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9: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答案 C
解析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条件。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末,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对这种状况,张謇在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毅然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4.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
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
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
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答案 B
解析 本题围绕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B项。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
6.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答案 A
解析 B、C、D三项是《天演论》的内容,A项才是其意义。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理论,号召救亡图存的作用很突出。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论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全集》
请完成:
(1)材料一、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四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论证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洋务派。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政治制度。
(2)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图存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3)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5月,康有为等人在“公车上书”中强调变法维新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们所主张“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国、养民、教民;改革内政外交;设置“议郎”,议郎由府县民选产生,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辞,等等。
材料二 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它每期印刷1
000份,免费夹在《邸报》中分送在京的官员。一个月后,发行量增至3
000份,在朝廷内外很有影响。——材料一、二均据《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学会首倡之,遂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康有为《强学会序》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结果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万国公报》的创办目的,说明强学会的性质和宗旨。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特点。
答案 (1)直接原因: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主要结果:“公车上书”虽然没有上达给皇帝,但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2)目的: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争取官员支持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3)重视报刊宣传:广造社会舆论;组织政治团体;范围遍及全国;争取官员支持。
解析 第(1)问中的“直接原因”可依据材料一中“1895年5月”等信息展开思考,“主要结果”应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中“目的”可结合材料二中“宣传变法维新”等信息进行概括,“性质”和“宗旨”应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3)问需根据材料一、二、三中“分送在京的官员”等信息,从报刊宣传、社会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