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青岛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3-05 14: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多媒体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的情景,并介绍: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是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的龙头单位。
目前已连续五年创下了国内公路客运站售票收入、旅客发送量、发车班次三项全国第一,荣获了“全国百家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顺利通过ZS09001.2000版国际质量认证。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华第一站”。
2.提问:听了刚才的介绍及播放的画面,你有什么印象?
3.提出问题:在这繁忙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中(板书),我们发现许多数学知识,(出示统计表)利用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运输的繁忙,见识“中华第一站”的风采,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活动一:探索乘法结合律
1.出示:大巴车每周运送旅客多少人?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2.全班交流:
(1)重点观察比较36×640×7和36×(640×7),问:你有什么发现?
(2)猜想:这会不会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
(3)举例验证
(4)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板书:(a.b).c=a.(b.c)
4.试一试:a×65×87=□×(65×87)
24×(□×b)=( □×18)×□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完全由学生自主解决,小组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在旁引导,加之学生在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想到乘法可能也有结合律。因此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猜想、举例、验证中探索发现。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活动二:探索乘法分配律
1.谈话:加法中有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乘法运算中除了乘法结合律还有其他规律吗?
2.小组猜测举例验证。
3.汇报交流
4.学生总结:用一句话表述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乘法交换律 a.b=b.a)
5.试一试:25×□= a×25
43×□= b×□
[设计意图]这一层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地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 运用所学
1.做第21页自主练习第2题,网络连接,说题中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让学生独立连线,通过交流订正,对每道题目进行辨析。
注意:其中a+b=b+a a+b+c=a+(b+c)是运用了加法的运算律。
2.补充练习(1)
(1)不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
(132×8)×125○132×(8×125)
4×150×25○4×25×150
125×(8×40)○125×8×40
(2)火眼金睛辨对错。
25×(8×7)=(25×8)×7 200×b=b+20
15×9×4 =9×(15×4) 48+2×10=50×10
3.挑战:口算下面每组花叶上面3个数的积。
(1)多媒体出示3道题,师生比赛。
(2)谈话:这里边会不会有什么秘密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地练习,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中第3题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计算准确有困难,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故意设计此图,激发学生好奇心,以饱满的热情期待下节课的研究。
四、课堂总结 畅谈收获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4
29
25
4
5
11
12
5
34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