,是撒哈拉沙漠,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A错误;b是青藏高原,是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寒缺氧,B正确;c是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C错误;d是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D错误。故本题选择B。
58.【答案】D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传统的聚落形成当中包括要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温度(纬度适中,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较平坦的土地(平原、低矮的丘陵、河口三角洲、沿海的平原、低矮的山麓地带等)、肥沃的土壤(黑土地地区、腐蚀性土壤、黄土壤等),便利的交通(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入海口等),丰富的水源等,②④⑤正确。高纬度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的原因,不适于聚落的形成,①错误;山地高原地带由于海拔较高、环境较为恶劣、地势较为陡峭(山地)等不利因素,所以也不利于聚落的形成,③错误。①③错误,故AB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59.【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语主要由汉族和华人、华侨使用,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地区,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加快,汉语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ABD说法正确,排除ABD。英语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C错误,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联合国的通用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
【答案】60.C
61.B
【知识点】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60.读图分析,①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②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③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④江南水乡的民居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1.读图分析,①四合院墙体厚,适应当地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②蒙古包易于拆卸、搬运、安装,适应内蒙古草原地区的游牧生活;③窑洞是在黄土堆开挖的居所,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冷夏热、降水少的自然环境;④江南水乡的民居屋顶坡度大,利于防潮、排雨水,适应当地气候湿热的自然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62.C
63.A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人种及其分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解析】【点评】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的总人口之比。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62.读图可知,出生率最低的国家是德国,死亡率最低的国家是巴西。C正确;故答案为:C。
63.德国、中国、巴西和尼日利亚中,德国属发达国家,其余三个是发展中国家,A正确;德国、巴西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中国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尼日利亚居民以黑色人种为主,B错误;德国主要语言是德语,中国主要语言是汉语,巴西主要语言是葡萄牙语,尼日利亚主要是英语,C错误;德国地处欧洲,中国地处亚洲,巴西地处南美洲,尼日利亚地处非洲,D错误;故答案为:A。
64.【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图中的传统民居是竹楼,竹子生长在湿热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植被茂盛,风沙小,A正确,B错误;竹子不适合在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的地区生长,所以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的传统民居不可能用竹子做材料,此外,图中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区降水多,而炎热干燥和草原广布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小,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65.C
66.A
【知识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与差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点评】南方地区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该区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主要河流有长江、西江、淮河、钱塘江等,其主要特点为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属于湿润区。主要农作物有甘蔗、油菜、棉花、茶叶、水稻等。长江沿岸工业带,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65.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66.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防潮,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A正确;吊脚楼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且吊脚楼墙体较薄,所以吊脚楼不利于防寒保暖,B错误;吊脚楼所在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人民过着定居生活,且吊脚楼拆卸不便,不利于迁徙游牧,C错误;吊脚楼所在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植被茂盛,风沙较少,所以吊脚楼不利于防风防沙,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67.A
68.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塔和佛寺,伊斯兰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教堂。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圈附近居住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67.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代表建筑是清真寺,其建筑特点是星月映照的圆顶形建筑,故答案为:A。
68.以上四大建筑中,能够体现热带传统民居的是③表示的东南亚民居,是底层架空的双屋木制或竹制结构;清真寺和大金塔属于宗教建筑,不是传统民居建筑,蒙古包属于温带草原建筑,故答案为:C。
【答案】69.C
70.D
【知识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碉房是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69.根据材料“大多依山坡而建,背风向阳”可以推测,当地风力较大,气温较低,进而得知,传统碉房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防风避寒,C正确。藏族人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北部山脉的阻挡,沙暴对青藏地区的影响较小,A错误。墙体厚、窗口小有利于稳固墙体,防止雨水,但是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B、D错误。故答案为:C。
70.材料指出,碉房大多依山坡而建,可知当地地形不平坦,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与水源、气温、降水等因素关系不大,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71.A
72.D
73.B
【知识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世界文化遗传及其保护
【解析】【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71.由题可知碉房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区,海拔高,气候严寒,大风日数多,碉房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可以防风避寒;该地无沙暴,无需稳固墙体。A正确。故答案为:A。
72.由图可知,该碉房层次分明,依山而建。因为山地碉房多建设在险峻的山石上,地形因素导致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所以山地碉房占地面积较小,多向空中发展。A、B、C错误。故答案为:D。
73.传统民居保护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当方式,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增强公众传统建筑保护意识;加强对传统建筑的精心修缮,日常维护维护;传统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选项A、C、D错误。故答案为:B。
74.【答案】(1)亚热;亚热带季风
(2)印度;非;苏伊士;欧
(3)稀疏
(4)黑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人种及其分布;“一带一路”战略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温和少雨。
(2)依据位置,图中A为印度洋,B为非洲;②为苏伊士运河,为亚洲与非洲分界线;C为欧洲。
(3)D地为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这里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人口稀疏,;E地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这里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人口稀疏。
(4)B非洲的城市③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点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75.【答案】(1)红;霍尔木兹;伊朗;索马里
(2)阿拉伯语;长绒棉
(3)有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尼罗河美丽风光,沙漠风光等
(4)瓶子树树干粗,生长在索科特拉岛,岛上面积小,没有储水的河湖,瓶子树干可以储水;此地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所以树叶稀疏。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中东的位置和范围;埃及
【解析】【分析】(1)①图中A 是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B是波斯湾的唯一出海口--霍尔木兹海峡,C是伊朗,西亚重要的产油国 ,②图中D是索马里半岛。
(2)图示区域是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居民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农业在埃及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大,埃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是传统的农产品。
(3)埃及旅游业发达的原因: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等名胜古迹;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尼罗河美丽风光,沙漠风光等。
(4)瓶子树,树干粗大,枝叶稀疏,生长在索科特拉岛,由于索科特拉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此地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树叶稀少,可以减少蒸发;岛上面积小,没有储水的河湖,瓶子树干可以储水,所以树干粗大。
【点评】(1)霍尔木兹海峡是连接中东地区的重要石油产地波斯湾和阿曼湾的狭窄海峡,亦是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的唯一水道。海峡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峡南岸是阿曼,海峡中间偏近伊朗的一边有一大岛叫格什姆岛,北方有霍尔木兹岛等,皆是伊朗的岛屿。
(2)埃及的长绒棉享誉世界,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地区。种植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纬度低,全年高温,热量充足;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产量高;尼罗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河流冲积带来沙质肥沃土壤,利于棉花生长。
(3)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也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其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埃及也被认为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北非、中东和伊斯兰信仰地区尤其有广泛的影响力。
76.【答案】(1)普遍高温;文化
(2)降水越来越少
(3)干旱;海陆;地形
(4)寒冷
【知识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我国降水特点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发展;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7月时是我国的夏季,此时我国南北地区普遍高温;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诸多文化场所,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
(2)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由于离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沿途的植被呈现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是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3)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是由于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既有海陆因素的影响,也有地形的影响。
(4)西藏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省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当地的传统民居是用石头彻成的平顶碉房,其特点是窗户小、墙体较厚实。
【点评】(1)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从北到南,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其中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中温带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和新疆南部地区;亚热带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和滇粤台南部。气温特点是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差异大。
(2)我国湿润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北山地等,半湿润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院东部,黄土高原北部和天山山地等,干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等,我国的降水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大势是“三山夹两盆”,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稀少,多沙漠和戈壁,河流大部分为内流河,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适合棉花和各种瓜果的生长。
(4)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77.【答案】(1)冬
(2) 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太行;水土流失;京广;琼
(4)劳动力过剩,就业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各阶梯内主要地形类型;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和温度带的划分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接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春节期间非常寒冷。
(2)读图分析,补充完整气温曲线如下图,7月的气温是22.8℃,8月份的气温是20.9℃,在图中左侧数轴找出对应数值,标在7、8月份的上部,然后把曲线和7、8月份的气温数值点连起来。该地最高气温约为23℃,最低气温为-20℃,在0℃以下,可以确定其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读图分析,北京一西安段,穿越了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中的太行山脉,从北京到西安经过河北和山西省,太行山是这两个省的界山;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地表裸露,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武汉、广州都位于京广线上,武汉一广州段,若改乘火车,应沿京广线,京广线连接北京至广州。海口所在省份是海南省,其简称是琼。
(4)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劳动力过剩,居住条件差、就业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点评】(1)在气温曲线图中,若气温最高月在7月或8月,且气温曲线呈凸状,则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而降水柱状图是用柱状图形来表示某地在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读图的方式通常从总量,极值和差值几方面来入手进行判断。
(2)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导致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阶梯之间落差较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主要为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在1000米到2000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第三级阶梯在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地形区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我国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和雪峰山,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3)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粮食短缺,居住条件差,饥饿贫困,教育医疗问题难以解决等等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要解决人口问题,重要的是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78.【答案】(1)中南;印度;亚欧
(2)全年高温多雨;
(3)A;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东南亚的湿热的气候与丰富的物产;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以及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来群岛大部分;东南亚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2)世界第三大岛南部平原是巴希尔族,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因此巴希尔族人居住地的气温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为其独特习俗提供了可能。
(3)干栏式民居是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形式,用当地木材、竹子等材料修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屋顶坡度较大的理由是:门窗较大利于防潮防湿、墙体单薄利于通风散热,AC正确;该地地处热带,无屋顶积雪,排除B;无法反映该地竹、木资源极为丰富,排除D;故答案为:AC。
【点评】(1)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少,人口稠密,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中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中南半岛的北部及菲律宾群岛的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在我国又被称为澜沧江,有“亚洲的多瑙河”之称。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板块与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和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在陆地则常常形成山脉,火山和地震现象频发。世界上有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79.【答案】(1)1100
(2)背鼠;四川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图片①:藏族服饰及其穿戴方式适宜青藏高原高寒、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特征。(言之成理即可)
图片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热资源充足、适宜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知识点】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影响;比例尺;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图的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图中从噶尔到拉萨图上距离2.2厘米,实际直线距离约为2.2×500=1100米。
(2)沿30°N线由西向东依次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四川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地形分布态势反映出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图片①为藏族的藏袍,只穿一只袖子,并且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搭在右肩上,这种服饰反映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特征:载着帽子,说明当地气候寒冷。 图片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热资源充足,适宜鼎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点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80.【答案】(1)植树种草
(2)云贵;崎岖
(3)三斗坪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水能资源丰富;且该地气候湿热,夏季降水丰富,河流补给多,河流的水量大,所以该地的河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4)屋顶坡度大,是因为该地降水丰富,可以方便雨水滑落;底层结构架空是因为该地气候潮湿炎热,架空结构可以方便通风防潮。
【知识点】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影响;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 字有草字头,是为了提醒当地居民要注重植树种草,保护当地环境;
(2)读图可知,雪峰山以西为云贵高原,该地地表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严重,所以地表十分崎岖;
(3)该地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所以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该地夏季降水丰富,河流的补给量大,导致水量大,所以该地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4)吊脚楼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屋顶坡度大是因为该地降水丰富,方便雨水滑落;底层结构架空是因为该地气候炎热潮湿,架空结构可以方便通风和防潮透气;
故答案为:(1)植树种草;(2)云贵;崎岖;(3)三斗坪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河流的水能资源丰富;且该地气候湿热,夏季降水丰富,河流补给多,河流的水量大,所以该地的河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4)屋顶坡度大,是因为该地降水丰富,可以方便雨水滑落;底层结构架空是因为该地气候潮湿炎热,架空结构可以方便通风防潮。
【点评】(1)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导致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阶梯之间落差较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主要为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在1000米到2000米,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等,第三级阶梯在500米以下,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地形区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我国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二、三阶梯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和雪峰山,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2)当地的建筑风格大多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形和气候,例如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厚实防风防寒,南方地区的墙体大多轻薄,通风透气。
81.【答案】(1)M;N
(2)高;高
(3)②;北方;山地南坡位于山的阳坡,太阳光照时间长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的生存。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气候类型分布;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建筑气候区划分依据,寒冷地区是 “-10℃ < 1 月平均气温≤0℃” ,夏热冬冷地区是 “0℃ < 1 月平均气温 < 10℃” 。结合中国气候分布,M 地大致在华北地区,1 月平均气温处于 -10℃ - 0℃ ,属于寒冷地区;N 地在长江流域,1 月平均气温处于 0℃ - 10℃ ,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2)东北地区纬度高 ,太阳高度角小,获得太阳辐射少,冬季气温低,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高海拔导致冬季严寒,大部分属于严寒地区。
(3)读图,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新疆西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少雨,②位于我国南方(云南),夏热多雨、冬温少雨。联系已学可知, 傣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②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湿热,竹楼底部架空利于通风防潮,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竹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窑洞建在黄土深厚的山体南坡,是因为黄土深厚便于挖掘,稳固性强;山体南坡为向阳坡,光照充足,且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温暖。
【点评】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82.【答案】(1)洁净(充足);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厚度)
(2)森林涵养水源,保障梯田用水,减少旱灾。(森林保持水土,减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对梯田的危害;或森林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自然环境等)
(3)当地黏土丰富,夯土垒墙,原料来源丰富;当地森林广布,建房的木材来源充足;当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屋顶倾斜有利于排水;当地气候暖湿,适宜水稻种植,稻草来源丰富。(答对其中两个角度)
【知识点】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云南;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1)村寨布局在梯田上方,水流先经过村寨再到梯田。梯田中农业生产可能会使用农药、化肥等,而村寨在上方,保证了流经村寨的水源较为清洁(或干净)。塘泥中含有有机废物、草木灰等,排入梯田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等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2)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使得溪流的水量更加稳定,为哈尼梯田提供持续、稳定的灌溉水源,减少旱灾; 森林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山坡上的泥土被冲刷到梯田中,减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对梯田的危害;森林可以改善局部气候,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自然环境等。
(3)当地多山地,黏土丰富,夯土垒墙,原料来源丰富;山区森林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大量的木材作为构架材料,就地取材;当地降水较多,气候暖湿,适宜水稻种植,稻草来源丰富。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