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4】生物 八上(新教材)第五单元第13章 传染病及其预防 单元测试(提升)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曲靖期末)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C14呼气试验可以检测人是否被幽门螺杆菌感染。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公筷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B.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C.有成形的细胞核
D.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一般为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口和粪口两种式进行。因此使用公筷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A正确。
B、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可以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放大镜观察不到其结构,B错误。
CD、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的细菌还有荚膜、 鞭毛、纤毛等。 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有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等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体内无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
2.(2024八上·曲靖期末)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与预防蛔虫病关系不大的是( )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瓜果、蔬菜
C.饭前便后洗手
D.边远地区旱厕改造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饭前便后洗手、边远地区旱厕改造都能切断传播途径,能预防蛔虫病;早晚刷夜、洗脸与预防蛔虫病无关,分析得知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感染性蛔虫卵引起的,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预防蛔虫病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勤剪指甲,不摸污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加强粪便管理,不要随地大小便;灭蝇防蝇除四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
3.(2024八上·仁寿期末)有些病毒可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新冠肺炎、鸡瘟、烟草花叶病
B.扁桃体炎、禽流感、小麦叶锈病
C.近视眼、艾滋病、水稻稻瘟病
D.呆小症、足癣病、肝炎
【答案】A
【知识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鸡瘟通常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疾病;烟草花叶病则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可见A符合题意。
B.扁桃体炎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往往是由于眼球结构改变(晶状体过度变秃凸、眼球前后径变长)引起的,和病毒无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呆小症是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足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肝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多积累常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人类的传染病大约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4.(2025·安定模拟)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注射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降低发病率。下列关于注射HPV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入的是抗体 B.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C.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可刺激人体产生抗原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 HPV 疫苗注入的是抗原(灭活 / 减毒的 HPV ),不是抗体 。抗体是疫苗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的 ,A错误。
B.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故注射HPV疫苗可以在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B正确。
C.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故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 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不是抗原 ) ,D错误。
故选B。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5.(2023八上·新泰开学考)识别四张图(图1“溶菌酶的作用;图2“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图3“皮肤的保护作用”;图4“吞噬细胞的作用”),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2和图3属于第一道防线
B.图1和图4属于第二道防线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2和图3属于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1和图4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
C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C正确;
D、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称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6.(2023八上·二道月考)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下列与人的免疫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C.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
D.将他人的腿部皮肤移植到被烧伤的手背处,移植的皮肤属于抗原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有的,A符合题意;
B、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是出生后才有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C、过敏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C不符合题意;
D、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他人的皮肤属于抗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7.(2023八上·石家庄开学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天花病毒曾造成约3亿人死亡,1796年,琴纳发明了利用牛痘浆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法。这种免疫类型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别属于( )
A.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B.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C.非特异性免疫、消灭病原体 D.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人类战胜天花主要归功于牛痘疫苗的问世,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人群获得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B。
【分析】(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8.(2023八上·番禺期末)狂犬病一旦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唯一预防措施是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是指( )
A.天然的无毒病毒 B.人工的无毒细菌
C.人工的灭活病毒 D.可预防新冠肺炎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 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因此,狂犬病疫苗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是一种人工的减毒病毒。狂犬疫苗只对狂犬病毒有用,因此,注射后获得的免疫方式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9.(2023八上·成武开学考)甲型肝炎疫苗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甲型肝炎病毒制成的。注射进人体的甲型肝炎疫苗和注射后所获得的免疫分别属于(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的角度讲,注射疫苗是为了发挥机体的免疫作用。注入的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甲肝疫苗后,体内会产生抵抗甲肝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只对甲肝病毒有免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抗原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10.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预防接种的是( )
A.为婴幼儿注射百白破 B.给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 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
【答案】C
【知识点】免疫规划
【解析】【解答】ABD、为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给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三者注射的都是疫苗,属于预防接种,ABD不符合题意;
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是为了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不属于预防接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计划免疫,即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国家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保护作用 B.抗体的杀菌作用
C.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黏膜的屏障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
B、抗原和抗体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的相关物质,属于特异性免疫,B符合题意;
C、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
D、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③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12.(2025·娄底模拟)甲流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通常在冬春季发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
B.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
C.接种甲流疫苗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抵御甲流病毒的抗体
D.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主要器官 ,A正确。
B.甲型流感病毒是病原体(致病的 “生物因子” );传染源是携带病毒的人或动物(如甲流患者 ) ,B错误。
C.接种甲流疫苗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抵御甲流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3.(2024八上·长春期末)屠呦呦经历多次失败后,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对疟疾患者治疗的措施分别是指( )
A.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病原体、控制传染源
C.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D.病原体、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题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属于疟疾的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和病原体的携带者都是传染源,所以,对疟疾患者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2025八上·高要期末)根据国家疾控局2024年11月30日发布的《学校等重点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消毒技术指南》,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需及时清洗消毒。这种办法属于( )
A.切断传播途径 B.消灭病原体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可能存在诺如病毒,及时清洗消毒这些表面,能阻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体传播给他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A正确。
B.清洗消毒主要是清除污染表面的病毒,减少传播可能,并非直接 “消灭病原体”(完全消灭难度大,重点是阻断传播 ),B错误。
C.保护易感人群通常涉及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如通过接种疫苗或提供健康教育。题目中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提高人群免疫力或提供健康教育的措,C错误。
D.控制传染源意味着隔离或治疗已经感染的人或动物,以防止他们继续传播疾,但题目描述的是对污染表面的处理,而不是对传染源(如患者)的处理,D错误。
故选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5.(2025·贵州)古人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给后人传递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健康理念。下列疾病与预防措施对应不当的是( )
A.艾滋病——洁身自好,拒绝毒品
B.蛔虫病——饭前便后要洗手
C.病毒性肝炎——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D.流行性感冒——紧闭门窗不通风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如共用注射器吸毒 )和母婴传播。洁身自好(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拒绝毒品(避免共用注射器 ),能有效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A 正确。
B、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蛔虫卵可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等进入人体。饭前便后洗手,能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蛔虫卵,预防蛔虫病,B 正确。
C、接种肝炎病毒疫苗,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对病毒性肝炎起到预防作用,这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之一,C 正确。
D、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紧闭门窗不通风,会使室内空气不流通,流感病毒容易在室内积聚,增加感染的风险,不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预防流行性感冒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注意个人卫生、接种流感疫苗等,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6.(2025·河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能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儿童患水痘康复后,少量病毒潜伏在体内。成年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可能引发带状疱疹。接种特定疫苗能有效预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可能患水痘
B.该病毒侵入人体后需在细胞内繁殖
C.勤洗手是切断该病毒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
D.注射特定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原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能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体内有该病毒 ),可能感染病毒患水痘,A 正确。
B 、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该病毒侵入人体后需在细胞内繁殖,B 正确。
C 、病毒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勤洗手可减少接触传播,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C 正确。
D 、注射特定疫苗(抗原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而不是抗原,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025·韶关模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为提高同学们的健康意识,校园内张贴了“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宣传海报,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小题。
预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①日常防护 ②接种流感疫苗
17.下列关于流感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个体微小,具有细胞结构 B.结构简单,只由蛋白质构成
C.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D.需寄生在活细胞内进行增殖
18.某班有同学确诊流感,校医建议其回家隔离治疗,该同学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原体
19.结合海报中的预防流感的“日常防护”方法,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
A.健康学生也需佩戴好口罩 B.教室内多开窗通风,定期消毒
C.错峰到食堂就餐,隔位就座 D.减少聚集,停止所有户外活动
20.下列关于接种流感疫苗说法错误的是( )
A.接种的疫苗通常是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
B.接种疫苗后身体会立即产生大量抗原
C.接种疫苗后应多休息,适当补充水分
D.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21.确诊流感后,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B.服药后未见好转,可自行增加药量
C.咨询医生后,按剂量服用特效药
D.病症有所减轻后,可不按医嘱立即停药
【答案】17.D
18.A
19.D
20.B
21.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抗原和抗体;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分析】(1)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17.A、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A错误。
B、病毒结构包含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并非仅由蛋白质构成,B错误。
C、病毒通过自我复制增殖,而非产生孢子(孢子为真菌的繁殖方式),C错误。
D、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D。
18.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确诊患者)。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的途径(如飞沫、接触)。易感人群:对病原体缺乏免疫力的人群。确诊同学能排出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故选A。
故选A。
19.A、佩戴口罩可减少飞沫传播风险,A正确。
B、通风和消毒能降低环境中的病毒浓度,B正确。
C、错峰就餐、隔位就座可减少人员聚集,C正确。
D、停止所有户外活动不现实,且适度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D错误。
故选D。
20.A、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A正确。
B、接种疫苗后,身体需时间(约1-2周)产生抗体,而非立即产生大量抗原(抗原是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B错误。
C、休息和补水有助于身体应对疫苗反应,C正确。
D、疫苗通过特异性免疫提高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D正确。
故选B。
21.A、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A错误。
B、自行增加药量可能引发药物中毒或其他副作用,B错误。
C、特效药(如奥司他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按剂量服用可确保疗效并减少风险,C正确。
D、立即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应按医嘱完成全程治疗,D错误。
故选C。
22.(2025·西和模拟)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被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支原体感染者戴口罩能防止传染,这一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
B.支原体感染者是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
C.支原体能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属于抗原
D.注射疫苗预防支原体感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通过各种手段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所以,支原体感染者戴口罩能防止传染,这一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A说法错误。
B.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所以,支原体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感染者才是传染源,B说法错误。
C.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支原体能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符合抗原的定义,属于抗原,C说法正确。
D.注射疫苗预防支原体感染,人体会产生针对支原体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概念及预防措施、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种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如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目的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②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各种手段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例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增强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等。
(2)病原体:是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如肺炎支原体。
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支原体感染者属于传染源,而非病原体。
(3)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等异物一般都属于抗原,肺炎支原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所以属于抗原。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注射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23.(2025·南阳)1910-1911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经由呼吸道传播的肺鼠疫,该病由一种杆状细菌引起,是烈性传染病。“鼠疫斗士”伍连德(1879一1960)提出的控制该传染病的措施包括隔离感染者、阻断交通、佩戴“伍氏口罩”、对不幸遇难者的遗体进行挖深坑掩
埋或焚烧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杆状细菌是肺鼠疫的传染源
B.该肺鼠疫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C.佩戴“伍氏口罩”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遗体深埋或焚烧属于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该杆状细菌是引起肺鼠疫的病原体,不是传染源,A 错误。
B、由题可知肺鼠疫经呼吸道传播,所以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B 正确。
C 、佩戴 “伍氏口罩” 可以阻挡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有效切断传播途径,C 正确。
D 、对遗体深埋或焚烧,是为了防止遗体上的病原体散播,属于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D 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4.(2025·枣庄)下列图示为传染病预防的一些措施,其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 、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 正确。
B 、消灭蚊蝇,可减少病原体传播媒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 错误。
C 、隔离传染病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C 错误。
D 、不随地吐痰,可减少病原体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 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预防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增强其抵抗力,如锻炼、预防接种等 。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等采取措施,如隔离 。
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播媒介、环境消毒等,如消灭蚊蝇、不随地吐痰 。
25.(2024·贺州模拟)在教室里,甲、乙、丙、丁是邻桌。丁患了流感,经常咳嗽、打喷嚏。几天后,甲也患了流感,而乙和丙没有患流感。乙前段时间注射了流感疫苗。丙没有注射流感疫苗,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是传染源
B.乙未患流感可能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休内吞噬细胞产生了相应抗体
C.丙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流感的防御能力
D.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免疫规划
【解析】【解答】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能够散播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是传染源,A正确;
B、把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在不发病的 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功能,乙未患流感可能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体内淋巴细胞产生了相应抗体,B错误;
C、丙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流感的防御能力,C正确;
D、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为了切断传播途径,以免传染他人,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 群三个方面。
二、资料分析题
26.(2025八上·高要期末)综合分析,请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鼻咽隐窝、侧壁和顶后壁。鼻咽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
材料二:由于鼻咽癌的生长位置特殊,难以通过手术切除,因此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晚期鼻咽癌的治愈率相对较低,即便患者通过治疗后实现了治愈,其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提出了“增效”和“减毒”两大策略。对于高危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前增加他们所提出的GP方案诱导化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GP方案毒副作用可控,耐受性好,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也将成为提高鼻咽癌疗效和生存期的一个可预期的有效手段。
(1)导致鼻咽癌发生的EB病毒属于 致癌因子。EB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 组成,与上皮细胞的结构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 。
(2)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会不受人体的控制迅速地 和生长,形成肿瘤。这些癌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容易在人体内 ,破坏人体其他正常的组织和器官。
(3)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 疗法。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的数量会急剧减少,可能会出现抵抗力 (“下降”或“增强”),容易感染疾病。
(4)靶向抗癌药可专一性杀灭癌细胞,类似于人体的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可对 种癌细胞起作用。
(5)为了更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请你从生活习惯上给出一条建议: 。
【答案】(1)病毒;遗传物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分裂;分散和转移
(3)放射;下降
(4)特异性;一
(5)减少二手烟的吸入
【知识点】细胞分裂;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1)EB 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引发鼻咽癌 。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而上皮细胞有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这是二者主要区别 。
(2)癌细胞的特点是不受人体控制,会迅速分裂(不断增殖 ),且细胞间黏着性下降,容易在人体内分散和转移,进而破坏其他正常组织和器官 。
(3)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
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若白细胞数量减少,抵抗力会下降。
(4)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靶向抗癌药可专一性杀灭癌细胞,所以类似于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癌细胞起作用。
(5)材料中提到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所以为了更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可以减少二手烟的吸入,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成分;以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根据侵染的对象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2)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致癌因子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导致鼻咽癌发生的EB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癌细胞的特点是只分裂不分化,会不受控制的分裂和生长,并且会在人体内分散和转移。
(3)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
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若白细胞数量减少,抵抗力会下降。
(4)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靶向抗癌药可专一性杀灭癌细胞,所以类似于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癌细胞起作用。
(5)材料中提到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所以为了更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可以减少二手烟的吸入,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27.(2024七下·邻水期末)如图为某生物学习小组针对今年高发的甲流制作的“传染病校园宣传手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甲流的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甲流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图中“对付甲流有妙招”的①②③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3)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的有效方式,在接种后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甲型流感病毒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它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甲型流感病毒失去致病性,这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4)小李近期出现咳嗽、咽痛、发冷、疲劳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自我诊断后服用甲流治嗽疗药物——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一种处方药),请判断他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4)不正确,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要遵医嘱,不能凭自我诊断随意服用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 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而甲型流感病毒正是引起甲型流行性感冒(简称甲流)的微生物,因此它属于病原体。
故填:病原体。
(2)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图中“对付甲流有妙招”的①戴口罩、②勤洗手、③多通风等措施,都是通过减少或消除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传播机会,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故填: 切断传播途径 。
(3)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疫苗通常是由经过处理(如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或其部分成分制成的,它们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清除病原体或使其失去致病性。由于这种免疫是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特异性。
(4) 小李在出现咳嗽、咽痛、发冷、疲劳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后,自我诊断为甲流并服用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这种处方药。然而,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小李仅凭自我诊断就随意服用药物,可能会因为误诊或误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他应该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故填: 不正确,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要遵医嘱,不能凭自我诊断随意服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免疫类型等。
病原体是指能导致人、动物等生物发生感染的媒介统称,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其中,微生物更为多见,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等。这些病原体广泛存在于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组织中,通常情况下在体内达到平衡状态,一般不会发病。但一旦某一种病原体突然增多或大量繁殖,或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体内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就可能引发疾病。
28.(2024·永修模拟)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我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探究某种疫苗的有效性,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成A、B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
A组 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正常生活
B组 不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大部分死亡
(1)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 ,它没有 结构。、
(2)流感暴发期间,健康人出门要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戴口罩是为了 。
(3)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疫苗属于 ,它能刺激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4)每组选择多只小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答案】(1)流感病毒;细胞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特异性
(4)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1)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情期间,健康人出门要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戴口罩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3)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疫苗属于抗原,它能刺激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抗体,抗体可以抵抗抗原,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4)因为数量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每组选择多只小白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用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三、综合应用题
29.(2022八上·宝山期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通过封城、停工停学等强有力的干预手段,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请回答:
(1)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这次疫情的 ,新冠肺炎病人属于 ,飞沫、病人的分泌物属于 。
(2)对患者和疑似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措施。
(3)培养新冠病毒时,用活的鸡胚而不用煮熟后冷却的牛肉汤,原因是 ;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武器,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 (选填“抗原”或“抗体”),疫苗能够预防疾病的原理是能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从而使其失去致病性;从免疫的类型上看,这属于 免疫。
(4)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你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请写出2条) 。
【答案】(1)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
(2)控制传染源
(3)病毒营寄生生活;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此从传染病及其预防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新冠肺炎病人此时携带者病毒,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因此其属于传染源;病人的分泌物可能含有病毒,病毒可通过这些分泌物来感染健康的人,因此病人的分泌物属于传播途径。
故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
(2)对患者和疑似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措施。
故填:控制传染源。
(3)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因此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够存活、繁殖,如果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等侵入活细胞后,其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所以培养新冠病毒时,用活的鸡胚而不用煮熟后冷却的牛肉汤。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注射入人体的疫苗被称为抗原。抗原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给健康人接种疫苗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这种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病毒营寄生生活;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
(4)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故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1 / 1【北师大版2024】生物 八上(新教材)第五单元第13章 传染病及其预防 单元测试(提升)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曲靖期末)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多鞭毛、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C14呼气试验可以检测人是否被幽门螺杆菌感染。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公筷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B.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C.有成形的细胞核
D.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2.(2024八上·曲靖期末)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与预防蛔虫病关系不大的是( )
A.早晚刷牙、洗脸
B.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瓜果、蔬菜
C.饭前便后洗手
D.边远地区旱厕改造
3.(2024八上·仁寿期末)有些病毒可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A.新冠肺炎、鸡瘟、烟草花叶病
B.扁桃体炎、禽流感、小麦叶锈病
C.近视眼、艾滋病、水稻稻瘟病
D.呆小症、足癣病、肝炎
4.(2025·安定模拟)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注射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降低发病率。下列关于注射HPV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入的是抗体 B.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C.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可刺激人体产生抗原
5.(2023八上·新泰开学考)识别四张图(图1“溶菌酶的作用;图2“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图3“皮肤的保护作用”;图4“吞噬细胞的作用”),下列关于人体的免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2和图3属于第一道防线
B.图1和图4属于第二道防线
C.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6.(2023八上·二道月考)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下列与人的免疫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C.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
D.将他人的腿部皮肤移植到被烧伤的手背处,移植的皮肤属于抗原
7.(2023八上·石家庄开学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天花病毒曾造成约3亿人死亡,1796年,琴纳发明了利用牛痘浆液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法。这种免疫类型和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别属于( )
A.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B.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C.非特异性免疫、消灭病原体 D.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8.(2023八上·番禺期末)狂犬病一旦出现症状,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唯一预防措施是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是指( )
A.天然的无毒病毒 B.人工的无毒细菌
C.人工的灭活病毒 D.可预防新冠肺炎
9.(2023八上·成武开学考)甲型肝炎疫苗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甲型肝炎病毒制成的。注射进人体的甲型肝炎疫苗和注射后所获得的免疫分别属于(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10.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预防接种的是( )
A.为婴幼儿注射百白破 B.给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 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保护作用 B.抗体的杀菌作用
C.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黏膜的屏障
12.(2025·娄底模拟)甲流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通常在冬春季发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
B.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
C.接种甲流疫苗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抵御甲流病毒的抗体
D.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13.(2024八上·长春期末)屠呦呦经历多次失败后,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对疟疾患者治疗的措施分别是指( )
A.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B.病原体、控制传染源
C.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D.病原体、保护易感人群
14.(2025八上·高要期末)根据国家疾控局2024年11月30日发布的《学校等重点场所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消毒技术指南》,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需及时清洗消毒。这种办法属于( )
A.切断传播途径 B.消灭病原体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
15.(2025·贵州)古人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给后人传递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健康理念。下列疾病与预防措施对应不当的是( )
A.艾滋病——洁身自好,拒绝毒品
B.蛔虫病——饭前便后要洗手
C.病毒性肝炎——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D.流行性感冒——紧闭门窗不通风
16.(2025·河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能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儿童患水痘康复后,少量病毒潜伏在体内。成年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可能引发带状疱疹。接种特定疫苗能有效预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可能患水痘
B.该病毒侵入人体后需在细胞内繁殖
C.勤洗手是切断该病毒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
D.注射特定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原
(2025·韶关模拟)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为提高同学们的健康意识,校园内张贴了“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宣传海报,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小题。
预防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①日常防护 ②接种流感疫苗
17.下列关于流感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个体微小,具有细胞结构 B.结构简单,只由蛋白质构成
C.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D.需寄生在活细胞内进行增殖
18.某班有同学确诊流感,校医建议其回家隔离治疗,该同学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原体
19.结合海报中的预防流感的“日常防护”方法,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
A.健康学生也需佩戴好口罩 B.教室内多开窗通风,定期消毒
C.错峰到食堂就餐,隔位就座 D.减少聚集,停止所有户外活动
20.下列关于接种流感疫苗说法错误的是( )
A.接种的疫苗通常是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
B.接种疫苗后身体会立即产生大量抗原
C.接种疫苗后应多休息,适当补充水分
D.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21.确诊流感后,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B.服药后未见好转,可自行增加药量
C.咨询医生后,按剂量服用特效药
D.病症有所减轻后,可不按医嘱立即停药
22.(2025·西和模拟)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被称为肺炎支原体的单细胞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支原体感染者戴口罩能防止传染,这一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
B.支原体感染者是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
C.支原体能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属于抗原
D.注射疫苗预防支原体感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3.(2025·南阳)1910-1911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经由呼吸道传播的肺鼠疫,该病由一种杆状细菌引起,是烈性传染病。“鼠疫斗士”伍连德(1879一1960)提出的控制该传染病的措施包括隔离感染者、阻断交通、佩戴“伍氏口罩”、对不幸遇难者的遗体进行挖深坑掩
埋或焚烧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杆状细菌是肺鼠疫的传染源
B.该肺鼠疫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C.佩戴“伍氏口罩”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遗体深埋或焚烧属于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24.(2025·枣庄)下列图示为传染病预防的一些措施,其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 B.
C. D.
25.(2024·贺州模拟)在教室里,甲、乙、丙、丁是邻桌。丁患了流感,经常咳嗽、打喷嚏。几天后,甲也患了流感,而乙和丙没有患流感。乙前段时间注射了流感疫苗。丙没有注射流感疫苗,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是传染源
B.乙未患流感可能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休内吞噬细胞产生了相应抗体
C.丙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流感的防御能力
D.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二、资料分析题
26.(2025八上·高要期末)综合分析,请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鼻咽隐窝、侧壁和顶后壁。鼻咽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EB病毒在鼻咽癌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
材料二:由于鼻咽癌的生长位置特殊,难以通过手术切除,因此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晚期鼻咽癌的治愈率相对较低,即便患者通过治疗后实现了治愈,其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提出了“增效”和“减毒”两大策略。对于高危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前增加他们所提出的GP方案诱导化疗,可以显著提高生存。GP方案毒副作用可控,耐受性好,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也将成为提高鼻咽癌疗效和生存期的一个可预期的有效手段。
(1)导致鼻咽癌发生的EB病毒属于 致癌因子。EB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 组成,与上皮细胞的结构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 。
(2)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会不受人体的控制迅速地 和生长,形成肿瘤。这些癌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容易在人体内 ,破坏人体其他正常的组织和器官。
(3)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 疗法。患者在化疗后,白细胞的数量会急剧减少,可能会出现抵抗力 (“下降”或“增强”),容易感染疾病。
(4)靶向抗癌药可专一性杀灭癌细胞,类似于人体的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可对 种癌细胞起作用。
(5)为了更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请你从生活习惯上给出一条建议: 。
27.(2024七下·邻水期末)如图为某生物学习小组针对今年高发的甲流制作的“传染病校园宣传手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甲型流感病毒是引起甲流的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甲流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图中“对付甲流有妙招”的①②③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3)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的有效方式,在接种后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甲型流感病毒的特殊蛋白质——抗体,它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甲型流感病毒失去致病性,这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4)小李近期出现咳嗽、咽痛、发冷、疲劳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自我诊断后服用甲流治嗽疗药物——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一种处方药),请判断他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8.(2024·永修模拟)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我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探究某种疫苗的有效性,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健康的实验小鼠平均分成A、B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
A组 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正常生活
B组 不注射流感疫苗 20天后注射等量流感病毒 大部分死亡
(1)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 ,它没有 结构。、
(2)流感暴发期间,健康人出门要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戴口罩是为了 。
(3)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疫苗属于 ,它能刺激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
(4)每组选择多只小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三、综合应用题
29.(2022八上·宝山期末)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通过封城、停工停学等强有力的干预手段,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请回答:
(1)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这次疫情的 ,新冠肺炎病人属于 ,飞沫、病人的分泌物属于 。
(2)对患者和疑似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措施。
(3)培养新冠病毒时,用活的鸡胚而不用煮熟后冷却的牛肉汤,原因是 ;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武器,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 (选填“抗原”或“抗体”),疫苗能够预防疾病的原理是能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从而使其失去致病性;从免疫的类型上看,这属于 免疫。
(4)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你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请写出2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传播途径一般为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口和粪口两种式进行。因此使用公筷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A正确。
B、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可以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放大镜观察不到其结构,B错误。
CD、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属于原核生物,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的细菌还有荚膜、 鞭毛、纤毛等。 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有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壁等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细菌;体内无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
2.【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没有洗干净的瓜果、蔬菜、饭前便后洗手、边远地区旱厕改造都能切断传播途径,能预防蛔虫病;早晚刷夜、洗脸与预防蛔虫病无关,分析得知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感染性蛔虫卵引起的,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预防蛔虫病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勤剪指甲,不摸污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加强粪便管理,不要随地大小便;灭蝇防蝇除四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
3.【答案】A
【知识点】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鸡瘟通常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疾病;烟草花叶病则是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可见A符合题意。
B.扁桃体炎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近视眼往往是由于眼球结构改变(晶状体过度变秃凸、眼球前后径变长)引起的,和病毒无关;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呆小症是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足癣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肝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与人类的关系,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多积累常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人类的传染病大约有80%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4.【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 HPV 疫苗注入的是抗原(灭活 / 减毒的 HPV ),不是抗体 。抗体是疫苗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的 ,A错误。
B.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故注射HPV疫苗可以在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B正确。
C.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故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 疫苗作为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不是抗原 ) ,D错误。
故选B。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5.【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图2和图3属于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图1和图4属于第二道防线,B正确;
C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C正确;
D、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又称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6.【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有的,A符合题意;
B、生过水痘的人不会再生水痘,是出生后才有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不符合题意;
C、过敏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C不符合题意;
D、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他人的皮肤属于抗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7.【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人类战胜天花主要归功于牛痘疫苗的问世,疫苗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使人群获得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这是为了保护一些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被传染的人群,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B。
【分析】(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8.【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 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因此,狂犬病疫苗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是一种人工的减毒病毒。狂犬疫苗只对狂犬病毒有用,因此,注射后获得的免疫方式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注射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的角度讲,注射疫苗是为了发挥机体的免疫作用。注入的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甲肝疫苗后,体内会产生抵抗甲肝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只对甲肝病毒有免疫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抗原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10.【答案】C
【知识点】免疫规划
【解析】【解答】ABD、为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给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三者注射的都是疫苗,属于预防接种,ABD不符合题意;
C、为肝炎患者注射胎盘球蛋白,是为了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不属于预防接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计划免疫,即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国家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11.【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
B、抗原和抗体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的相关物质,属于特异性免疫,B符合题意;
C、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不符合题意;
D、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③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12.【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主要器官 ,A正确。
B.甲型流感病毒是病原体(致病的 “生物因子” );传染源是携带病毒的人或动物(如甲流患者 ) ,B错误。
C.接种甲流疫苗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抵御甲流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接种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3.【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题干中,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属于疟疾的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者和病原体的携带者都是传染源,所以,对疟疾患者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可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基础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可能存在诺如病毒,及时清洗消毒这些表面,能阻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体传播给他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A正确。
B.清洗消毒主要是清除污染表面的病毒,减少传播可能,并非直接 “消灭病原体”(完全消灭难度大,重点是阻断传播 ),B错误。
C.保护易感人群通常涉及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如通过接种疫苗或提供健康教育。题目中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提高人群免疫力或提供健康教育的措,C错误。
D.控制传染源意味着隔离或治疗已经感染的人或动物,以防止他们继续传播疾,但题目描述的是对污染表面的处理,而不是对传染源(如患者)的处理,D错误。
故选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5.【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如共用注射器吸毒 )和母婴传播。洁身自好(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拒绝毒品(避免共用注射器 ),能有效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A 正确。
B、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蛔虫卵可通过被污染的手、食物等进入人体。饭前便后洗手,能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蛔虫卵,预防蛔虫病,B 正确。
C、接种肝炎病毒疫苗,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对病毒性肝炎起到预防作用,这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之一,C 正确。
D、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紧闭门窗不通风,会使室内空气不流通,流感病毒容易在室内积聚,增加感染的风险,不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预防流行性感冒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注意个人卫生、接种流感疫苗等,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6.【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能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体内有该病毒 ),可能感染病毒患水痘,A 正确。
B 、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该病毒侵入人体后需在细胞内繁殖,B 正确。
C 、病毒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勤洗手可减少接触传播,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之一,C 正确。
D 、注射特定疫苗(抗原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而不是抗原,D 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17.D
18.A
19.D
20.B
21.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抗原和抗体;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增殖方式
【解析】【分析】(1)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17.A、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A错误。
B、病毒结构包含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并非仅由蛋白质构成,B错误。
C、病毒通过自我复制增殖,而非产生孢子(孢子为真菌的繁殖方式),C错误。
D、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D。
18.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确诊患者)。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的途径(如飞沫、接触)。易感人群:对病原体缺乏免疫力的人群。确诊同学能排出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故选A。
故选A。
19.A、佩戴口罩可减少飞沫传播风险,A正确。
B、通风和消毒能降低环境中的病毒浓度,B正确。
C、错峰就餐、隔位就座可减少人员聚集,C正确。
D、停止所有户外活动不现实,且适度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D错误。
故选D。
20.A、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A正确。
B、接种疫苗后,身体需时间(约1-2周)产生抗体,而非立即产生大量抗原(抗原是疫苗中的病原体成分),B错误。
C、休息和补水有助于身体应对疫苗反应,C正确。
D、疫苗通过特异性免疫提高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力,D正确。
故选B。
21.A、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A错误。
B、自行增加药量可能引发药物中毒或其他副作用,B错误。
C、特效药(如奥司他韦)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按剂量服用可确保疗效并减少风险,C正确。
D、立即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应按医嘱完成全程治疗,D错误。
故选C。
22.【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人体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A.通过各种手段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所以,支原体感染者戴口罩能防止传染,这一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A说法错误。
B.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所以,支原体是引起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感染者才是传染源,B说法错误。
C.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支原体能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符合抗原的定义,属于抗原,C说法正确。
D.注射疫苗预防支原体感染,人体会产生针对支原体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概念及预防措施、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基础知识,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种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如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目的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②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各种手段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例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等。
③保护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增强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等。
(2)病原体:是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如肺炎支原体。
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支原体感染者属于传染源,而非病原体。
(3)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等异物一般都属于抗原,肺炎支原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所以属于抗原。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注射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23.【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该杆状细菌是引起肺鼠疫的病原体,不是传染源,A 错误。
B、由题可知肺鼠疫经呼吸道传播,所以可以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B 正确。
C 、佩戴 “伍氏口罩” 可以阻挡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有效切断传播途径,C 正确。
D 、对遗体深埋或焚烧,是为了防止遗体上的病原体散播,属于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D 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4.【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 、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 正确。
B 、消灭蚊蝇,可减少病原体传播媒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 错误。
C 、隔离传染病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C 错误。
D 、不随地吐痰,可减少病原体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 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预防措施: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采取措施,增强其抵抗力,如锻炼、预防接种等 。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等采取措施,如隔离 。
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传播媒介、环境消毒等,如消灭蚊蝇、不随地吐痰 。
25.【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免疫规划
【解析】【解答】A、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能够散播病原体,患流感的丁和甲是传染源,A正确;
B、把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在不发病的 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功能,乙未患流感可能是因为注射疫苗后,体内淋巴细胞产生了相应抗体,B错误;
C、丙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对流感的防御能力,C正确;
D、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为了切断传播途径,以免传染他人,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流行需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源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 群三个方面。
26.【答案】(1)病毒;遗传物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分裂;分散和转移
(3)放射;下降
(4)特异性;一
(5)减少二手烟的吸入
【知识点】细胞分裂;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病毒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1)EB 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引发鼻咽癌 。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而上皮细胞有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这是二者主要区别 。
(2)癌细胞的特点是不受人体控制,会迅速分裂(不断增殖 ),且细胞间黏着性下降,容易在人体内分散和转移,进而破坏其他正常组织和器官 。
(3)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
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若白细胞数量减少,抵抗力会下降。
(4)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靶向抗癌药可专一性杀灭癌细胞,所以类似于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癌细胞起作用。
(5)材料中提到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所以为了更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可以减少二手烟的吸入,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成分;以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即 依靠自我复制繁殖后代。根据侵染的对象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2)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致癌因子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导致鼻咽癌发生的EB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癌细胞的特点是只分裂不分化,会不受控制的分裂和生长,并且会在人体内分散和转移。
(3)目前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是外科疗法、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
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若白细胞数量减少,抵抗力会下降。
(4)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靶向抗癌药可专一性杀灭癌细胞,所以类似于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癌细胞起作用。
(5)材料中提到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也会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所以为了更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可以减少二手烟的吸入,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27.【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4)不正确,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要遵医嘱,不能凭自我诊断随意服用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 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而甲型流感病毒正是引起甲型流行性感冒(简称甲流)的微生物,因此它属于病原体。
故填:病原体。
(2)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在图中“对付甲流有妙招”的①戴口罩、②勤洗手、③多通风等措施,都是通过减少或消除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的传播机会,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故填: 切断传播途径 。
(3)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疫苗通常是由经过处理(如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或其部分成分制成的,它们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清除病原体或使其失去致病性。由于这种免疫是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特异性。
(4) 小李在出现咳嗽、咽痛、发冷、疲劳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后,自我诊断为甲流并服用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这种处方药。然而,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小李仅凭自我诊断就随意服用药物,可能会因为误诊或误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他应该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故填: 不正确,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要遵医嘱,不能凭自我诊断随意服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免疫类型等。
病原体是指能导致人、动物等生物发生感染的媒介统称,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其中,微生物更为多见,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等。这些病原体广泛存在于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组织中,通常情况下在体内达到平衡状态,一般不会发病。但一旦某一种病原体突然增多或大量繁殖,或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体内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就可能引发疾病。
28.【答案】(1)流感病毒;细胞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特异性
(4)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1)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它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情期间,健康人出门要佩戴口罩,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戴口罩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3)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的疫苗属于抗原,它能刺激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抗体,抗体可以抵抗抗原,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4)因为数量少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每组选择多只小白鼠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分析】(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用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9.【答案】(1)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
(2)控制传染源
(3)病毒营寄生生活;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此从传染病及其预防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新冠肺炎病人此时携带者病毒,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因此其属于传染源;病人的分泌物可能含有病毒,病毒可通过这些分泌物来感染健康的人,因此病人的分泌物属于传播途径。
故填: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
(2)对患者和疑似患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措施。
故填:控制传染源。
(3)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因此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够存活、繁殖,如果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等侵入活细胞后,其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所以培养新冠病毒时,用活的鸡胚而不用煮熟后冷却的牛肉汤。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注射入人体的疫苗被称为抗原。抗原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给健康人接种疫苗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这种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病毒营寄生生活;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
(4)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故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外出,外出戴口罩,不聚集。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