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拓展】
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2)经济和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门户开放政策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区别
(1)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情况下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主权完整的前提下提出的。?
(2)目的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列强为了分享侵略权益;改革开放政策是让中国走向世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3)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4)后果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特征之一。甲午战争以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4.初步发展与步履维艰的中国民族工业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增加财政收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拓宽了中国国内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民族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没有改变,虽有发展,但仍然步履维艰。
【典题欣赏】
例1
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
“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后提出在华设厂、商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绝非为其他列强谋取利益。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
2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了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例3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人的宣传活动?
解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顺应时代的要求,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例4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了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封建势力的压迫
C.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经济基础
D.是在外国技术和资金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2.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加强鸦片税的征收
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
3.恩格斯曾预言: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下列史实与恩格斯预言无关的是(
)
A.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显著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中国面临着由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后商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年
119
680
1895~1898年
274
1
432
材料二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材料三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四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10分)
(2)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具有怎样的特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20分)
答案与解析
1.D
本题是运用型选择题,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在外国技术和资金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2.C
本题考查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清政府当时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3.D
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由“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大工业和铁路”使“旧有联系瓦解”可知列强的资本输出起了瓦解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
4.(1)甲午战争后,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最为显著。(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乃至吞并等。(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阻力和困难,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
道路。
解析:(1)问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和材料的表述,可以概括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迅速发展。(2)问阅读材料,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3)问从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和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