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同步学案
教材整理
一、早期改良思潮
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
(1)早期改良思潮产生的时间和原因: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2)早期改良思潮的代表: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2.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主张
(1)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反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危害,认为只有仿效西方,实行变法,才是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惟一出路。
(2)发展资本主义,提出“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竞争。
(3)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辨析比较
比较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主张的比较
相同: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3.早期改良思潮的影响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简单生平
广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他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青年时期,他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2.康有为萌发变法思想
(1)时间:中法战争后
(2)标志: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
(3)内容: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法图强,挽救危局。
(4)结果:上书没有到达皇帝手中,但上书内容却在一些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士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康有为阐发变法理论
(1)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2)内容: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阐发变法理论。
知识拓展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朝廷。
(2)主要主张: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没有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3.政治团体——强学会
(1)成立及宗旨:1895年8月,在北京成立。宗旨是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2)影响:得到了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得到了西方传教士及外交官员的关注,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康有为成立上海强学会,南北呼应,使东南地区的维新运动也迅速开展起来。
(3)解散:守旧官僚攻击强学会,1896年,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误区警示
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一定要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中会区别,虽然都是政治团体,但所属的派别不一样。两个概念容易混淆。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思想。
2.谭嗣同
在湖南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3.严复
在天津发表《原强》等政论文章,创办《国文报》。
4.维新活动的影响
(1)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已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涌现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领袖人物,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辨析比较
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比较:
相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问题探究
问题
如何评价康有为?
探究思路:可从历史根源、时代背景以及康有为的阶级属性等方面来考虑。
探究结论:对康有为历史地位的评价:第一种评价,甲午战争后的康有为是开明的地主富商要求转化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介于顽固派与革命派之间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政治团体的代表人物。从康有为的阶级属性分析,他正处在从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处在从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向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转化的过程中,他主张进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客观上正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因此“应该把他称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断定“他的思想的黄金时代在前期而不在后期”。
第二种评价,以1898年戊戌维新失败为分界线,在革命高潮尚未掀起以前,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反映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有重要贡献;但等到戊戌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速兴起,他的思想仍停留在原位上,拉车向后,日趋堕落。有论者指出:“一个主张维新的人,成为封建余孽;一个在海外起过影响的人,成为反动团体。恰恰说明近代中国发展迅速,不断前进,如果有人对旧思想有所留恋,甚至还妄想一逞,那么,时代的巨轮对落后是无情的。”
第三种评价,既不同意称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也不同意把康有为分割为前后两个阶段,将康有为定位为“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有的学者指出:“他在戊戌后的长期海外生活里还为中国的再造作了新的建设性的思考,尝试拟定了他在维新运动中还不能设想的成系统的计划”,戊戌后康有为走向世界,以其亲身的感受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撰写了《物质救国论》和《理财救国论》,对物质与社会生产力进行了经济学意义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使他的思想更具有开放性、现代性和世界性。总其一生,康有为不无缺点与错误,但他是近代中国一代改革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和旧民主主义先行者,则是确定无疑的。
经典例题
例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因素是( )
A.康有为自幼接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
B.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的特点,缺乏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采取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方式。
答案:D
例2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特点是( )
A.主张实行“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判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解析:早期维新派的最大缺陷是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没能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从公车上书到1898年,康、梁等维新派创办了许多学会、学堂、书局、报馆,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答案:D
例3下列关于早期改良思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而产生
B.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主张振兴工商业
D.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解析:早期改良思潮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D
互动课堂
重难突破
1.如何认识早期维新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尤其是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早期改良主义者继承了林则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而西学传播的扩大也为他们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则为他们提供了阶级基础。?
早期改良思潮与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相比是一大进步。但是,早期改良思潮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提出一些具体主张;而且也没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关于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特点的成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3.清朝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强学会的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有爱国心的官员也希望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由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清政府内部帝、后党斗争激烈,也是部分帝党官员支持变法的原因。
4.维新变法新局面形成的原因?
康有为的人类社会进化三个阶段理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康、梁等维新派创办报刊、报纸等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准备了舆论基础;强学会等政治团体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基础;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过程中,康、梁等人成为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维新派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这样,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活学巧用
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反对洋务运动
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立宪政治
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解析:洋务派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观应认识到洋务派的弊端,看到西方技术先进是由于先进的政治制度,因而主张政治变革,提倡实行立宪政治,以解救民族危难。
答案:C
2.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C.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当时的目的并不是弘扬民族文化,而是利用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崇拜的心理来传播维新思想,即宣传儒家思想是手段和旗号,实质是让人们接受维新思想。
答案:C
3.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强学会说明( )
①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扩大 ②一些爱国官员希望变法图强 ③强学会在光绪帝支持下建立 ④守旧官僚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清政府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强学会,其内因是爱国官员希望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外因是变法运动的影响。也可用排除法,③④不符合史实,排除包括③或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A
4.维新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 )
①公车上书 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 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维新运动的兴起表现为政治运动、政治团体建立、领袖人物、组织宣传等多个方面。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