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件 (1)【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件 (1)【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20:3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一、早期改良思想
1、产生时间 2、背景 3、代表人物
4、思想主张 5、历史作用
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维新活动
1、生平简介 2、早期活动:
3、主要思想 4、主要活动
三、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及活动
1.梁启超 2.谭嗣同 3.陈宝箴 4.严复
四.维新活动的影响:
启发民智 组织力量 制造舆论 形成局面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一 、早期改良思想1、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
2、产生背景:
①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②思想来源:既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源于林、魏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一 、早期改良思想1、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
2、产生背景:
3、主要代表人物:王韬 薛福成 郑观应
4、思想主张 王韬
(1828—1897)
江苏人,是第一位在牛津大学演讲的中国人。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薛福成
(1838-1894)
江苏无锡人,中国清末外交官员,光绪帝钦派的英、法、意、比四国全权代表。走访了欧洲许多国家,考察欧洲的工业发展,详细地研究了欧洲的政治、军事、教育、法律、财经等制度。郑观应
(1842—1922)
广东人,实业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著有《盛世危言》等。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
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
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
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
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
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
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
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一 、早期改良思想1、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
2、产生背景:
3、主要代表人物:王韬 薛福成 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
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商战”(经济)
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5、历史作用:
成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局限:未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1、康有为简介: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后来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设立“万木草堂”,领导“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维新活动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维新活动1、康有为简介:
2、早期活动:1888年,第一次上书主张变法
3、主要思想:
(1)人类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论:
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及其利弊、成因
4.主要维新活动:
(1)公车上书
(2)创办《中外纪闻》
(3)成立强学会——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都是西汉末年刘歆等人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而伪造的,是“伪经”。因此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为“新学”。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此书称儒家尊奉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1)材料反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2)康借助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有何利弊得失?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可减少变法的阻力。
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形成原因是什么?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③与康有为的出身、阅历、所受教育有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学思之窗4.主要维新活动(1)公车上书: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概况:1895.4.康梁发动1300多名举人上书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
结果:未上达给皇帝
影响: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2)创办《中外纪闻》:
康有为在京津沪等地创办,宣传变法主张
(3)成立强学会:
概况:1895年 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成立
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
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结果:被查封,解散签订《马关条约》 梁启超
(1873-1929)
广东新会人,号任公。
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并
协助其进行变法理论的撰
述,1895年参加了公车上
书和强学会的活动。是与
康有为齐名的戊戌变法领
导人之一。思考: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⑴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
⑵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需学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⑶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考: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谭嗣同
(1865-1898)
字复生,湖南浏阳人。著名维新派人物, “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陈宝箴
(1831-1900)
江西人。维新运动时期担任湖南巡抚,推行新政,开办长沙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严复
(1853~1921)
福建侯官人,早年曾留学英国,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
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
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借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主张。小结:康、梁、谭嗣同与严复的思想主张 《天演论》《国闻报》变法图强;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近代工业“冲决君主之网罗”借进化论阐述
维新变法主张《变法通议》《仁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中外
纪闻》《时务报》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异:梁启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主专制,封建纲常礼教;
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比较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政治主张的异同归纳:维新思想的传播途径和方式①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②上书: 公车上书
③组织学会或学堂:强学会、保国会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④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图说新思想1.陈独秀2.黄兴3.梁启超4.李鸿章5.魏源6.曾国藩7.林则徐8.李大钊9.郑观应10.孙中山11.王韬12.康有为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  )资产阶级维新派(  )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对号入座5、74、69、113、1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