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的世界 自我评估(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声的世界 自我评估(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15: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声的世界》自我评估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新考法 传统文化】《诗经》有云:“伯氏吹埙(xūn),仲氏吹篪(chí)”。其中的“埙”是我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多用陶土烧制而成,形状如鸡蛋,如图1所示。演奏者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   产生的,通过   传播进入到人耳。
2.【新考法 传统文化】如图2所示,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属于弹拨乐器,也被称为“众乐之王”“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听众分辨出古筝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演奏者拨动不同的弦时,发出声音的   不同。
3.如图3所示是街头监测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装置,显示屏上显示噪声46.3,数值后面省略的单位是   ;其值是指周围环境噪声的   (填声音的基本特征)的大小。
4.《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盗铃者是采用了在声音的   环节防治噪声的方法,但并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和   。
5.我国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3号”(图4)是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噪音控制指标已达到全球最高级别,当船行驶时,水下20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该船的静音螺旋桨是在声音的   (选填“产生”“传播”或“接收”)环节来减弱噪声的;船上配备的声呐系统可利用    (选填“超声”或“次声”)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6.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比较说话时和不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A.探究声音的产生
B.探究声音的传播
C.探究声音的速度
D.探究声音的特征
7.【新考法 新科技成就】2024年5月28日,经过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的密切协同,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活动时他们必须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才可以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音太大
B.真空不能传声
C.电子通讯设备通话更清楚
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振动
8.【新考法 传统文化】八音盒(图5)是一种机械盒。八音盒的音筒上面按照规律设起多个凸点,当发条带动音筒转动时,音筒的凸起处拨动长度不同的弹簧片,使其振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指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的诗句营造了一种祥和朴实的意境,一幅美好的田园画仿佛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听到“狗吠”和“鸡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C.巷子越深,听到声音的音调越低
D.根据响度来辨别“狗吠”和“鸡鸣”
10.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有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利用噪声。下列现象属于利用噪声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厂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D.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
11.如图6所示,王亚平在“天宫“弹奏古筝,分别拨动古筝的八、十三号弦,用同一设置的相机拍摄到两弦最左摆到b处,最右摆到c处,静止时在a处。测出每振动880次,八号弦用时2s,十三号弦用时4s,则八号弦(  )
A.从a→c→a过程振动了1次
B.频率为880Hz
C.音调比十三号弦高
D.振幅比十三号弦大
12.【新考法 传统文化】如图7所示是一种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石磐,被称为“古乐之祖”,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古朴典雅的乐曲声,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磬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磬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C.“余音绕梁”是指有些时候发声体停止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古朴典雅的乐曲声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3.如图8所示,游乐园内有一个奇特的传声筒,内部中空,向一个喇叭喊话,在其余喇叭处均可以听到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可以通过筒内空气传播
B.声音在筒内发生了多次反射
C.脸部能感受到空气振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通过传声筒听到的声音感觉更响亮是因为声音在筒内传播时频率变大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3分,共36分)
14.如图9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交流讨论】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③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
(3)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  (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15.小明发现老师们讲课时为保护嗓子很喜欢使用如图10甲所示的这样小型扩音器,小明想:越大的音量会不会对听力的损害越大呢?于是用肥皂膜代替了人耳鼓膜(如图乙所示),进行了如下实验: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肥皂膜,出现的现象是肥皂膜左右   。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   有关。
(3)当喇叭发声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振动的幅度越大,甚至破裂。
(4)结合实验结论,请你给使用小型扩音器的老师们提出一条有利于健康的合理的建议:   。
16.如图11甲所示,小阳正用一根毛线弹奏,右手拨动毛线,左手在毛线上滑动。为进一步探究影响“毛线琴”发出声音的音调的因素,小阳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毛线 粗 细 细
AB间距离/cm 50 50 50
钩码个数 3 3 4
(1)实验中,在毛线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毛线的   。
(2)第1、2次实验是为了探究音调与毛线的   的关系;拨动后发现第1次实验发声的音调低,可得出结论:   。
(3)同桌建议小阳用可伸缩的橡皮筋替代毛线进行实验,这样更容易探究长度对音调的影响。请你对同桌的方案进行科学性的评价: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7.“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后,于3月11日返抵三亚(如图12所示)。该船到达大洋洲的克马德克海沟时,用声呐从海面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2s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激光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2.25×108m/s)
(1)求该海域的深度。
(2)如果是发射激光,多长时间可以传播到海底?
18.国庆假期,张明到乐山去玩,坐船游大渡河观乐山大佛,如图13所示,观赏完毕,游船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离大佛,依依不舍的张明情不自禁的大喊一声“再见了”,0.6s后张明听到他的回声,(设当时气温为15℃,声音此时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有多远?
(2)张明大喊时与大佛有多远?
第二章《声的世界》自我评估
一、填空题
1.振动;空气
【提示】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演奏者吹埙的声音主要是由埙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埙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到人耳。
2.音色;音调
【提示】分辨不同乐器是根据音色不同;拨动不同粗细的弦,来改变声音的频率,即改变音调。
3.分贝;响度
【提示】噪声监测装置显示的是声音的等级,声音的等级用分贝这个单位。显示屏上显示噪声46.3,数值后面省略的单位是分贝(dB)。声源振动的振幅的增大,响度越大。显示屏上显示噪声的值是指周围环境噪声的响度。
4.接收;传播
【提示】掩耳盗铃是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使自己听不到铃铛产生的声音。堵住自己的耳朵,就是在噪声的接收环节防治噪声;但没有阻止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5.产生;超声
【提示】该船的静音螺旋桨,禁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音的产生环节来减弱噪声的。声波可以传递信息,船上配备的声呐系统可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二、单项选择题
6.A 【提示】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比较说话时和不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声音的产生,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7.B 【提示】太空中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在太空中他们只能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交流,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8.A 【提示】当发条带动音筒转动时,音筒的凸起处拨动长度不同的弹簧片,发出的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即“不同的声音”指的是音调。
9.B 【提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狗吠”和“鸡鸣”是狗和鸡的发声部位振动发声的;巷子越深,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根据音色来辨别“狗吠”和“鸡鸣”。
10.D 【提示】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飞行员根据发动机轰鸣声判断其运转情况,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
11.C 【提示】根据图示可知,从a→c→a过程中,振动了0.5次;每振动880次,八号弦用时2s,十三号弦用时4s,则八号弦的频率为f==440Hz,十三号弦的频率为==220Hz,八号弦音调比十三号弦高;根据图示可知,八号弦振幅比十三号弦小。
12.D 【提示】悠扬的磬声是由石磐振动产生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磬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余音绕梁”是指有些时候发声体停止振动,但前面发出的声音还在传播;古朴典雅的乐曲声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3.D 【提示】声音可以通过筒内空气传播;声音在筒内发生了多次反射;脸部能感受到空气振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通过传声筒听到的声音感觉更响亮是因为声音在筒内传播时响度变大。
三、实验探究题
14.(1)②变小;③不能;(2)介质;(3)C
【提示】(1)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
(2)以上实验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上述实验中是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选项符合题意;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5.(1)振动;(2)振幅;(4)不能把声音的响度调得过大
【提示】(1)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膜产生左右振动。
(2)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也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具体关系是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肥皂膜破裂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4)由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引起耳膜振动,因而使用小型扩音器时,不宜把声音的响度调得过大。
16.(1)松紧程度;(2)粗细;当长度、松紧相同时,弦越粗,音调越低;(3)不可行;无法在改变橡皮筋长度时控制粗细、松紧不变
【提示】(1)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松紧程度;
(2)第1、2两次实验中,琴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粗细不同,为了探究音调与弦的粗细关系;第1次实验发声音调低,比较第1、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知,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弦越粗,音调越低;
(3)用橡皮筋替代毛线不可行,因为在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时,橡皮筋容易发生形变,则粗细及松紧也随着变化。
四、计算题
17.(1)9000m;(2)4×10-5s
【提示】(1)声呐信号传播的路程s=vt=1500m/s×12s=18000m,
该海洋的深度:h=s=×18000m=9000m;
(2)激光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4×10-5s
18.(1)105m;99m
【提示】(1)0.6s内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0.6s=204m;
0.6s内游船行驶的路程s游船=v游船t=10m/s×0.6s=6m;
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离大佛s===105m;
(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距离s′=s﹣s游船=105m﹣6m=99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