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4 19: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知识拓展】
1.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
由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他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这也反映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及思想主张
(1)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君主之网罗”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3)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封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及作用
(1)方式:①创办学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②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
③上书皇帝:1895年的公车上书。④创办报刊: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创办《时务报》、严复创办《国闻报》。⑤成立团体:1895年成立强学会。(2)作用: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②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4.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使一大批有志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宣传西学,为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注重商战;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宣告了它的破产;早期维新派没有将其主张进行实践;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结果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所镇压。
【典题欣赏】
例1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便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中外纪闻》宣传变法主张,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它们的宣传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引起顽固派的反对与攻击。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
“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若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三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简析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3)据上述材料简要评述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解析:(1)问从如何发展工商业角度概括。(2)问从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主张、西方学说传播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角度分析。(3)问从经济方面评述其积极意义。
答案:(1)以工业立国;大力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生产。(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早期维新派发展商业、保护本国经济的主张;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和早期维新派的进步思想,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富强,有利于抑制外国经济侵略,是爱国的进步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
于(

A.培养维新人才
B.举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2.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请回答:?
(1)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上有何异同 (10分)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20分)?
(3)按照郑观应的设想,中国能否富强 为什么
(10分)
?
答案与解析
1.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在变官制”分析,D项符合题意。
2.A
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出答案为A项。
3.A
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早期维新派思想主张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排除含④的B、C、D三项;也可用肯定法直接选择A项。
4.(1)不同点:李鸿章重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观应重在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相同点:学习西方。(2)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是“遗其体而求其用”,所谓“体”是指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道理。因为当时先进的国家都是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3)不能。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帝国主义企图使中国永远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以及资本输出的场所,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允许中国富强;中国封建统治者也不愿意实行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分享统治权;中国资产阶级又无力同中外反动势力斗争。后来的史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1)问通过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思想的比较,认识早期维新派思想的先进性。(2)问通过对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3)问注意对郑观应设想的评价,要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政府三个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