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8: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教材整理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也加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2.危机加深的原因
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侵略
(1)侵略的主要方式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瓜分中国。
知识拓展
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
深化升华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的较大变化: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往的到处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开辟通商口岸和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这正吻合了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的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阶段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2)侵略的主要表现
①争做中国债主。
②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特权。
③开工厂。
④设银行。
⑤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⑥“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蒙受“损失”。这一政策使美国在华实力大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侵略的影响
造成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偿还借款的本息;各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等,引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清政府为应付危机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1)措施
增加税收额度、降官员薪俸、裁减军队、加强鸦片税的管理、增加商税、扩大纳官等。
(2)结果
措施遭到官员的反对,成效甚微。许多不法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初步发展
1.原因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得加剧,中国得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发展。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
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中纺织业是中国民族工业最集中的行业。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得困难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当薄弱,不但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表现在:一方面,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得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随时都有破产和倒闭得危险;另一方面,民族工业还要承受国内封建势力得压迫。
4.影响
(1)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19世纪末,掀起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疑点突破
帝国主义侵略得加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得进一步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冲击了中国落后得政治经济制度,传播了先进得生产方式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发展。这并不是列强侵华得主观目的,而是其客观作用,其主观目的仍是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以适应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得需要。
问题探究
问题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探究思路:《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欧美列强由此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导致瓜分狂潮的掀起。
探究结论: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使日本终于实现了二十多年梦寐以求的扩张目标,并把朝鲜变成入侵中国的桥头堡。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赎辽”的款项,总共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3倍。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债,而列强通过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设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同样享有这项权利。甲午战争后,列强便争先恐后地到中国开设工矿企业或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尚未成长的中国民族工商业,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四个新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航行特权的攫取,使各国得以深入长江流域广阔地区,直接掠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倾销商品,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条约的割地规定,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使数百万台湾同胞,长期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深重灾难之中。在帝国主义正在形成的19世纪末,这件大事成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险信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经典例题
例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
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
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并未停止。
答案:A
例2
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
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
B.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C.控制中国海关和内河航线
D.展开投资竞争和瓜分狂潮
解析:A、B、C三项单从经济方面进行分析,但列强的侵略不但包括经济,还包括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最主要的是政治和经济。
答案:B
例3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19世纪末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鸦片税的征收
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主要考查19世纪末,面对危机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答案:C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场所,而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政治侵略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各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是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即分享其他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这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如何评价“实业救国”?
甲午战争前后,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了“实业救国”主张,大力倡导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准备了一些条件。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业救国”既振兴不了实业,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
4.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等不足,导致竞争性不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产生的,资本家又多由官僚地主、贵族商人转化而来,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某些轻工业部门艰难成长,重工业几乎为零。而且,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地域分布不平衡。这种畸形的民族工业,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正常发展的道路。
活学巧用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对中国进行侵略,A、B、C三项都没有全面反映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因此都不正确。
答案:D
2.(经典回放)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解析: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没有参加对中国的瓜分,但又不甘心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于是,美西战争结束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直接目的是以经济优势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从而分享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A
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仍举步维艰的原因是(  )
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②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③洋务派垄断中国近代工业 ④清政府官吏敲诈勒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洋务派已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