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25 16:13:15

文档简介

人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提升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下·潍城期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2.(2024八下·济宁期中)用该装置来制取并收集氧气(装置不做任何改动),收集完气体后,测得氧气的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高锰酸钾中混有氯酸钾
C.收集完成时,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D.未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3.(2024八下·招远期中)项目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实验室制氧气之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其中药品A是过碳酸钠,遇水会分解出H2O2,药品B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催化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瓶是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
B.输出的氧气可作为高能燃料
C.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
D.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
4.(2024八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氧气验满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D.装置气密性检查
5.(2024八下·张店期中)下列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而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CaCO3CaO+CO2↑ B.C+O2CO2
C.2KMnO4K2MnO4+MnO2+O2↑ D.CH4+2O2CO2+2H2O
6.(2024八下·潍城期中)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B.由图可知,物质燃烧结束时氧气浓度为0
C.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D.密闭容器内水的作用是降温、吸收有害的五氧化二磷
7.(2024八下·周村期中)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空气”和“浊空气”就是指“氧气”和“氮气”
B.液态“浊空气”是很好的制冷剂,可用于冷藏血液等
C.“火空气”性质比较活泼,是常见的燃料
D.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相对稳定
8.(2024八下·东营期中)利用图1装置研究H2O2的分解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
B.对比b点和e点不能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C.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D.该实验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9.(2024八下·东营期中)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①-⑥中消耗氧气的是
A.①②③⑥ B.③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10.(2024八下·任城期中)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氧循环
B.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主要是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
C.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维持了相对恒定的大气含氧量,促进了生态平衡
11.(2024八上·宁阳期中)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数的氧气会转化成臭氧,这个变化可表示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②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③与是不同种物质
④这是分解反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
12.(2023八下·丰城期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在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13.(2023八下·丰城期中)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操作,下列错误操作对应的后果不正确的是
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制取并收集氧气 点燃酒精灯
错误 操作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集气瓶底部没有加水或细沙 收集完气体,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后果 A.测定结果偏大 B.集气瓶炸裂 C.试管炸裂 D.发生火灾
A.A B.B C.C D.D
14.(2024八下·宁津期中)新考法跨生物学科 医学证明,家庭养鱼不仅能调节人的情绪,还可以改善室内环境。把新鲜水草放入鱼缸的主要目的是
A.为鱼类提供食物 B.提升鱼缸观赏性
C.增加水中含氧量 D.减少水中微生物
15.(2024八上·哈尔滨期中)下列有关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握试管,再把导管的另一端浸入水中
B.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先待装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加热试管,再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4八下·岱岳期中)小明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氧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梳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写出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燃烧现象是   。
(4)氧气的工业制法,利用各气体   的不同,逐一从空气中分离。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H2O2)、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
(5)氧气可用于   。(写一条氧气的用途)
17.(2024八下·东营期中)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
污染指数 50以下 51-100 101-200 201-250 251-300 300以上
质量级别 Ⅰ Ⅱ Ⅲ Ⅳ(1) Ⅳ(2) Ⅴ
质量状况 好 良好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中度重污染 重度污染
(1)某地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66~76,根据上表的信息判断该地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填字母)。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氮
(3)某地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建筑粉尘,下列减少建筑粉尘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积极植树造林 B.禁止建筑工地工作
C.改进工艺减少粉尘产生 D.道路勤洒水
(4)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作为中学生你能做的一件事是   。
18.(2024八上·烟台期中)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请回答:
(1)夹持镁条的仪器名称是   ;
(2)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是   ;
(3)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   。
19.(2024八下·成武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在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如图1)的实验后,想对该实验可选用的药品进行继续探究,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回顾旧知】
(1)红磷燃烧产生的明显现象是   。
(2)该实验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瓶内的气压   (填“增大”或“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气体所占的体积成正比。
【设计与实验】
小组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红磷、硫放入集气瓶中燃烧,采集数据如图3、图4(注:装置气密性良好,是瓶内初始气压,和是反应结束恢复到室温时瓶内的气压)。
【问题与现象分析】
(3)开始反应时瓶内压强瞬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4)图4中,与几乎相等是因为   。
(5)由实验可知,   (填“能”或“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0.(2024八下·哈尔滨月考)实验室有下列仪器和氯酸钾、高锰酸钾两种药品及升降台、火柴、等实验用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仪器序号⑧的名称   ,仪器③在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   。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制取氧气,发生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制取该气体选择的仪器除②③⑦⑧⑩外,还需选   (填仪器序号);
(3)实验前应先检查   。并装完药品后,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固体进入   。
(4)用酒精灯刚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目出,此时不宜立即收集,是因为试管内   ,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试管内的空气导出。
(5)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不符合题意;
B、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属于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及严密,如烟与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如结论与现象的不同等。
2.【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若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无法收集到氧气,而非导致氧气不纯,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受热分解也生成氧气,因此高锰酸钾中混有氯酸钾不会导致氧气不纯,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收集完成时,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说明氧气不满一集气瓶,但不会导致氧气不纯,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导管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原有的空气,因此若是未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收集的气体中会混有装置内原有的空气,从而导致所收集的氧气不纯,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若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无法收集到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氯酸钾受热分解也生成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只能说明氧气不满一集气瓶进行分析;
D、根据导管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原有的空气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乙瓶将氧气通入水中,氧气又从水中逸出,是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高能燃料,故错误,符合题意;
C. 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可以据此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可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气体通过水会使气体湿润分析。
B、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C、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进行分析。
D、根据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生成高温溅落物。为防止高温溅落物掉到瓶底,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A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充满集气瓶,B正确;
C、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C错误;
D、有长颈漏斗的存在,该装置并不密闭,所用热敷法检查气密性是错误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掌握常见的实验操作是解答该问题的关键。
5.【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CaCO3CaO+CO2↑ 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C+O2CO2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2KMnO4K2MnO4+MnO2+O2↑是一种物反应生成三种新物质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CH4+2O2CO2+2H2O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该反应有氧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的概念是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由一种物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反应就是分解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的概念来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组成,红磷燃烧消耗氧气,a点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则剩余气体的体积分数为85%,氮气体积分数小于85%,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物质燃烧结束时氧气浓度为3%,不符合题意;
C、此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3%=18%,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放热,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密闭容器内水的作用是降温、吸收有害的五氧化二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B、根据图像所给数据分析;
C、根据实验中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值即为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值分析;
D、根据红磷燃烧放热,生成物污染空气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则为氧气;“浊空气”指“氮气”,不符合题意;
B、液态“浊空气”汽化吸热,能提供低温条件,是很好的制冷剂,可用于冷藏血液等,不符合题意;
C、“火空气”(即氧气)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符合题意;
D、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各成分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根据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a点后装置内氧气含量增加,说明该点后反应发生,则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使过氧化氢溶液进入瓶内,不符合题意;
B、氧气浓度相同时,b点所用时间小于e点,说明b点反应速率大于e点,可表明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符合题意;
C、c点和e点时间相同,c点氧气浓度大于e,即c点反应速率大于e,可表明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氧气和水,且反应速率随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图2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①食物腐败是发生缓慢氧化,消耗氧气;②煤炭燃烧是煤炭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消耗氧气;③植物的光合作用、⑥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④人、⑤鱼类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消耗氧气的是①②④⑤。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燃烧等消耗氧气,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氧气参与氧循环除燃烧外还有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绿色植物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通过"氧循环"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大气含氧量,促进了生态平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氧元素的循环,通常需发生化学变化实现,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在这个变化中,氧气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①错误,不符合题意;
②因为氧气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②正确,符合题意;
③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是不同种物质,③正确,符合题意;
④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这里是氧气转化为臭氧,生成物只有一种,不是分解反应,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2.【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由于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无论有无催化剂,由于是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A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氧气的质量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是从0开始不断增加,待高锰酸钾反应完全,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B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由于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故C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立即产生氧气,同时生成水,水的质量增加,但不会从0开始(由于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含有水),反应结束后不变,故D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有二氧化锰催化剂反应速度较快来解答;
B、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解答;
C、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解答;
D、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的质量增加来解答。
13.【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装置内的压强较大,倒吸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偏小,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集气瓶底部没有加水或细沙,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导致集气瓶炸裂,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制氧气,若收集完气体,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导致水倒流到试管,试管遇冷炸裂,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不能用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发生火灾,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解答;
B、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放热来解答;
C、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操作顺序是查、装、定、点、收、离、熄来解答;
D、根据酒精灯的熄灭用灯帽熄灭来解答。
14.【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文字表达式为:;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文字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金鱼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而新鲜的水草除了能进行呼吸作用外,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金鱼和水中的其它生物呼吸所需。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释放出氧气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再用手握紧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良好,A错误;
B、实验过程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量瓶中的气体,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且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大气压将注射器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所以进入锥形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锥形瓶的1/5。若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剩余气体受热膨胀,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偏小,B正确;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加热试管,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开始收集,C错误;
D、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使冷水倒吸,炸裂试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掌握常见的实验操作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6.【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4)沸点;氧元素
(5)医疗急救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4)氧气的工业制法,利用各气体沸点的不同,逐一从空气中分离。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H2O2)、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5)氧气能供给呼吸,因此可用于医疗急救,氧气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于火箭发射,作助燃剂。
【分析】(1)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来解答;
(2)根据氧气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来解答;
(3)根据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热,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来解答;
(4)根据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来制取氧气,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可以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来解答;
(5)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来解答。
17.【答案】(1)Ⅱ
(2)
(3)B
(4)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污染指数为66~76,则空气质量级别为Ⅱ;
(2)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A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B符合题意;稀有气体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C符合题意;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3)积极植树造林,能减少建筑粉尘,该方法合理,A不符合题意;不能完全禁止建筑工地工作,该方法不合理,B符合题意;改进工艺减少粉尘产生,该方法合理,C不符合题意;道路勤洒水,能减少建筑粉尘,该方法合理,D不符合题意。
(4)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作为中学生你能做的一件事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积极的植树造林等。
【分析】(1)根据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空气中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3)根据粉尘的产生原因及各具体做法分析;
(4)根据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分析。
18.【答案】(1)坩埚钳
(2)生成白色固体
(3)发出耀眼的白光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能说明镁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则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是因为镁粉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分析】根据坩埚钳夹持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物质;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来解答。
(1)由图可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能说明镁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则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是因为镁粉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19.【答案】产生大量白烟;减小;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硫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气体体积和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不能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产生的明显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2)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3)开始反应时瓶内压强瞬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4)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装置消耗氧气,但生成的二氧化硫正好补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装置中的压强几乎不变;
(5)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几乎不变,故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白烟;
(2)减小;
(3)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4)硫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气体体积和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
(5)不能。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开始反应时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几乎不变,不能用硫代替红磷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1)水槽;不能加热
(2);⑨
(3)装置气密性;导管
(4)有空气
(5)熄灭酒精灯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仪器序号⑧的名称水槽,集气瓶不能加热;
(2)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制取该气体选择的仪器除②③⑦⑧⑩外,还需选⑨;
(3)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4)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是因为试管内的空气受热压强增增大,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5)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热的试管炸裂。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及用途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析;
(3)根据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棉花的作用分析;
(4)根据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气体,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分析;
(5)根据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分析。
1 / 1人教版(五四学制)(2024)化学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提升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下·潍城期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不符合题意;
B、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属于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及严密,如烟与雾的区别,光和火焰的区别,如结论与现象的不同等。
2.(2024八下·济宁期中)用该装置来制取并收集氧气(装置不做任何改动),收集完气体后,测得氧气的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高锰酸钾中混有氯酸钾
C.收集完成时,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D.未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若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无法收集到氧气,而非导致氧气不纯,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受热分解也生成氧气,因此高锰酸钾中混有氯酸钾不会导致氧气不纯,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收集完成时,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说明氧气不满一集气瓶,但不会导致氧气不纯,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导管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原有的空气,因此若是未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收集的气体中会混有装置内原有的空气,从而导致所收集的氧气不纯,故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若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导致无法收集到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氯酸钾受热分解也生成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只能说明氧气不满一集气瓶进行分析;
D、根据导管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装置内原有的空气进行分析。
3.(2024八下·招远期中)项目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实验室制氧气之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其中药品A是过碳酸钠,遇水会分解出H2O2,药品B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催化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瓶是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
B.输出的氧气可作为高能燃料
C.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
D.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乙瓶将氧气通入水中,氧气又从水中逸出,是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高能燃料,故错误,符合题意;
C. 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可以据此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可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气体通过水会使气体湿润分析。
B、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C、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进行分析。
D、根据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分析。
4.(2024八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期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氧气验满
C.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D.装置气密性检查
【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生成高温溅落物。为防止高温溅落物掉到瓶底,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A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充满集气瓶,B正确;
C、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以防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C错误;
D、有长颈漏斗的存在,该装置并不密闭,所用热敷法检查气密性是错误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掌握常见的实验操作是解答该问题的关键。
5.(2024八下·张店期中)下列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而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CaCO3CaO+CO2↑ B.C+O2CO2
C.2KMnO4K2MnO4+MnO2+O2↑ D.CH4+2O2CO2+2H2O
【答案】D
【知识点】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CaCO3CaO+CO2↑ 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C+O2CO2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2KMnO4K2MnO4+MnO2+O2↑是一种物反应生成三种新物质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CH4+2O2CO2+2H2O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该反应有氧参加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的概念是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由一种物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反应就是分解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的概念来解答。
6.(2024八下·潍城期中)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B.由图可知,物质燃烧结束时氧气浓度为0
C.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D.密闭容器内水的作用是降温、吸收有害的五氧化二磷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组成,红磷燃烧消耗氧气,a点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则剩余气体的体积分数为85%,氮气体积分数小于85%,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物质燃烧结束时氧气浓度为3%,不符合题意;
C、此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3%=18%,不符合题意;
D、红磷燃烧放热,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密闭容器内水的作用是降温、吸收有害的五氧化二磷,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空气的组成分析;
B、根据图像所给数据分析;
C、根据实验中氧气体积分数减小值即为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值分析;
D、根据红磷燃烧放热,生成物污染空气分析。
7.(2024八下·周村期中)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空气”和“浊空气”就是指“氧气”和“氮气”
B.液态“浊空气”是很好的制冷剂,可用于冷藏血液等
C.“火空气”性质比较活泼,是常见的燃料
D.通常情况下,空气的成分相对稳定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解析】【解答】A、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则为氧气;“浊空气”指“氮气”,不符合题意;
B、液态“浊空气”汽化吸热,能提供低温条件,是很好的制冷剂,可用于冷藏血液等,不符合题意;
C、“火空气”(即氧气)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符合题意;
D、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各成分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根据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8.(2024八下·东营期中)利用图1装置研究H2O2的分解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
B.对比b点和e点不能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C.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D.该实验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a点后装置内氧气含量增加,说明该点后反应发生,则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使过氧化氢溶液进入瓶内,不符合题意;
B、氧气浓度相同时,b点所用时间小于e点,说明b点反应速率大于e点,可表明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符合题意;
C、c点和e点时间相同,c点氧气浓度大于e,即c点反应速率大于e,可表明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的变量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两组实验均有二氧化锰,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氧气和水,且反应速率随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图2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9.(2024八下·东营期中)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①-⑥中消耗氧气的是
A.①②③⑥ B.③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①食物腐败是发生缓慢氧化,消耗氧气;②煤炭燃烧是煤炭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消耗氧气;③植物的光合作用、⑥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④人、⑤鱼类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消耗氧气的是①②④⑤。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燃烧等消耗氧气,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
10.(2024八下·任城期中)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氧循环
B.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主要是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
C.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维持了相对恒定的大气含氧量,促进了生态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氧气参与氧循环除燃烧外还有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的,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绿色植物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通过"氧循环"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大气含氧量,促进了生态平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氧元素的循环,通常需发生化学变化实现,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11.(2024八上·宁阳期中)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数的氧气会转化成臭氧,这个变化可表示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②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③与是不同种物质
④这是分解反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①在这个变化中,氧气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①错误,不符合题意;
②因为氧气转化为臭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②正确,符合题意;
③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是不同种物质,③正确,符合题意;
④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这里是氧气转化为臭氧,生成物只有一种,不是分解反应,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2.(2023八下·丰城期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在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A、由于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无论有无催化剂,由于是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故A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氧气的质量是随着反应的进行是从0开始不断增加,待高锰酸钾反应完全,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B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由于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五氧化二磷,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故C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立即产生氧气,同时生成水,水的质量增加,但不会从0开始(由于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含有水),反应结束后不变,故D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有二氧化锰催化剂反应速度较快来解答;
B、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来解答;
C、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解答;
D、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的质量增加来解答。
13.(2023八下·丰城期中)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操作,下列错误操作对应的后果不正确的是
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制取并收集氧气 点燃酒精灯
错误 操作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集气瓶底部没有加水或细沙 收集完气体,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后果 A.测定结果偏大 B.集气瓶炸裂 C.试管炸裂 D.发生火灾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导致装置内的压强较大,倒吸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偏小,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集气瓶底部没有加水或细沙,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导致集气瓶炸裂,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制氧气,若收集完气体,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导致水倒流到试管,试管遇冷炸裂,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不能用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发生火灾,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氧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来解答;
B、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放热来解答;
C、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操作顺序是查、装、定、点、收、离、熄来解答;
D、根据酒精灯的熄灭用灯帽熄灭来解答。
14.(2024八下·宁津期中)新考法跨生物学科 医学证明,家庭养鱼不仅能调节人的情绪,还可以改善室内环境。把新鲜水草放入鱼缸的主要目的是
A.为鱼类提供食物 B.提升鱼缸观赏性
C.增加水中含氧量 D.减少水中微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文字表达式为:;呼吸作用进行的场所为线粒体,文字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金鱼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而新鲜的水草除了能进行呼吸作用外,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金鱼和水中的其它生物呼吸所需。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释放出氧气分析。
15.(2024八上·哈尔滨期中)下列有关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握试管,再把导管的另一端浸入水中
B.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先待装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加热试管,再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
D.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再用手握紧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气密性良好,A错误;
B、实验过程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消耗量瓶中的气体,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且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大气压将注射器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所以进入锥形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锥形瓶的1/5。若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剩余气体受热膨胀,水倒流入集气瓶的体积不足五分之一,导致实验结果偏小,B正确;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盛水的水槽内,加热试管,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开始收集,C错误;
D、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使冷水倒吸,炸裂试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掌握常见的实验操作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4八下·岱岳期中)小明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氧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梳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3)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燃烧,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写出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燃烧现象是   。
(4)氧气的工业制法,利用各气体   的不同,逐一从空气中分离。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H2O2)、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   。
(5)氧气可用于   。(写一条氧气的用途)
【答案】(1)光合作用
(2)不易溶于水
(3)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4)沸点;氧元素
(5)医疗急救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2)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在点燃的条件下,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4)氧气的工业制法,利用各气体沸点的不同,逐一从空气中分离。实验室可以用过氧化氢(H2O2)、氯酸钾(KClO3)、高锰酸钾(KMnO4)等作为反应物制取氧气,是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5)氧气能供给呼吸,因此可用于医疗急救,氧气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于火箭发射,作助燃剂。
【分析】(1)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来解答;
(2)根据氧气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来解答;
(3)根据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热,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来解答;
(4)根据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来制取氧气,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可以受热分解生成氧气来解答;
(5)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来解答。
17.(2024八下·东营期中)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
污染指数 50以下 51-100 101-200 201-250 251-300 300以上
质量级别 Ⅰ Ⅱ Ⅲ Ⅳ(1) Ⅳ(2) Ⅴ
质量状况 好 良好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中度重污染 重度污染
(1)某地某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为66~76,根据上表的信息判断该地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为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填字母)。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氮
(3)某地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建筑粉尘,下列减少建筑粉尘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积极植树造林 B.禁止建筑工地工作
C.改进工艺减少粉尘产生 D.道路勤洒水
(4)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作为中学生你能做的一件事是   。
【答案】(1)Ⅱ
(2)
(3)B
(4)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污染指数为66~76,则空气质量级别为Ⅱ;
(2)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A符合题意;二氧化碳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B符合题意;稀有气体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C符合题意;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3)积极植树造林,能减少建筑粉尘,该方法合理,A不符合题意;不能完全禁止建筑工地工作,该方法不合理,B符合题意;改进工艺减少粉尘产生,该方法合理,C不符合题意;道路勤洒水,能减少建筑粉尘,该方法合理,D不符合题意。
(4)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作为中学生你能做的一件事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积极的植树造林等。
【分析】(1)根据所给数据分析;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空气中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分析;
(3)根据粉尘的产生原因及各具体做法分析;
(4)根据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分析。
18.(2024八上·烟台期中)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示意图,请回答:
(1)夹持镁条的仪器名称是   ;
(2)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是   ;
(3)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其原因是   。
【答案】(1)坩埚钳
(2)生成白色固体
(3)发出耀眼的白光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能说明镁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则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是因为镁粉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分析】根据坩埚钳夹持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物质;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来解答。
(1)由图可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白色固体生成能说明镁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则镁条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烟花、照明弹中都用到镁粉作原料,是因为镁粉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19.(2024八下·成武期中)化学兴趣小组在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如图1)的实验后,想对该实验可选用的药品进行继续探究,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回顾旧知】
(1)红磷燃烧产生的明显现象是   。
(2)该实验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瓶内的气压   (填“增大”或“减小”)。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与气体所占的体积成正比。
【设计与实验】
小组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红磷、硫放入集气瓶中燃烧,采集数据如图3、图4(注:装置气密性良好,是瓶内初始气压,和是反应结束恢复到室温时瓶内的气压)。
【问题与现象分析】
(3)开始反应时瓶内压强瞬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4)图4中,与几乎相等是因为   。
(5)由实验可知,   (填“能”或“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产生大量白烟;减小;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硫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气体体积和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不能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产生的明显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2)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瓶内,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3)开始反应时瓶内压强瞬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4)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装置消耗氧气,但生成的二氧化硫正好补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则装置中的压强几乎不变;
(5)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几乎不变,故不能用硫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白烟;
(2)减小;
(3)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4)硫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的气体体积和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
(5)不能。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开始反应时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几乎不变,不能用硫代替红磷进行分析解答。
20.(2024八下·哈尔滨月考)实验室有下列仪器和氯酸钾、高锰酸钾两种药品及升降台、火柴、等实验用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仪器序号⑧的名称   ,仪器③在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是   。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制取氧气,发生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制取该气体选择的仪器除②③⑦⑧⑩外,还需选   (填仪器序号);
(3)实验前应先检查   。并装完药品后,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固体进入   。
(4)用酒精灯刚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目出,此时不宜立即收集,是因为试管内   ,压强增大,大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试管内的空气导出。
(5)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   。
【答案】(1)水槽;不能加热
(2);⑨
(3)装置气密性;导管
(4)有空气
(5)熄灭酒精灯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仪器序号⑧的名称水槽,集气瓶不能加热;
(2)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制取该气体选择的仪器除②③⑦⑧⑩外,还需选⑨;
(3)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4)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是因为试管内的空气受热压强增增大,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5)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热的试管炸裂。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及用途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析;
(3)根据实验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棉花的作用分析;
(4)根据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即收集气体,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分析;
(5)根据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