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科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科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6 11:19:47

文档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科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025六上·娄星期末)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小)。
2.(2025六上·娄星期末)南半球是秋季的时候,北半球是   季。
3.(2025六上·娄星期末)热水器是一种把电能转化成   能的电器。
4.(2025六上·娄星期末)古人利用木棒翘起大石头,撬动石头的木棒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做   。
5.(2025六上·娄星期末)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100×,则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   倍。
6.(2025六上·娄星期末)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造成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7.(2025六上·娄星期末)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毒。(  )
8.(2025六上·娄星期末)微生物对人体有害,我们要将它们统统消灭。(  )
9.(2025六上·娄星期末)在不同的季节,正午阳光下杆子影子的长度是不同的。(  )
10.(2025六上·娄星期末)同等条件下,用手柄粗的螺丝刀拧螺丝比用手柄细的螺丝刀省力。(  )
11.(2025六上·娄星期末)显微镜上接近眼睛的是物镜,接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目镜。(  )
12.(2025六上·娄星期末)生物体从幼年到成年,细胞体积变大,但数量不变。
13.(2025六上·娄星期末)过期药品不能吃。(  )
14.(2025六上·娄星期末)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
15.(2025六上·娄星期末)筷子、镊子、核桃夹、摇井把等工具都属于费力的杠杆。(  )
16.(2025六上·娄星期末)提出“地心说”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哥白尼。(  )
三、单选题(每题选出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10分)
17.(2025六上·娄星期末)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是(  )。
A.24小时 B.30天 C.365天
18.(2025六上·娄星期末)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把物体的细微结构制成玻片标本
B.把物体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C.不进行任何调节,背着光线观察
19.(2025六上·娄星期末)下列说法中(  )是正确的。
A.所有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B.流感病毒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
C.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
20.(2025六上·娄星期末)如图,用同样的剪刀剪纸,用(  )种剪法更省力?
A.A方法 B.B方法 C.A和B方法一样
21.(2025六上·娄星期末)下列传递信息的方式中,速度最快的是(  )。
A.利用古代的驿站的形式
B.利用发电报的形式
C.利用打电话的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2.(2025六上·娄星期末)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广泛运用微生物技术,请你举一些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微生物为生活和生产服务?
23.(2025六上·娄星期末)我们用核桃夹来夹核桃会省力,请你写出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用杠杆工具的2个例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大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制成的工具,放大倍数是指放大镜将物体图像放大的程度。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效果有明显区别,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成像不会特别大;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能让物体的细节更清晰,但成像会更大。用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时,能同时看到较多的文字,比如一整行甚至几行内容换用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观察同一位置时,只能看到很少的文字,甚至只能看到一个字的一部分。因此,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2.【答案】春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这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使得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处于夏季;而此时南半球获得的热量少,处于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则是冬季。南北半球的春秋季节也相反。当南半球处于秋季时,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赤道移动,此时北半球的太阳照射角度逐渐变大,气温逐渐升高,正处于春季;而南半球则因太阳照射角度变小,气温逐渐降低,进入秋季。因此,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对应的季节是春。
3.【答案】热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各种电器工作时都会发生能量的转化,即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水器是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水加热。当热水器接通电源工作时,电能通过热水器内部的加热装置(如电热丝)发挥作用,电流流过加热装置时会产生热量,使水温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被消耗,最终转化为水的热能(内能),让水变热。因此,热水器是一种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电器。
4.【答案】杠杆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是一种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个固定点叫做支点,施加力的点叫做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阻力点。当在用力点施加力时,杠杆能绕着支点转动,从而撬动或移动重物。古人用木棒翘起大石头时:木棒是一根硬棒,符合杠杆“硬棒”的特征;撬动过程中,木棒会绕着一个接触地面的固定点(支点)转动;人手施加力的位置是用力点,木棒接触石头的位置是阻力点。
这种通过硬棒绕固定点转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完全符合杠杆的定义。因此,撬动石头的木棒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5.【答案】1000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共同作用来放大物体。目镜是靠近眼睛的镜头,物镜是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两者上都标有放大倍数(如“10×”“100×”),其中“×”表示“放大多少倍”。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以题目为例:目镜标有“10×”,表示目镜能将物体放大10倍;物镜标有“100×”,表示物镜能将物体放大100倍。根据公式计算,总放大倍数为10×100=1000倍。因此,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1000倍。
6.【答案】自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它一刻不停地绕着一根假想的轴(地轴)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运动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一天)。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站在地球上,会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反而觉得是太阳等天体在自东向西移动。就像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感觉路边的树木在向后退一样,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视觉效果,而非太阳真的绕地球转动。因此,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通常最大放大倍数在 1000-2000倍左右),主要用于观察细胞等较大的微观结构;病毒的体积非常微小(直径通常在20-300纳米之间),远远小于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清晰观察到病毒的形态。而电子显微镜通过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够突破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清晰地观察到病毒的形态、结构等细节。因此,“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毒”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复杂且多样,部分微生物会导致人体生病,如引起感冒的病毒、导致食物腐败的细菌等,这些确实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控制或消灭。同时,也存在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例如:乳酸菌可以帮助制作酸奶、泡菜;酵母菌能用于发面、酿酒;某些细菌还能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甚至在环境中分解垃圾、净化污水。因此,微生物并非全部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健康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如果将所有微生物都消灭,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如无法制作发酵食品、人体消化功能受影响等),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且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存在约66.5°的夹角。这种倾斜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不同。太阳高度角越大,阳光照射越接近垂直,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阳光照射越倾斜,物体的影子越长。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杆子的影子最短;
冬季,太阳直射点远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
春季和秋季:太阳高度角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影子长度也处于两者之间。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正午阳光下杆子影子的长度是不同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同样长度,手柄粗的螺丝刀比手柄细的用起来省力。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目镜是显微镜上接近眼睛的镜头,它的作用是将物镜放大后的图像进一步放大,方便观察者用眼睛观察。目镜通常直接安装在显微镜的镜筒上端,使用时眼睛贴近目镜观察。物镜是显微镜上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它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直接对着载物台上的标本(被观察物体),负责对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因此,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 生物体从幼年到成年,细胞体积基本不变,但数量在增加。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药品都有明确的保质期,这是基于药品稳定性和有效性的严格测试确定的。当药品超过保质期后:药效可能下降或失效:过期药品的成分可能发生分解、变质,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延误病情;可能产生有害物质:部分药品过期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服用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中毒等不良反应,损害肝、肾等器官;增加健康风险:尤其是抗生素、疫苗等特殊药品,过期后不仅无效,还可能因微生物污染或成分改变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过期药品不能吃”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这种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同时也使得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的地区会先被太阳照亮,因此先迎来黎明;西边的地区则后被太阳照亮,后迎来黎明。北京位于我国东部(东经116°左右),乌鲁木齐位于我国西部(东经87°左右),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北京会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这种差异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两地存在时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约 2 小时迎来黎明)。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使用时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使用时费力但省距离;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题中的筷子、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以筷子为例,支点在筷子上端(手部捏握处),阻力点在筷子下端(夹取物体处),动力臂明显短于阻力臂,使用时费力但能灵活夹取物体。核桃夹、摇井把:属于省力杠杆。核桃夹的支点在中间轴处,用力点在夹子末端,阻力点在夹核桃的位置,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能轻松夹碎核桃;摇井把的支点在轴心,用力点在把手末端,阻力点在井绳缠绕处,动力臂更长,省力效果明显。因此,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旋转,提出并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日心说则是后来对宇宙认知的重大突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他的学说推翻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天文学的革命性发展。因此,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17.【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解答】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分析】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
18.【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核心前提是待观察物体必须能让光线透过,且需要通过规范的标本制备和操作步骤才能获得有效观察结果: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决定了它需要光线穿过被观察物体,才能在视野中形成物像。对于不透明的物体或细微结构,必须先制成玻片标本(如切片、涂片、装片等),使光线能够透过标本,同时将细微结构清晰呈现。
A选项,符合显微镜的使用规范,是正确操作。制作玻片标本能确保光线透过,同时固定和清晰展示观察对象的细微结构,是显微镜观察的必要步骤。
B选项,此操作错误,因为大多数物体(尤其是不透明物体)直接放置时,光线无法透过,无法形成物像;且物体尺寸可能超过载物台范围,或污染显微镜镜头。
C选项,操作错误,首先,显微镜需要调节反光镜、光圈等结构来获取适宜光线;其次,“背着光线观察”会导致光线不足,视野昏暗,无法观察;同时,还需调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使物像清晰。因此,正确的操作方法是A选项。
19.【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酸奶中的乳酸菌、制作面包的酵母菌等,它们在食品制作、医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有些微生物则对人类有害,会引起疾病,如导致流感的病毒、引发肠道感染的某些细菌等。
A选项说法错误。微生物中存在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种类,如导致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等;
B选项说法正确。流感病毒会侵入人体引发流感,导致发热、咳嗽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符合微生物中有害种类的特征;
C选项说法错误。如前所述,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帮助消化的肠道益生菌。
综上所述,正确的说法是B选项。
20.【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有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当阻力和动力臂不变时,阻力臂越短,动力越小(越省力)。剪刀是杠杆,轴是支点,手柄端用力是动力臂,刀刃剪纸处是阻力臂。分析图中的两种剪法
A剪法:纸靠近轴(支点),阻力臂短。结合杠杆平衡条件,阻力(剪纸需克服的力)、动力臂(同一剪刀,手柄到轴距离固定)不变时,阻力臂短则动力小,更省力 。
B剪法:纸远离轴,阻力臂长,要更大动力平衡阻力,更费力 。
所以,A方法更省力,应选A选项。
21.【答案】C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A选项的古代驿站,依靠人力、畜力运输信件,传递速度受距离、交通条件限制,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是速度最慢的传统方式。
B选项的发电报,通过电信号编码传递信息,依赖有线或无线电报网络,速度较驿站大幅提升,但需经过编码、发送、解码等流程,存在一定延迟。
C选项的打电话,利用电信网络实时传输语音电信号,信号以光速(电磁波速度)传播,能实现即时沟通,是三者中技术最先进、速度最快的方式。因此,应选C选项。
22.【答案】1、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培植各种食用真菌,像木耳,香蘑等;
2、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啤酒、酱油等;
3、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教材强调,虽然部分微生物会引发疾病,但更多微生物能通过其代谢活动为人类提供服务,其应用覆盖食品、环境、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
(1)食用真菌培育:真菌中的食用菌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木耳、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依靠吸收培养基(如木屑、秸秆)中的有机物生长,人类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人工培养这些真菌,使其快速繁殖,成为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材。
(2)传统发酵食品:
①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在无氧时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一过程用于制作面包(二氧化碳使面团蓬松)、馒头和酿酒(啤酒、白酒等)。
②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使牛奶变成酸奶,同时延长保存时间;乳酸菌也用于制作泡菜、酸菜等。
③霉菌发酵:米曲霉等霉菌参与酱油(分解大豆中的蛋白质产生鲜味物质)、腐乳的制作,赋予食品独特风味。
(3)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许多微生物能分解自然界中难以降解的物质,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
①废水处理:污水处理厂通过活性污泥法,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组成的群落,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如生活污水中的蛋白质、糖类),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害的无机盐,使污水净化后达标排放。
②废弃物降解:部分细菌和真菌能分泌酶,分解塑料(如聚乳酸塑料)、秸秆、厨余垃圾等。例如,某些放线菌可分解石油污染物,用于治理油污泄漏;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肥料,实现物质循环。
③废气净化:工业废气中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可通过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被转化为无害的硫酸盐、氮气等,减少空气污染。
23.【答案】筷子、剪刀、跷跷板等。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且根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关系,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使用时省力,但费距离,例如实例剪刀:支点在中间连接轴,用力点在刀柄末端,阻力点在刀刃处。刀柄长度(动力臂)长于刀刃长度(阻力臂),轻松剪断纸张、布料,是典型的省力杠杆;开瓶器:支点在与瓶盖边缘接触处,用力点在末端,阻力点在瓶盖卡口,动力臂更长,轻松开瓶。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操作更灵活精准,例如筷子:支点在虎口接触处,用力点在手指捏握处,阻力点在夹食物的末端。动力臂短于阻力臂,虽费力但手指小幅度移动即可带动末端夹取食物,省距离且灵活;镊子:支点在顶端连接处,用力点在中部,阻力点在末端,动力臂短,精准夹取细小物体(如药片、针线)。等臂杠杆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力,主要用于平衡或改变力的方向,例如天平:支点在中心,左右托盘到支点距离相等,通过平衡测量物体质量;跷跷板:支点在中间,两端座位到支点距离相等,重量相近时轻松转动,体现平衡特性。
1 / 1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科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2025六上·娄星期末)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小)。
【答案】大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制成的工具,放大倍数是指放大镜将物体图像放大的程度。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观察效果有明显区别,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成像不会特别大;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能让物体的细节更清晰,但成像会更大。用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时,能同时看到较多的文字,比如一整行甚至几行内容换用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观察同一位置时,只能看到很少的文字,甚至只能看到一个字的一部分。因此,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2.(2025六上·娄星期末)南半球是秋季的时候,北半球是   季。
【答案】春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这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使得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多,处于夏季;而此时南半球获得的热量少,处于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则是冬季。南北半球的春秋季节也相反。当南半球处于秋季时,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赤道移动,此时北半球的太阳照射角度逐渐变大,气温逐渐升高,正处于春季;而南半球则因太阳照射角度变小,气温逐渐降低,进入秋季。因此,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对应的季节是春。
3.(2025六上·娄星期末)热水器是一种把电能转化成   能的电器。
【答案】热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各种电器工作时都会发生能量的转化,即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水器是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水加热。当热水器接通电源工作时,电能通过热水器内部的加热装置(如电热丝)发挥作用,电流流过加热装置时会产生热量,使水温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被消耗,最终转化为水的热能(内能),让水变热。因此,热水器是一种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电器。
4.(2025六上·娄星期末)古人利用木棒翘起大石头,撬动石头的木棒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做   。
【答案】杠杆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是一种能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这个固定点叫做支点,施加力的点叫做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阻力点。当在用力点施加力时,杠杆能绕着支点转动,从而撬动或移动重物。古人用木棒翘起大石头时:木棒是一根硬棒,符合杠杆“硬棒”的特征;撬动过程中,木棒会绕着一个接触地面的固定点(支点)转动;人手施加力的位置是用力点,木棒接触石头的位置是阻力点。
这种通过硬棒绕固定点转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完全符合杠杆的定义。因此,撬动石头的木棒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5.(2025六上·娄星期末)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100×,则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   倍。
【答案】1000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共同作用来放大物体。目镜是靠近眼睛的镜头,物镜是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两者上都标有放大倍数(如“10×”“100×”),其中“×”表示“放大多少倍”。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以题目为例:目镜标有“10×”,表示目镜能将物体放大10倍;物镜标有“100×”,表示物镜能将物体放大100倍。根据公式计算,总放大倍数为10×100=1000倍。因此,这台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1000倍。
6.(2025六上·娄星期末)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造成的。
【答案】自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它一刻不停地绕着一根假想的轴(地轴)自西向东转动,这种运动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一天)。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人站在地球上,会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反而觉得是太阳等天体在自东向西移动。就像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感觉路边的树木在向后退一样,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视觉效果,而非太阳真的绕地球转动。因此,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7.(2025六上·娄星期末)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毒。(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有限(通常最大放大倍数在 1000-2000倍左右),主要用于观察细胞等较大的微观结构;病毒的体积非常微小(直径通常在20-300纳米之间),远远小于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清晰观察到病毒的形态。而电子显微镜通过电子束成像,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能够突破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限制,清晰地观察到病毒的形态、结构等细节。因此,“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毒”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8.(2025六上·娄星期末)微生物对人体有害,我们要将它们统统消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复杂且多样,部分微生物会导致人体生病,如引起感冒的病毒、导致食物腐败的细菌等,这些确实需要通过一定方式控制或消灭。同时,也存在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例如:乳酸菌可以帮助制作酸奶、泡菜;酵母菌能用于发面、酿酒;某些细菌还能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甚至在环境中分解垃圾、净化污水。因此,微生物并非全部有害,许多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健康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如果将所有微生物都消灭,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如无法制作发酵食品、人体消化功能受影响等),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9.(2025六上·娄星期末)在不同的季节,正午阳光下杆子影子的长度是不同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且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存在约66.5°的夹角。这种倾斜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不同。太阳高度角越大,阳光照射越接近垂直,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阳光照射越倾斜,物体的影子越长。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杆子的影子最短;
冬季,太阳直射点远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
春季和秋季:太阳高度角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影子长度也处于两者之间。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正午阳光下杆子影子的长度是不同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10.(2025六上·娄星期末)同等条件下,用手柄粗的螺丝刀拧螺丝比用手柄细的螺丝刀省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同样长度,手柄粗的螺丝刀比手柄细的用起来省力。
11.(2025六上·娄星期末)显微镜上接近眼睛的是物镜,接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目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目镜是显微镜上接近眼睛的镜头,它的作用是将物镜放大后的图像进一步放大,方便观察者用眼睛观察。目镜通常直接安装在显微镜的镜筒上端,使用时眼睛贴近目镜观察。物镜是显微镜上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它安装在镜筒下端的转换器上,直接对着载物台上的标本(被观察物体),负责对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因此,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12.(2025六上·娄星期末)生物体从幼年到成年,细胞体积变大,但数量不变。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 生物体从幼年到成年,细胞体积基本不变,但数量在增加。
13.(2025六上·娄星期末)过期药品不能吃。(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药品都有明确的保质期,这是基于药品稳定性和有效性的严格测试确定的。当药品超过保质期后:药效可能下降或失效:过期药品的成分可能发生分解、变质,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延误病情;可能产生有害物质:部分药品过期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服用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中毒等不良反应,损害肝、肾等器官;增加健康风险:尤其是抗生素、疫苗等特殊药品,过期后不仅无效,还可能因微生物污染或成分改变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过期药品不能吃”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14.(2025六上·娄星期末)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这种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同时也使得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存在差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东边的地区会先被太阳照亮,因此先迎来黎明;西边的地区则后被太阳照亮,后迎来黎明。北京位于我国东部(东经116°左右),乌鲁木齐位于我国西部(东经87°左右),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北京会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这种差异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两地存在时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约 2 小时迎来黎明)。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15.(2025六上·娄星期末)筷子、镊子、核桃夹、摇井把等工具都属于费力的杠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使用时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臂),使用时费力但省距离;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题中的筷子、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以筷子为例,支点在筷子上端(手部捏握处),阻力点在筷子下端(夹取物体处),动力臂明显短于阻力臂,使用时费力但能灵活夹取物体。核桃夹、摇井把:属于省力杠杆。核桃夹的支点在中间轴处,用力点在夹子末端,阻力点在夹核桃的位置,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能轻松夹碎核桃;摇井把的支点在轴心,用力点在把手末端,阻力点在井绳缠绕处,动力臂更长,省力效果明显。因此,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16.(2025六上·娄星期末)提出“地心说”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哥白尼。(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地心说的核心观点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旋转,提出并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日心说则是后来对宇宙认知的重大突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他的学说推翻了地心说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天文学的革命性发展。因此,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三、单选题(每题选出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10分)
17.(2025六上·娄星期末)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大约是(  )。
A.24小时 B.30天 C.365天
【答案】A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解答】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分析】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
18.(2025六上·娄星期末)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把物体的细微结构制成玻片标本
B.把物体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C.不进行任何调节,背着光线观察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观察的核心前提是待观察物体必须能让光线透过,且需要通过规范的标本制备和操作步骤才能获得有效观察结果: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决定了它需要光线穿过被观察物体,才能在视野中形成物像。对于不透明的物体或细微结构,必须先制成玻片标本(如切片、涂片、装片等),使光线能够透过标本,同时将细微结构清晰呈现。
A选项,符合显微镜的使用规范,是正确操作。制作玻片标本能确保光线透过,同时固定和清晰展示观察对象的细微结构,是显微镜观察的必要步骤。
B选项,此操作错误,因为大多数物体(尤其是不透明物体)直接放置时,光线无法透过,无法形成物像;且物体尺寸可能超过载物台范围,或污染显微镜镜头。
C选项,操作错误,首先,显微镜需要调节反光镜、光圈等结构来获取适宜光线;其次,“背着光线观察”会导致光线不足,视野昏暗,无法观察;同时,还需调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使物像清晰。因此,正确的操作方法是A选项。
19.(2025六上·娄星期末)下列说法中(  )是正确的。
A.所有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B.流感病毒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
C.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酸奶中的乳酸菌、制作面包的酵母菌等,它们在食品制作、医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有些微生物则对人类有害,会引起疾病,如导致流感的病毒、引发肠道感染的某些细菌等。
A选项说法错误。微生物中存在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种类,如导致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等;
B选项说法正确。流感病毒会侵入人体引发流感,导致发热、咳嗽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符合微生物中有害种类的特征;
C选项说法错误。如前所述,许多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帮助消化的肠道益生菌。
综上所述,正确的说法是B选项。
20.(2025六上·娄星期末)如图,用同样的剪刀剪纸,用(  )种剪法更省力?
A.A方法 B.B方法 C.A和B方法一样
【答案】A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有支点、动力臂、阻力臂 。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当阻力和动力臂不变时,阻力臂越短,动力越小(越省力)。剪刀是杠杆,轴是支点,手柄端用力是动力臂,刀刃剪纸处是阻力臂。分析图中的两种剪法
A剪法:纸靠近轴(支点),阻力臂短。结合杠杆平衡条件,阻力(剪纸需克服的力)、动力臂(同一剪刀,手柄到轴距离固定)不变时,阻力臂短则动力小,更省力 。
B剪法:纸远离轴,阻力臂长,要更大动力平衡阻力,更费力 。
所以,A方法更省力,应选A选项。
21.(2025六上·娄星期末)下列传递信息的方式中,速度最快的是(  )。
A.利用古代的驿站的形式
B.利用发电报的形式
C.利用打电话的形式
【答案】C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A选项的古代驿站,依靠人力、畜力运输信件,传递速度受距离、交通条件限制,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是速度最慢的传统方式。
B选项的发电报,通过电信号编码传递信息,依赖有线或无线电报网络,速度较驿站大幅提升,但需经过编码、发送、解码等流程,存在一定延迟。
C选项的打电话,利用电信网络实时传输语音电信号,信号以光速(电磁波速度)传播,能实现即时沟通,是三者中技术最先进、速度最快的方式。因此,应选C选项。
四、问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2.(2025六上·娄星期末)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广泛运用微生物技术,请你举一些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在哪些方面利用微生物为生活和生产服务?
【答案】1、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培植各种食用真菌,像木耳,香蘑等;
2、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啤酒、酱油等;
3、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教材强调,虽然部分微生物会引发疾病,但更多微生物能通过其代谢活动为人类提供服务,其应用覆盖食品、环境、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
(1)食用真菌培育:真菌中的食用菌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木耳、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依靠吸收培养基(如木屑、秸秆)中的有机物生长,人类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人工培养这些真菌,使其快速繁殖,成为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材。
(2)传统发酵食品:
①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在无氧时将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一过程用于制作面包(二氧化碳使面团蓬松)、馒头和酿酒(啤酒、白酒等)。
②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使牛奶变成酸奶,同时延长保存时间;乳酸菌也用于制作泡菜、酸菜等。
③霉菌发酵:米曲霉等霉菌参与酱油(分解大豆中的蛋白质产生鲜味物质)、腐乳的制作,赋予食品独特风味。
(3)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许多微生物能分解自然界中难以降解的物质,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
①废水处理:污水处理厂通过活性污泥法,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组成的群落,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如生活污水中的蛋白质、糖类),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害的无机盐,使污水净化后达标排放。
②废弃物降解:部分细菌和真菌能分泌酶,分解塑料(如聚乳酸塑料)、秸秆、厨余垃圾等。例如,某些放线菌可分解石油污染物,用于治理油污泄漏;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肥料,实现物质循环。
③废气净化:工业废气中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可通过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被转化为无害的硫酸盐、氮气等,减少空气污染。
23.(2025六上·娄星期末)我们用核桃夹来夹核桃会省力,请你写出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用杠杆工具的2个例子。
【答案】筷子、剪刀、跷跷板等。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硬棒,且根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关系,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省力杠杆使用时省力,但费距离,例如实例剪刀:支点在中间连接轴,用力点在刀柄末端,阻力点在刀刃处。刀柄长度(动力臂)长于刀刃长度(阻力臂),轻松剪断纸张、布料,是典型的省力杠杆;开瓶器:支点在与瓶盖边缘接触处,用力点在末端,阻力点在瓶盖卡口,动力臂更长,轻松开瓶。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操作更灵活精准,例如筷子:支点在虎口接触处,用力点在手指捏握处,阻力点在夹食物的末端。动力臂短于阻力臂,虽费力但手指小幅度移动即可带动末端夹取食物,省距离且灵活;镊子:支点在顶端连接处,用力点在中部,阻力点在末端,动力臂短,精准夹取细小物体(如药片、针线)。等臂杠杆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费力,主要用于平衡或改变力的方向,例如天平:支点在中心,左右托盘到支点距离相等,通过平衡测量物体质量;跷跷板:支点在中间,两端座位到支点距离相等,重量相近时轻松转动,体现平衡特性。
1 / 1
同课章节目录